Skip to content

结束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你好,我是秦晓辉。

时间过得真快,课程核心知识点都讲完了。最后一讲,我想跟你聊点“题外话”,往后余生,日子很长,希望我这一点浅薄的认识能够对你的未来有些帮助。

坦白讲,我没想到课程这么难写,感觉用出了洪荒之力。其实我从14年开始写监控系统,对监控系统自问还是有些研究和认识的,本以为可以信手拈来,实则不然,要想每一讲都有干货、都有实战、都能深入浅出,着实是费了一些脑子,而且查阅了大量资料来佐证认知,这让我又一次感受到:搞好一个方向不容易,长期干好一个方向不失为技术人员的一个好归宿。

术业有专攻

不要想着这也要学好那也要搞定,去看一下大厂的招聘要求,全都是要专才,而不是什么都稀松平常的通才。试想一下,一个对 Kafka 有源码级掌控力的技术专家,和一个声称自己既懂 Java、Python,又懂 Kafka、Elasticsearch,还懂 Kubernetes、H5、Android 开发的全才,哪一个会更值钱?

回想我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去图书馆借了很多书,Java开发相关的、.NET开发相关的,甚至还有计算机硬件、Photoshop、Word的书,但贪多嚼不烂,很多我都只是泛泛地读了读,最后脑子里什么都没有剩下,想来当时确实是有些天真。

技术细分领域太多了,到底选择哪个方向深耕呢?一句话概括: 要选择有复利效应且天花板高的领域。复利效应是说你在这个领域里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拿到好的结果,而天花板高,是说这个领域里的经验少的新人很难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取代经验丰富的老人,俗称越老越吃香。

选好方向之后,如何更快地成长就是接下来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了。你应该见过同样工作6年的人,一个P9,而另一个却是P6吧?

成长讲求方法

有些人声称有5年的经验,其实只有1年的经验,重复用了5年;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解决生产问题,阅读、编写大量代码,学习领域大咖的各种布道分享,经验蹭蹭地涨,工作2年可能就能达到普通人工作5年才有的水平。

所在的团队不同、项目不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的成长,不过这些外部因素大概只能决定20%,80%都是由个人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方法决定的。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方法不行,啥都不灵。这里我总结了几条我在学习和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分享给你,希望对你有些启发。

  1. 优先打磨工作中用得到的技术,用不到的技术学了也容易忘记

计算机实际是一门工科,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动手实操。你熟悉的那个语言的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应该都写得很溜吧?但你N年前学习的PL/SQL的存储过程,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hello world。这些淡忘的技术大都是工作中用不到的技术,抛却了也挺好,重点学习工作中用得到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延展知识,既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又能快速提升技术能力,而且还记得牢,一举多得!

  1.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节省时间的才是最便宜的

看到这句话,你可能会想:“你出课程肯定会推荐知识付费啦!”本来我不想写这一条,就是担心引起不必要的口水战。不过在我实际的写作过程中,这一点让我深有体会,所以不吐不快。因为我写文章要查阅大量知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付费知识的水准普遍比免费的高出一大截。很多知识查一周查不出个所以然,花一天时间查查电子书、查查专栏,就能用更少的时间得到更体系化的知识,其实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人生短短三万天,学习这个事,还是要讲究效率的。相比付出的时间成本,那几百块知识的费用,真的是毛毛雨。

  1. 自以为会的不一定真会,能讲出来的知识才是自己的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懂得10分可能只能讲清楚2分,只懂2分则1分都讲不清楚。所以如果有人向你提问,那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输出机会,即使你答不上来也没有关系,因为这些问题是你自己的知识盲区,解决这些问题能够让你成长得更快。

  1. 时间一定是有的,关键看你有多少热情

虽然我们已经敲定了一个细分领域,但是仍然有很多知识要学,是不是感觉学不过来?如果你确实有这种感受,说明你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激发出发。打游戏、看小说可以到凌晨1点而不觉得累,学习怎么就不行呢?14年我们写Open-Falcon那会儿,经常是工作5天,周末2天拿来重构代码,下周继续写新功能,完全不觉得累,那种巨大的热情,让一切皆有可能。

  1. 站在高一个层级思考问题,把自己当作项目负责人

这也是一个奇招,非常有用。当把自己的位置摆高,视野自然就不一样了,站在全局思考,就是会考虑得更全面。比如一个前后端合作开发的项目,一般是后端人员出接口文档,然后给前端人员讲解产品设计和接口设计,可以统计这类项目的Bug率,一般前端Bug率会更高,原因很容易理解,后端人员心里装着全局,考虑得会更周全,而这个周全的思考不可能100%传达给前端,所以前端如果不能主动思考,就容易出纰漏。

好了,上面是我个人总结的几个关键点,不知道有多少是跟你认知有出入的。如果看完了之后,你觉得你之前也是这么想的,那这个结束语可能对你来说价值不大。相反,如果这些观点你之前没有想到过或者听到之后不以为然,反而能够说明它是有价值的。

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如果你之前对我有过一些了解,可能知道我这一年在创业,很多人潜意识里会觉得创业的人应该什么都懂吧,毕竟做一家公司不比打工,要了解的知识还是挺多的。诚然,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每个人的要求普遍会高一些,但要说什么都懂,绝对是不可能的。大家一起群策群力,才能把事情做成。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其他人的认知越是和我完全一样,我越是害怕,因为一样的认知就说明我们的认知圈子没有叠加扩大的效果,没有1+1>2的效果,只有听到不同的声音,才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衡量利弊,给决策带来正向助推力。

所以我希望这短短的结束语能带给你一点不一样的思考,如果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不要着急否定,想想这些不一样的观点在特定的场景下是否有一些可行性。成年人的世界,讲对错越来越少,讲利弊越来越多,如果是有利的,跟自己既往的认知有冲突又有何妨呢!

很高兴我们一起走过了这两个月的时间,一起探索了监控领域的奥秘。监控本就是一个偏小众的领域,幸运的是,我们通过这个课程找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在课程下面留言,在交流群里讨论,互相帮助、互相传授经验,这就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收获。

最后,祝你学有所成,愿我们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