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Q第一期 学与不学,知识就在那里,不如就先学好了
你好,我是徐文浩。专栏上线三个多月,我们已经进入后半段。
首先,恭喜跟到这里的同学,很快你就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了。如果你已经掉队了,不要紧,现在继续依然来得及。
其次,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留言,看到这么多人因为我的文章受到启发、产生思考,我也感到非常开心。因此,我特意把留言区中非常棒的、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内容,摘录出来,供你反复阅读学习。
有些内容你可能已经非常熟悉了,但是随着工作、学习经验的不同,相信你的理解也会不一样;有些内容可能刚好也是你的疑问,但是你还没发现,这里说不定就帮你解决了。
今天第一期,我们先来聊聊,“学习”这件事。我准备了五个问题,话不多说,一起来看看吧!
Q1:“要不要学”和“学不会怎么办”系列
专栏已经更新三个多月了,但是我估计很多人还是停留在前面3篇的学习上(我相信,一定有的)。
我观察了一下,其实很多人并不是真的学不会,而是“不敢学”,往往还没开始就被自己给吓到了。很多优秀的人,并非真的智商有多么高,而是他们敢于尝试,敢于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所以说,学习底层知识或者新知识的第一点,就是要“克服恐惧”,其实大部分东西上手了都不难,都很有意思。就像《冰与火之歌》里面,水舞者教导艾莉亚时的情况一样,“恐惧比利剑”更伤人。破除对于基础知识“难”的迷信,是迈向更高水平必经的一步。
“组成原理可以算是理解计算机运作机制的第一门入门课,这门课的交付目标就是让科班的同学们能够温故而知新,为非科班的同学们打开深入学习计算机核心课程的大门。”这是我在专栏刚上线的时候给一个同学的留言回复,现在拿过来再给你说一遍。
另外,大家在学校里学这些课程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理论和我们的编程应用实践离得比较远。在这个专栏里,我的目标是让大家能够更“实践”地去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
所以,这门课我的目标就是尽量讲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和你的日常代码工作结合起来。让非科班的同学们也能学习到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知识,所以在深入讲解知识点之外,我会尽量和你在开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放到一块儿,只要跟着课程的节奏走,不会跟不上哦。(跟到这里的同学可以在留言区冒个泡,给跟不上的同学招个手,让他们放心大胆看过来。)
我自己在大学的时候也不是个“好学生”。现在回头看,我自己常常觉得大学的时候没有好好读书,浪费了很多时间。常常想,当时要是做了就好了。当时,不是就是现在么?学或者不学,知识就在那里,不如就先学好了啊。
Q2:“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操作系统”到底有啥不一样?
其实操作系统也是一个“软件”,而开发操作系统,只需要关注到“组成原理”或者“体系结构”就好了,不需要真的了解硬件。操作系统,其实是在“组成原理”所讲的“指令集”上做一层封装。
体系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都可以认为是组成原理的后继课程。体系结构不是一个系统软件,它更多地是讲,如何量化地设计和研究体系结构和指令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计算机网络都是基于体系结构之上的系统软件。
其实这几门基础学科,都是环环相扣,相互渗透的,每一门课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不知道你现在是否明白这几门基础学科的价值呢?
Q3:“图灵机”和“冯·诺依曼机”的区别
首先,先回答一下这道题本身。有些同学已经回答的不错。我把他们的答案贴在这里。你可以看看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样。
Amanda 同学:
两者有交叉但是不同,根据了解整理如下:
图灵机是一种思想模型(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础),是一种有穷的、构造性的问题的求解思路,图灵认为凡是能用算法解决的问题也一定能用图灵机解决;
冯·诺依曼提出了“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思想,并“参照”图灵模型设计了历史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即冯·诺依曼机。
图灵机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上大学的时候,对应着图灵机也有一门课程,叫作“可计算性理论”,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问题是计算机解决得了的,什么样的问题是它解决不了的。
在我看来,图灵机就是一个抽象的“思维实验”,而冯·诺依曼机就是对应着这个“思维实验”的“物理实现”。如果我们把“图灵机”当成“灵魂”,代表计算机最抽象的本质,那么“冯诺伊曼机”就是“肉体”,代表了计算机最具体的本质。这两者之间颇有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合作关系的意思,可谓是一个问题的两面。
冯·诺依曼体系结构距今已经几十年了,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颠覆性的新的体系结构出现,更多地是针对硬件变化和应用场景变化的优化。但是过去几年随着深度学习、IoT等的发展,体系结构又有了一波新的大发展,也许未来会有新的变化呢,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Q4:工作多年,如何保持对知识清晰、准确的认识?
我之前跟很多人聊过,发现工作很多年之后的工程师,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上,反而比不上很多应届的同学。我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因素。
首先,很多工程师只是满足于工作的需求被满足了,没有真的深入去搞清楚一个问题的原理。从网络上搜索一段代码,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程序里,只要能跑就认为问题解决了,并没有深入一行行看明白每行代码到底是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提升RPC和序列化的性能,很多人的做法是,找一个教程用一下Thrift这样的开源框架,解决眼下的问题就完事儿。至于,Thrift是怎么序列化的,每一种里面支持的RPC协议是怎么回事儿,完全不清楚。其实这些开源代码并不复杂,稍微花点时间,搞清楚里面的实现细节和原理,你对二进制存储、程序性能、网络性能,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你就不会再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你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其次,读书的时候我们认为一个东西掌握扎实了,有时候其实未必。很多人估计都有感受,像计算机这类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书上所学和真正实践中所用完全是两码事。背出计算机的五大组成部分,似乎和我们的实际应用没有联系,但是在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内存地址转换使用的页表树这样的数据结构,还是各个系统组件间通过总线进行通信的模式,其实都可以和我们自己的应用系统开发里的模式和思路联系起来。
至于究竟该怎么去掌握知识,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方法。我就说说我一般会怎么做,一方面,遇到疑难问题、复杂的系统时,必须要用更底层更本质的理解计算机运作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自然会去回头把这些基础知识捡起来;另一方面,时不时抽点时间回头看看一些“大部头”的教科书,对我自己而言,本身就很有自我满足感,而这种自我满足感也会促使我不断去读它们,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Q5:六个最实用的、督促自己学习的办法
看到很多同学在留言里分享了自己学习方法,我看了也非常受益,我把这些方法筛选总结了一下,又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放在这里分享给你。
- 好奇心是一个优秀程序员必然要有的特质。多去想想“为什么是这样的”,有助于你更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 先了解知识面,再寻找自己有兴趣的点深入,学习也是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 带着问题去学习是最快的成长方式之一。彻底搞清楚实际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问题,而不是只满足于功能问题被实现和解决,是提升自己的必经之路。
- “教别人”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式,自己有没有弄清楚,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会体会得明明白白。
- 每个月给自己投资100-200块在专业学习上面,这样花了钱,通过外部约束,也是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好办法。
- 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把学习和成长变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带来的惯性会让你更快地成长。
好了,到这里,我们第一期答疑就要结束了。这次我主要和你谈了谈“学习”这个话题,不知道你有什么感受呢?你还想听我和你聊什么专栏之外的话题呢?
欢迎积极留言给我。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也欢迎你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对了,看到这里的同学,记得在留言区给后面的同学招个手啊:)
- xindoo 👍(13) 💬(1)
目前我在极客时间唯一一门完全跟得上的课,可能是我之前看了北大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公开课
2019-07-31 - pebble 👍(6) 💬(1)
订阅了很多专栏,有的掉队了,就这个追剧一样等更新
2019-07-31 - jason0606 👍(2) 💬(1)
非科班程序员,后来将整个课程学习完之后,发现很多理念都是共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将是我迈向更高层次的台阶,我还回来学习第二遍的。
2020-02-08 - 夜空中最亮的星 👍(2) 💬(2)
老师我掉队了,专栏订阅的太多,实在是没时间看啊
2019-07-31 - 小海海 👍(1) 💬(1)
老师我也一直在,从专栏推出就一直跟着,感觉大学都没这么认真学过,配合隔壁的Linux操作系统学习起来更有感觉,也更能把知识点串联起来,不过操作系统的课消化得不好,手动哭脸
2019-07-31 - missingmaria 👍(53) 💬(1)
35+大龄,外行,纯靠兴趣自学编程,这门课是第一次全程跟上了,觉得老师每一篇的体量安排很合理,上班路上读正好
2019-07-31 - 安迪 👍(17) 💬(1)
非科班,之前读过csapp,其中比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很容易就明白了。学习是不断迭代的过程,不懂的地方多看几遍,反复琢磨就会豁然开朗。再有些不懂的地方可以放一放,说明是由一部分知识欠缺,等哪天突然看到相关的知识就会豁然开朗。 课程学到现在,受益匪浅!
2019-08-01 - Timmy 👍(11) 💬(0)
很高兴跟着老师课程保持学习,早上在地铁上学到新的知识都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不知不觉到站了还意犹未尽,老师的授课讲解通俗易懂,且开篇带着问题学习事半功倍,还有细致的图解一目了然,使整个学习不那么枯燥老师也是费心了。准备二刷输出总结文档,加油,感谢😊
2019-07-31 - 陈德伟 👍(7) 💬(0)
北大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公开课
2020-10-28 - 宋不肥 👍(5) 💬(0)
感觉老师的课降低了老师推荐的书的阅读门槛,看文课了再去看计算机系统和软硬件接口几本书会感觉轻松很多
2019-07-31 - 度衡 👍(5) 💬(0)
非科班,每篇都看了,但是大概就掌握了30-50%。比较佩服老师讲解这门课程时问题的解决思路,先看组成要素,从某个元素切入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方案中又存在新问题,然后又去优化解决方案,循序渐进又知其所以然。
2019-07-31 - 陈松Plus 👍(4) 💬(0)
非科班,快30岁,一路走来很难。
2021-02-18 - Geek_33f5e3 👍(2) 💬(0)
非科班,转行第五年,计算机基础体系课程要补,感谢老师。
2021-05-13 - 许童童 👍(2) 💬(0)
老师,我一直在!
2019-07-31 - 任雪龙 👍(2) 💬(0)
一只跟着,开心,没掉队,很期待每次更新
2019-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