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通过你的CPU主频,我们来谈谈“性能”究竟是什么?
“性能”这个词,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写程序的时候,都经常被提到。比方说,买新电脑的时候,我们会说“原来的电脑性能跟不上了”;写程序的时候,我们会说,“这个程序性能需要优化一下”。那么,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性能”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给性能下一个明确的定义,然后来进行准确的比较呢?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乃至体系结构中,“性能”都是最重要的一个主题。我在前面说过,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组成原理,就是在理解计算机是怎么运作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运作。“为什么”所要解决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是提升“性能”。
什么是性能?时间的倒数
计算机的性能,其实和我们干体力劳动很像,好比是我们要搬东西。对于计算机的性能,我们需要有个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中主要有两个指标。
第一个是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或者叫执行时间(Execution time)。想要提升响应时间这个性能指标,你可以理解为让计算机“跑得更快”。
第二个是吞吐率(Throughput)或者带宽(Bandwidth),想要提升这个指标,你可以理解为让计算机“搬得更多”。
服务器使用的网络带宽,通常就是一个吞吐率性能指标
所以说,响应时间指的就是,我们执行一个程序,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花的时间越少,自然性能就越好。
而吞吐率是指我们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到底能处理多少事情。这里的“事情”,在计算机里就是处理的数据或者执行的程序指令。
和搬东西来做对比,如果我们的响应时间短,跑得快,我们可以来回多跑几趟多搬几趟。所以说,缩短程序的响应时间,一般来说都会提升吞吐率。
除了缩短响应时间,我们还有别的方法吗?当然有,比如说,我们还可以多找几个人一起来搬,这就类似现代的服务器都是8核、16核的。人多力量大,同时处理数据,在单位时间内就可以处理更多数据,吞吐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提升吞吐率的办法有很多。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要多加一些机器,多堆一些硬件就好了。但是响应时间的提升却没有那么容易,因为CPU的性能提升其实在10年前就处于“挤牙膏”的状态了,所以我们得慎重地来分析对待。下面我们具体来看。
我们一般把性能,定义成响应时间的倒数,也就是:
性能 = 1/响应时间
这样一来,响应时间越短,性能的数值就越大。同样一个程序,在Intel最新的CPU Coffee Lake上,只需要30s就能运行完成,而在5年前CPU Sandy Bridge上,需要1min才能完成。那么我们自然可以算出来,Coffee Lake的性能是1/30,Sandy Bridge的性能是1/60,两个的性能比为2。于是,我们就可以说,Coffee Lake的性能是Sandy Bridge的2倍。
过去几年流行的手机跑分软件,就是把多个预设好的程序在手机上运行,然后根据运行需要的时间,算出一个分数来给出手机的性能评估。而在业界,各大CPU和服务器厂商组织了一个叫作SPEC(Standar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orporation)的第三方机构,专门用来指定各种“跑分”的规则。
SPEC提供的CPU基准测试程序,就好像CPU届的“高考”,通过数十个不同的计算程序,对于CPU的性能给出一个最终评分。这些程序丰富多彩,有编译器、解释器、视频压缩、人工智能国际象棋等等,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应用场景。感兴趣的话,你可以点击这个链接看看。
计算机的计时单位:CPU时钟
虽然时间是一个很自然的用来衡量性能的指标,但是用时间来衡量时,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就是时间不“准”。如果用你自己随便写的一个程序,来统计程序运行的时间,每一次统计结果不会完全一样。有可能这一次花了45ms,下一次变成了53ms。
为什么会不准呢?这里面有好几个原因。首先,我们统计时间是用类似于“掐秒表”一样,记录程序运行结束的时间减去程序开始运行的时间。这个时间也叫Wall Clock Time或者Elapsed Time,就是在运行程序期间,挂在墙上的钟走掉的时间。
但是,计算机可能同时运行着好多个程序,CPU实际上不停地在各个程序之间进行切换。在这些走掉的时间里面,很可能CPU切换去运行别的程序了。而且,有些程序在运行的时候,可能要从网络、硬盘去读取数据,要等网络和硬盘把数据读出来,给到内存和CPU。所以说,要想准确统计某个程序运行时间,进而去比较两个程序的实际性能,我们得把这些时间给刨除掉。
那这件事怎么实现呢?Linux下有一个叫time的命令,可以帮我们统计出来,同样的Wall Clock Time下,程序实际在CPU上到底花了多少时间。
我们简单运行一下time命令。它会返回三个值,第一个是real time,也就是我们说的Wall Clock Time,也就是运行程序整个过程中流逝掉的时间;第二个是user time,也就是CPU在运行你的程序,在用户态运行指令的时间;第三个是sys time,是CPU在运行你的程序,在操作系统内核里运行指令的时间。而程序实际花费的CPU执行时间(CPU Time),就是user time加上sys time。
在我给的这个例子里,你可以看到,实际上程序用了0.101s,但是CPU time只有0.031+0.016 = 0.047s。运行程序的时间里,只有不到一半是实际花在这个程序上的。
备注:你最好在云平台上,找一台1 CPU的机器来跑这个命令,在多CPU的机器上,seq和wc两个命令可能分配到不同的CPU上,我们拿到的user time和sys time是两个CPU上花费的时间之和,可能会导致real time可能会小于user time+sys time。
其次,即使我们已经拿到了CPU时间,我们也不一定可以直接“比较”出两个程序的性能差异。即使在同一台计算机上,CPU可能满载运行也可能降频运行,降频运行的时候自然花的时间会多一些。
除了CPU之外,时间这个性能指标还会受到主板、内存这些其他相关硬件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时间”这个我们可以感知的指标进行拆解,把程序的CPU执行时间变成 CPU时钟周期数(CPU Cycles)和 时钟周期时间(Clock Cycle)的乘积。
程序的CPU执行时间=CPU时钟周期数×时钟周期时间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什么是时钟周期时间。你在买电脑的时候,一定关注过CPU的主频。比如我手头的这台电脑就是Intel Core-i7-7700HQ 2.8GHz,这里的2.8GHz就是电脑的主频(Frequency/Clock Rate)。这个2.8GHz,我们可以先粗浅地认为,CPU在1秒时间内,可以执行的简单指令的数量是2.8G条。
如果想要更准确一点描述,这个2.8GHz就代表,我们CPU的一个“钟表”能够识别出来的最小的时间间隔。就像我们挂在墙上的挂钟,都是“滴答滴答”一秒一秒地走,所以通过墙上的挂钟能够识别出来的最小时间单位就是秒。
而在CPU内部,和我们平时戴的电子石英表类似,有一个叫晶体振荡器(Oscillator Crystal)的东西,简称为晶振。我们把晶振当成CPU内部的电子表来使用。晶振带来的每一次“滴答”,就是时钟周期时间。
在我这个2.8GHz的CPU上,这个时钟周期时间,就是1/2.8G。我们的CPU,是按照这个“时钟”提示的时间来进行自己的操作。主频越高,意味着这个表走得越快,我们的CPU也就“被逼”着走得越快。
如果你自己组装过台式机的话,可能听说过“超频”这个概念,这说的其实就相当于把买回来的CPU内部的钟给调快了,于是CPU的计算跟着这个时钟的节奏,也就自然变快了。当然这个快不是没有代价的,CPU跑得越快,散热的压力也就越大。就和人一样,超过生理极限,CPU就会崩溃了。
我们现在回到上面程序CPU执行时间的公式。
程序的CPU执行时间=CPU时钟周期数×时钟周期时间
最简单的提升性能方案,自然缩短时钟周期时间,也就是提升主频。换句话说,就是换一块好一点的CPU。不过,这个是我们这些软件工程师控制不了的事情,所以我们就把目光挪到了乘法的另一个因子——CPU时钟周期数上。如果能够减少程序需要的CPU时钟周期数量,一样能够提升程序性能。
对于CPU时钟周期数,我们可以再做一个分解,把它变成“指令数×每条指令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ycles Per Instruction,简称CPI)”。不同的指令需要的Cycles是不同的,加法和乘法都对应着一条CPU指令,但是乘法需要的Cycles就比加法要多,自然也就慢。在这样拆分了之后,我们的程序的CPU执行时间就可以变成这样三个部分的乘积。
程序的CPU执行时间=指令数×CPI×Clock Cycle Time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解决性能问题,其实就是要优化这三者。
- 时钟周期时间,就是计算机主频,这个取决于计算机硬件。我们所熟知的摩尔定律就一直在不停地提高我们计算机的主频。比如说,我最早使用的80386主频只有33MHz,现在手头的笔记本电脑就有2.8GHz,在主频层面,就提升了将近100倍。
- 每条指令的平均时钟周期数CPI,就是一条指令到底需要多少CPU Cycle。在后面讲解CPU结构的时候,我们会看到,现代的CPU通过流水线技术(Pipeline),让一条指令需要的CPU Cycle尽可能地少。因此,对于CPI的优化,也是计算机组成和体系结构中的重要一环。
- 指令数,代表执行我们的程序到底需要多少条指令、用哪些指令。这个很多时候就把挑战交给了编译器。同样的代码,编译成计算机指令时候,就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式。
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CPU,坐在那里写程序。计算机主频就好像是你的打字速度,打字越快,你自然可以多写一点程序。CPI相当于你在写程序的时候,熟悉各种快捷键,越是打同样的内容,需要敲击键盘的次数就越少。指令数相当于你的程序设计得够合理,同样的程序要写的代码行数就少。如果三者皆能实现,你自然可以很快地写出一个优秀的程序,你的“性能”从外面来看就是好的。
总结延伸
好了,学完这一讲,对“性能”这个名词,你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主要对于“响应时间”这个性能指标进行抽丝剥茧,拆解成了计算机时钟周期、CPI以及指令数这三个独立的指标的乘积,并且为你指明了优化计算机性能的三条康庄大道。也就是,提升计算机主频,优化CPU设计使得在单个时钟周期内能够执行更多指令,以及通过编译器来减少需要的指令数。
在后面的几讲里面,我会为你讲解,具体怎么在电路硬件、CPU设计,乃至指令设计层面,提升计算机的性能。
课后思考
每次有新手机发布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对于手机的跑分结果的议论。乃至于有“作弊”跑分或者“针对跑分优化”的说法。我们能针对“跑分”作弊么?怎么做到呢?“作弊”出来的分数对于手机性能还有参考意义么?
欢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思考和疑惑,你也可以把今天的内容分享给你的朋友,和他一起学习和进步。
- 活的潇洒 👍(304) 💬(5)
运行的代码是: [root@nfs ~]# time seq 1000000 | wc -l 1000000 real 0m0.058s user 0m0.047s sys 0m0.044s 为什么user + sys 运行出来会比real time 多呢
2019-04-30 - 趁早 👍(75) 💬(6)
time seq 100000 | wc -l 100000 real 0m0.006s user 0m0.003s sys 0m0.004s 我也是类似的问题,操作系统centos7.4,物理环境阿里云ecs cpu 信息 Intel(R) Xeon(R) Platinum 8163 CPU @ 2.50GHz
2019-04-29 - 极客雷 👍(200) 💬(2)
搞明白这个事实就好了,一个程序对应多条语句,一条编程语句可能对应多条指令,一条CPU指令可能需要多个CPU周期才能完成。
2019-05-13 - Only now 👍(102) 💬(2)
猜测,跑分程序载入后,停止操作系统的线程调度或者给最高优先级和响应中断,全力跑跑分。暂时提高时钟频率,停止温度检测和低级中断,这样CPU就全力在跑测试程序了吧。 没做过弊,猜测
2019-04-30 - 易儿易 👍(62) 💬(4)
老师,针对“主频越高,意味着这个表走得越快,我们的 CPU 也就“被逼”着走得越快。”这句话我有一点儿疑惑: 时钟周期时间为1/2.8G 秒,代表CPU最细粒度时间,即一次晶振的时间 这个周期时间和指令执行的耗时有直接关系吗?我说的直接关系指的是比如“一次晶振时间可以固定完成n个CPU(最简单的)指令”这种,如果有关系的话,那可以很明确的得出这个表走的快,CPU执行就快,毕竟单位时间内执行的指令数固定,通过降低单位时间就可以提升效率。 但是文中好像并没有提到这个直接关系,所有我可不可以这么去理解,晶振时间变短后,CPU调度指令的周期变短频次变高,使得上一个指令执行完毕到下一个指令被调动期间的等待时间变短,从而提升了CPU的利用率。好比一个监工增加了抬头看监控视频的频率,一旦有员工手停下来能立马给安排任务,主频低的话,可能员工休息半天才会被发现。另外,这种情况下,似乎主频提升的倍率并不能与性能提升带来1:1的效益。 1.晶振时间与CPU执行固定指令耗时成正比 2.晶振时间降低使CPU调度指令的周期变短频次变高 这两种哪一种对呢?还是都错?请指点~ —————————— 又看了一遍,感觉刚刚对CPI的概念误读了,其实晶振时间是固定处理一个cpu简单指令的,CPI的平均时间是用来描述复杂指令的,指令数同样也是,其实整个公式如果用用简单指令来描述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
2019-05-01 - 霹雳 👍(50) 💬(1)
用户态运行和系统内核运行这两个什么区别呢
2019-05-02 - humor 👍(42) 💬(2)
对于文中的CPU钟表时间间隔和时钟周期还是没有理解很清楚,时间间隔和时钟周期是互为倒数的关系吗?就是CPU主频是一个单位时间,而时钟周期就是这个单位时间被分成主频(2.8G)等份的一份吗?
2019-04-30 - changing 👍(37) 💬(1)
运行的代码是 time seq 100000 | wc -l real 0m0.033s user 0m0.030s sys 0m0.005s 为什么user + sys 运行出来会比real time 多呢
2019-04-29 - KR® 👍(29) 💬(1)
又重刷了一遍前四讲, 徐老师讲得又清惜又易懂,老师备课花了不少心血吧… 现在等待更新的心情就像追了一部超高分剧等更一样!!辛苦徐老师备课喇^^
2019-04-30 - 安之若素,岁月静好 👍(26) 💬(3)
跑分作弊个人猜测:当检测到跑分程序运行的时候,降低系统调用,提高跑分程序优先级。关闭热管理系统(防止过热关核降频),手机CPU核心全开,超频到最高等。不顾一切,全心全意为跑分程序服务
2019-05-02 - 大飞守角 👍(19) 💬(1)
看到cpu指令这一块,我想起了精简指令和复杂指令,执行同样的任务,精简指令需要的条数少,复杂指令需要的多,是不是说同样的任务,放在同样频率的精简指令cpu和复杂指令cpu上执行,精简指令cpu的执行效率高?
2019-05-12 - ruanxw 👍(18) 💬(1)
老师,CPU 8核 16核代表啥意思我还是没怎么理解。
2019-08-21 - imicode 👍(16) 💬(8)
1. 打卡总结: 性能的CPU有两个重要的指标,响应时间和吞吐率。在这两个重要指标下,要提升性能,核心是优化CPU的执行时间,而CPU执行时间公式如下: 程序的 CPU 执行时间 = 指令数×CPI×Clock Cycle Time 2. 关于作弊 要提高跑分,无非是优化CPU的执行时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CPI,可以采取超频运行的模式;二是优化指令数,单独针对特定的CPU进行代码优化。
2019-05-14 - Guarantee 👍(11) 💬(1)
老师,单个CPU的主频是有上限的,所以出现了多核CPU进行计算,为了提高更多的计算,是不是就要运用分布式计算这个技术。
2019-05-17 - 潜默闻雨 👍(11) 💬(1)
徐老师,程序的cpu执行时间是不是由很多cpu时间片组成,而cpu并不知道自己在执行哪个程序的指令,只是按时间片去按顺序执行指令,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非科班的转行人士,正在努力补基础😅。。。
201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