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19 不设限:让思想更自由

你好,我是晓蕾。

心态上的年轻人,有一大特点就是思想自由,不给自己设限。但问题就在于,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给自己设了限制。

这个问题,有解吗?

极客时间:关于不设限,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道哥:当时还在振飞团队的时候,我跟其他人分享过,如果觉得自己有什么优点,那就是我进入任何领域好像都没有遇到什么障碍,都能很快入门,很快找到一些关键点。我觉得这个是我的优点,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一辈子都能保持如此,因为体力可能跟不上。

极客时间:你觉得是什么原因让自己不设限的?

道哥:目标,有比较强的目标和动机。如果专注在这个前提之下,那么所谓的设不设限就根本不是一个问题。目标感足够强的时候就自动不设限了。我们想解决某个问题,就一定会去找很多知识之类的,限制自然就没有了。

就像工程师必须要利用所有能利用的一切资源去解决他的问题。当你发现你要解决这个问题,居然遇到了一个坎是因为你不懂,那就赶快去学,或者你找一个懂的专家进来把它搞好。当然,不设限是一个手段和过程,即便你找了一个懂的人来搞,你最好有能力去判断他搞得对还是不对,所以你多少还是要懂一点,这样才不会被忽悠了。

极客时间:所谓的限制可能会有哪些方面呢?

道哥:会觉得自己做不到,拒绝和排斥学习,甚至都不需要找原因。

有的时候我们和别人沟通,说着说着就着急了,大部分情况在我看来完全就是认知问题。其实我们只要多看看不同领域的事情,多了解一下正在讨论的问题的背景,也不用很久,稍微看一看就能搞清楚了。

但很多时候就是排斥,没有原因地排斥。比如相不相信中医这件事,不同场景的中医可能有不同的作用,但盲从就不好了。如果我们把这个命题换成说服长辈不要去盲目相信中医,看一点相关的资料,就会发现他们很排斥。很多时候,这种设限都不需要找理由,直接反驳就行了。这种沟通很难受。

极客时间:这个不设限,一种是我们接触知识面的维度,只要能达成自己的目标,我都去接触。另外一种比如说很多同学对于去做市场或者是销售的工作拉不下脸来,这个也是一个自我限制。

道哥:这个属于我们没想清楚,不是自我限制。

我们可以想一下,为什么自己要去做市场和业务的工作呢?一定是由于某种目标要求我们去做。如果是自己想做的,那就好好干,不要多想了,不要纠结,再拉不下脸也必须拉下脸,因为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反过来,如果这些工作是老板塞给我们的,这个时候就应该拒绝掉,而不是接受。所以我总是跟团队讲,如果一件事是你们不想干的,一定要告诉我,如果不告诉我,是对我不负责。你不想干,我可以找别人干的。但是千万别说自己要干,但是不想干,阳奉阴违,把事情拖黄了,这种我是要干掉的。

极客时间:如果有同学不敢拒绝呢?

道哥:我会不断地跟大家灌输要对我负责的想法,不拒绝就是对我不负责。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对自己也不负责。对自己不负责,又对我不负责,连最简单的沟通和信任都没有了,这种人也不适合待在我的团队。

极客时间:说回学习的问题。关于快速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可以给大家一些方式上的建议吗?

道哥:我觉得这个很难给建议,因为我也遇到过很多自我设限的同学。

我自己的话,都是自学。我觉得自己学习的效率最高的时候是写书的时候。学习的效率很重要,因为我有很强的动力和目标感,我会逼着自己去学。现在书写完了,反倒放下来了,节奏很慢了。现在我也懒,每天很少看书,就是刷刷视频,但我现在在通过短视频学习。

一般我会看科技类新闻。如果想搞懂一个概念,比如说量子力学的一个概念,我会去搜,搜出来之后发现一个科普博主已经做过相关的内容了,而且讲得挺好,那我可能花5分钟就学会了一个概念。看书好几天都看不明白,但是通过短视频5分钟就搞明白了。

另外,平台给我推视频,我也会反向去训练它,多点些赞就好了。我在短视频平台上面的内容有一半是科技类的和科普类的,还有一半是体育。有很多人说短视频平台是在毒害用户,这点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它对我的学习帮助巨大,我现在所有最新的资讯全是在短视频平台上看的。

除了短视频,就是看书,看纸质书。我觉得看书的帮助是巨大的,但是得有时间看,而且得养成习惯,能耐得住性子。很多人在这方面如果要说浮躁,那是相当浮躁的。

还有一个学习方式就是跟不同的人去交谈。尤其是跟某个领域里面非常优秀的人去交谈,了解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所知道的一些内幕信息,这个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把几个渠道的信息相互佐证一下,交叉地引用和查询,基本上就能搞清楚事情的全貌。

最后,输出其实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无论是写还是讲,因为我要对自己说的话、写的内容负责,所以就会不停地去佐证它,佐证的过程中我会发现这个信息可能还需要更早的信息再去佐证,这样就会倒过来学很多东西。写书的过程,我自己把好多理论都搞清楚了,以前比较模糊的,可能只有个概念,但是通过写书真的必须搞得清清楚楚才行。

极客时间:有没有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我对这事儿其实理解得没那么到位”?

道哥:当然,这种情况大量存在,所以要不断地去学习。

极客时间:你以前是每天有4个小时写书时间,1个小时阅读时间,有固定下来,对吗?

道哥:有固定的,写书时间没那么多,但是阅读的时间每天至少是保留着的,会翻阅大量的书。《计算》这本书写了3年,集中写的时间就是最近这一年半。我本来准备2022年春节就把这本书写出来的,结果后来又拖了一年。因为写书要负责,还是想写好一点。我也没有给自己特别紧迫的一个Deadline,但是有这个决心一定要把它写出来。

极客时间:最近还有其他方面的学习吗?

道哥:在清华读博,工程博士。我的导师是做人工智能的。

极客时间:为什么选择读博呢?

道哥:上清华是我的梦想。而且做AI还是要跟这些专家接触一下,系统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个博士学位也是我妈的心愿。我从小生活在大学,那些教授们的孩子都是博士学位,我不是。那从我妈的角度来说,你怎么能不是呢?

正好当时觉得在阿里还有几件事情要干,刚好用三年时间把书写出来,三年时间又刚好可以读个博士,我的VCS业务也能再好好做一做。当时基本都想好了,把这些事情干完,我在阿里的使命就完成了,我就可以带着成功离开了。当时就是这样想的,很简单。

极客时间:你对自己一直是这么要求的吗?干三件事,同时完成。

道哥:我脑子不太好,只能记住三件事情。脑子要是好一点的,记个七八件还是行的,但是记多了我认为就没重点了,所以记三件事情就好了,不用记太多事情。

极客时间:做决策提升学历这件事,大部分人可能也没有自己思考的决策链或者逻辑,你会给出什么建议?

道哥:看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如果想在职场里工作,读一个是有好处的。所以从就业的角度,肯定有个更好的学历会好一点。如果是自己想创业,那这个就不重要了。因为我们肯定有更紧急的事情要做,尤其是经商的话,那就完全不重要了。所以还是看我们想做什么。

极客时间:关于限制,我还想聊聊信息差这个事。看起来,科技给了我们减小信息差的机会,但各种推荐算法又把我们束缚在了一个很小的信息源里去。从你的角度看,你觉得信息差到底是大了还是小了?

道哥:这个问题其实是关于当前人工智能对思维的束缚,以及它在思想局限性上的影响。我觉得根本原因是现在的算法不够好。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所以才会存在这些问题。

先不说长远来讲会怎么样,当前我们把人工智能技术当成一个工具就好了,它只是解决了我们学习或者使用知识的效率问题,仅此而已。用得好还是不好取决于我们大脑本身的知识结构。

举个例子,对大模型做Prompt就像我们聊天一样,中间的道理都是通的。人说得好不好取决于问题好不好。人工智能技术用得好不好,产出的结果是不是足够精彩,取决于我们如何Prompt,如何Prompt又取决于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的经历、阅历。这些经历、阅历恰恰是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填补、去学习的,这样才能够形成和其他人的差异化。换句话说,我们想做得比别人更好、更出色,就必须要学比别人更多的东西,这才是关键所在。

所以人工智能,比如说视频的推荐算法,或者是搜索推荐,它的结果会把人的思维给局限住,原因在于我们的思想本来就是局限的。甚至可能我们自己都发现不了中间的问题。一个思想跳脱的人一定会把这项技术用得更好。差异本身就存在,不是因为有了人工智能技术才会有差异。

极客时间:所以可以理解为,目前人工智能对我们的帮助也没预期的那么大?

道哥:帮助还是很大的,但是它没有办法彻底改变公平的问题。

我们要把信息或者知识放在那些还是一张白纸的孩子们的身上,会发现它是公平的。比如说让边远山区的孩子们具备同等的好奇心,这些孩子今天能够接触到跟一线城市的孩子们同样的知识、资源以及渠道,互联网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它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反倒是成年人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会被框住的。因为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三观,有的人可能也不觉得学习各种东西是很重要的事情。我认为是这些东西决定了每个人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回到成长早期的阶段,大家都是一张白纸,排除家庭和环境因素,大多数人应该是公平的。

互动小茶桌

在访谈结束的时候,我们问了道哥最近喜欢听的歌。我以为他会挑选出一些经典的歌曲,但他推荐的是一些网络歌手的说唱。他说,“我觉得他们真的很年轻,他们做出来的音乐真的相当棒,互联网确实带来很多新的机会。”我突然意识到,有自己的偏好和拒绝接受新事物是两件事。在我习惯性地把自己归于某一类喜好当中,甚至不愿意接触新事物的时候,这也是一种自我设限。

关于自我设限的问题,你可以举个例子吗?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们互动。如果有所启发,也欢迎把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最后借用王烁老师的一句话,祝我们成为知识的游牧民族,哪里水草丰美就向哪里迁徙,在知识的原野上,用旺盛的好奇心,四处奔跑。

戳此加入访谈交流群,和道哥一起探索工程师精神。

精选留言(6)
  • Jaswine 👍(20) 💬(4)

    几点多年生活、工作感悟: 1.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找到目标,直接干就OK了。 - 想学计算机,自学、花钱培训都是路径问题,最本质的问题是你真的写代码了没!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 2.你觉得鸡蛋好吃,你非得去找下蛋的那个鸡,就因为鸡不好看,你就不吃那个鸡蛋了。不要因为非主线的障碍去放弃主线的任务,人为地给自己加了包袱,应该关注的是这个鸡蛋是否真的好吃、有营养,而不是关注下蛋的那只鸡。 - 你想学编程,光研究学Go还是Java还是Python就研究了一周,精力都浪费在这些非主要矛盾上去了。 3.你花钱买了很多书,每本书还挺贵要100元,但凡这本书给你提供了一个奇特的视角、一个灵感、一个技能,那么这本书就值得,这些东西是跟随你一辈子的,远比那100元值得。不要在意一本书你是否世俗意义上的看完了,而在于看完是否有收获。 - 不要纠结一些限制,回归本源,世界很纯粹、简单,高质量的代码也是,不是堆砌了多少技术这个代码才多高级,而是这个代码本来就是简单、高效

    2023-09-20

  • xtepCool 👍(1) 💬(1)

    设限

    2023-09-20

  • 浪漫的方锦旭 👍(0) 💬(1)

    依稀记得那年的阿里先知大会,道哥亲自选的歌单。里面有一个歌词叫做“老子明天不上班,不上班巴适得板”

    2023-11-01

  • Y024 👍(2) 💬(0)

    猎豹移动 CEO 傅盛分享过 3 种不同维度的人生: 一是喜欢说“no”,二是喜欢说“yes,but”,三是喜欢说“yes ,and”。 他认为,喜欢说“yes, and”是最好的一种状态。咱们要做到不断地说:“是的,不仅如此,我还想要怎样;不仅如此,我还可以怎样。” 傅盛说他之所以能变成今天这个样子,就是因为他有说“Yes,and”的能力。傅盛经常提到,要虔诚地像小学生一样看待别人讲的东西。虽然有时候别人说的不全对,你相信了之后,会导致自己犯错误,但是“犯错误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拥抱而错失机会的成本,低太多了”。

    2023-10-24

  • xtepCool 👍(1) 💬(0)

    道哥之前公众号里面说到现在应该而且长期处于计算时代。智能时代需要翻过几座大山分别是啥,智能时代又应该是怎样的

    2023-09-21

  • 三生 👍(0) 💬(0)

    以前没有想的这么通透,大学的时候认为输入相同导致固定结果在一些思考中把自己限制住了,实际是接触的东西太少,思考的过于简单

    2023-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