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市场:技术热点层出不穷,是机会还是炒作?
你好,我是晓蕾。从这一节开始,我们进入到访谈的第三部分“对话未来工程师”。
道哥说自己是一个活在未来的人。听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活在未来?不是说未来不可知、过去已流逝、人只能活在当下吗?
未来这个词的诱惑极大,它似乎在暗示我们做一些预判,抓住机遇,赶上新时代。但近几年元宇宙、Web 3.0等等这些概念层出不穷,每来一波,我们就慌一波、焦虑一波。这就衍生出一个关键命题: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些热点?在巨变的环境下我们如何自处?
极客时间:关于近几年出现的元宇宙、Web 3.0这些概念,你是怎么看的?
道哥:我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比别人更长久一点。2020年,我去澳门参加TEDx演讲的时候就讲过这个东西。当时没有元宇宙,我把它叫做计算世界。当时还举了一个游戏的例子,叫头号玩家。
其实所有做计算的人无非是有几个大的愿景。第一个愿景是人工智能。自从计算被提出来,就是想要模拟人类的思维规律。大概在两三百年的时间内,所有做计算的人都希望去模拟人的大脑。这件事情做到最后其实就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没那么神奇,就是模拟人的大脑,再高级点就是从感知模拟,到认知,再到决策的各类行为活动。
人工智能的第二个愿景是用数字来编码世间万物。那到最后不就是元宇宙吗?所有真正懂计算的人都在追求这两个梦想,很简单。
极客时间:既然元宇宙是一个大愿景,为什么它的热度好像很快就过去了?
道哥:为什么我2020年就在讲这件事情,元宇宙这个概念出来之后我就不再讲了呢?因为这个愿景是长期存在的,而且是值得所有人去追求的。但元宇宙只是个现象级的东西,它可能今年热,明年不热。这都不重要。不热不代表这件事情不值得追求。
比如说我在元宇宙出来之前,就自己取了个计算世界的名词。后来出了元宇宙,我发现元宇宙就是在讲这个愿景,就再也不谈计算世界了。这个愿景是不变的。我对元宇宙一直采取一个比较消极的态度。原因是虽然我自己做元宇宙,但我当时只是做业务,央视兔年春晚云庙会的元宇宙是我们做的。但是我在团队内部一直跟团队说元宇宙现在不是一个机会,只是一个时髦。
元宇宙来的时候,我自己判断商业逻辑肯定是有问题的,很多技术也还没成熟。因为我对于工程的理解,所以我知道计算世界或者元宇宙的愿景如果要做出来,中间的工程复杂度是非常高的。我公众号上说过,实现元宇宙的愿景,这中间的难度好比要再翻越十座大山,而攀上每座大山,可能都要耗费许多人一生的所有精力。那个周期是很长的,但是现在做元宇宙的人非常急功近利地想把这个事情搞出来。
这就很像当年第二次人工智能浪潮,大家觉得人工智能来了,搞了一个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写死几条规则,通过逻辑来判断,最后给出一个结论。当时做了很多系统,比如说医学诊断专家系统,系统可以把很多医生的经验写成规则。一个人有某些特征,那它就觉得这个人可能是感冒了。这就需要写大量的规则。但是当规则多达几千上万条的时候,系统里的规则可能会自相矛盾,很难维护。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经验可以去穷尽,在一些没有遇到过的场景里,这个专家系统就失效了。这就意味着系统创造不了足够的价值,所以很快就破灭掉了。
我们要追求的是终极的梦想,而不是一个热门的概念。人工智能经历了多少年呢?三次浪潮、两次危机、两次寒冬。就算今天扯元宇宙的概念,估计也会像人工智能这样再来几波。甚至人工智能也有可能会再次遭遇寒冬,这都很正常。但是终极的梦想依然是要去追求的,因为终极的梦想其实已经很清楚了,这个愿景是清晰的。头号玩家、阿凡达,甚至包括以前那些游戏,像绿洲等等,描绘得很清楚。当我们看到这些愿景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想去追求,这就说明它是对的。
接下来无非就变成了要花多长时间、多少代价的问题。我觉得我这辈子是做不出来的,这个愿景是我这辈子都实现不了的,但不代表我这辈子不会去追求。
极客时间:说到这种判断,可能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目前大模型这一波浪潮,它可以算是一个窗口期吗?和之前的移动互联网的时期是不是很像?
道哥:比那个大。当前大模型的这一波,我认为是自计算机发明以来最大的事情,它的影响力应该是超过互联网的诞生的,这是我对它的判断。判断的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是我有坚实的理由,因为我是一个计算主义者。
从计算理论来讲,所有的计算机都是图灵机,都是基于图灵机模型定义的。图灵在1950年左右,提出了一个超越图灵机的模型,叫神谕图灵机。神谕图灵机只存在于理论中,是不可能在物理中被造出来的,因为它非常不讲道理。
计算是机械化的执行过程,一个字符的变化过程,图灵机就是这样工作的。而神谕图灵机就意味着计算的每一个步骤,每次机械化执行的步骤都会去问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做神谕。神谕相当于问神,你问它什么,它都会给你一个答案,而且是正确答案。也就是说这个神谕作为一个外部的主体,完全忽略掉了计算的复杂性,瞬间给我们一个答案。
比如说我想知道这个东西的密钥到底是多少,正常来讲,按照物理存在的计算复杂性,图灵机可能要计算一万年才能计算出这个密钥是多少。但是我问了一下神谕,神谕下一秒就给我答案了。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前的物理理论中是不可能造出神域图灵机的。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2023年OpenAI自然语言的大模型会出现。我认为它初步具备了近似神谕图灵机的能力。这意味着在大模型之下,全人类的知识被综合到了一起,它忽略了计算的复杂度,不管问它什么,它都会“瞬间”给你一个答案,这个答案虽然是近似最优的,但在90%以上的场景够用了。
它几乎可以等同为近似的神谕图灵机,那么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无非就是把近似的程度做得更逼近一点,把它的精度做得再好一点。你想想,这件事情几乎就是把计算能力往前推动了半步,相当于把图灵机的计算能力往前突破了小半步,所以我觉得这是计算机发明以来最了不起的事情。这意味着所有的程序都要重写,就光这一点事情就够了。它改变了计算机的理论模型。
所以虽然我跟别人的判断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是我就很坚定地相信它一定是自1946年电子计算机发明以来最大的一件事情。
那为什么说这个机会超越互联网呢?因为互联网跟计算机本质上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计算机历史上的等同物是蒸汽机和电动机;互联网在历史上的等同物是铁道网、公路网和航运网。一张网络在古代就存在,它实际上发挥的是促进流通、拉动各地经济的作用。互联网的底层依然是计算机,不管网络的搭建到什么程度,上面有什么网络设备,它的下面就是晶体管,没有别的。互联网其实是建立在晶体管的基础之上的。
极客时间:这个解释和计算挂钩之后其实很容易理解。可以再详细说说你是怎么判断现在的市场的吗?
道哥:其实现在的机会非常像当年马云他们创业的时期,高度类似。后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启,李开复、王兴他们出来,包括滴滴出来,和那个时期也是高度类似的。这种机遇下一般都会出现超级平台或者App,接下来有将近10年的冷静期。那些巨头拥有的人口红利吃完了,对于创业者是一个灾难,没机会了。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创业者在吐槽“机会都被你这些大厂做完了,我们还有什么机会?”
直到第二次移动互联网浪潮出现,这个时候一批企业没落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及时跟上。移动互联网浪潮出现的时候阿里也非常焦虑,直到有了阿里云就不焦虑了。当时阿里开了两个战略会,最后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All In手机淘宝,第二就是做大云,云是航母,有了云计算,其他的也不怕了,所以才度过了那次危机。有足够的先进储备很重要,它能支撑你,让你还能抗。
现在就是一次同样的机会,很有可能会有类似的没落,新公司的崛起,这是大机会。所以,创建自己的生态,构建自己的平台和壁垒,有自己的生态边界,在这样的机会里面肯定是往大了去做,无非是看谁快。
你想想,在所有微信生态和淘宝生态里去做创业的公司,其实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在一个别人的生态里,当然可以赚点小钱,但今天这次创业机遇就是长参天大树的机会。这个时机很重要,等这个时机收尾,再优秀也没机会了,除非又创造出一个革命性的技术,但是革命性的技术没那么好创造。
极客时间:听你的分析,这种发展很像一个周期性的规律?
道哥:我觉得不要在意是不是周期性,我也从来没有在乎过它是不是一个周期。原因就是数学归纳法不一定有效,历史这么发生过,但是不代表下一次一定会这么发生。所以最重要的是去判断它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或者说它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技术变量,从而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是需要有这个判断力的。
对于时机的判断也很重要。时机判断错了也很惨,比如现在元宇宙时机肯定不到,包括NFT、区块链等等。有些技术它只是一个现象级的概念,而有些是很有生命力的,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就很有生命力,今天人工智能在大模型的浪潮里是很有生命力的。
我们需要具备这个判断力,机会来的时候能清晰识别出来,毫不犹豫下注;一些可能不是机会点,但是又很时髦的东西也要能判断出来。
极客时间: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些概念会有寒冬和热潮的波动?
道哥:这个取决于人类的经济体系。经济很现实,所有的创新都需要烧钱烧出来,短期创造不出希望,就会停止投资了。
人工智能出现几次寒冬,它的成败不会决定这件事情值不值得做。一件事的成败可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做的人不靠谱、时机不对,或者整个市场需要被教育,如果没有被教育过,那就很惨。比如当年阿里做手机,曾鸣判断得很清楚,那一年阿里手机搞不出来就没机会了,这是时机的因素。
除了时机,如果我们以企业的形态来去开展创新活动,做出来一个有用的东西,其实受到的约束也是很大的。首先受到资本的约束,其次受到用户需求的约束。因为你需要尊重每一个用户的态度,所以才天天搞用户体验。但对于技术来讲,这是个约束。因为用户的体验不一定代表了技术正确的前进方向。但是你不得不妥协,原因是你需要从用户这里拿到流水来支撑自己进步。
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创始人不见得会完全买用户的单,因为用户不一定代表了正确的方向。为什么乔布斯会怼用户呢?他会跟用户说,那是你的不对,是你用得不对,不是我的东西有问题。为什么他就会有这么自我的想法呢?因为他是个工程师,商人绝对说不出这种话。
互动小茶桌
这次访谈给我冲击最大的一句话,是道哥说我们追求的应该是终极的梦想,而不是一个概念。
我们会在纷繁复杂的概念中“渐欲迷人眼”,大概是因为我们对一些底层的认知不够深刻,从而缺乏一种判断能力。
后续我们还会聊到技术人最终的追求、目标。你目前的追求是什么呢?有人说,不想做CTO的程序员不是好程序员,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们互动。如果有所启发,也欢迎把内容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交流学习。
下一节,我们就问问道哥,他分析各种问题背后的方法到底是什么?
戳此加入访谈交流群,和道哥一起探索工程师精神。
- 子杰 👍(8) 💬(1)
AI大模型对齐到近似神谕图灵机,就这一个点,这个课就不亏
2023-09-24 - 壹拾贰 👍(3) 💬(0)
太期待《计算》了
2023-09-29 - 大土豆 👍(0) 💬(0)
我用技术来输出一波观点,大模型这一次确实不一样。2000年的互联网和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大家做高并发啥的,其实都是IO密集型的场景。这一波是CPU密集型的爆发,包括且不仅限于CPU,GPU和TPU等。可能对现有技术人的一些选型和成长,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2024-01-21 - xtepCool 👍(0) 💬(0)
mark
202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