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8 认识职场:看懂职场的游戏规则

你好,我是雪梅。这一节我想跟你聊聊职场。

你可能会想,我天天上班,一天到晚都在职场泡着,还不认识职场吗?其实,因为没有清晰的职场认知而产生的疑惑并不少,我先给你举几个例子。

  • 遇到问题习惯自己死磕,要不觉得问别人很丢人,要不就是觉得担心麻烦别人不好意思,结果问题还没解决,自己先纠结了半天。
  • 觉得自己工作特别努力,经常加班,但好绩效总跟自己无缘。
  • 在工作中面临裁员这样的重大变故时,一边非常愤怒,觉得“为什么裁的是我”,一边又因为没有规划过未来而觉得无比惶恐。

这些问题是不是很眼熟?你或多或少也想过?其实,认识职场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我看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认识职场的底层规律,也就是“游戏规则”,第二部分是在底层规律之上,还需要理解职场的事和人。这节课,我们先从职场的“游戏规则”开始。

职场的“游戏规则”

你可以想一想,职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放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轴上来说,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了机器化大生产,带来了细化的社会分工,才产生了这么多岗位。像我们熟悉的互联网会有市场、运营、产品、研发、测试等等岗位,大家有了工作,才有了现在的职场。

如果把职场比喻成一个游戏,在我看来,职场有三个“游戏规则”。

Rule 1:职场人其实都是“工具人”

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承载了公司体系内的一部分功能,最终形成合力,实现整个体系的目标,而我们就是每一个部分的工具。

举个例子,销售谈客户,了解客户需求,产品把需求转换成需求文档,研发小伙伴为了实现需求写代码,测试验证功能,最后发布,运维小伙伴保障线上的安全。虽然每个人分工不同,但都是实现目标的工具。我知道你听到“工具人”这个词会有些反感,但抛开个人情感,这是一种客观存在。分工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的精力更聚焦,在一个岗位上做得又精又专。

这个规则有啥帮助呢?看问题面板。

其实只要理解了“工具人”这一点,很多事情就清楚了。在社会大分工这个体系下,会特别强调两个点, 技能和服从性

技能是立身的根本,一般指专业技能,每个岗位都有专业能力要求。企业雇佣一个技术人,一定会看专业技能,比如编程能力,问题分析定位能力等等。而服从性是连接他人的根本。一定的服从性会让每个人在分工的基础上更好地围绕目标协同。

对于困惑一,企业作为雇佣方,一定会给员工提很多要求。那“既要、又要、还要”背后的企业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协同,拿结果,还是其它?如果是为更好的结果提出的要求,那咱们打工人确实需要去适配,如果实在无法适配,那可能是环境不太适合你。

困惑二也是非常常见的场景。比如一个前端小伙伴特别热爱技术,总喜欢在自己的工作中引入一些新技术,但会导致页面加载很慢,测试验证成本和线上维护成本很高。站在自己的角度,当然会觉得新技术引入很不容易,但这样很难拿到好结果。因为在分工协作的体系下,光有技术是不够的。引入新技术,还需要考虑ROI,与现有产品的兼容情况,测试验证成本,未来的维护成本等等。所以,服从性也可以理解为协作中为整体的团队和产品考虑,毕竟企业不是技术的实验室,需要为结果负责。

Rule 2:结果为王

任何一个岗位,都是围绕企业目标服务的,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服务。所以在职场,一定是结果导向的。这个结果,不是你做了几个项目,写出了多少行代码,引入了多么新颖的技术,而是看你做的事情给公司创造了什么价值。

关于这条规则,你还需要知道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在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中,那些目标明确,个人情感色彩很少,永远保持激进的人心理摩擦力会小一些。这个跟个人特质,甚至是每个人的“出场设置”有关系。如果你不是这样的人,也不要轻易给自己“玻璃心”的标签,你可以在理解职场的游戏规则的同时做一些必要的自我管理。这部分我们会在第三章认识自我中详细聊到。

接下来我们延伸一下,这条规则可以很好地帮你理清两个方面的困惑,先看问题面板。

第一个困惑,“看不到‘我’努力”的困惑。现在我们知道了,加班、努力都是过程,对于过程,企业顶多是鼓掌,只有结果,企业才会买单。

给你举个例子,小A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技术人,年年拿高绩效,今年她从一线升为技术管理者,每天工作比之前还努力,却只拿了普通绩效,特别委屈。我告诉她,你现在是技术管理者,你的考核结果是团队拿到的结果,以及团队拿结果的能力。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虽然很拼,但团队并没有成长起来,才意识到管理者的角色要求是什么样的,找到了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所以在职场,如果你很努力,结果却不好,那还是要回到目标上,看看自己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第二个困惑,“工作卷”的困惑。既然是结果导向,那在工作很卷的环境,我们就有必要区分一下当前是面向结果的卷还是无意义的卷?面向结果的卷,可以理解为更好更快地给客户交付结果,无意义的卷,一般都是大家暗暗比谁的加班更多。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技术人来说,显然不是靠加班就能带来结果的根本改变,我们还是需要回到业务目标,不断思考围绕目标我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Rule 3:职场是复杂且模糊的系统

最后一条规则是什么意思呢?上学时,学校有明确的考纲,只要每天学习刷题,大概率成绩还不错,而且成绩是一切的指挥棒,成绩好老师大概率会喜欢,还能上好大学,万事大吉。这就是一个清晰又明确的系统。而相比学校,职场既没有特别明确的考纲,OKR目标也会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化。职场也是很多角色互相协同才能拿结果,不是靠个人努力“刷题”就会好绩效的。理解了这个规则,很多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先看问题面板。

关于第一个疑问,从宏观上来说,企业处于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去年要ALL IN做的业务,今年可能被市场冲击,就要立即转型,或者方向没变,但要重新排兵布阵。而且组织中有非常多的角色,运营、产品、技术、BI、HR、法务、行政等,这些角色之间的互相协同,可能常常出现“抢活”,甚至互相“踩脚”的情况。所以在职场,你经常会感觉到变化,常常会有“组织调整”,再正常不过了。

第二个疑问,我们回到微观上说。我很理解“小王,你把这个弄一下”的心理崩溃,毕竟这个“弄一下”到底怎么弄,在这么复杂的组织里,很大概率是没有SOP的。如果保留着上学的“刷题-考试”模式,那么大概率这件事是没有结果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老生常谈,主动。这里有一个概念,叫 职场是“混龄班”。上学时,你的同学再优秀,你俩的年龄也差不太多,认知水平相差不大,而在职场经常会有一个工作十几年的人,和工作十几天的人在一个组,很多“隐形经验”其实就藏在工作时间更长的同事的脑海里。这回,理解主动的必要性了吗?

最后,在这模糊又复杂的组织中,作为职场人,我们需要理解,一方面“没有一个系统是完美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在动态变化的。阿里有句经常被大家调侃的话叫“拥抱变化”,作为职场人,很多变化不是你能控制的,我们需要更理性地看待。另一方面,一定要摒弃只需要好好学习的“学生思维”,因为再没有人帮你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你需要更积极地向前辈请教,才能更快学到工作中需要的“隐形经验”。当微观环境让你很不舒服时,你也可以主动去优化,去优化流程,让这个复杂的系统运转得更加流畅。

面对游戏规则,我们这样做

聊完职场的“游戏规则”,你可能会问,那我应该如何面对这些“游戏规则”呢?作为过来人,有两个心得可以分享给你。

放弃对于职场的不合理幻想

很多人对于职场存在一些幻想。比如有小伙伴问我,我在一家公司已经干10年了,如果我接受不涨薪,能不能干到老?

事实上,职场有一个冰冷的事实是, 任何人都是可以替代的。

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从一个小白变成经验丰富的职场人的过程。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公司能“生产”你,一定还能“生产”跟你一样优秀的小王、小张、小李。除非极端高精尖的领域,我们这代人大概率是不可能在企业里干到退休的。所以对于职场人,在工作之外,你要突破打工人思维,要把焦点回归到自己身上,为自己的长远发展未雨绸缪。

在当下的环境中,如果你不幸被裁员,也不要陷入情绪的沼泽,这是企业作为商业组织在当下市场环境中要做的一个选择。很大概率跟你个人无关,不是针对你,不是你不够优秀,你不需要因此而妄自菲薄。向前看,回到广阔的市场中,继续找自己的价值和位置就好。

还有一个典型的幻想,就是把工作当做人生的重要寄托,当成自己成就感、价值感、甚至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但 职场真的承载不了太多东西。

如果你在职场中没有遇到与自己特别同频的伙伴,也非常正常,你完全可以在工作之外去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构建自己稳健的社会支持系统。

如果当下的工作无法满足你对于成就感的需要,你可以去主动挖掘工作的价值,寻找自我成就感与企业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比如一个工作已经轻车熟路的人,可能会发现帮助团队小伙伴的成长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成就感,而大家对成长的需求正好也摆在那里,这个时候“最大公约数”就来了。主动做分享,沉淀输出,都是可以的。当然,如果工作中找不到,你也可以在工作之外继续找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比如我看到很多愿意助人的人,会去做公益。

但如果你特别渴望像乔布斯一样“改变世界”,实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那你可能真的需要自己创业了。

最大化“工具人”价值

了解了职场的“工具人”属性,你可能会说,那我是不是应该更早地选择自我保护?老板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钱的活?

No!这绝对是浪费自己的生命。要知道 每个人在职场的工作时间有限,所谓的黄金打工时间其实很短。 注意,是打工,不是工作,创业或其他副业另算。在国内当下的环境下,22岁大学毕业,40+岁跳槽可能就面临被市场挑三拣四的状况,很多人的黄金打工时间其实只有20年。

所以,你需要非常珍惜打工这段时间,充分利用。既然在职场中是工具人,那就最大化挖掘作为“工具人”的价值。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 不要只盯住岗位的价值,还要抓住环境提供的价值。

对于企业要求来说,我们需要按照岗位要求,完成工作内容。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也必须认识到,职场是我们历练能力很好的场所,我们大多数的能力成长都是工作中不断做事中积累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给自己创造机会,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工作挑战不大,进入瓶颈期,不要只是抱怨,或者等待老板给你安排更有挑战的活。你可以主动多承担一些事,比如你可以去思考团队内有哪些问题,你可以做些什么贡献?最基础的,你可以跟Leader申请,加入一些更有挑战的工作。职场人一定要记住,为自己的成长负责。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几年前,我的老板要策划一个500+人的年会,需要一个总体负责人。跟日常做技术管理的我有半点关系吗?没有。虽然我艺术细胞为0,平时又特别内向,却主动请缨报名了。

当时完全是硬着头皮上,就想着自己需要一个突破,这么大型的活动,一定需要很多我当下不具备的能力,而这相当于公司出钱,出人,给我的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最后年会完美交付,我发现自己平时带团队的经验有很多可以平移到组织年会,而且还解锁了跟销售谈判,挖掘技术人写代码之外的潜能等等很多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对于自己的跨界能力有了很多信心。

另一方面, 积累领域经验和相应的人脉资源。

职场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景,让我们在某个行业的某些场景下不断解决问题。比如你如果一直做的是金融领域,你可能会对这个行业的模式以及常见的问题有很多深入了解,时间久了你也会认识不少这个领域的人。

对于你未来的职业发展来说,最基础的,你过去的领域经验、人脉可以帮你平滑地找到下一份工作。如果你对当前的领域很愿意钻研,你也完全可以像在 第一章 提到的持续深耕,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当然,这也可能是我们未来更多可能性的起点。我的一个朋友43岁离开职场,本来打算休息一阵,结果有朋友创业,企业有很多架构问题有困惑,就邀请他过来指导,发现他不但能准确地分析、梳理问题,更能一招见效地解决问题,于是又让他给自己的团队做了一些架构设计的培训课程。

后来慢慢地,他的口碑做出来了,现在已经成为一名专职服务企业的培训师和技术顾问。这方面的经验都是过去在职场18年的积累和沉淀,而且大部分企业客户都是自己原来的同事或者同事推荐的。

他说在企业上班时,从来没想过走这条路,也从来没有做什么刻意设计,只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这些沉淀和积累就水到渠成了。

如果说一个人的职业发展最终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使命,那职场这个游戏场与你的使命之间的关系,可能如下边的三角形图所示。

图片

三角形的底座,一个是技能和能力,另一个是认知和资源。在职场中,我们在完成很多工作的同时,如果再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技能,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己对于行业、领域的认知,积累相关的经验和人脉,那当我们的底座越来越稳,在探索到自己的人生使命,自己真正热爱、愿意终生投入的事业时,这些积累都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把“使命召唤”发光发彩。

小结时刻

不知道你平常会不会有这样的状态,每到周日晚上,想起第二天要上班,就有一种浑身说不上来的难受。

其实这非常正常,大多数职场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职场是一个复杂又模糊的系统,有很多看起来冷冰冰的评价体系。

但我们个人也不要妖魔化职场。

任何一份工作都是双向选择。一个特别优秀的人离职了,不代表你所在的团队不好,可能是他在自己这个职业阶段有了新的目标。你掏心掏肺做了几年的业务说没了就没了,不是你运气不好,也不是你们公司太折腾,可能只是市场的变化,从更长远的角度必须做出这个决定。

在任何一份工作中你都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主人工作的成就感不只是岗位本身带来的,更是我们自己挖掘出来的。 有时候优秀的人离开了,反而你的机会来了,有时候离开一个半死不活的业务,你可能会有更好的发展。永远不要被一份工作绑死,你们是双向选择。

作为打工人,我们一方面要客观理解职场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要最大化自己的职场价值。毕竟每个人的黄金打工时间很短,终究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职场,但在职场中历练的能力和技能,积累的资源和人脉,会是我们无形的宝贵资产,支撑我们走向更大的世界。

聊聊发展

你当下工作的感受如何?如果用今天讲到的“职场游戏规则”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你又有哪些思考?欢迎留言交流。

如果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课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程序员职业规划手册,心里不慌,脚下不乱,做好每一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