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关键抉择之(2):大厂这么卷,去国企、外企“上岸”?
你好,我是雪梅。今天我们聊聊大厂、国企、外企的选择问题。
先给你讲个小A的故事。
小A硕士毕业,工作5年多,今年30岁,一直做Java业务开发。他待过2家公司,从一个不到100人的小公司,到当下千人左右的中型企业。最近感觉发展遇到了瓶颈,薪资也不理想,所以有了跳槽的想法。
以前一直在中小厂的他想去大厂看看,但听说旁边的大厂今年裁了好多人,有点害怕,觉得别费半天劲,好不容易,进去转眼就被裁了吧?还在犹豫之际,一个朋友说,“去什么大厂呀,环境这么差,赶紧找个国企上岸吧,不行外企也可以,没有35岁危机……”
问题来了,大厂、国企、外企,到底该怎么选?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技术人职业发展路径中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要想回答好,就需要梳理这么三个方向。
- 大厂、国企、外企到底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局限性?
- 小A的职业发展在什么阶段?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是什么?
- 结合1和2的答案,小A应该怎么选?
这一节课,我们认真聊聊这个问题,更全面地认识大厂、国企和外企三个选择,再来慎重思考一下,当我们选择企业的时候,究竟是在选什么?
大厂里的“卷”有用吗?
我2008年校招毕业进百度,2022年从阿里离职,除了中间出去的一年,其余13年都在大厂。这里就说说我眼中的大厂都有哪些优点和局限。
大厂有哪些优劣势?
在大厂工作的好处,在我看来有三个。第一个好处,是能够带给你丰富的知识沉淀。大厂的朋友们可以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比如阿里的资源,ATA技术大咖的干货文章太多了。外面的文章大多要脱敏,但在内部可以看到更详细的信息,甚至联系到作者。
这就说到了第二个好处,优秀同学的密度相对较高。而且除了刚才说的“学习榜样”这个方向,优秀的同学也会在职业发展上带给我们一定的启发。职业发展有困惑,找不同部门高两级的同事聊聊,大概就能知道自己在公司的发展路线了。甚至,优秀的人会一起往前走,慢慢形成一些圈子。即使离开了大厂,这个圈子也会发挥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内推等等。
大厂的第三个好处,是能够帮你形成独特的领域积累。因为大厂很多业务的规模很大,要解决的的问题更有技术挑战、更复杂,更重要的是很多业务在业内都是领先的。身在其中的同学能清晰地看到头部玩家的思路。
这三个优势的积累,不仅能够帮你在领域内平滑地切换工作,甚至它们可能是你未来创造自己事业的起点。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自己在做技术人职业发展教练,要说教练技术,我肯定不是教练圈内最纯熟的,但十几年在互联网的积累,对技术人特质的理解,对于技术人职业发展常见问题的深刻体感,这些“领域”的积累,都是我独特的加分项。
说到大厂的优势,你可能会想,在当下的环境里,大厂因为之前的资金积累,比一般的中小厂更稳定,能扛风险。这个有一定的道理,但稳定都是相对的。很多大厂的招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储备人才,是为了未来做更大的事准备的。那在降本增效的当下,供大于求,自然会释放不少人才出来,所以风险还是存在的。
当然,大厂也有非常多的局限性,在我看来,两点尤其突出。
其一,有些大厂 内卷严重,内耗会增加。 在高速发展期,大家可以并肩把事情做好,一起把蛋糕做大,但当业务不再增长甚至下降,蛋糕没办法做得更大的时候,那就只能一起切蛋糕。优秀的“人精”在一起就更容易内卷。
比如很多在大厂做测试的小伙伴说,现在越来越不在乎业务测试了,大家都觉得那是本分。大家都在卷做工具,做平台,谁的工具接入的服务越多,谁就占有主动权。而这些工具到底是不是冗余?做工具的ROI到底怎么样?已经没多少人关心了。大家看重的是工具可以讲好故事,给自己好的绩效,带来晋升,这个故事讲完了,第二年再换个故事讲。
如果组织本身土壤不是很好,这样的内卷很容易人浮于事,让会“讲故事”的人抢占先机,而那些务实干活的同学却慢慢被边缘化。
其二, 分工太细,容易形成个人的“能力陷阱”。 大厂要办成一件事,大多需要非常多的协作。一个需求,从业务到产品,再到研发、测试,再到运维,如果涉及依赖其它服务的情况,可能还得不断“拜山头”。这就会导致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精雕细琢,努力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俗称“变成一颗螺丝钉”。时间久了,很多人对于自己的能力极度怀疑,看不到自己未来更多的可能。
做后端开发的,可能一提到客户端、前端就一头雾水,未来好像只能换个地方继续写Java代码。做前端的,往往只关注页面性能、端上的组件,业务逻辑可能一问三不知,更别提后端服务如何发布,线上如何运维了。做管理的更心虚,比如我,从大厂出走之前一度担心“出去没团队带了,代码也好几年没写了,是不是就残废了?”
一边是内卷严重,一边是“能力陷阱”,很多大厂人就这么被困住了。
在当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大厂?
在我看来,如果你纯粹是想去大厂“镀金”,或者觉得大厂可能更稳定,那还是别去了。但是有这么两类同学去大厂看看。
第一类同学是 工作时间短,希望打牢基石的人, 比如工作不到五年,从来没去过大厂的。大厂的规范化、体系化可以帮你少走很多弯路。基础的体系、规矩搭建好之后,未来想要有更多灵活性不难。相反,野蛮生长多年,再去强行融入体系,难度会大很多。
那工作很多年的同学就不建议去大厂了吗?不是的。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类同学, 抱着空杯心态,愿意打破自己重建的人。
我的朋友小明,工作前9年都在小厂,之前一直坚信在小厂当多面手很好,认为自己长出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直到后来遇到一个大厂过来的优秀Leader,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非常标准化、有体系,而且还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用小明的话来说就是“整个人长得很正”。后来他在33岁时去了大厂。
如今5年过去了,他说这段时间是自己成长最快的几年。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沉淀都给了自己很大的启发。他也慢慢把自己之前摸索到的一些点状经验串联成线,甚至形成面了。
就是因为看到了大厂优秀人的特质,他特别想向这些优秀的人学习,与“聪明的大脑”一起共事。他也一直这么做,每天努力工作,还会积极研究公司的知识沉淀文档,向各种大佬请教学习,加上之前小厂的“多面手”经历让他的知识面很广,常常能融会贯通,这就有了他成长最快的5年。
国企真的能“躺平”吗?
聊完大厂,接着我们来聊聊国企。我问过很多在国企的小伙伴,不少互联网大厂在裁员,你们怎么样?跟大家想象的“铁饭碗”“躺平”有很大差异,我们来看看两位国企技术小伙伴的回答。
在国企做技术是一种什么体验?
先说说 小红。 小红研究生毕业,校招进入一家国有银行的软件中心做测试研发工作,到目前已经十余年,这算是很多人都羡慕的典型国企。
在这里暂时确实没有裁员的压力,但这两年,她非常明显地感觉到工作压力在不断增加。很多系统都开始“国产化”翻新,项目很多,领导也会不断鼓励加班。要想绩效好那必须拼加班,拼创新工具,提升效率。如果想晋升,要慢慢熬资历。年头到了,再去看绩效如何,这两年想晋升还必须接受去分行外派一年。
组里面也有从互联网跳过来的人,她发现互联网人更能质疑,有时候领导的方案不合理,会主动跳出来,而自己似乎已经习惯了听话,乖乖干活。技术上,她与在互联网的同学聊过,自己单位的各种基建都相对落后,有时候她也挺羡慕在互联网工作的同学,她说,“明显觉得我的成长速度比不上他们”。
另外一位同学 小刚,在互联网干了七八年,他的原话是“实在不想整天被推着走”,为了Work-Life Balance的理想,3年前他降薪30%跳到一家国字号下的二级科技公司,给总公司下属的子公司开发系统。
进入国企之后,他“终于感觉有生活了”。早上9点上班,下午5点半下班,回家还能看看新闻联播。本来以为可以这样安稳地一直干下去,但这两年明显感觉到不太对劲。现在单位也在考核他们系统的营收,最近更是人心惶惶,据说单位要对所有人重新定级,会让一些人职级变低,可能在为降薪做准备。
说到互联网与国企工作的差异,小刚笑着说,互联网积累的技术和项目协同经验,刚开始确实会有点“降维打击”的感觉,但很快发现没这么简单。他说:“现在回看,在互联网其实把事情做好,你就不需要操太多心了,国企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比如我们做内部系统,客户和用户不是一波人,用户是单位的一线小兵,客户是老板,关注点不一样,很难让他们都满意。还有各种总部与子公司错综复杂的关系,领导的意思总要靠猜,很无奈。”
从上面两位小伙伴的访谈以及其它在国企工作小伙伴的访谈来看,我整理了在国企工作的3个特点。
- 没有绝对的稳定。
相比互联网的大裁员,国企目前裁员的不多,但也存在变向降薪。一个在国企做HR的小伙伴说,他们今年预计有40%左右的降薪。相比互联网,国企本身薪资就不是很有竞争力,降幅确实非常大。另外,上升机会在减少,也在上演跟互联网类似的“卷”,拼加班,拼工具,甚至拼外派。
- 难的不是做事,而是做人。
大多数国企成立的时间都很久远,文化与强调高效的互联网文化差异非常大。举个例子,相比互联网的扁平管理,国企的组织结构一般更加复杂,总公司与子公司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一级级汇报,甚至也有小伙伴提到很多“关系户”。在国企上班,处理各种关系会比单纯做事挑战更大。这对于很多性格内向,不擅沟通的技术人来说,是一道非常难以跨越的鸿沟。
- 技术和基建相对互联网、外企会滞后一些。
这一点对于技术上渴望更多成长,希望接触新技术的小伙伴来说会比较不适。
在当下,什么样的人适合去国企?
显然,想去国企躺平到退休,除非有编制,否则都很难。我调研了一圈国企的社会招聘,大多要求35岁以下。如果从互联网过去,还会面临大幅降薪。可以说,35+想去国企躺平太不现实了。那么话说回来,什么样的人可以尝试去国企呢?
首先, 经济压力不大,对接下来职业发展预期不高 的人。比如很多职场妈妈会选择去国企,因为能更好地兼顾家庭,又能有一份收入,实现更好的Work-Life Balance。
其次, 心态Open,具备在复杂环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企做事,很多时候的挑战不是来自技术本身,而是原有系统的复杂。比如前面提到需要慢慢熬资历,汇报链路长等。再比如陈旧的系统,没有相应文档,基础工具相对缺失……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整合资源,利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落地的问题,才能拥有立足之地。
外企真的没有35岁危机吗?
在很多人看来,外企毕竟相对“人性”。我也访谈了很多在外企做技术的小伙伴,大家说到的外企其实会分为美企、欧企、日韩企等,不同的外企差异也比较大。
有些欧美企业确实会在文化上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工作强度比国内很多互联网公司小一些,整体年龄上也会放宽,比如不做35岁的限制。一位从民企去了外企的小伙伴说,我终于觉得自己“年轻”了,因为周围比自己年龄大的人明显多了。但很多老牌外企也在面临增速缓慢的问题,一些核心技术也并不在国内,不适合追求快速成长的小伙伴。
另外,我们也要认识到,当下不少外企在裁员,一个在世界500强外企工作的小伙伴说他们公司今年在国内关闭了好几个城市的办公点。不少企业招聘也大幅减少,甚至停招。一个在美企工作了十几年的小伙伴说,他们现在几乎不招聘,以前可能走一个补一个,现在可能走3-4个才补一个。现在看来,进外企的机会确实大幅减少,如果从头部互联网过去,很大概率还会面临降薪。
因此,整体上来说,部分外企确实对年龄的限制不多,但发展速度偏慢,招聘名额有限,这两年机会也在明显减少。
不同企业的选择,到底是在选什么?
我把当下在大厂、国企、外企工作的优缺点以及适合什么人,汇总成了一张表格,你可以参考。
除了这些优劣势,我们更要知道的是,在选择一家企业的时候,一定不是选择这家企业的“标签”,好像大厂等于“内卷”,国企等于“躺平”、外企等于“职业寿命长”。在这些标签背后,每类企业都是一个多面体,具体到每一个企业,又有不一样的优劣势。 做职业选择,不能依靠“标签”粗暴地决定,需要全面了解,才能更理性地做决策。
书籍《远见》中说到,“大多数职场人把职业生涯当成一场短跑比赛,而事实上,这至少是长达45年的马拉松。他们更关心下周二的升职加薪,而不是在真正重要的时候,也就是四五十岁时拥有更好的选择。”为了跑好职业发展的“马拉松”,我们必须认真了解当下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再决定下个选择是否能更好地匹配。
技术人的职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新人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这个发展路线我会在第5节课详细解读。我先拿这节课的小A来举例。
工作5年的小A处于技术人职业生涯的黄金“发展期”。跟小A深聊下来,我发现他一直在做业务研发,公司前后的业务系统都非常熟悉,也动手解决了一些疑难杂症,但业务发展停滞,像在池塘里折腾,周围的人大多是“半躺平”的状态,局限了他的发展,他希望去“更大的湖”,甚至“大海”里游泳锻炼,突破自己的专业能力。
按照这个目标,即使当下的大厂很卷,也是适合小A的,因为大厂能够帮助他实现“到更大的湖里游泳”的梦想,找到合适的团队,让他在专业能力上得到更好的历练。大厂不一定是小A的终点,但大厂的工作经历会给他下一段的工作打好基石。
你可能会问,小A都30岁了,去了大厂依然上不了岸呀?万一大厂裁员了怎么办?不还是得跳槽吗?
我们还是先聊一个案例。小B在大厂工作了10年,从一线研发做到技术经理,还转型做过产品,但始终觉得没有突破瓶颈期。两年前他跟一个朋友出来创业,虽然创业很苦,未来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他非常坚定地说,“我现在比两年前心理踏实多了。原来我感觉自己如果离开大厂,只能换个地方继续搬砖,现在真实了解了线下场景,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这里没有鼓励你创业的意思。很多人不适合创业。只是如果你在一个已经明显达到瓶颈的环境中,就需要及时自我觉察,勇敢突破舒适区,可能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无论在互联网,还是国企、外企,我们这代人估计很难在企业里干到退休。知名人才发展专家薛毅然老师曾经说过,“60后、75前可能还有机会在一家单位干到退休,75后很难,80后、90后几乎不太可能了。”
在巨变的环境下,我能理解你对于安稳的渴求。但既然“上岸”艰难,我们不如 换个角度理解“上岸”。
在我的视角里, “上岸”是一种工作自由。我们不再为了保住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殚精竭虑,不只是为了钱而工作,可以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工作。
当然,说得容易,怎么才能做到呢?这让我想到罗振宇老师提到过的 “U盘化生存” 能力。
什么是“U盘化生存”能力?罗振宇老师总结为“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拆解下来,其实就是2个重要特质。
- 你需要拥有至少一项可持续变现的专长。
- 你自己一个人不依赖任何平台、任何人,也可以自己运行。当然也可以组合运作,跟别人协同。
对我来说,当下就在打磨自己的“U盘化生存”能力,以自己十几年的技术管理经验、写作能力、教练技术结合,打磨出来可以服务技术人职业发展的专长,可以作为自由职业者一个人工作,也可以与平台合作。虽然当下的收入比大厂上班低,但确实发现我这样的工作可以持续积累,可以越老越吃香,还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身体允许,可以做到80岁。
小结时刻
今天我们聊了很多,比如大厂不只有“内卷”,还有优秀的人才和很好的历练场域;国企看起来稳定,但关系复杂,当下的工作也没有想象得那么轻松;外企可能看起来风光,但有些增速放缓,裁员不少。希望这些信息,能帮你在做职业选择时更好地认清现实。
但我更想和你分享的是,职业选择更需要理性思考。我们需要思考自己当下职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以及当下的职业发展目标是什么?我们最看重的是收入?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技术能力的提升?还是稳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你要不断地向自己提问。有了职业发展目标,加上前面说到的“认清现实”,就一定会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
其实,我在35岁时也犹豫过要不要转型,但那时候明显感觉自己职场经验积累还很不够,家里也有一些经济压力,所以我给自己定的发展目标就是再去挑战更难的事情,看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于是接手了一个更综合、处于困难阶段的团队,继续在大厂摸爬滚打。
39岁时,我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这个阶段的我一方面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时间很贵,全部交给公司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探索一份终生的事业。所以我选择了从大厂辞职,从事一份既能兼顾家庭,又能耕耘到80岁的教练事业。这是我的心路历程,你可以参考。
最后,如果在你认清现实、理性思考后,面对职业选择仍然纠结,那不妨把这些思路都忘掉,踹自己一脚。去试试吧!坐在电脑前空想是不可能想清楚的,到真实的世界里去实验,去亲身感受,你才知道这个选择适不适合你。荣格说过, “真正的人生从四十岁才刚刚开始,在那之前你只是做调研而已。” 勇敢地去调研你的人生,人生每一步都不会白走。
聊聊发展
小伙伴,当下的你在大厂还是小厂,国企还是外企?你当下最看重的是什么?对于未来“上岸”你有哪些计划?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课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程序员职业规划手册,心里不慌,脚下不乱,做好每一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