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规划之问(1):35+技术人都去哪里了?
你好,我是雪梅。今天我们聊聊这几年吵得沸沸扬扬的技术人“35岁危机”。
“35岁危机”中的35是个虚指,不一定是35岁,也可以是一个区间。有的人是33岁,有的人是40岁。对于很多技术人来说,到了一定年龄之后确实会面临不少明显的困境。甚至你可能还不到35岁,就已经被网上的焦虑吓到了。
前两天,一个头部大厂的小伙伴告诉我,现在晋升对他来说就像打游戏中的“续命卡”。升上去不一定稳,但可以“多活”一两年,而升不上去,不但目前的绩效很难保证,甚至还有可能进入下一波裁员名单。
但你也不用太紧张。据我观察,“35岁危机”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招聘市场上很多岗位对于年龄都做了一些限制,比如一线岗位的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都在或明确,或隐晦地透露“年龄-职级”的映射关系,比如30岁如果到不了P7就落后了,35岁到不了总监就再也没有晋升机会等等。
事实上,技术人的职业发展远远不止咱们看到的升职加薪,35+技术人也不只有架构师或者技术管理这两条出路。我们打开思路,一起看看更多可能性。
35+技术人的去向
其实相当一部分的35+技术人依然在原有的岗位继续工作。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在大厂做技术管理,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除了本职工作,也在不断利用大平台的机会学习、积攒人脉,为未来做一些准备。
除了继续在原有岗位工作的,还有很多其它可能。这里分享5位35+技术人的真实故事。
- 技术人A:降薪换行,Work-life balance
今年36岁,本科毕业开始北漂,前10年都在互联网企业。几年前在一家发展很快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年薪百万。但加班太多,经常十一二点下班,睡眠很差。纠结很久之后,他选择裸辞,去找一份工作与生活能更好平衡的工作。后来他 降薪40% 加入了一家生物医疗 方向的公司。目前干得很不错,是公司的得力骨干。
- 技术人B:精进业务,闯出IP
今年44岁,之前在大厂负责过技术和产品,40岁之前希望自己离业务更近一些,就从大厂跳到了创业公司。目前在某独角兽创业公司做VP,负责一块闭环的技术、产品、业务。当前环境不好,公司也面临很多风险。最近他也在看机会,不过因为非常综合的背景,很多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企业 点名想挖他 过去。
- 技术人C:稳定外包,调养身体
今年35岁,曾经在头部大厂做前端开发,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从大厂离职,一边调养身体,一边尝试接一些朋友介绍的外包工作。目前他有自己稳定的B端客户。年收入我悄悄打听过,跟很多大厂的总监们的收入(不含股票)基本持平。
- 技术人D:连续创业,开阔眼界
今年40岁,从大厂出来三四年了,是一个连续创业者,前两份创业不是很成功,去年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目前公司已经找到突破口,在慢慢发展中。我问D从大厂出来后悔吗?D笑着说,不后悔呀,虽然现在起起落落,但这几年开拓太多眼界了,非常值得。
- 技术人E:变换环境,欢乐Coding
今年43岁,几年前他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全家移民澳洲,目前很欢乐地做着写代码的工作,“这边大龄程序员很多,跟国内环境不一样”,他说自己可以把写代码的工作干到退休。
35+技术人的三大去向
刚才说的5种选择各有各的好,那我们又该怎么选择呢?E因为环境不同,所以不多做讨论。其实所有的出路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大转型。我来帮你逐一分析下。
首先,换行不换岗。 即保留技术岗位,但换行业。典型的例子就是A同学把互联网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带入传统行业,帮助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
这里面临2个挑战。其一,薪资一般都有下降,其二,工作方式的差异。比如互联网推行快速迭代,而传统行业节奏会慢很多,除此之外还有管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从我访谈的案例来看,从互联网到传统行业转型比较成功的,一般是思路比较开放,愿意积极学习,务实解决问题的同学。
其次,换岗不换行。 即继续留在原来的行业,比如互联网,但岗位可能做一些拓展,比如B从技术管理到技术+产品+业务,整个闭环,变成复合型人才。
这是很多技术人渴望的路径,但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方面需要当事人抓住一些机遇,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有非常强的快速学习能力,能在不断变化的岗位要求下快速适应,快速成长。
最后,大转型。 即换行又换岗,比如脱离组织完全自己干,做自由职业者,或者自己去创业,比如C、D。
大转型相当于用原有的工作积累(包括技能、人脉),加上新的学习,组成一个新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事业。比如我,其实是把之前大厂的技术+管理经验,结合教练技术,重新组合成技术人的职业发展教练。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怎么选择,我把这三种出路做了一个总结,你可以对照每一个类别的优缺点慎重考虑一下。
35+危机如何破局?
看到这么多35+的可能性,你可能心安一些了。但可能还会问,这么多路,哪些是适合我的?为了突破35+危机,当下的我可以做什么?
这种心情我特别能理解,几年前我也被这样类似的问题深深困扰。经过四五年的探索,39岁的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告别大厂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目前已经在稳步发展中。关于突破35+危机,可以分享给你一些心得。
破局第一步,调整心态
客观上我们要认识到,一方面,互联网行业正在经历大调整,就像十几年前的电信行业一样。另一方面,过去的二十多年互联网行业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而各大高校中还有源源不断的、即将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当前这样的供需关系上,技术人的35+危机确实还会存在一段时间。
每年涨薪,表现好还有晋升机会等等这些互联网黄金时期的待遇,在当前可能再也不是标配。现在跳槽也不一定有涨薪,甚至工作时间长的人,跳槽可能还会面临降薪。所以 一定要调整预期,如果岗位未来还有不错的发展空间,降薪也值得去。
说到这,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必备心态,就是 警惕“成年人的贪恋”。很多“35岁焦虑”,在我看来是“成年人的贪恋”,既想要收入、地位、大厂的光环,还要自由,最好还不累,可骨感的现实承担不了这么多欲望。成年人的每道选择题,背后都是有成本的。
很多大厂薪水是高,但压力程度、内卷程度也相当高,这是你选择高薪要付出的代价。如果当下经济压力不大,当前工作瓶颈已经非常明显,那选择一份薪水没那么高,但有更多时间照顾家庭,探索自己的“第二曲线”的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我就是牺牲大厂的高薪,换来自己更喜欢、可以做得更持久的工作。
破局第二步,扎实做好当前工作,稳住基本盘
突破焦虑的最大前提,是先稳住自己的基本盘,在竞争激烈的时候更是如此。
前一阵,一个工作不到5年的小伙伴问我,马上就30岁了,都说做技术是吃青春饭的,我是不是应该趁早转行?我一聊,这个小伙伴当前工作干得还不错,正处于发展期,显然是被网上的文章吓坏了。
其实,企业作为一个商业组织,大多动作的基本前提都是看成本和收益。所以 一个朴素的理念是,当你创造的价值超过你的薪水,你就一直有竞争力。
这个小伙伴才工作5年,正处于技术人职业中的黄金发展期(我们在第5节会详细介绍技术人职业发展的4个阶段),各方面能力都还不太成熟。与其盲目地去探索副业,远不如扎实做好当前工作,提升技术能力,历练职场综合能力,积累职场人脉来得更实际。
所以我跟这位小伙伴说,当下的你不但不要做什么副业,还要更努力地投入到工作中,尽量主动承担一些有难度的工作,创造比你薪水更多的价值。这不但会让你更具竞争力,更能夯实你的综合能力,为未来做准备。
为了交付更大的价值,你还需要分析在当前的岗位上,自己能贡献的独特价值是什么,尽可能把这份独特价值发挥到最大。
这个独特价值可以来自技术,也可以来自别的方面。比如你是组内对Java底层最熟悉的人,大家碰到诡异的问题,都来找你,那你可以看看组内哪些模块有性能瓶颈,主动请缨去做技术攻坚。再比如,你可能是对业务最熟的人,你可以把系统相关的业务梳理一下,沉淀分享,帮助组内小伙伴成长。
破局第三步, 提前探索可以长期耕耘的方向
我们这代人大概率是无法在企业里干到退休,如果你年龄不小了,当前的工作已经出现明显瓶颈,或者你已经反复验证真的很不喜欢这份工作,那你需要提前探索自己可以长期耕耘的方向。具体如何做呢?
首先,你要开始慢慢澄清对自我的认识,你可以尝试回答几个问题。
- 你有哪些优劣势? 即做哪些事情你会比别人更擅长,经常被别人夸,还多次拿到不错的结果?哪些事情你做起来很痛苦,再努力结果还不好,甚至死磕了自己好多年,依然没有本质的突破?
- 你有哪些热爱的事情?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其实你可以去观察哪些事情没有外界要求也会主动去做,反复去做,它很有可能就是你的热爱。
- 你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结合过去的经验和自己的优劣势,你大概会梳理出一个自己模糊的能力边界。
光这么说有点抽象,我来分享分享自己35岁之后探索自己长期方向的心路历程,可能能给你一些思路。
别人都说35岁是中年危机,在我看来那恰恰是自我觉醒。因为那时候我开始不断问自己,这辈子想干的到底是什么?我已经很清晰地知道自己不会干一辈子技术管理的工作,但那时候的我“只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于是我开始用上面的3个问题不断地问自己。
首先,我的优势是沟通能力强。很多产品与研发聊1个小时也说不明白的问题,我2-3分钟就能聊明白。同时我团队带得还可以,擅长建立深度的关系,有不少小伙伴非常信任我。带团队的过程中也反复验证了这一点,我团队的凝聚力一直都不错。我的劣势是不擅长做复杂技术难题攻关,死磕自己很多年,但确实不感兴趣。而且我性格偏安静,不是长袖善舞的人。
其次,我的热爱。我发现自己特别琢磨事情背后的规律,喜欢通过写作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思考,特别享受与人一对一深度沟通,常常能给自己带来心流。带团队时我也喜欢做one-one沟通,帮助小伙伴解疑答惑。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的能力边界是可以做一个业务研发经理,甚至也能带一个不小的团队,我能很好地凝聚团队,带领大家拿结果。但要通过技术创新让业务有大幅突破,这并不是我的长项。一些特别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常常让我心力交瘁。
那除了在企业里带技术团队,还有没有更适合我发挥优势的场所呢?我大致知道自己适合做离人更近、助人的工作。我调研过HR岗位,培训岗位,后来发现教练更符合自己的期待,于是后来从企业里出来,做了技术人的职业发展教练。
当然我也不是一两天就找到自己的方向,而是花了四五年,这个过程我还做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事—— 大胆破圈,走出去,不断尝试。
35+危机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而技术人相对来说是更加焦虑的一个群体,很大一个原因是咱们的世界太小了。一方面是自媒体的世界严重失真,另一方面,我们也习惯把自己周围的人,周围的世界当做全部的世界,存在明显的“茧房”。
想真正打破35+危机,就一定要打破熟悉的技术圈,积极破圈,与更多行业的人多交流。不要沉迷在熟悉的线上生活,去看看这个真实的世界在发生什么,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未来技术人很多的发展机会不一定在互联网行业,而有可能是各行各业,我在第6节会详细谈到。
当你看到自己可能好奇的方向,你还需要放下技术人对于确定性的执着,给自己一些试错空间。怎么做低成本的试错呢?给你分享一个小故事,我的一个朋友发现自己给团队做分享时,常常会很兴奋,所以好奇自己未来是不是可以做个培训师。刚好公司有内训师计划,她就报名参加了,发现确实很适合自己。如今她已经一边工作,一边在公司里做了七八年的内训师,对于课程设计、开发、培训交付已经非常熟悉。相比很多技术人,35+的出路她已经多了一条。
除了这些,你还可以去参加一些体验课,甚至去当客户。如果你对教练感兴趣,你完全可以先成为一名教练客户,看教练的方式能不能帮到你,同时也反思,坐到椅子对面是你追求的吗?
如果你身边有朋友在做的事情你很好奇,那不妨去认真访谈一下,看看他们的真实工作状态,是不是你向往的?
35+危机,想,永远只有困难,而干,才会有更多的方法。
小结时刻
OK,我们做个总结。这节课,我分享了自己看到的35+技术人的出路,除了原有岗位继续精进,还可以有这么几个选择。
- 换岗不换行,从技术横向拓展,变成技术、产品、业务等复合型人才。
- 换行不换岗,把互联网的优秀技术带到其它行业,实现一定程度的降维打击。
- 大转型,利用自己之前的积累结合新的学习,重组新的事业。比如做自由职业者、创业等等。
对于如何突破35+危机,我建议你首先调整心态和预期,警惕“成年人的贪恋”,做好困难准备。其次,扎实做好当前的工作,稳住基本盘。最后,提前探索自己可以长期耕耘的方向,不断破圈,下场干,未来很多技术人的发展路径不一定在互联网,会有更多其它可能性。
过去的一年,我近距离接触了非常多35+技术人,那些穿越35+危机的人,在我看来都有这么三个特质。
- 心态open,对真实世界,对他人充满好奇,愿意开放学习。
- 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认知,能很好地扬长避短。比如突破一般技术人过于追求确定的惯性,敢于冒险,敢于创新。把技术人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到极致,即使转战新领域,依然能做出跟科班不一样的路。
- 对未来有耐心,坚持“下场干”,保持长期主义,持续迭代。
你可以对比下自己,看有没有启发?
如果读到这里,你依然在担心自己未来何去何从的问题,我分享一个给足够底气的好消息。
最近我看了国家统计局、北京市人口普查网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平均寿命,女性80.9岁,男性75.3岁。北京女性平均寿命82.7岁,男性平均82.4岁,而且最重要的是,现行平均寿命增长规律每5年上涨1.5岁。
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北京,今年35岁,你大概率能活到95岁,还有60年呢!35岁才哪到哪?慌什么!
聊聊发展
看到这里的朋友,你有思考过35+之后自己的工作状态吗?理想的职业状态是什么样?当下的你为这个状态在做哪些准备?欢迎留言交流。
如果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课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程序员职业规划手册,心里不慌,脚下不乱,一起做好每一天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