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管理者不用亲力亲为:关键是什么?
大部分被提拔成技术领导的工程师都拥有一定的领导力,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具备出色的业务能力;而这些技术能力强悍的工程师刚刚走上管理岗位时,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亲力亲为,看谁干活都不放心,恨不得自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了。
对此,我深有体会,因为我是一个典型的由技术骨干提拔上来的管理者。
成为技术管理者之前,我在组里是研发组长( Tech Lead )的角色。我不仅参与所有的设计和讨论,甚至很多的核心代码都是自己写;组里其他人的代码,我也会亲自过目。无论多忙,我都会参与所有的代码评审,尽力做到对每一个改动都心中有数。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我带的项目组人数越来越多,事事亲为也变得越来越吃力。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差不多全部用来加班了,超长的工作时间变成常态。
即使这样,我也总有忙不完的事。好友池建强老师常常说,你得学着带人和授权,把事情分出轻重缓急,把有些事分出去让别人做。可那个时候的我,总觉得每件事情都很关键,什么都不愿放手,甚至我老板也常常说我,应该学会把任务授权给给别人。
我在这方面做得一直不好。一方面,我确实没有掌握到分配任务的技巧,好几次任务分出去都出了小问题,最终还要自己介入;另一方面,我那个时候的状态也不对,整个人陷到所有的细节中无法自拔,没办法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只能紧紧盯住眼前的事,无法看得更高更远,甚至常常在度假的时候也要处理工作上的事情。
对个人而言,我自己忙得疲惫不堪,对团队而言,一旦我这里停下来,就成了所有人的瓶颈。
这个问题在我转成管理者之后不久,变得更加突出。一方面,我多了很多管理相关的工作,这些任务会占用我很多的时间;另一方面,团队迅速成长,项目和人都变得更多了,想要事事亲力亲为再也不可能了。终于有一天,事情突破了临界点,也就是说,无论我怎么忙,都没办法延续之前的管理方式了。
当一个人熟悉的“老系统”彻底坍塌的时候,人们才会改变,去尝试构建一套新系统;但是,新系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花费了好大的力气才从“亲力亲为”转变为授权和任务分配模式。
为什么这么困难呢?原因很多,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和工程师的工作习惯有关系:一个技术方案如果自己不参与,就会担心事情不能做好。
这里面其实有两个误区:
- 事情能不能做好和完全按照你自己的方式做好,是两码事,别人有别人的工作方式,也能把事情做好。
- 介入和不介入并不是非黑即白,用什么方式介入,在哪些地方介入,才是关键。
既然出发点是把事情做好,那如果我们把任务分配出去,别人也一样能把事情做好,如果这样去思考,是不是就更容易放手了呢。
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帮助别人把事情做好上面。比如,接受任务的人需要哪些支持和帮助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呢,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时间点去提供这样的帮助。
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在授权和分配任务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方面。
第一,让对方明确目标,知道最终想要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对这个任务完成的期望值是怎样的。比如,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你对这个任务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样,如果有取舍,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可以妥协的。如果这些标准没有说清楚,很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比如对方觉得做得很好,但是你认为有些很重要的东西并没有被照顾到。
当然,这里面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对方同意并承诺完成这个目标。
第二,制定一个计划,并保持跟进。跟进不是指导,不是让你去频繁介入别人的任务,告诉对方下面你该干什么了;而是需要你在对方对某个环节有疑问的时候,能够随时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可能是解决方案,也可能是技术方向。当对方对下一步该怎么做没有头绪的时候,你可以与其探讨,给出建议或者线索,确保没有大的障碍阻止他取得关键性进展。
第三,给出反馈,尤其是正面的反馈。当对方做得很好的时侯,你需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对方处于平台期没有突破的时候,只要他还在努力,就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反馈要尽可能的客观,不要在小细节上有太多意见。如果在方向或者优先级等问题上偏离了你的预期,要及时交流和纠正,了解对方的想法,找到问题的原因,让项目走上正轨。
那么,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管理者不用亲力亲为,关键是什么?
我认为,关键就在于学会授权和任务分配。这个过程需要注意两个重点:第一,我们要有效地把任务分配出去,第二,我们要保证分配出去的任务能够被圆满地完成。
任务无论是自己做还是交给别人做,让事情更快更好地完成永远是第一位的。很多优秀的工程师最初都是独行侠,他们单枪匹马完成了很多丰功伟绩,也更习惯自己独立工作,但一旦他们发现团队协作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时,就会从亲力亲为转变为授权模式,帮助别人成功,团队才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回顾一下,今天,我和你讨论了为什么工程师出身的技术领导更容易亲力亲为,如何从亲力亲为模式转变为授权和分配任务模式,以及我们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最后给你留一个思考题。如果你在分配任务的过程中,对方不认可你设定的目标,或者不同意你对项目成功的定义,你该怎么做呢?可以在留言中告诉我,我们一起讨论。
- 小情绪 👍(15) 💬(1)
如果对方不认可设定的目标,一般有俩种方式:1.仔细聆听他的想法,认真思考看是否可以采纳,如果不行,用自己的想法结合他的意见去说服他。2.中国式安排任务:必须执行,无须异议。
2017-12-20 - 元让 👍(2) 💬(1)
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致,不要本能地上来就否定别人的意见即使是下属的意见。仔细倾听之后,再做出判断。可能是对方没有听明白你的方案,也可能确实是自己在当初指定方案的时候考虑不全。最终通过讨论让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心服口服。
2018-01-30 - buoge 👍(0) 💬(1)
安姐抛出的问题很好,各抒己见,但我想问下,安姐可不可以给出自己的答案?还是这是个开放问题安姐不会解答?只是让大家发酵?
2017-12-30 - mattlin 👍(0) 💬(2)
安姐 啥时候讲讲codereview
2017-12-21 - 刘宗尧 👍(0) 💬(1)
怎么这么少留言
2017-12-20 - 菠菜 👍(17) 💬(0)
安姐的管理课学到现在,给我最大的感触:这就像是入门管理手册,可操作性特别强,即学即用,特别适合刚踏上管理岗位的人。
2017-12-20 - 刘剑 👍(10) 💬(0)
技术骨干提拔上来我有以下缺陷: 1.不会规划团队工作 2.不会分配任务,不会授权 3.不会处理同事间关系 4.宏观和微观把控错乱 5.不会鼓励过多指责,情商较低 后续恶补了组织管理课程和案例分析就好多了,这里可以写系列文章了就不累述
2017-12-28 - AI 👍(8) 💬(0)
不用亲力亲维的关键是:思维的转变,从工程师思维到管理者思维的转变,从个人英雄到团体作战的思维转变。 关注产品、项目的成功,而不是具体功能的实现(把具体的功能做好也很重要)。 PDCA戴明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调整。 做好计划,定好里程碑与检查点,分配好任务,信任、授权团队成员,定期沟通了解实施情况,肯定做得好的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对内对外做好沟通协调,排除各种干扰,让团队最高效率的工作。
2017-12-25 - 元让 👍(3) 💬(0)
如果遇到意见不一致,不要本能地上来就否定别人的意见即使是下属的意见。仔细倾听之后,再做出判断。可能是对方没有听明白你的方案,也可能确实是自己在当初指定方案的时候考虑不全。最终通过讨论让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心服口服。
2018-01-30 - 码哥字节 👍(1) 💬(0)
去沟通,了解他不认同的点的原因,知道了他的顾虑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2022-01-18 - 何慧成 👍(1) 💬(0)
思维和习惯的转变很重要,决定了授权和任务分配的指令,最终影响目标的实现情况。 个人觉得还是对于授权还是要分人看,对于成熟度不郜的人员授权后做定期必要的指导;对于高成熟度的成员,可以减少中间介入次数,主要跟进风险。 对于最后一个问题,首先确定双方对目标定义不一致的原因是什么,是目标中的时间计划、难易程度分析不一眼,还是确实对最终目标的质量或者标的物有异议。如果是第一种场景,可以考虑先沟通,其次是调配资源或者进一步细化目标,分步实施;对于第二种情况考虑转为一个平等交流的事项,非任务分配性质的工作,这样有利于双方对最终目标的一致性认可。
2020-08-23 - Geek_nyr4dj 👍(1) 💬(0)
转管理也有一段时间了,虽然心里知道要授权和工作任务下发,但是习惯还真是难改。
2018-03-17 - 怀揣梦想的学渣 👍(0) 💬(0)
如果不认可计划,依旧强制执行,这等于把自己当作工具人吧,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领导指哪我打哪,出了问题都骂领导规划差,下面人做事只需要完成即可,也不需要带脑子思考,这有点像特殊单位,不太像企业。
2022-03-20 - Ric 👍(0) 💬(0)
之所以團隊協作是那麼困難的原因,正是各成員對目標的不一致性。
2020-05-31 - 杨宗超 👍(0) 💬(0)
安姐写的太好了
2019-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