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关注细节:被严重忽视的工作习惯
你好,我是李云。这一讲我想和你聊一聊细节。
一说到“细节”两个字,咱都会想到“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吧。话说,你有想过“细节”这个词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吗?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与体会,我为你总结了三点,以便你更有动力去追求细节。
关注细节意味着什么
第一,关注细节从长期来看,意味着更高的工作效率。直觉告诉我们,关注细节需要在短期内花费更多的时间,但长远看来却相反。完成一项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可以分解为思考和行动两部分。关注细节需要在短期内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有时行动时间也会因为关注细节而更长。
要知道,思考力是需要训练才能长出概念能力和洞察力的,到那时寻求问题解决方案所花下去的时间就会更少,也有了解决更复杂问题的能力。如果平时做事思考得少,就很容易在表面做事,返工、出错的概率也一定更大,事自然难做好、做出彩。总之,容易出现低水平重复的现象,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
从团队层面,如果大家都关注细节,就意味着管理成本更低。不仅带来了团队的效率,还让管理者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更有价值的事务上。
第二,关注细节代表了工作能力。我怀疑有不少人认为,“细节只要我去关注就能发现”,误以为自己可以通过切换意识,做到很好地关注细节。这一误解助长了大家忽视细节的态度,让人想着以后再关注也不晚。
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关注细节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长期训练练出来的。良好的细节关注能力,最终体现为一种行事习惯和对细节的高度敏感,在工作中会本能地发挥作用,这是个人追求效率的最高境界。是的,好习惯是有本事的本能。
你可以做个小实验,准备一篇中文短文的电子文档,将里面的一些中文的标点符号故意改成英文的。然后将这篇短文拿给其他人阅读,最后问他发现了哪些问题。我的经历告诉我,很多人是看不出其中的标点错误的,因为他们在日常写文档时,就是一会儿中文的标点、一会儿英文的标点,根本不觉得有问题。
第三,关注细节代表了工作成果的品质。无论任何产品,精品与山寨的区别尽体现于细节(和用料)。显然,关注细节的代码具有更好的品质,好的命名、结构等都是需要花时间去琢磨才能获得的,这就需要沉下心来思考。一个关注细节的人,其工作质量往往更高,工作中很容易收获他人的认可与信任,进而树立个人品牌,这是职场很稀缺的一种个人特质。
如何把握细节
你可能要问了:工作中那么多的事,究竟什么是细节呢?如果我们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面对一个抽象、飘渺的概念,咱如何来体现对它的重视呢?
基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清楚地知道,细节对于一个专业工程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也是,工作中的细节确实很多,要一一列举出来不太现实,哪怕列出来了实操时也会特别困难。碰到细节太多的问题,我们就可以发挥人类特有的抽象能力了。我总结了一条核心原则,以便你在工作中结合自己的具体场景来能动地发现那些细节。
把握细节的核心原则是将工作做到位。注意了,我说的可不是将工作做完,做到位比做完可难多了。你可能要问了,那怎样才算将工作做到位了呢?我总结了四点。
第一,将工作努力做到不会出错,出了错就从根源上加以解决和预防。比如,编程时将防范他人犯错当作是一条软件设计原则,特别注意自己的代码不容易让人误解和误用。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对代码中的命名加以咬文嚼字,也得在编码时跳出自己的思维定势,看是否存在歧义或模糊地带。另外,简单、符合常识的设计让人容易理解,也不容易出错。
当出现错误时,一定要找到错误的根源,通过从根源着手对错误加以根除,并在必要的情形下,从软件设计和流程多个层面加以预防,而不应“头痛治头,脚痛治脚”。
第二,将工作做到容易交接。这也是检验工作是否做到位最简单的标准。难以交接就意味着一定没有做到位,可能是软件结构不良、代码晦涩难懂或文档缺乏。可能有的人认为,将工作做到容易交接会丢了自己的饭碗,我可告诉你了,这个想法不仅多余,而且还是错的。
其实,工作做到容易交接会给你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你想啊,本来要让你去干一件不一样、有助于增加经历密度的事,可因为你这个“萝卜”只能在那个“坑”内,所以这样的机会只能给别人。还有啊,你的直接主管也一定希望你有更多的锻炼机会,而不是老被绑在一个位置上,他想让你有更多的锻炼机会,那也得你自己帮好自己,让工作容易交接出去才行。
你的工作越容易交接出去,别人接手时花的精力就越少,说明团队的效能也更高,遇到突发事情也更好调配人力。要知道,这些优势对于咱每天的工作来说,帮助可太大了,会让整个团队的每个人都受益。
要让工作容易交接,言简意赅的文档就必不可少,这进一步说明得落实好11讲的知识管理工作才行,这就能更好地沉淀团队知识,发挥集体学习的力量。
在我带领的团队中,我会告诉大家“离职时的工作交接,能很好地检验你平时的工作是否做到了位,交接工作是否流畅和完整,也体现了你的人品。”借这一讲,我也将这话送给你。
第三,将工作做到经得起他人的询问甚至是质问。如果被人问起时表现得无言以对或逻辑混乱,大概率表明他做事时没用多少心。一个用心做事的人,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当被人问询时就能坦然、自信地作答,也会在他人帮助完善时说声谢谢,不会表现出急躁、不自信的体态。
第四,工作过程与成果符合团队的制度要求。比如:如果团队要求有概要设计、概要设计审查、代码审查等阶段,且代码应遵守编码规范,到位的工作就应满足这一切要求;如果团队存在发布流程,则每次到位的软件发布工作,就应包含所有参与角色严格地执行每一个步骤。
有了这四点,是不是更能帮助你把握细节的关键呢?
怎样形成关注细节的习惯
如果你问我,怎样才能形成关注细节的工作习惯呢?我有三条建议和你分享。
第一个建议是,信念先行,形成一个好习惯的第一步在于相信。相信它是稀缺的,对自己、团队乃至社会是有价值的。基于这一相信,个体才会从态度上重视,在行动上实践,欣然接受他人所指出的任何细节问题,而不会觉得人家是“吃饱了撑的”。
面对细节问题,我在工作中接触过大致两类人:一类是只要一句话告诉他某个细节问题,他会积极认可并立即改进,互动起来高效而愉悦;另一类则是得知细节问题后,他认为没有必要,得花一定的时间做说服工作,即便全团队除了他都已认同的事,照样固执己见,与他的互动让人感到别扭。后一类人的表现,也许是害怕承认自己的不足。
如果关注某些细节,并不会给个人带来繁重的额外工作的话,大可接受而不必勿以善小而不为。那些让人觉得繁重且额外的细节工作,也有可能是因为长期对细节的忽视而累积的。人的行为习惯,正是在这些点滴细节中塑造的,拒绝这些细节,其实是在阻碍自己更快地成长。
为了形成关注细节的习惯,你可能会想着区别对待,以便节约自己的时间与精力。比如,将细节分成业务部分和非业务部分区别对待。业务部分是指产品、商务方面的;非业务部分是指日常工作中,与最终产品无直接相关的部分,比如工作邮件、流程等。如果这样,那我得告诉你,这并不是一种好策略。一旦将两者分割,容易出现重业务细节轻非业务细节,这样的双重标准因为破坏了行为的一致性,并不利于培养习惯。
还有啊,业务细节是永远关注不完的,如果等业务细节关注完了再关注非业务细节,那非业务细节永远没有机会被关注。其实,同时关注这两类细节并无矛盾,因为关注非业务细节,将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关注业务细节的能力。
当你认可“细节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时,一定不会出现区分对待业务和非业务细节的双重标准。
第二个建议是,在过程中接受孤独。现实工作中,对细节的忽视可以说远比想象的糟糕。随手翻看一份文档,会发现无论是格式还是行文毫无细节可言,有的连文档模板中的指导性言语都懒得删除,甚至行文出现结构和逻辑混乱;阅读邮件时,会看到字体杂乱、标点随意使用,前后风格缺乏一致性等等。
面对这样的境况如果感到难过,说明你是个关注细节的人,你具备这个能力和习惯是好事。但与此同时,得接受身处环境不讲究细节所带来的孤独感。
第三个建议是,身先士卒。如果你是一位注重细节的人,一定希望整个团队都有关注细节的氛围,这样自己的工作环境将更加愉悦且成长也会更快。关注细节既然是一种能力,那就表示对于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来说,他根本不知道工作中哪些内容是细节。在团队没有形成关注细节的氛围之前,请一定以身作则地表率自己关注细节的品格,并随时指出他人工作中所忽视的细节内容,发挥自己的律他作用。
细节无论是体现于代码或文档都会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增加一点权威感,这正是细节的魅力所在。
总结时刻
好了,让我们在进入下一讲之前,对今天的内容进行概括。这一讲,我们聊了在工作中耳熟能详的“细节”这两个字。
工作中出了问题,我们会说细节没做到位,进一步强调要关注细节。可现实工作中,真正在意工作细节的人并非主流,更多是将“关注细节”当作口号。细节之所以被忽视,是没有理解它背后所蕴藏的工作效率、工作能力和工作品质,不理解做十件毛糙的事不如做细一件事更能锻炼人。
工作中事多,每个人的关注点又不一样,如何把握细节就变成了一个难题。无论如何,可以守好将工作做到位这一核心原则。背后需要的,是我们的思考、务实和良好的自我管理。将工作做到位后,内心就会变得舒坦,不用担心哪里还有小尾巴留着,让人在工作中更容易静心和专注,变得高效。
为了形成关注细节的工作习惯,需要有“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笃定,需要在过程中忍受笃定的孤独,还要有舍我其谁的示范与担当。
工作中的很多事,只要关注细节就有技术含量。职场中的那么多焦虑,与我们对细节掌握得太少有很大关系。“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不注重细节,没有多少事情值得去做。通过打磨细节去让工作变得精致没什么不好,而持续忽视细节的个人和团队,一定很难长期维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你是如何看待细节的呢?期待你留言与我分享交流。
我们下一讲见。
- 新生\ 👍(0) 💬(0)
"魔鬼"都在细节中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