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3 用好邮件:向工具要工作质效

你好,我是李云。这一讲的主题是用好邮件提升质效。

就我自己的工作经历,邮件是我过去二十年所服务过的每家公司都用到的沟通方法,且是比即时通信更正式的一种。你可能会说了,“可我们公司根本就不用邮件啊?”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相信这一讲的内容你能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其他的沟通工具,启发你穷尽沟通工具所能。

我在工作中,观察到好些人不重视适时处理收到的邮件,我是从这些人的收件箱中积累了好多未读邮件得出这个结论的。对于这些人,我会本能地对他们的自我管理打个问号,与他们合作时多关注他们的工作进展。进一步,如果整个集体都有不及时处理邮件的工作习惯,我会认为大概率这个集体是整体低效的。你可能要说了,怎么从邮件没及时处理,就上纲上线到自我管理不足上去了呢?别急,等学完这一讲,你会理解我的。

咱先来说一说,你可能比较熟悉的一个工作场景。小蒋和小彭在合作的过程中,曾在一起讨论了具体事宜,讨论完后小蒋给小彭发了封邮件进行了总结。可到后来落实工作时,小彭发现自己的理解与小蒋的并不一致,以致两边的工作衔接不上。于是两人之间出现了扯皮的现象:小蒋认为自己的理解与所发邮件中的总结是一致的,问题不在她那边;小彭则认为,自己并没有回复邮件做确认,所以存在错误的邮件并不能算数,得以之前讨论时他所清楚表达的方案来。

针对这个工作场景,好像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你站哪一边呢?当这事真发生在自己身上,影响工作进展不说,还闹得大家都不愉快,处理不好甚至会积怨,得在工作中特别注意防范才行。

在我看来,这个案例中,根本不存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我站小蒋这边。你可能会说了,万一小蒋总结邮件中的理解是错的呢?如果你会这样问我,说明你并不知道邮件中的一个潜规则。

掌握潜规则

只要你作为收件人(不是抄送人)收到了邮件,无论是否读过邮件中的内容,职场的潜规则是,收到邮件后保持沉默就是对内容的确认。对于这个潜规则你会惊讶吗?如果细想一下,你会认为它是合理的。你想啊,在日常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过程中,咱会别人说一句就确认一句吗?如果这样沟通那也太别扭和低效了,只有对他人说的话咱不认可,才会主动聚焦讨论或确认,否则默认就代表认可。

针对这一潜规则,咱在工作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三点:

  1. 无需就收到的邮件回复“已收到”进行确认,避免浪费他人的时间,来处理一封没有信息含量的邮件;
  2. 如果不认可邮件中的内容,要及时回复邮件加以指正,直到达成新的共识;
  3. 必须养成适时阅读和处理邮件的工作好习惯。

回到小蒋和小彭的案例中。很显然,问题出在小彭没有认真读邮件,以及就自己不认可的内容进行指正,责任在他身上。

当你知道了这个潜规则后,就不应出现收件箱中积压大量未读邮件的情况,否则说明你的自我管理有问题,指不定哪天因为邮件没及时处理,而捅出个大篓子。现在我这样说,你认可吗?

保护自己

案例中小蒋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一点,那就是在与人合作时,应记得以邮件总结的方式,将合作多方在沟通中所达成的共识记录下来备忘,那能很好地应对事后出现扯皮的现象。

发现了吗?这类邮件对咱的写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为撰写时,得考虑事后读起来不会出现歧义,也要尽可能避免出现漏洞。撰写邮件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思考共识的机会。这样细致的行事风格,才更能将工作做到位、做出品质。

职场中的一些扯皮和误会,并非有人有意为之,但出现了总得通过一定的方法去解决,以邮件做备忘就是很好的一种。

用好抄送

对了,发邮件时,你会认真考虑应抄送给谁吗?还是说,想到谁就抄送给谁,宁滥勿缺?别说,这事在咱将邮件发送出去前,还真值得好好考虑一下。你想啊,如果不用关心邮件中内容的人收到了邮件,他是不是得花时间处理,最后发现与自己无关,那他会怎么想呢?如果是咱,估计也不大乐意了吧,所以应尽量控制邮件的抄送范围,以免给人带去没有必要的麻烦。

另外,抄送人收到邮件对他意味着:需要知道这件事,但与他并无直接责任关系,可回应可不回应。换句话说,适用于收件人的“沉默即确认”规则,并不适用于抄送人。换句话说,在组织邮件时,需要谨慎选择哪些是收件人,哪些是抄送人。

需要抄送邮件的情形还是很多样的,我基于自己的经验梳理了下面这张表,方便你对照。

做好跟进

那么多的邮件来来往往,有的读过即可,有的包含重要的信息将来得查阅,有的还有后续行动需要完成。对于后两种情况,如何分别保证高效查阅和防止遗忘呢?这样的烦恼,邮件管理软件的开发商们为我们考虑到了,设计了“跟进”功能帮助解决。

我以来自微软的邮件管理软件Outlook为例,说明如何使用这个功能。为了演示,我给自己的邮箱发了一封标题为“演示跟进功能”的邮件。当邮件被Outlook接收下来后,将鼠标移至邮件列表中的这封邮件上,邮件的右侧会出现下图右侧所示的小灰旗。

如果希望对邮件进行跟进,就用鼠标点击小灰旗,小灰旗随即变成小红旗,代表这封邮件处于跟进状态。为了查看所有被跟进的邮件,可从Outlook左下角切换到任务页,如下图所示。

就我个人的工作习惯,以下情形会对邮件设置为跟进状态。

  1. 对重要但没能立即处理的邮件,为了避免遗忘。
  2. 为了观察邮件中所提及的改进或行动将来是否落实。
  3. 对于那些提供重要信息的邮件,为了将来某天需要用到时方便查阅。

另外,光把邮件设置为跟进状态是不够的,还得养成时常回顾任务页中邮件列表的工作习惯。当邮件落实了跟进或不再重要时,就点击小红旗,邮件会从任务页中消失,代表结束跟进。回顾跟进页中的邮件列表时,我通常有这两个动作。

  1. 对于需要我落实行动的邮件,在完成后我会回复邮件通知大家,点击该邮件的红色小旗结束跟进。
  2. 如果发现长时间无人跟进相关邮件中的行动项,我会择机回复邮件询问“不知邮件中所述行动的进展如何?”以这样的方式,提醒行动责任人落实,确保执行力。

一个有良好自我管理能力的人,应力争让任务页中需要落实行动的邮件尽快消失,那也一定程度代表了自己的执行力。

当我们每个人都有及时处理邮件的习惯时,邮件就会变成一种高效的异步沟通方式,从而省去没有必要的同步口头交流。我知道有些人更乐于使用口头交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人没有及时处理邮件的习惯而被逼无奈。

分门别类

邮件收到后,能否自动分门别类,让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优先级顺序处理呢?比如,重要项目的邮件最高优先级处理,其次是来自直接主管的。这样的工作场景,邮件管理软件的开发商同样考虑到了。

在邮件管理软件中,我们可以创建不同的目录,然后基于发件人的邮箱名,通过设置规则自动放到指定的目录中。比如,来自重要项目的邮件,放到“重要项目”这个目录中,来自直接主管的邮件,放到“老板”这个目录中。有了这样的功能后,我们就可以基于目录按优先级处理。比如,从“重要项目”目录开始,然后是“老板”目录中的,其他邮件则放到晚点处理。

对邮件做好分门别类,是个人时间管理需要掌握的一个很小的技巧。随着咱在工作中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些小技巧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分配精力和注意力,用有限的时间处理最重要的事。

总结时刻

让我们简要重温这一讲的要点,进入总结环节。这一讲我们聊了,如何向邮件这一办公室常用的沟通工具要工作质效。

用好邮件的最关键,是掌握作为收件人时的一个潜规则,即收到邮件后如果沉默就代表了对邮件内容的确认。这个规则的背后,是为了提高邮件沟通的效率,也有助于大家形成及时且认真处理邮件的习惯。当邮件成了我们有效且高效的沟通工具后,自然会减少使用面对面口头交流这一成本更高的沟通方式,当工作忙的时候,可别小看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时间节约。

与他人合作时,用邮件做好所达成共识的备忘,不仅能进一步确认各方对共识的理解是否一致,还有助于快速处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扯皮现象。这样的工作习惯,能一定程度提高自己的工作质效,还有助于保护自己。

通过用好邮件的抄送、跟进和自动分类功能,有助于我们在工作中更好地发挥邮件的作用和提高处理效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细节,却是塑造专业工程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累积出了优秀工程师与普通工程师之间的巨大差异

邮件的书写与抄送,其实就是表达与沟通的艺术。对于邮件的解读和使用,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独特的智慧。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这一讲对你的邮件使用习惯带来了哪些启发呢?期待你留言与我分享交流。

我们下一讲见。

精选留言(1)
  • 新生\ 👍(0) 💬(0)

    真的很细节👍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