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0 服务意识和产品思维:让工作成果更扎实

你好,我是李云。这一讲我想和你聊一聊工作成果。

你可能注意到了,这一讲是这门课程中关于业务技能的唯一一讲。为了怕你因为讲数少而误以为业务技能不重要,我得主动说明一下。

业务技能对于工程师来说,越往后比重会越重,因为随着咱年龄的增长,承担的责任会越大,离用户和客户的距离也越近,得掌握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焦点,这样才能与他们同频交流。

你一听到“承担更大的责任”这话,可能会误以为我在暗指将来你要成为一名主管这话才成立。不,我说得很清楚,只要年龄增大就得承担更大的责任,因为那时社会对咱的预期是“你应该怎样”,是有更高的要求的。你想啊,工作六七年了,还不能与用户和客户有效交流,咱是不是容易被人误以为是“书呆子”啊?

既然将来得有更强的业务技能,那么以终为始的话,你现在得做怎样的准备呢?你别说,以我的经历和经验来看,确实发现关注业务技能发展的工程师,他的工作成果也更扎实,职业成长也更好。那么,什么是业务呢?

什么是业务

在每年讲授的公开课和给企业做内部培训的课上,我一定会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业务?”除个别人将公司的产品或项目理解为业务外,大部分人一片茫然。当然,就我自己的职业经历,也确实没有碰到过有雇主会专门培训或宣讲业务这一概念。“客户第一”是很多企业追求的价值观,好像只要这么一主张,所有员工就都清楚了什么是业务似的,其实不然。

从公司层面,业务是指公司为满足客户需求所进行的创造利润的一切活动,包含提供的产品和(或)服务,以及运营、销售、营销、客服、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方面。这样的解释太复杂了,让人感觉离自己蛮远的,有没有更简单直观的表达呢?

简单说来,可以将业务理解为赚钱,公司中谈业务就是谈怎么从客户那赚到钱。当然,对于已是公司员工的你来说,每个月的工资是确定的,这个钱不是指你每个月所收到的工资,而是指公司发给你的钱是从哪来的,是怎么赚来的,这个问题与公司的每位员工都相关。

一提到钱,你可能会觉得这话题有点俗气,显得过于现实。毕竟,作为技术人员,我们更倾向于谈论技术的理想和情怀。但你是否思考过,在商业社会中是如何评估一个人创造的价值的呢?实际上,最直接的一种评价方式就是通过金钱。追求技术理想和怀揣技术情怀是必要的,但同样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能赚钱才能养着理想与情怀

你可能要说了,我又不是营销人员,只拿死工资,为公司赚钱的事使不上劲呀。确实,直接的劲使不上,但间接的劲一定使得上,且一定要使上才对。接下来我就和你说说,其实啊,有两条路径你能使上劲儿。

建立服务意识

第一条路径是建立起服务意识。什么?咱做的可是技术,又不是服务行业,哪来的服务意识呢?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疑惑很正常,听我详细说说。

12讲中我们提到了“业务价值”这个词,那业务价值是全部与钱直接相关的吗?当然不是。业务价值包括但不限于为公司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扩大市场份额、增强品牌影响力、控制运营风险等。注意,里面没有讲到技术,因为技术是通过产品或服务转化成业务价值的。换句话说,技术不是直接的业务价值,同样在12讲中提到了“技术价值”,这个词的存在也表达了这层意思。

如果你以前不认为技术部门是一个服务部门,经我这么一说,你可能得想着在工作中重新定位自己。为了帮助你更深刻地理解这一点,我需要和你讲另外一个知识点。

迈克尔·波特是全球著名的企业战略管理大师,他广为人知的著作是竞争三部曲,包括《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在他的《竞争优势》这本书中,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指出所有企业的经营活动,都可以用类似下图所示的价值链表达出来。

价值链中包含价值活动和利润,而价值活动又进一步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从价值链这张图中你应该注意到了,“技术开发”是属于辅助活动。

为了让你深刻地认识到技术部门就是服务部门,我就啰嗦到这儿。这么啰嗦,是担心一讲到服务意识,你却还没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以为自己技术牛就如何如何。作为技术人,如果我们对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不对,那姿态和心态自然就不对

建立服务意识的Why你知道了,那How是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想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

客户首先包含公司外部的,也就是使用公司的产品和服务的人或组织。客户还包含公司内部的,那些依赖于我们工作的部门都是客户,比如,售前、销售、生产、售后都算。或者说,帮助我们将技术价值转换成业务价值的部门,都是我们的客户。

进一步,建立服务意识的What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客户的角色,比如我们要和电信、煤气等各种商业公司打交道,要付费使用他们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那可以想想,咱自己作为客户,我们想要啥呢?我总结为“让客户省心、省事、省时”你不反对吧?省心是指尽量不要打扰到客户;省事是指需要客户参与的动作尽量少;省时是指来了事尽快处理好。

建立起服务意识之所以能让咱的工作成果更扎实,是因为我们的工作目标不是为了做完,而是让客户满意。当公司中的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意识时,就能协力让外部的客户满意,展现出良好的执行力来创造更优质的业务价值。此外,一个有客户服务意识的工程师,在规划工作和总结工作成果时,就会很自然地从客户的视角去表达,这样所表达出来的成果,是公司层面非常乐意看到的。

即便知道了要建立服务意识,你可能会说了,这个道理我懂,只是我的日常工作就是写写软件产品的代码,那能针对我的工作,能更具体地告诉我怎么帮助公司赚钱吗?这个问题问得好,那接下来就跟你聊聊帮助公司赚钱的第二条路径,应当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培养产品思维

第二条路径是培养产品思维。估计绝大部分开发工程师的日常工作都是与具体的产品打交道的。我先跟你描述两个工作场景。

第一个工作场景是,开发工程师基于产品经理提出的需求来开展工作,可是一会说这样改,一会说那样改,真是让人心烦。于是就有了,“产品虐我千百遍,我待产品如初恋”这样的写照。

第二个工作场景是,一个软件功能模块有5个参数,开发工程师直接将它们全部暴露给了用户,可用户反馈说不知如何填,抱怨产品难用。

这两个工作场景,你是不是也很熟悉呢?这两个场景都与工程师的产品思维有关。

第一个场景中,开发工程师没有好奇,每次产品经理要求“改”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如果我们并不能精准地掌握每次改动背后的原因时,就会觉得是一直在“乱改”,从而心生怨念。你想啊,如果开发工程师去了解背后的原因,甚至进一步从用户的视角去思考的话,会有哪些不一样呢?一方面,能理解产品经理要求改的原因,甚至还能与他讨论;另一方面,每次改动就不会觉得是个黑盒,工作体验自然也更好。

第二个场景中,5个参数直接暴露出去,对于开发工程师来说确实省事,但用户就得掌握每个参数的具体含义,还得知道这些参数之间有哪些约束和如何配合,除非用户是与开发工程师一样的专家,否则使用门槛就很高,那抱怨产品难用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更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从用户的使用场景出发,抽象出他们常用的几个模式供选择,而每个模式的背后其实是固化了5个参数的值的,这就解决了产品的易用性问题。

这两个场景只是产品思维的很小缩影,产品思维的真正内涵可比这复杂多了。产品思维是一种以最终用户和市场需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它强调在产品的设计、开发、迭代过程中,始终关注和优先考虑用户体验和产品所能带来的业务价值。产品思维不仅仅是产品经理的工作方式,也是设计师、开发人员、市场营销人员乃至整个团队需要培养的一种思维模式。

不知你想过没有,产品思维与我们写文档时的写作思维有不少相似之处。需要我们跳出自己的思维,站到用户和读者的视角做思考,分清哪些是他不知道我知道、他不用关心但我要关心的内容,必要时做一定的抽象,屏蔽细节让他们更好理解。总的说来,考验的是咱的换位思考能力。

具有产品思维的工程师,在日常工作中就不容易盲从,被他人牵着鼻子走。因为返工少和做事有的放矢,工作成果自然更扎实。这一观点,我想你也不会反对吧?

总结时刻

在我们结束今天的探索之前,来做一个快速的回顾总结。这一讲我们讨论了随着年龄的增大比重会越来越重的业务技能。之所以年轻时对业务技能的要求没那么高,是因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得花在专业技能的发展上。

我们一开始聊了什么是业务。简单说来,业务是指如何从客户那里赚钱,这背后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成果能很好地解决客户的痛点,帮助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样客户才乐于采购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由于工程师做的事相当具体,会感觉帮助公司赚钱是一件离自己比较远的事。基于此,这一讲给出了两条务实的路径。

第一条路径是工作中建立起服务意识。这一讲我们从下图所示的Why、How和What,讲清楚了服务意识的价值以及如何落实。

第二条路径是工作中培养自己的产品思维。通过站到用户的视角去思考,收获他们对咱工作成果的满意。这条路径啊,其实是第一条路径围绕工程师日常工作场景的具体化。

这两条路径,都能帮助我们避免在工作中的盲从,让人做事更加有的放矢,把工作做得更扎实。

你看啊,工程师作为商业社会的一份子,需要理解商业社会的基础逻辑,掌握相应的业务技能,这样才能发挥技术工作的最大价值。随着业务技能的增强,当未来需要走创新创业的道路时,就会更加轻松。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你有碰到“产品虐我千百遍”的困境吗,又是如何解的呢?期待你留言与我分享交流。

我们下一讲见。

精选留言(1)
  • SMTCode 👍(2) 💬(1)

    公司在为客户项目提供服务过程中,虐我们的是客户:客户不管是否是合同范围内的活,都会让我们做。或者随意改动需求,当在讨论需求变动时,我们说这些改动需要时间时,客户会说:今天只谈如何实现。之后时间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像这样的客户,直接回怼也不好,毕竟人家付费了,但作业量超了,大家一直加班很辛苦,士气低下,公司利润也低了。像这样的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呢?

    202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