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发展四部曲:职业发展有规律可循吗?
你好,我是李云。这一讲我想和你聊一聊职业发展的规律。
时不时有人问我关于职业迷茫和倦怠的问题。基于我的观察和了解,当工程师处于这两个时期时会有这些表现:第一,对工作突然失去动力,上班路上的心情,是不情愿而非期盼;第二,下班时虽然松了口气,但一天下来觉得空虚,精神状态是疲惫的,而非充满激情的。当人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状态时,对付自己的工作,会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筋疲力竭。
当被问到这些问题时,开始我觉得自己好像没有这样的阶段,但多次被问到而细想后,又能深切体会到。我发现其实就是那句话,谁的职场不迷茫,只不过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我来说都极其短暂。于是我复盘了自己的职业发展,发现了背后的规律,于是用图将之当作模型给表达了出来,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职业发展四部曲”。
对于咱这个工程师群体来说,掌握原理、探索规律,是喜欢干的事。原理和规律意味着洞察之后的简单,这样即便每个人面临不一样的场景,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岗位,不一样的阶段,只要迷茫了或困惑了,都能从原理和规律的视角,抓住问题关键,化繁为简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发展四部曲由兴趣、热爱、擅长、机会四部分组成,听起来都是很熟悉的词,具体是什么,让我基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一一道来。
兴趣是起点
说到兴趣,我从小受父亲喜欢无线电技术的影响,在高中时,就读过了一些电子技术的书籍和杂志,以致填写高考志愿时,清一色地选择了电子技术相关的专业,虽说最终的专业是电力系统方面的,但仍与电子技术沾边,所以也算是贴合了自己的兴趣。参加工作后,因为工作内容与自己的兴趣是相关的,所以学习起来特别快,也因为兴趣而产生憧憬。带着憧憬前行,让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要什么。
大学毕业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电站设备的电气开发工程师,需要用AutoCAD设计电气图纸,并指导工人最终完成电气设备装配及调试。当然,在校时并没有学过AutoCAD软件,是进到工作岗位后现学现卖的。
后来企业经营范围扩大,需要从事电子设备的开发与生产,因此我有机会接触电子技术方面的设计工作。在兄弟单位一位同事的帮助下,一个星期内,我掌握了如何用Tango(现在的Altium Designer),设计原理图和PCB线路板。而且,这一个星期的设计成果,最终成为了电力产品的一个部件。对于毕业不到一年的我来说,这是相当大的进步,让我非常有成就感。那时知道了什么是网络表、过孔、焊盘等,掌握了很多电子元件的工作原理,明白了做电路板的大致流程,还能动手焊接电路板,熟练运用示波器和万用表进行调试。那段时间,我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帮上了大忙,学习起来远比别人快。
后来因为憧憬,“要是能胜任软件开发工作就太好了”,对编程产生了兴趣,开始自学。两年后,正式跳槽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并一直在这个领域深耕到了今天。
整个职业生涯中,不同时期我会有不同的憧憬。在电力行业时,憧憬能胜任软件开发。进入通信行业后,在UT斯达康时,憧憬成为软件开发的技术专家;在摩托罗拉时,不只憧憬成为领域的专家,还开始有了影响别人,成为软件架构师的憧憬。踏入互联网行业后,在阿里巴巴的浏览器技术团队时,憧憬着引领实践成为高质效团队;转岗到中间件部门时,憧憬带领团队,完成新技术在公司的落地。离开阿里巴巴进入芯片行业后,则憧憬着所沉淀的高效能方法论,能在小规模公司落地,从更大的范围验证和加以完善。
你看,我就是被憧憬牵引着向前走的。憧憬的背后,我发现,一直是沿着自己的兴趣在发生的,所以我认为,兴趣是发展四部曲的第一部分。
让热爱发生
当然,憧憬只是大目标、大方向,但凡大了的东西,很容易让人迷失,我克服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给自己设定阶段性的学习和实践目标,用阶段性的成果来激励自己,让兴趣能持久。比如,在自学编程之初,读《C编程语言》这本书时,我定的学习目标,是完成每章最后的所有习题;等书读完后,我的目标又变成了,在DOS操作系统上,开发一个基于串口通信,显示电力设备实时运行参数的上位机软件,希望通过自我实践,让学到的知识因为运用而变得扎实。
有了这样的实践目标后,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具体的编程技术,就变得明确。比如,我得学习如何实现串口通信,随着学习的深入,又进一步掌握了轮询和中断两种实现方法。由于那时的互联网还刚起步,书籍是唯一的学习资料,因此我隔三差五地跑书店找书。那时计算机相关的书籍还特别贵,一个月1300元的工资,有时光买书的钱就超过500元。有了学习目标后,投入金钱和时间在编程上,就成了那段时期的主旋律。渐渐地,编程成了我的热爱。
如此一来,我得出,热爱是发展四部曲的第二部分。热爱比兴趣来得更加强烈,代表我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某件事上,也愿意为了克服碰到的困难与孤独相处,不浮躁。每搞懂一个疑惑或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所收获的成就感让人乐此不疲,形成了学习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在我如愿做出了那个上位机软件后,在单位里会不时找机会,给人演示炫耀成果,加持成就感。因为这个成果,我掌握了串口编程、绘制界面、显示汉字等具体的编程技能。当然,这些技能最后都罗列进了求职简历中,也因为这样的简历,让我踏入了软件开发领域。
兴趣是喜欢、好奇、憧憬,看到的是方向。热爱是看到方向后,以具体目标做牵引,达成目标后收获成就感,激励自己走得更远。
擅长生发影响力
回想起来,进入软件开发领域的头十年,确实是各种技术上的摸爬滚打,从Windows编程到嵌入式开发,从驱动开发到操作系统移植、从文件系统移植到IP协议栈移植,等等。就这样一步步走了下来。
通过在通信行业的历练,以及因出国所见所闻的触动,让我开始特别关注,如何以更高的质效来完成工作,以及努力平衡工作与生活。为了平衡工作与生活,进一步倒逼我想方设法地提高工作质效,进而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我找到了自己的方法,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方法论,那时我对软件开发已不只是热爱,而是擅长——擅长意味着,掌握了工作领域的高级技能,工作任务完成得好且快。我得啰嗦一下,擅长的关键是工作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且那些高级技能也未必有多大的技术含量,但对于工作质效却帮助很大。擅长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价值之大,让它自然成了发展四部曲的第三部分。
擅长还意味着生发个人的影响力。从2009年开始,我通过写博客来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希望能给他人带去积极的影响。也从那时开始,花了两年的时间写了我的第一本专业书《专业嵌入式开发:全面走向高质高效编程》。从2015年开始,多次在QCon全球软件开发大会上发表专题演讲,还不时到各种公司做内训或分享。当然,《全面效能:从个人发展到团队进化的方法论与实践》这本书也是我想影响更多的人而写的。
做着自己擅长的事,意味着个体处于自己的舒适区,未必能给自己带去更大的成长。这时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就扮演着将我们拉出舒适区的作用。
机会带来新兴趣
回顾我的岗位角色变迁,我从通信行业的系统工程师,变成了互联网行业的高级技术专家和技术经理,以及离开互联网行业后,到芯片行业的公司担任高级管理者。我清楚地知道,机会在角色变迁和个人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能抓住机会,是因为我做着擅长的事,以及当我的角色发生改变时,又基于新的角色产生了新的兴趣。是的,机会是发展四部曲的第四部分。
为了让你更好理解,机会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我画了下面这张图。不难发现,机会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起到了激发新兴趣的作用,帮助开启新的四部曲,并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区。图中还表达出了,从兴趣到热爱,再到擅长,正是个人专业化的过程。专业化是指用正确的方法做事,让工作质效不断提高。从内圈的机会,发展成外圈的兴趣,将启动新一轮的专业化。
可能我对专业化的解释让你觉得抽象,没关系,留到接下来的03讲,我会让他变得具体。
在四部曲循环滚动发展的情形下,顺其自然地,我的职业迷茫和职业倦怠期都特别短。围绕自己的兴趣,以阶段性的目标做牵引,踏实地精进自己的各种技能,因为愿意接受挑战而邂逅了机会,进而引发了新的兴趣。
那机会到底在哪里呢?一路走下来,我发现那些关键的机会,都是个人克服挑战后,回头审视才意识到的。
就我自己的职业经历和观察:机会可能是新的项目、新的角色、新的公司,甚至是新的行业,也可能因为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或个人能力的提升而带来;有的机会还可能是时代使然且出人意料。要抓住机会意味着,个体在职场中得积极主动,除了毛遂自荐地担责扛事,有时还得无中生有地创造。
我还发现,机会与承担更大的责任和风险是如影随形的。面对那些不确定性,一开始我会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而紧张、焦虑,随着努力和小心地应对着走下来,发现结果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能力也慢慢地锻炼了出来,最后以自信、自然代替了紧张、焦虑。这样的成长体验,也许正是机会的魅力所在吧。
这时候,你可能会遇到另外一个问题:机会是遇到了但是没把握住,怎么办?这也是我们的职业发展一定绕不开的话题。
给你分享一件事儿,我曾碰上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但最终挑战失败了,年度的绩效结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一开始觉得委屈而心不甘,但后来放下了。我是这么说服自己的:挑战成了,就奖;不成,则罚,这是件很公平的事。经历并花时间接受,我想也代表了自己走向成熟吧。以我现在的心态,只要是挑战,无论最终成与败都会收获成长。只要认真努力过,就得允许自己的失败;只要有成长,就一定有助于我应对下一个挑战。这就够了!
还有一点要提醒你,四大关键阶段中,兴趣、热爱和擅长,是个人完全可以掌控的,但机会却未必。你一定见过这样的情况,几个人能力相当,有的人因为碰上了机会而发展得更好,甚至成为社会关注和宣传的焦点。然而,那并不代表其他人就没有价值、不值得被看见和被认可。当这一点长到你的骨髓里时,即便身边一堆的“牛人”,你依然能以自信、平等的心态与他们相处而不犯怵。一定记住,如果你的心态和姿态在他们面前摆得过低的话,并不利于自己的发挥与发展。
总结时刻
好了,现在到了总结时刻。这一讲和你探讨了个人职业发展的规律,发展四部曲。我们每个人的职业发展,都是这四大部分的不断展开,只是每个人在不同环节的节奏不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必你也不会反对,如果个人的职业,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那他的职业发展,会更快、更轻松、更愉悦。这样的状态,对于工程师来说,意味着更好的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为此,个体在职业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找到或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在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时,设定阶段性的学习和实践目标,是我所总结出的非常重要的方法。否则会出现看似沉不下心的迷茫,实则方向不明的现象。
也许你是刚踏入职场不久的新人,还没有面临自己的职业迷茫期和倦怠期,那很好。但前行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培养和保持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才能开启发展四部曲的良性循环。对于很多人来说,就是因为不知道要找到职业兴趣,所以走着走着而倦怠或迷茫的。
如果你刚好处于职业迷茫期或倦怠期,那就要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职业兴趣,是当下的工作真的不是你想做的,还是可以考虑找一个自己有兴趣的工作?难以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很多情形下是想得太多、实干与学习太少而导致的。你想啊,人每天都有要消耗的精力,如果不用来学习与实干,那就只能花到焦虑、迷茫上去了呀。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个问题:兴趣的本质是什么?期待你留言与我分享交流。
我们下一讲见。
- linxs 👍(4) 💬(1)
我个人觉得,兴趣的本质是持续的正反馈(也就是成就感),做xx事情是我的兴趣,是我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它能够给我持续的反馈感,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 让我有了继续做的动力
2024-03-14 - Katty 👍(1) 💬(1)
我个人觉得兴趣的本质是去发现自己的恩赐(擅长)并去使用它。
2024-06-13 - 6点无痛早起学习的和尚 👍(1) 💬(1)
兴趣其实也有另外一个说法,因为有机会做了 xx,所以产生了兴趣,之前不知道这件事,做了这件事,发现蛮有意思从而产生了兴趣
2024-05-15 - 王智 👍(1) 💬(1)
兴趣的本质是求知吧,之前一直以为兴趣就是喜欢,但我现在感觉不准确,兴趣应该是好奇心,对事物充满了疑惑,想要去了解,求知欲
2024-04-28 - 张一驰 👍(1) 💬(1)
兴趣的本质是个人独特基因的表达,是好奇心的成果。
2024-03-17 - 起个名称吧 👍(1) 💬(1)
感觉从事软件工作到现在,最大的一个改变是心态。 从刚入行的焦虑,到后面的淡然,在工作做事上越来越成熟,也对做事也越来越擅长。 但是,目前这个阶段,在工作上没有压力,感觉缺少了兴趣,变的倦怠 想知道如何破局
2024-03-16 - Mong狗 👍(0) 💬(1)
工作质效是指工作过程中的质量和效率吗?
2024-12-13 - 新生\ 👍(0) 💬(1)
是热爱并擅长的事情
2024-07-13 - 新生\ 👍(0) 💬(2)
陷入自我怀疑 我适不适合继续干软件开发?? 每次都弄的精疲力尽的 也倦怠 提不起精神来
2024-03-22 - Geek_3c10ea 👍(0) 💬(1)
我理解兴趣的本质是探索,是好奇后依然想去深入了解。
2024-03-21 - Fei 👍(0) 💬(0)
感觉作者是跟着风口走啊。 电力->软件->互联网->芯片
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