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以专业做事呵护体面
你好,我是李云。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这门课程的最后一讲,在这一讲我想和你聊一聊“体面”这个词。
我想先从我在软件行业的成长经历说起。
阅读是体面的基石
我是通过自学于1999年进到软件开发这个岗位的,那时还是中国软件行业发展的早期,所以就业空间也大。当然,彼时的我还很年轻,头脑里哪有什么职业发展的概念啊,更多是干自己感兴趣、给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职场的核心信念就是“只要能力强总有饭吃”。因为一开始是个新手,又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的,不懂的技术知识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只好通过边工作边学习去补齐,阅读的习惯也就这么形成了。
2003年我进到通信行业时,虽说对计算机的基础技术有很好的积累了,可通信行业的知识对我来讲却是空白,于是又得学习很多信令相关的通信协议。另外,进到大公司才发现,自己掌握的那些软件技能与行业所需要的还有很大差距,因为之前掌握的更多是与计算机打交道的技能,可一个完整的软件行业还需要掌握与人打交道的技能,比如,协作、沟通、研发流程等等。
2002年至2004年期间,清华大学出版社从国外引进了不少软件行业的好书,比如有“软件管理与软件工程译丛”和“软件与系统思想家温伯格精粹译丛”,我能立即想到的一些好书,比如,《人月神话》《人件》《最后期限》《程序开发心理学》和《成为技术领导者》,都来自这两个译丛。虽说那时我在软件行业的积累没多少年,但这些书让我从前人的眼里知道了软件行业的大轮廓,打开视野的同时,给我埋下了关注研发效能的种子。
2003年至2012年就职于通信行业的近十年,还有一种让我特别怀念的工作氛围是,身边总有一起切磋技术的同事,大家一起讨论最近从书中读到的观点,探讨软件设计方法,有时还以辩论的形式展开。后来我进到互联网行业后,虽说互联网行业比通信行业有更多的行业交流,但不知为何,那样的工作氛围却淡了。
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今天的工程师还像当年的我那样,会去读那些行业内的好书吗?”于是我向出版社要来了想了解的几本书在2023年的销售数据,就有了下面这张表格。
前两本书有近一万的销量非常不错,不过《人件》这本书的销量远在我的预期之下。《人件》这本书在2003年出版时,可是与《人月神话》并驾齐驱的,这两本书被誉为软件图书中的“两朵最鲜艳的奇葩”,当初对这本书的一个评价观点是“为开发人员伸张权利!”
《人月神话》关注的是“软件开发”本身,而《人件》则关注软件开发中的“人”。它的销量之低确实让我非常意外,难道现在的工程师就不那么在意自己的职业环境吗?没读过《人件》就不会知道,自己在工作中碰到的不少别扭,在很早的1987年就有人关注到了。不通过读《人月神话》和《人件》这些经典书,咱就不能从宏观的视角去理解软件行业,除了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少了心理准备,还容易出现盲人摸象的现象,不利于自己的专业化。
至于领域驱动设计(即DDD)方面的书,我列出了相关的几本书,认为整体销量还是偏低的,与当下整个国家倡导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做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不相称。领域驱动设计的理念,背后需要的是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和业务技能,工程师得很好地理解业务,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威力。话说,领域驱动设计在企业的运用,需要的不只是工程师的技术能力,还需要公司层面以一定的管理能力做配合,才能真正落地,因为背后涉及到如何让领域专家和工程师乐意一起协作的问题。
要学习领域驱动设计,我推荐你先读《领域驱动设计精粹》这本很薄的书,如果要了解更细的内容再读《实现领域驱动设计》这本书,这两本书相比开山之作《领域驱动设计》这本书写得更好,知识架构的质量更高。当然开山之作依然值得一起读,毕竟它的地位摆在那。
如今发达的社交媒体,比如公众号、短视频,确实挤占了我们沉下心来阅读的时间。你可能会提醒我电子书的数据我并没有统计,确实,不过从我与出版行业专业人士的交流来看,对方确实表达了如今读书的人变少了的观点。
你可能要提醒我了,是不是聊着聊着跑题了呢?不,我认为如果一个人阅读少了,就很难对自己的专业内容有更多的兴趣,工作中与身边同事的切磋自然就少了。我是因为怀念曾经的工作氛围而聊到了阅读的重要性。
书读少了,哪来的专业,哪来的体面?我们的大脑每天都要消耗必要的生理能量,当我们不用书中高质量的知识去喂大脑时,那就只能喂它垃圾和焦虑。
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锻炼和提升人的学习能力的关键途径,而学习能力是发展其他所有技能的元技能,对于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够吸收新的观点和信息,还能训练自己的理解、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综合的认知训练,使我们能更有效地学习新技能、适应变化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培养阅读习惯并不断通过阅读来挑战和扩展自己的思维和认知边界,是提升学习能力、加速个人成长的重要策略。
那书读得多就一定能带来专业和体面吗?不,还有很重要的“最后一公里”要走完才行,那就是自我改变。
改变是体面的根本
你在自己的身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吗?就是书也读了,道理也懂,可就是发挥不了作用。
我可告诉你,从书中读来的是别人的知识,只有实践了才能变成自己的,进而产生属于自己的智慧。知识指的是我们通过学习、经验或教育获得的信息、事实、概念和理论。它是可以被学习、传授和积累的,并且通常与特定领域或主题相关。智慧则是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深思熟虑、反思和实践经验形成的更高层次的理解能力。它涉及如何正确地应用知识,在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和决策。
智慧不仅包括对事物的深入理解,还包括洞察力、道德判断、情感智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使人能够在不同情境中看到更广阔的视角,做出明智的选择。换句话说,智慧是正确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么说来,我们不能只看自己一年读了多少书,还得关注因为读书让自己的行为有了怎样的改变。带着这样的反思,我们才不会出现,片面地只关注阅读量,因为读了没用而否定阅读的价值。面对知识误以为自己是“吃得少”,而实际上是消化不良。
这门课告诉了你专业做事的轮廓,最终需要你在行动上落实才行,结合自己的具体工作去完成自我改变。当然啦,改变可不像打开电灯开关那样,“咔哒”一下就完成了,是要花时间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前行的。
我想说,唯有以专业的态度对待工作,才能真正维护我们职业的体面,这不仅体现在对外的职业形象和声誉,更关乎于我们内心对工作的尊重和热爱。它让我们在忙碌和挑战中,仍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呵护和培养我们内心深处的技术情怀。
一起学到老,改变到老
这门课就要结束了,我是因为创作了《全面效能》这本书,才想到来开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工程师的课程的。这门课程好些核心思想是来自《全面效能》这本书的,但因为课程与书的定位不同,所以这门课的大部分内容是重写的,围绕工程师的发展阶段变得更具体、更贴近。
这门课的创作过程一定包含了辛苦,但因为心中憧憬课程可能给你带来的帮助,让我能坚定而踏实地走到今天。虽说在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因为将要结束这次创作之旅而满怀喜悦,但对于课程能给你带去多大的价值,我心怀忐忑。如果这门课没能很好地帮助到你,我非常抱歉,请留言与我交流,帮助我获得进一步完善的灵感。非常感谢你的在意,帮助我去帮助更多的人!
从《全面效能》这本书到这门课,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会说“让人回归为人”。愿你在这门课程中,感受到了我对你的成长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在意。如果可以,请将这本书、这门课推荐给身边的人,因为我内心想完成一个更大的挑战,那就是为中国探索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职场环境。
最后,期待与你在其他课程中再次相见。愿我们一起学到老,改变到老。我们一起加油!
- edward 👍(2) 💬(1)
老师真是有心了,读完专栏收益很多,感谢老师带来这么好的作品!
2024-05-20 - hebut_wolf 👍(1) 💬(1)
感谢老师的金玉良言,我觉得阅读时和阅读后的思考更为关键,深度思考是一个人能否突破自我的方法!
2024-07-15 - yusu 👍(1) 💬(1)
老师的《全面效能》什么时候发售呀?
2024-06-02 - 麻团君 👍(1) 💬(1)
感谢老师,这篇专栏中的很多理论,和实际工作吻合度很高,给我很大的帮助
2024-05-31 - 极客001 👍(1) 💬(1)
学完这门课,让我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有了一个方向,不再像之前那么迷茫。谢谢老师的分享!
2024-05-24 - fritz 👍(1) 💬(0)
感谢老师,让我知道了未来的方向。
2024-05-30 - Geek_3b1096 👍(0) 💬(0)
喜欢这个专栏
202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