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2 OKR的优势:为什么要用OKR来取代KPI做团队规划?

你好,我是华仔。

如果让Team Leader(以下简称TL)选出自己工作中最头疼的几件事,那么团队规划一定是其中之一,因为这件事情很难有确定的标准,感觉怎么做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太确定什么样的规划才能拿到好结果。

那么是不是说,如果你不是TL,就不用掌握团队规划的方法了呢?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作为团队成员,你需要理解TL的规划,并且根据他的规划分解出自己的规划;当你自己学会了团队规划,就更容易发现潜在的机会,然后跟TL争取这些机会。

其次,现在到了P6+级别就可能带人了,如果你想晋升到P7的话,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而无论你是带实体团队还是虚拟团队,都要掌握团队规划的方法。

KPI:关键绩效指标

团队规划到底要怎么做呢?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是KPI了。

KPI的英文全称是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意思是关键绩效指标。它把公司的目标自上而下地分解,并且通过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来衡量实际的执行效果。

KPI的问题

虽然KPI规划法曾经的确是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但是到了今天,它的缺点也暴露得很明显。

首先,它只适合标准化的、目标稳定的工作。

比如在一家生产洗衣液的工厂,生产线是标准化的流水线,KPI可以设定为产量、停机时间和良品率等,产品销售是目标稳定的活动,KPI可以设定为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等。

但是,工厂的技术创新就不适合用KPI来衡量了,因为创新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既不可能标准化,也不可能稳定产出。

其次,它也会给团队带来不好的风气。

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就写过一篇名为《绩效主义毁了索尼》的文章,痛批KPI规划法带来的问题。这篇文章在业界流传很广,其激起的广泛讨论现在都没有停止。

如果我们先抛开文章结论对不对、观点是不是太偏激、索尼对KPI的理解是不是准确这些争议不谈,只看其中描述的现象,就会发现很多公司都存在同样的问题,比如:

  1. 故意定低指标:几乎所有人都把指标定得比较低,因为这样容易实现。
  2. 只顾短期效益:追求眼前利益的风气蔓延,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工作都受到轻视,比如质量检验和老化处理等。
  3. 一切只看指标:上司不把部下当有感情的人来对待,一切都用指标来衡量。
  4. 工作和考核本末倒置:绩效考核需要把各种工作量化,但是很多工作无法简单地量化,所以公司在绩效考核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却敷衍了事,本末倒置。

KPI的困惑

KPI规划法的这些缺点,在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团队往往会进一步放大,很多TL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都遇到过问题,比如:

第一,程序员的工作要怎么量化?

代码行数?版本数?bug数?这些指标都是不可行的!

比如某通信大厂考核程序员的关键指标是bug的数量和等级,而考核测试员的关键指标是发现的bug数量和等级

结果呢?程序员和测试员为了一个问题是bug还是需求遗漏、bug的等级是严重还是一般,能够吵上 2 个小时;2 个小时吵不出结果,就拉上双方主管再吵 2 小时;还吵不出结果,就拉上经理继续吵 2 个小时。

于是最后就看谁会吵,谁官大,搞得程序员和测试员身心俱疲,关系很紧张。

第二,技术团队怎么体现工作贡献呢?

既然代码量、版本数、需求数、bug数这些指标不可行,那么如何体现技术团队对业务的贡献呢?

有的公司喜欢用“技术团队背30%的业务指标”这样的方式来定技术团队的KPI。比如公司业务的整体目标是“新增用户100万”,技术团队直接按照30%的比例定自己的KPI为“新增用户30万”。

但实际上这种KPI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技术团队的工作并不能直观的转换为业务数据,最后只能是看运气,业务目标达到了技术团队就跟着吃肉,业务目标没达到技术团队就跟着挨罚。

第三,有风险的工作谁愿意做?

很多前瞻性和拓展性的工作也伴随着风险,比如引入 ElasticSearch,理论上是可以提升搜索性能的,但在引入的这一年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之后能带来多少收益还不确定。

在KPI的机制下,这种有风险的工作很可能没有人愿意去做,因为大家都不想犯错。

技术团队规划的常见角度

考虑到这些问题,使用KPI规划法的时候,很多技术团队的TL会从以下3个角度来做团队规划:

1. 解决问题

比如解决版本延迟、线上Bug和团队成员士气不高等问题。

这是最容易找的角度,因为没有完美的团队,只要去找,一定能找到问题;而且这个角度看上去就很有价值,因为出问题肯定是不好的,解决掉总归是有好处的。

2. 优化性能

既包括团队优化,比如提升开发效率和质量,提升团队成员战斗力;也包括技术优化,比如将App的崩溃率从0.5%优化到0.3%,将后台接口响应时间从50ms优化到30ms。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用的一个角度,因为它也非常简单明确,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毕竟没有哪个产品和系统是完美的,每年都可以找到各种优化点,并且这些优化点还可以用指标衡量出来,看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KPI。

3. 引入新技术

比如引入Flutter来实现双端统一开发,引入机器学习来实现系统的某个功能。

业界各种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技术有可能让生产效率或者生产质量大幅提升,所以引入新技术看起来既可以提升团队技术水平,又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

但是,从这些角度来做KPI规划,往往拿不到很好的绩效结果。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都是团队和技术的角度,没有结合业务目标,所以就算你做得很好,价值也不一定能体现出来

我曾经多次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某个技术团队的TL兴致高昂地介绍了自己的团队规划。技术领导问了一句:“为什么要现在做这个事情,这个事情给业务带来什么价值?

结果这位TL就答不上来了,因为在整个规划的过程中,他都没有这样思考过。最后,他的规划汇报没通过,被领导要求重新规划。

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事情本身都是有价值的呀,为什么不可以作为规划内容呢?比如App崩溃率从0.5%优化到0.3%,用户体验肯定是提升了的呀!

我不否认这个事情本身的价值,但是团队规划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因为团队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需要让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同样以App崩溃率为例,如果你的App是在东南亚市场推出,受当地市场的手机档次比较低端的限制,崩溃率0.5%跟国内市场比感觉很高了,但其实在当地已经算很好的了。

你花了很大力气,将崩溃率从0.5%提升到0.3%,确实有利于用户体验,但是这部分提升带来的价值对用户来说感知不明显。

相比之下,如果你花同样的资源按照当地用户的操作习惯将UI改版,可能效果会非常明显。

OKR:目标与关键成果

为了解决KPI规划法的问题,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提出了另一种团队规划法,后来由约翰·杜尔(John Doerr)引入谷歌发扬光大。

目前硅谷的知名企业都在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微软(Microsoft)、领英(LinkedIn)、推特(Twitter)、亚马逊(Amazon)、脸书(Facebook)和雅虎(Yahoo)等,它就是OKR规划法

OKR的英文全称是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意思是目标与关键成果。它的实施步骤是:

首先,设定业务目标(Objectives),比如提升市场占有率。

然后,为每个目标设定关键结果(Key Results),也就是为了实现目标具体要做的事情,以及具体的标准,比如为了实现“提升市场占有率”这个目标,准备“请XX明星做代言人”“投入100亿做用户补贴”等。

OKR 与 KPI 的区别是什么?

大部分人第一次接触 OKR 的时候都很疑惑:OKR和KPI看上去好像没什么区别,OKR的一个关键结果(KR)如果用数据来描述,似乎就是KPI的一项指标。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调用OKR,而不用KPI呢?其实它们的本质区别就藏在名字里。

KPI的关键词是Indicators,而OKR的关键词是Objectives

换句话说,KPI 关注的是数据指标,而OKR关注的是业务目标

我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吧:

  • 假如你是程序员,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代码行数、bug 数和单元测试覆盖率;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是解决产品的卡顿问题和实现精准推荐。
  • 假如你是足球运动员,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进球数、助攻数、跑动距离和比赛场次;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是夺冠、四强和保级。
  • 假如你是曹操专车的业务负责人,如果关注指标,你想到的是司机数量、订单数和乘客数;而如果关注目标,你想到的可能是让曹操专车成为网约车行业第二。

所以,不要小看指标和目标这两个词的力量,它们代表的是两种思维方式。

当你使用KPI规划法,更关注数据指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履行什么职责”,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只会关注当前已有的工作,不太可能去思考接下来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而当你使用OKR规划法,更关注业务目标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我要做成什么事情”,思维就会更加开阔,而不会局限于当前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和选择接下来应该要做的事情。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方向不对,数据再漂亮也没有意义。在快速发展的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我们需要拥抱变化、不断调整,显然OKR规划法更加适用。

《绩效主义毁了索尼》这篇文章里有这么一句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因单枪三束彩色显像管电视机获得成功而沾沾自喜的索尼,却在液晶和等离子薄型电视机的开发方面落后了。”

怎么理解呢?按照 KPI 的思维,彩色显像管电视机是已经在做的产品,自然要把销量数据做得越高越好;但是按照 OKR 的思维,整个行业都在转向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必须尽快切换产品方向

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这本书中说道:“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这句话非常好地诠释了KPI和OKR的区别,提炼一下就是:KPI让我们正确地做事,OKR让我们做正确的事。

你知道大部分的人的KPI是怎么制定的吗?先看有哪几个指标,然后每个指标做一些提升,就当成KPI提交。

我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KPI讨论场景:

某手游交易网站的产品经理列出了5个指标,用户量、成交额、用户安全、发货速度和收入,然后给每个指标设定了一个增长量。

团队内部讨论的时候,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制定这些KPI?”

产品经理的回答是:“这些指标每个都很重要啊,你说哪个不重要呢?”

事实上,这些指标在不同的时期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有的指标甚至是互相冲突的。

  • 如果业务目标是做到市场份额行业第一,那么用户量作为核心指标必须增长,你需要到百度买流量、补贴新用户和免交易手续费等,但这样做肯定会增加支出、减少收入。
  • 如果集团要求创新业务必须实现盈亏平衡,那么收入作为核心目标必须增长,你就不能免除交易手续费,而是要实现交易阶梯收费,但这样又会影响用户量和成交额,因为会有一部分用户会因为手续费的原因而转移到其他交易平台。

当你用OKR规划法的话,需要先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进行判断和取舍,明确业务目标,然后才能基于目标分解出合理的KPI。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OKR其实就是一种牛逼的KPI制定方法

OKR 与 KPI 的联系是什么?

虽然OKR和KPI有着本质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截然相反、水火不容。

前面我也提到过,OKR的KR和KPI的表现形式基本一致。比如下面这个例子中的KR,我们说是它是KPI也没什么问题。

某App业务负责人的OKR
O:App注册用户数达到5000万
KR1:2021全年新增用户1500万
KR2:月活用户达到2500万
KR3:新用户月留存率达到40%

所以,OKR和KPI其实有着内在的联系,我觉得它们的关系用下面这张图来形象地表示:


如上图所示,OKR的KR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KPI,一种是里程碑。

因为KPI的要求是可以量化,而OKR的要求是可以衡量,有着微妙的不同。你可以用量化的数据来衡量,也可以用里程碑式的关键节点来衡量。

量化的KR很常见,比如前面提到的“2021全年新增用户1500万”。

里程碑式的KR,指的是关键事项的落地,难以量化但可以衡量。以索尼公司为例,彩色显像管电视的开发项目立项时的KR应该是“19XX 年开发出彩色显像管电视”,这就是一个无法量化但可以衡量的结果。

互联网行业常见的里程碑KR有“某某业务上线”“完成推荐系统从0到1开发”“落地敏捷开发流程”这些。

小结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1. KPI的缺点有两方面,一是只适合标准化的、目标稳定的工作,二是会给团队带来不好的风气,比如故意定低指标、只顾短期效益、一切只看指标、工作和考核本末倒置等。
  2. 技术团队的TL做团队规划有3个常见做法:解决问题、优化性能和引入新技术,但是因为没有结合业务目标,价值很难体现。
  3. OKR规划法关注业务目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更适合快速发展的行业。
  4. OKR是一种牛逼的KPI制定方法,KPI是KR的一种形式。当你先明确业务目标,再根据环境变化和业务发展进行取舍,才能制定出合理的KPI。

思考题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吧。你完整地制定过团队或者自己的KPI吗,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疑惑和困难,学完这一讲你有解决的思路了吗?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精选留言(15)
  • 周平 👍(46) 💬(1)

    我理解 OKR是KPI的升级版。因为 OKR包含了KPI。 比如,文中提到: "OKR 的 KR 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 KPI,一种是里程碑。" 也就是说, OKR是在KPI之上,加了一个O, 同时,也把里程碑纳入进来,解决一些KPI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就使得OKR更灵活,不僵化。 同时,OKR不再追求量化,不再追求数据说话,而是追求可衡量。 可衡量就是说,可以用数据说话来衡量,也可以用里程碑来衡量。 OKR不适合什么? 1.不适合个人规划,除非自己能够独立负责一个领域或方向。 2.OKR至少是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不适合一个月这种周期。 关于程序员的工作量如何量化? 答:无法量化,一线的程序员不推荐用OKR来规划和考核,更不用说KPI了,更不合适。一线程序员的考核基本就是事后总结。 通过事后总结,看你做了什么事,贡献如何,质量和效率如何,是否有犯错,周围的人对你的评价等等。 从这里面看,大部分都是主观评价。因此,多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很重要了。 我找到一种方法发出声音:在做一个项目之前,往往要和上下游沟通,了解相关的需求点。这个时候,多发表自己的看法,多问问题,也是一种发声的方法。

    2021-02-03

  • Jxin 👍(14) 💬(1)

    KPI的弊端: 麦金泰尔用一个学习国际象棋的小孩子举例:如果这个孩子每赢一次棋,我们就奖励他糖果,那么糖果就是这个小孩子关于国际象棋的外在快乐(KPI绩效激励)。 如果驱动这个小孩子的仅仅只是外界作用于他的糖果奖励,那么将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阻止这个小男孩用欺骗或贿赂的方式获胜(绩效指标终将沦为虚荣指标). KPI的好处: 在“推算型工作”很适用。“推算型工作”是指根据一系列现成的指令,按照某种途径达到某种结果的工作。比如,拧螺丝钉,这类重复性机械劳动,就属于推算型工作。

    2021-01-20

  • Monday 👍(13) 💬(1)

    方向对了,就不怕路途遥远;方向不对,数据再漂亮也没有意义 金句---选择远远大于努力

    2021-01-25

  • 大魔王汪汪 👍(9) 💬(1)

    总结:以目标为导向;kpi和okr某种程度会影响思考方式,前者偏被动量化,后者促进主动思考

    2021-02-24

  • Harvey 👍(6) 💬(1)

    你好,华仔: 1.OKR与KPI的概念。OKR注重的是业务目标,及关键结果。KPI注重的是指标可以量化。举例:用OKR的方式制定找工作,目标是进入XX大厂P6。关键结果1:专业技术 关键结果2:业务贡献 关键结果:面试准备。使用KPI在关键结果1中 研究mysql100小时、输出笔记20篇 、解决工作中3个核心问题 2.之间的区别:在关注点和思维的区别我认为最深刻。一个关注指标,一个关注目标。在工作中即使没有用OKR,在做一个需求时也可以想想业务目标是什么,做这个需求能解决什么问题,对业务目标有帮助吗。而只关注指标的话就是需求做了几个,需求上线有没有bug等。对于改变思维方式需要多思考,多问为什么,看一些非专业类书籍,写笔记。 3.关于团队中的常见KPI的规划有一些想法。三种常规解决问题、优化、技术升级,没有结合业务目标。由于在团队中非TL,程序员除了做需求也只能处理这三种问题。 4.问题: 4.1 作为一个业务程序员应该如何避免做上文中的三类事情? 4.2 程序员的工作怎么量化?

    2021-01-23

  • chopper 👍(4) 💬(1)

    kpi和okr都用过,kpi的问题在于想出一堆事情去做,也有数据衡量,但是不能确定是否是当前最有价值的事情。我们团队现在用okr,团队大佬先根据现状定出目标,然后大家发挥主观能动性围绕目标定关键事情,保证行动方向和结果是上下对其的。

    2021-08-05

  • 起而行 👍(3) 💬(1)

    发现了秘密,一线的开发kpi不好衡量,需要依赖同事之间的评价和感觉,所以更看重个人是否主动

    2021-04-02

  • Hesher 👍(3) 💬(1)

    OKR提供了一种自驱动能力,而且是目标结果导向,就会获得做正确的事这一效果。 我现在的公司是执行OKR的,每个人都要制定年度、季度OKR,而这些又区分业务OKR、技术OKR、管理OKR。并且有上下层级关系,比如我的OKR要向上支持直属领导的OKR,领导再向上支持更高层级,一直到CEO,相当于是逐层细分目标。当整个组织都被赋予了自驱动能力,创新能力也会被放大,升级成智能型组织。

    2021-03-31

  • Monday 👍(3) 💬(1)

    拜读了《绩效主义毁了索尼》,本篇文章从里面吸收了不少的能量。

    2021-01-25

  • Hero 👍(3) 💬(1)

    华仔,技术研发团队,研发工程师的OKR,某一个月如何更好制定? 可以分析一下? 谢谢!

    2021-01-20

  • 白茶清欢 👍(2) 💬(1)

    OKR是不是有对齐一说? 我们也制定OKR,但是里面的O和KR必须和上级领导对齐,这样的好处是不会让员工的目标出现偏差,不好的地方是,大部分员工都会等着领导指定了O后,下面员工根据O定自己的OKR。

    2022-02-14

  • 程序员俊达 👍(2) 💬(1)

    OKR关键在于O,这样大家的目标方向是一致的。而KPI是设定指标,如果不知道目标是什么,可能指标定义也就不清晰,会导致出现错误的方向。所以如果想要作为管理层,这两个都需要了解。

    2022-01-27

  • 苍茫大地 👍(2) 💬(1)

    价值聚焦。分解Key Result。作为工作内容安排的导向,不作为程序员绩效考核的标准。但作为公司整体业务价值落地考核的主要支撑。

    2021-12-06

  • 阎晓静 👍(2) 💬(1)

    经历过KPI,但作为一个组员,其实对KPI的印象已经很不深刻了,当前团队采用的是OKR的形式,但也不太了解如何拆分Key Results ,通过今天学习,了解可以KPI+里程碑的形式,明天就尝试下重新拆分这个季度的OKR。

    2021-04-18

  • 起而行 👍(2) 💬(1)

    公司要求管理者必须制定团队OKR,而个人只需要看齐领导的OKR就行,我有个问题是团队只要做变化较大的运营活动,完全受运营和产品安排,这个时候个人如何制定Okr以及理解主管的okr呢? 另外,华仔感觉大型运营活动,比如国庆节拉新,和独立开发一个系统,比如所做APP的web端从0到1搭建,哪个对晋升更有帮助?

    202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