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导学:你应该掌握哪些做事方法?
你好,我是华仔。
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到课程的第五部分,做事方法。
你在工作中肯定听到过这样的评价,“这个人做事很靠谱”或者“这个人做事很厉害”。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同一个部门的人,级别一样,岗位职责一样,参与的项目也差不多,为什么你会觉得其中某些人做事就是比大部分人更靠谱、更厉害呢?
你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他们态度更积极,更加会表现。
但是如果你带过团队就会知道,做事的态度和做事的能力不是等价的。
尤其是在部门绩效拉通和晋升预审这些场合,如果你向其他部门的负责人介绍的时候,说自己团队的某个成员“做事积极主动,很认真,很拼”,那么多半会被“怼”得很惨。
比如有人可能会说:“晚上9点下班就算拼了?我们团队的xxx做项目的时候都是11点才准备下班。”
那么,高级别的管理者是怎么判断你的做事能力强不强的呢?
我自己带过很多人,也经常跟其他的P8、P9和P10这个级别的管理者交流学习。我发现,有三条判断标准是能够达成共识的。
做事能力的判断标准
标准一:具备闭环思维
闭环思维是最基本的能力要素,也就是说,做事的时候不能只是完成任务了事,而是要从端到端的角度去思考和落地。
无论什么事情,端到端的过程都可以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执行和事后总结三个阶段,但是大部分人都只关注“事中执行”的阶段,而对事前和事后两个阶段并不在意。
第一个原因是,这两个阶段不是自己负责的。
比如对技术人员来说,需求是产品经理提的,需求上线后也是产品经理来做业务分析,这些都不是你的本职工作。
第二个原因是,这两个阶段的任务并不一定是强制要求的。
比如有些团队的Team Leader是问题驱动型的,要么完成项目任务,要么处理问题,而不会主动去规划什么东西,因为规划有时候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
也有的人完成任务就万事大吉,接着去做下一个任务,而不会对当前任务进行总结,不会去想哪些做得好可以传承,做得不好可以改进。
但是如果你有了闭环思维,那么就算不是你自己负责的事情,或者不是强制要求的事情,你也会想方设法地去了解更多信息,思考下次怎么做得更好,这就是晋升原则中的主动原则和成长原则所讲的内容。
以开发人员为例,虽然你只负责开发环节,但是如果按照闭环思维来做事,在做之前你除了理解需求之外,还应该去了解“为什么做这个需求”“需求的价值是什么”(事前规划),需求上线之后,你还应该去了解“需求上线后的结果怎么样?”“具体的业务数据是多少?”“我通过做这件事情收获了什么”(事后总结)等等。
而如果你本来就是端到端地负责某件事情的话,那就更加需要学会事后复盘、给领导汇报等技巧了,而不是做完事情之后被动地等着别人来问结果。
标准二:有方法论指导
有了闭环思维,做事就已经比较靠谱了。但是事情能不能做得漂亮,光有闭环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看你的做事有没有方法论,也就是说,你做事的时候不只是靠经验教训的历史积累,还有一套系统的流程或者模板。
方法论的第一个优势在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你都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能够保证交付质量的下限。否则如果只凭经验,那么下次情况稍微发生一些变化,你就不适应了。
方法论的第二个优势在于,你的行为背后是有一套逻辑支撑的,而不是拍脑袋随便拍出来的,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比如你说“我觉得XX业务功能可以改一改”,但是又给不出充分的理由,那么别人很可能认为你是在瞎指挥;但如果你采用了AARRR漏斗模型来分析业务数据,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那么别人接受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标准三:能拿到好的结果
有了方法论是不是就一定很厉害呢?其实还不一定。
首先,你可能虽然有方法论,但其实你的方法论是错误的。
其次,你之前形成的方法论可能很厉害,但并不适合当前公司或者业务。
所以最后,判断你的方法论好不好,其实还是要看最后的结果好不好,给公司带来了多少价值,这也是晋升原则中的价值原则讲的内容。
虽然我们说是否能够拿到好的结果会有运气的成分,但剔除掉运气的因素,方法论的影响也很大。这也是很多从大公司出来的高P人员拿着原来的方法论到了中小公司或者创业公司,生搬硬套导致水土不服的原因。
做事方法
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和筛选,我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做事方法论,它按照闭环思维的三个阶段展开,整体结构如下:
事前规划
- OKR规划法:英特尔提出、谷歌发扬光大的方法,通过合理地设定目标和分解关键成果来弥补KPI的缺陷,用于制定工作规划。OKR规划不同于传统KPI规划,更加注重聚焦和逻辑,你可以理解为“OKR方法教你如何制定牛逼的KPI”。
事中执行
- 3C方案设计法:我原创的方法,通过制定多个备选方案来系统地分析事情相关的方方面面,避免思维狭隘,用于设计合理的落地方案。
- PDCA执行法:美国人提出、日本人发扬光大的方法,通过四个环节的循环来把控执行过程,保证具体事项高效高质地落地,用于推进事情的执行。
- 5W根因分析法:丰田集团提出的方法,又叫“丰田五问法”,通过五个为什么来深挖问题本质,用于分析根本原因。
- 5S问题处理法:我原创的方法,通过五个步骤来解决问题,化“危”为“机”,用于系统地处理问题。
事后总结
- 4D总结法:我原创的方法,通过四个维度来整理做事的收获,能够帮助你在完成任务后进一步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用于事后总结。
- 金字塔汇报法:我参考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所提出的方法,通过遵循四个原则来展示工作成果,从而更容易获得高级别管理人员的认可,用于事后汇报。
- 四线复盘法:我原创的方法,通过四个角度来复盘重大问题,达到公平公正的处理效果,避免背锅和甩锅,用于重大问题发生后的复盘改进。
小结
以上这些做事方法是我个人经验的归纳总结,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当你不熟悉的时候,可以先照搬这些方法;而当你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后,就不用再局限于我讲的内容了,可以自己去尝试和总结一些新的方法,不过一定要记得按照我在之前介绍的三条标准来检验。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一讲的重点内容:
- 关于做事能力,有三条业界达成共识的判断标准,分别是闭环思维、方法论和结果。
- 我总结的做事方法分为事前规划、事中执行和事后总结三个阶段,包括OKR规划法、3C方案设计法、PDCA执行法、5W根因分析法、5S问题处理法、4D总结法、金字塔汇报法和四线复盘法等8种方法。
思考题
这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留一道课后思考题给你吧。你在工作中用过这一讲提到的做事方法吗,效果怎么样?或者你自己有没有比较有特色的做事方法呢?
欢迎你把答案写到留言区,和我一起讨论。相信经过深度思考的回答,也会让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 Geek_55879d 👍(24) 💬(4)
我发现越到后面的课程评论的数量和质量越低了。 行百里者半九十,努力的意义正是把这些人甩在你的身后。 如果你看的到我的评论 加油打工人! 加油打工人! 要活着,打工人!
2021-01-23 - ClarkMMM 👍(12) 💬(1)
okr方法是一套全流程的任务管理方法,事前拆分完,事中要跟进,事后要复盘,和您这个结构有点矛盾
2021-03-03 - Lovely粉豆蛙 👍(10) 💬(6)
看到这篇,突然想起脉脉上吐槽的:闭环、抓手、拉通、对齐。。。
2021-03-20 - 丁乐洪 👍(10) 💬(1)
好文,怎么做到知行合一?
2021-01-18 - 欧阳娜 👍(5) 💬(1)
端到端是什么意思?这个端是客户端?服务器端? 是从开始到结束?
2021-04-21 - 孙鹰 👍(5) 💬(2)
请问原创的几个方法在哪里有更详细的说明呢?
2021-01-18 - Seven 👍(4) 💬(1)
OKR规划法在工作中使用过。 金字塔汇报法之前学过,觉得挺不错的,更容易突出重点。 曾经也复盘过一些故障,一般流程是这样的: 1、背景说明 2、故障发生详细过程及时间点 3、故障的影响面及原因分析,暴露的问题点分析 4、修复及改进措施,如何避免再次踩坑
2021-12-25 - Geek_a2e439 👍(4) 💬(3)
有些场景会用到,但不体系。之前学了方法论,但学和用没结合起来,学完还是习惯用看方法。缺乏足够思考
2021-02-14 - 大叶枫 👍(3) 💬(1)
“作者回复: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百步之人笑五十步,如果百步者不知在行之始,笑五十步就尴尬了。
2021-04-21 - Reiser 👍(2) 💬(1)
说两个自己回复邮件的习惯:1.如果是回复人家的问题,我会先把问题复制到正文中,再逐条回复每个问题,减少看邮件的人必须要去翻历史邮件;2.有问题需要讨论,我会交代清楚目标、问题和困难,需要讨论的点,自己也会写至少一个解决方案。
2023-02-26 - 存在 👍(2) 💬(1)
我的各段工作经历也会被领导说靠谱,这个靠谱体现在事情执行前盘点依赖,制定计划,事情执行时及时抛出问题风险,同步进度。事情结束后将结果和过程落成文档反思复盘。但也仅限于很好的靠谱的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真正去owner多人去做一个事情的时候就不那么靠谱了,因为没有完整的方法论。。。所以特意来补补
2022-08-16 - 灵魂号手和烤箱毁灭者。 👍(2) 💬(1)
原来听过这些方法,脑爆的时候也用过,没想到有部分是老师的原创,忽然有种直面崇拜的武林高手的感觉,哈哈
2022-03-16 - 阎晓静 👍(2) 💬(1)
最感谢的是刚入职场的时候,当时的导师和经理一直跟我强调闭环问题。一直认为这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QA需要做到和达成的。不知不知觉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会去特别关注事物的闭环。 但是方法论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也没有认真的总结过,期待老师后面的讲解。
2021-04-18 - Geek_3b1096 👍(2) 💬(1)
大部分人都只关注事中执行 <- 说得就是我
2021-03-28 - 无名小辈 👍(1) 💬(2)
李老师的每一集文章都很值得反复观看,我想这本《九阴真经》会一直陪伴我走过我的职业生涯,一路打怪升级哈哈哈!
202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