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封信 有意为之的偶然(生活的假象)

生生:

你好哇。

我从北京搬到成都的第一天,去宜家买了一些家居用品,其中就有当天必需的床品。我买被子的时候犹豫了好久,因为出门的时候没有量出租屋里的床有多大,所以不知道被子应该买多宽的,思来想去,拿了一床我觉得差不多大的。后来又要买床单了,我更打不定主意了,如果被子比床小一点,问题没那么大,但如果床单小,就很奇怪了,所以犹豫再三,我没有买床单。

等回来,把被子往床上一放,果然小了。但没事,我还有一间空的客房,单人床,等之后换了大被子,把这床被子直接扔到客房就行。至于床单,我随便找了一块布就先铺上了。

于是,我给我未完成的卧室拍了一张照片儿,发朋友圈说有被子就等于是安顿下来了。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我从淘宝上买了一整套床品,毛月色的床单,花里胡哨的被罩和枕套,被子也合尺寸,沿儿可沿儿的,一点儿不差。我这么嘚瑟的人肯定会想拍照片儿发朋友圈嘛,所以我就把之前的那张照片儿翻出来了,我想让两张照片儿长得一模一样,机位、角度、构图、光线,放在一起发,形成对比。

但我发现,之前拍的照片儿有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无用的空白区域太多了,比如房顶和厕所外面的墙,留的空间太多了,虽然屋子确实很空,但空白区域太多这个问题已经影响整张照片儿的结构和重心了,尤其是房顶的那个大拐角。

考虑再三,即便我再想让两张照片儿长得一样,也不能重复错误,所以我决定调整角度,把房顶屏蔽到画框之外,并极大化地压缩右边那面墙的面积……如此一来,两张照片儿肯定就长得不一样了,所以不如把光线也给变了,拉上窗帘,打开顶灯,不一样就不一样到底,省得让别人误会成是我拍不出一模一样的照片儿。

后来我看着这张照片儿,又发现了很多问题,但这次不是照片儿的问题,是我卧室的问题,无用的空白区域太多,显得特别不温馨,没有生活气息。

于是,我就畅想,如果之后我要一直拍这个屋,把这个屋的变化拍出来,做成组图,应该也挺有意思的。所以,下一张照片儿我要拍出点什么变化呢?

比如,我在想如果我的床头能有一张画儿是不是会好一点儿?

提前声明,下面的几张照片都是我瞎合成的,因为我从来没做过合成照片儿,完全没练过,所以不太会这门手艺,如有 PS 痕迹,纯属正常……呃,我本来是想画画来着,画个示意图啥的,但后来一想,我的绘画水平还不如 PS 痕迹呢,所以,就这样了,凑合看。

挂的这幅照片儿是 The Crimson Line 里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儿,Trent Parke 拍的,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如果有朝一日我有自己的家了,一定会买一幅原作,尺幅有多大买多大,挂在家里。

说回来,照片儿挂上以后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因为衣柜边上的那一小面墙是空的,Trent Parke 把左边那面墙占上以后更显得衣柜右边那面墙白花花的了,所以得想办法把他遮住。放个落地灯如何?黄色的灯光正好也能给这个白色灯光的屋添点暖色调。

但是,落地灯放在这儿不太对,不合逻辑,假如我睡前要坐在床上看书,这灯就显得很尴尬了,况且,如果我看完书要睡了,准备关灯,这灯的位置……总之就是,不能是这种灯,也不能放在那儿。

所以,换种灯,换个地儿,就舒服多了。

但,我本来想解决的也不是选什么落地灯的问题,我想解决的是衣柜右边那面墙的问题啊,落地灯再合适,墙也还是空着的啊。于是,我想了想,衣柜?衣柜边上?感觉很自然地就应该弄个衣帽架嘛,于是,那面墙的问题就解决了。

挂好照片儿,安置好落地灯,支好衣帽架,突然,我的床一下就显得空了,即便他花里胡哨那么乱七八糟,但居然还是显空了,所以,得买点什么把他占上。

我这个屋比较小,如果想拍全,只能用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有个问题,一个东西离我稍微近一点,就会显得特别大,离我稍微远一点,就会显得特别小,所以,如果我需要在床的中心摆一个东西,为了整张照片儿的和谐,这个东西的大小在我买他之前就等于是已经定好了,因为如果距离不怎么变的话,他就必须是那个大小。

于是,我就买了一个大小合适的毛绒玩具。

我每隔两个月发一张照片儿,我的屋从什么都没有,到现在已经越来越生活化了,把他们拼在一起,变成了组图。

如果这个组图的小项目要继续往下发展,还能有什么变化呢?

比如,突然有一天我发了一张照片儿,床上的枕头,从一个变成两个了;比如,又隔了一段时间,床单、枕套和被罩变成红色的了;比如,有一天早上,阳光从窗帘的缝隙里打进来一道光,照亮了乱糟糟的被子和皱巴巴的床单;比如,床上零星散落着一些小孩的衣服;比如,一床被变两床被了;比如,两个枕头又变回一个枕头了。

在这些照片儿还没有被拍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想好这些照片儿大概应该长什么样了,如果我的生活真是那样的轨迹,那么那些照片儿一定会被拍出来,或者,因为我已经想好那些照片儿长什么样了,所以我最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把生活过成那样。

好了,这封信快写完了,我想问,我折腾这一溜够是在干嘛?是在创造画面。我把我的思考过程捋出来只是想让你明白一张朋友圈水平的破照片儿需要多少权衡。

我确实想过是不是可以把这组图按照这个思路拍下去,但不可能的:首先,我就不可能在成都常住;其次,一个枕头变两个枕头对于我来说也非常难,就更不用想大红的床品了;再来,就是孩子……总之,很难。

但其实最难的还不是上面说的这些,是因为我的生活状态根本就没往精致照片儿的思路上靠,我的卧室现在是这样的:

但你不要以为拍这张照片儿的时候我就没有干预画面,比如枕头是我竖起来的;柜门是我开的;床上确实是一堆衣服,晾干了懒得叠,但我把颜色比较亮的衣服从衣堆里挑出来,堆在了最上面;还有柜子旁边堆大衣的椅子,之前椅子不是这个方向,我转了一下,因为不转的话看不出来那是个椅子;窗帘的开合大小也是调整过的;这是用 NOMO RAW 拍的,拍完以后,我把照片儿放进 Snapseed 调整了一下光比,纠正了一下畸变,裁成了 16:9,之后,导进 NOMO 套了一层跟之前的那几张照片儿同款的滤镜。

希望你能明白我这次都写了些什么,咱们下次继续聊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