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封信 什么照片儿是好照片儿?(好看)
你好哇,
生仔。
在上次的那门课里我聊过这个话题,当时给出了一个标准,两年过去,我的很多想法都有所变化,但那个标准,是少有的两年过去以后我依然觉得正确得不可撼动的想法,所以,值得再拿出来说一次。
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照片儿来说,“好看”是一条硬指标……你可以拍高反差黑白,但要好看;你可以拍人间疾苦满目疮痍,但要好看;你可以拍得花里胡哨乱七八糟,但要好看;你可以用闪光灯直闪光着屁溜儿满世界找草垛子钻的精神病,但要好看。
这世上的照片儿,很少有能脱离开“好看”而成为好照片儿的。
在这个基础上,咱们先来说说最普遍意义上的能看得过去的照片儿。
一张标准的、正常的、能看得过去的照片儿,通常都需要满足以下几点:曝光基本合理,主体基本合焦,构图基本均衡,颜色基本协调,内容有趣,最后这点不强求……如果这几点都做到了,我们大概可以拍出这么一张照片儿:
这是小猪用我的 GR 拍的拿着我的大法的二毛。
我每次看到他们抢走我相机以后拍的照片儿就特别想感叹“景深陷阱实在是太好用了”,因为我只教过他们这一件事儿……景深陷阱保证了他们可以像用手机拍照片儿一样用相机拍照片儿,不用担心对焦问题,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抓拍,这一点在他们互拍的过程中真的很重要。
另外还有一句题外话,现在先简单提一嘴,我后面会找机会好好说。
那就是,虽然我跟他们都非常熟了,但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远比跟我在一起的时候要放得开。他们互相拍的时候双方都很随便,镜头后的人没有思想包袱,可以随便拍,好不好的不重要,而镜头前的人也没有压力。就比如二毛,小猪拍他的时候他就无所谓自己是在傻笑还是在扮丑,但如果是我拿着相机,二毛就会耍帅,他知道他自己耍帅的时候酷酷的,而且他知道我是在“正经拍照片儿”。但事实上,正经拍出来的照片儿,可能会很好看,但也大概率会很无聊。
先不多说这些,回到照片儿上来。
这张照片儿曝光合理,阳光十六法则拿捏得死死的;主体合焦,景深陷阱永远的神;构图基本均衡,画面重心没有明显的偏移,还算稳定;颜色基本协调,达祖这个地方很难颜色不协调,随便拍随便协调;最后,画面内容,这是一个动态瞬间,捕捉到了就很厉害,而且模特足够帅,模特在帅帅地傻笑,所以,挺好。
但这张照片儿的问题也很多,至于是什么问题,咱们后面说。
抛开那些现在我懒得说的问题,这张照片儿看起来,咱就先说看起来,看起来很一般。我见过好东西,所以不用抬杠,这就是很一般。甚至,你没怎么特别见过好东西,你都知道这张照片儿很一般。而看起来很一般就说明他远远不够好看,回想我刚才说过的,“好看”是好照片儿必须满足的硬指标……所以,这张照片儿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好看”,所以,这张照片儿就只是一张照片儿而已,拍到了而已。
我来解释一下这个“拍到了而已”。
这是我评价照片儿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就完全是他字面上的意思,意思就是除了“拍到了”之外,这张照片儿再也没有其他东西可以拿出来说了,无从下嘴。
比如这么一张照片儿:
这是二毛用刚才那张照片儿他手里拿的大法拍的小小猪。
他之前一直用我的小 GR,我让他用景深陷阱,他偷懒,换成了自动对焦,但 GR 的自动对焦非常完蛋,所以他被迫换回了手动对焦,用“景深陷阱”拍。但后来他把我的大法偷跑了,大法的自动对焦就比较厉害了,所以他放弃了一下手动对焦,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张。
对比这两张照片儿,我们可以发现,拍摄意识明显有区别。小猪用“景深陷阱”,他就没有考虑对焦点这个东西,所以构图是开放的,但二毛偷懒用自动对焦拍的这张,主体一定在最中间,而且除了主体,完全没有其他可看的东西。
我在聊“景深陷阱”的时候说过:
“我们绝大多数人常用自动对焦,然后基本上拍出来的照片儿就是咱们照片儿的那个样儿,但那些摄影大师呢?他们基本都不用自动对焦,或者这么说吧,他们好多人想用都用不了,因为当时没有,他们在没有自动对焦干扰的情况下,拍出来的照片儿就是他们照片儿的那个样儿……所以,这会不会侧面地说明了这么一个事儿:对焦方式会影响照片儿的样子?”
我们看看二毛用“景深陷阱”拍出来的照片儿:
充分印证了我的观点,对焦方式会影响照片儿的样子……小猪拍的那第一张和二毛拍的这第三张有成为好照片儿的潜力,但第二张,完全没戏了。
第二张照片儿,在技术上没什么问题,达到了及格线,但那张照片儿就是“拍到了而已”,除了“拍到了”之外再也没什么别的东西可以看了。
不过,好在他们在拍照片儿的时候有一个意识特别好,那就是拍动态画面,但我知道他们并没有往这方面想,他们想的是抓拍彼此的丑态。一个人保持静止状态的时候,一般神态体态都会是比较静止的,那就很难有丑态,而只有动起来,且抓拍,才有可能捕捉到丑态,比如傻笑、打哈欠、扭曲的动作,或者因为拍糊了而被拉出拖影的五官等等。
所以他们才会觉得“景深陷阱”挺好用的,他们知道自己要干嘛,所以会很自然地发现自动对焦的不好使。
我这封信本来没想给“景深陷阱”疯狂点赞的,但既然说到了,真就忍不住多夸两句,因为这玩意儿实在是太好用了,就当复习了吧。
咱们不跑题了,说回到照片儿上来。
这些照片儿都很普通,原因就是不够好看,但明显第三张照片儿比前两张照片儿好很多,不好说他只是“拍到了而已”,因为好像可看的东西很多:三个人同框的群像,三个人都拿着冰棍,小猪和小小猪这哥俩吃的都是梦龙,伟仔和小猪在看手机,小小猪自己一个人顶在镜头前,满脸贴画,张着大嘴,像个傻子一样,画面里的内容很丰富……而且因为距离足够近,画面不空,很丰满,所以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有很强的临场感。
之所以我会觉得第三张照片儿更好一点,不光是因为从画面上说第三张更抓人眼球,还有一个潜意识里的原因,我会觉得第三张照片儿更难拍,如果正经去分析,肯定是这样的。但潜意识里觉得难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感觉,不是分析出来的。如果你见过这个世界,如果你跟人类混迹过,如果你拍过照片儿,你就会有这种感觉。
最后看一组图:
左边是我拍的鸡,右边是 Gueorgui Pinkhassov 拍的鸡,哪张好?显然是右边的,因为他拍的这张照片儿,一看就难拍,都不用仔细看,更用不着分析,一看就难拍……这两张照片儿根本就不在同一个维度,不知道你能不能明白。
但我这张照片儿其实不难看,尤其是放大以后看,很漂亮的,但无论如何也打不过右边这张,这两张比,如果只有一张能被称作是“好照片儿”,那肯定是右边的……所以, 光是好看,好像还不行。
咱们下次继续聊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