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封信 万能的画册
你好哇,
生仔。
上次终于把“摄影到底是不是自我表达”这事儿聊完了,喷出一口陈年老血,感觉舒服。
我们知道了“自我表达”“内在观照”“寻找自己”“个体思考”这样的屁话都是没用的,因为如果你没把照片儿拍成《角斗士》和《狮子王》,任你底色再是《哈姆雷特》也不好使。
那些我特别喜欢的摄影师,貌似从来没见他们提过什么“自我表达”的事儿,比如有一个在德阳的小兄弟——周五三,一个高中生,他那些照片儿我超级喜欢,拍得都特别有意思,特别个性,但他就没提过那是什么自我表达。
之前看 B 站上有一个 Up 主去采访他,我明显感觉 Up 主老想把话题往艺术那边引,会提到什么“碰撞”“意义”“超现实”“摄影创作”“影像风格”这样的词儿:
比如她问周五三会被什么样的画面吸引,我能预想到 Up 主期待的答案会是什么样,但周五三说“平平无奇的画面”;
再比如,她问周五三为什么喜欢用闪光灯,我猜 Up 主等待的是有关摄影语言之类的回答,或者是“被 Bruce Gilden 和 Mark Cohen 影响了”之类的回答,因为在 Up 主给那期视频起的标题里就提到了 Bruce Gilden,但周五三说“用闪光灯拍照片简单,容易出片”;
还有,她问周五三“纪实”是不是他喜欢并在坚持的一种风格,周五三说“也不是什么纪实,我们什么都可以拍,想拍就拍了,我觉得我的照片什么都算不上吧”。
周五三还总说觉得自己的照片儿其实没什么深度,而且也没多好看,我特别想说,布列松的照片儿也没什么深度,也没多好看,但好就是好,况且,如果只论好看,我觉得周五三比布列松好看……像周五三这样多好,朴实真诚,拍就完了,所以我真心不建议你经常提“摄影是自我表达”这事儿。
但如果你非要提,你非要说是,那摄影也确实是可以自我表达的,而自我表达的终极手段,就是画册和展览……所以这次,我想聊聊画册这个东西。
我记得我买的第一本画册是 Alex Webb 的 The Suffering of Light,咱们之前提到过这本,购买理由很简单,就是我想看看他的那些照片儿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虽然在网上能查到他的照片儿,但同一张照片儿,经常是各不相同的花里胡哨,有的亮点儿,有的暗点儿,有的饱和高点儿,有的饱和低点儿,有的对比度大点儿,有的对比度小点儿,有的偏黄,有的偏蓝,有的偏绿,有的偏粉……这就很讨厌。而即便去玛格南官网去看,颜色倒是对,但照片儿也不全,所以,只有买画册这一条路。
基于这一点,后来 Harry Gruyaert、Ernst Haas、Saul Leiter、Joel Meyerowitz、William Eggleston 这些拍颜色的人的画册,我就一本一本地买,真的是迫切地想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记得上初中的时候,特别迷看杂志,一个月固定有十四本杂志要看。我就是那时候发现我可能是有强迫症的,因为杂志上的每一个字我都要看,连中缝的广告都不错过。最开始一个月两三本的时候没有问题,但加到十四本的时候,确实有很大压力。但即便如此,我也还是逼着自己看,我那时候常说,课可以不听,杂志不能不看。这个毛病就这么留下来了。
当我开始买画册,我发现,基本所有画册都会有字儿,尤其是那种正经出版社出的,所以,我把画册买回来,不光要看照片儿,还要读文章。也就是从这儿开始,我才意识到应该多少了解一点照片背后的东西。那些文章要么是摄影师自己写的,阐述这本画册的前世今生,甚至会讲解拍摄手法或制作工艺。要么是艺术评论家写的,从行业角度或学术层面去分析这本画册。如果艺术评论家和摄影师是好朋友,通常还会爆料几个与摄影师有关的小故事。我慢慢发现,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丝毫不影响我看照片儿,但有的时候,对我看照片儿帮助很大。
再后来,我又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同一个摄影师,在不同项目里,有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设备,会使用不同的拍摄技术,但一般一本画册只是一个项目的整合,而在同一个项目里,摄影师使用的器材和技术是比较统一的。
我学会从技术角度看照片儿,就像我们第三十八封信聊过的那样,就是从这儿开始的。有的时候单看一张照片儿,有可能有些东西我分析不出来,但我再多看两张,就很可能在其他照片儿里发现那些蛛丝马迹,然后一下就通了。
再后来,我买了一本 Magnum Contact Sheets,这本画册也是我从北京搬到成都的时候带过来的唯一一本画册,为什么?因为这本画册让我特别安心。
这本画册里展示了很多玛格南的摄影大师的底片小样,也就是大师们的原图直出无后期,而且,不光是无后期,连选片也没有。我们平常看到的那些名作都是层层筛选出来的,张张精彩,但其实,这些名作背后的废片一箩筐。我看到大师们也会哐哐干下去几十张底片,然后选出一张最好的。如果仔细看那些废片,你会发现真心都是废片,相当废,这让我卑鄙阴暗的内心感受到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但是,这些废片本身虽然是废片,但看这些废片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他们拍一个场景的时候会按照什么行进路线调整自己的机位?他们观察一个主体的时候视角会发生怎样由浅入深的变化?他们怎么从十几张或甚至几十张照片里挑出最好的那张,标准是什么?这都是一张名作诞生背后很重要的要素。
在这之后,我有一天又往前走了一步。
因为这些画册我都会一遍一遍地看,所以慢慢地,我发现画册里照片儿的顺序、位置、大小这些东西其实是有讲究的,是有摄影师自己的想法在里面的。画册不是影集,不是想起一张就放一张。比如为什么有的画册左页都是空白?比如最传统的那种对页式的画册,每一个对页为什么要是那两张照片儿?是画面或内容上相似?还是有反差对比?比如有些“奇怪”的画册,里面的图乱七八糟的,大大小小,上上下下,为什么要这么编辑?一张画质很差的照片儿,反而印成了跨页大图,连白边都不留,为什么?选片儿天上一脚地下一脚,而且都是一些看起来异常平淡的照片儿,摄影师到底想说什么?
说白了,画册就是一组大型的组图,看画册的编辑就能看出组图编辑的门道。有些画册编辑得极其精巧,可以像电影一样,可以像白日梦一样,可以像学术论文一样,可以像诗一样。是的,上次我们只说了组图,但其实组图是需要编辑的。而这个编辑的过程,就是摄影师通过图像说事儿的过程,强行地让你按照他的思路一张一张看下去。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说画册是摄影师自我表达的终极手段。
后来我自己要印一本画册,我当时把我手里所有的画册都又翻了好几遍,我要看那些大出版社是怎么排版的,用的什么字体,用的什么字号,页码的位置,Reference 、Credits 和 Copyright 的呈现形式。除此之外,我还要看这些画册都用了什么工艺,用的什么纸,用了什么布料,普遍打印精度,如何装订的,还有一些花哨的小巧思。
我那本画册印出来以后看上去非常平庸,大白纸,一张一张照片儿印,没有任何花里胡哨有意思的小工艺,但那是权衡后的结果,不是未经学习未经思考的头脑简单。
买画册真的是很花钱的一件事儿,但这事儿也能侧面看出你心里的真爱到底是谁。
我一直很穷,而且每况愈下,我已经卖了我的备用相机,不常用的镜头也卖了,但终究是饮鸩止渴,没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把自己掏空了。所以,我经常想,我会不会有一天沦落到卖画册的境地,想想就心酸。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就必然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先谁后的问题。
比如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吕楠的四本签名画册卖了。曾经我好喜欢他啊,《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四季》这三本画册影响过我的职业理想,可是现在,虽然我也还是挺喜欢他的吧,但如果实在是穷得不行了,如果实在是要卖画册了,我只能是先从这三本和《缅北监狱》开始卖。然后就是 Steve McCurry 和 Bruno Barbey 什么的。
Christopher Anderson 的 Son 再版了,我在非常穷的情况下,还是咬牙花了两千多拿下了这本画册,然后天天吃泡面,还不舍得加蛋,因为他的这个项目对我影响非常大,而且这种影响一直在持续;石内都的 Moving Away 是我写这封信之前最后买的一本画册,因为这本画册对我在达祖的项目会很有帮助,而且我确实太喜欢石内都了;之前提到过,Trent Parke 的画册,一手的全绝版了,二手的超级贵,我知道我现在根本买不起,但我没事儿就要去查一查,看看有没有机会捡漏,而且我会暗暗发誓,如果有钱了,第一件事儿就是要把他的画册收齐。
Josef Koudelka 有一本画册,叫 Industries,我超级喜欢,国内的淘宝京东当当微店有赞通通没有,国外的 Amazon,美区没有,日区没有,但有一天我在法区看到了这本,把我激动坏了。我当即决定下单,但人家不送中国,所以我就只能找我法国的朋友帮忙买,但又因为她暂时不能回国,所以她就拜托她刚好要回国的朋友给我人肉背回来了,非常大非常沉的一本画册。花了钱,还欠了人情,这前后折腾了三个月,我每天都在盼着这本画册能顺利到我手上。
所以,什么是真爱,从你愿意买谁的画册就能看出来,为了他不惜一切……你知道,这种事儿,稍微差点儿意思你就会犹豫的,很贵,很麻烦,尤其是恰巧你很穷,还很怕麻烦。
我最后一次看 Alex Webb 的 The Suffering of Light 是写第二十封信的时候,我人在成都,但画册在北京,所以我就在 Youtube 上找实际上是侵权了的那种翻书视频。其实我对这本画册已经很熟悉了,但我还是要确凿地证实我的一个发现,那就是 Alex Webb 不爱拍竖着的照片儿,不知道你还记不记的之前咱们提过的这一点。看完翻书视频以后我长吁一口气,果然,“三十年精选”里,一张竖着的照片儿都没有。
我有很多画册,这些画册我肯定还会一遍又一遍地翻下去的,而每次翻开都会有一个新世界等着我,每次翻开我好像都会有不同的目的,因为画册从来就不只是看看照片儿这么简单,简直万能。
咱们之后有时间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