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封信 看不懂就看不懂
你好哇,
生仔。
摄影师总会有自我表达,就跟人说话一样:有的人嘴特别笨,唾沫横飞地说了半天你都没听明白;有的人懂得特别多,聊着聊着就聊深了,把你听得云山雾罩的;有的人说话娓娓道来,有的人说话辗转腾挪反复横跳;有的人说话感染力非常强,有的人说话心如止水云淡风轻;还有的人一拱嘴就开始吹牛逼……总之,你见过各式各样的人,听过各式各样的人说话,你按照过往与人相处的经验,可能你也就会看各式各样的照片儿了。
但无论如何,你在阅图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纵然很多人都说好的照片儿,但你死活就是看不懂,看不出有啥好的,你就很恼火,这咋办?我的态度很简单,看不懂就看不懂。
我最早最早的时候喜欢那种大光圈的糖水片,拍个花,拍个叶子,拍个玻璃瓶啥的,如果再是逆光,那简直太美好了。但这个阶段很快就过去了,我又喜欢上了结构感特别强的那种极简照片儿。再之后就是 ins 风,滤镜感满满的那种。再再之后就是高反差黑白。再再再之后历经很多阶段,到了现在,我喜欢极端讲究和极端自由生长的照片儿。
在我看来,这根本就不是“懂不懂”的事儿,这是审美疲劳,某一种照片儿看太多以后看腻了,就比方说,炒饼再好吃,也经不住天天吃是不?
而更扎心的事实是,很多南方朋友完全都搞不懂饼怎么还能炒,搞不懂饼有什么好炒着吃的,他们看到我们爱吃炒饼,特别心疼我们,替我们感觉贫瘠,但我们就是爱吃炒饼啊……意思就是, 你喜欢的别人可以不喜欢,那别人喜欢的你当然也可以不喜欢。
我比较担心的是,你怕别人看出你没看懂而去迎合,别人说好你就说好,大家都说好你就说好。 布列松好在哪儿?杉本博司的《海景》好在哪儿?莎士比亚好在哪儿?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好在哪儿?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好在哪儿?奥森威尔斯的《公民凯恩》好在哪儿?
你当然可以去了解他们的历史价值,去了解他们的艺术价值,去了解他们的思想价值,但如果你自己没感觉到好,你就不要跟着大家一起说好。 你可以说你知道他们很重要,但没看懂就是没看懂,没读懂就是没读懂,没听懂就是没听懂,无所谓的。
要如果非说,我会觉得《蒙娜丽莎》没那么有意思,我会更喜欢《维特鲁威人》,因为我天然会被那种符号性的东西吸引,所以我在达祖见到纳西东巴文字的时候才尤其觉得有意思,因为那是象形文字,每一个字都是一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的都不只是一个意思,这就很诱人。
其实, 当你觉得自己没看懂的时候通常不是你不懂,而是那东西没有作用到你。
舒伯特是不是还挺好的,但我就不爱听他,觉得他软绵绵的特没劲。他最后一部交响曲——《未完成》,我就听不懂,音响上挺大气,但其实还是软绵绵,而且乱七八糟的,感觉是想起一段儿写一段儿。喜欢舒伯特的朋友有可能会想跟我打架,但也许他们也听不下去勃拉姆斯呢,我就不跟他们打架,因为我知道这太正常了。
一定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要迎合,本来就是一件无所谓的事儿。 觉得舒伯特好听不好听影响不影响吃饭?不影响。但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对事的态度是一种习惯,你习惯了违心地迎合,你就会处处都违心地迎合。
不过,虽然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内心,但我们也要警惕另一种极端。
你知道, 一般如果一个人说自己看不懂一个艺术作品,通常还有后半句潜台词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时候,“我不懂”的全文是“我不懂,但老子也没想懂。”
之前跟一个从商了好几十年的老板聊天儿,这个老板不是那种特别有涵养的老板,他在骨子里已经认定了只有钱是真理,所以在他知道了我的情况以后,就说了一句“我不懂你的生活,不懂你的思想境界”。
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没有危害到其他人,虽然穷了点儿,但自己还是能养活自己的,这有多难懂呢?而且他还用了“思想境界”这种多出现于反讽情境的词,所以他不是不懂,他只是要表达他的不屑。
“读不懂”“看不懂”“听不懂”很多时候都是在表达不屑,所以逆反的艺术家们才经常会说出类似“不懂就滚蛋”这样的话,有的时候确实是艺术家太自负了,但有的时候,也是观众太讨厌了……你不要当这样讨厌的观众。
我建议, 虽然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但不要轻易止于“我不懂”。 比如你可以说“确实没太看明白,方便给我讲讲么?”你可以以这样的态度试着再去多了解一下,看看艺术家的自述,看看艺术机构的评论,你也可以问问那些喜欢这个东西的人,问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也许你能得到启发,也许你顺手儿还能揪出几个装逼犯。
之前我说让你少看艺术评论这种东西,是因为我担心如果你内心不够强大,你很可能会被趋势影响,会从众,但看到这儿了,我相信你的内心应该足够强大了。也许你了解了一圈儿,还是看不懂,但你至少不会去迎合,你也不会随便撇下一句“我不懂”就扭头走了。你会很平和地把那个东西放在那儿,因为你知道,它们有可能确实是垃圾,但他们也有可能是你开启新世界的大门。
接着,我们再往前走一步。
装逼也不是完全不好,王朔在《梦想照进现实》的剧本里写过一段话:
“平常,大家伙儿都装,不装早打出脑浆子来了,社会就是一帮人跟那儿装呢,跟家什么想法不管,见面儿必须彬着……你不装?有人找你聊啊,人类就是装着装着才进步的。”
是啊, “装”是很多人进步的动力来源,更准确一点儿来说,“装且怕被识破”是很多人进步的动力来源。
一张照片儿,你本来是没看懂的,但你在一个什么场合公开扬言硬说你看懂了,那你回家以后就要不停地查资料,大量地看这个人拍的照片儿,有可能看着看着你就真看懂了……但即便你还是没看懂,至少你在你查资料的过程中又进步了一点,比刷抖音快手看烂电视剧强。
如果你靠装逼进步了,可以说出你觉得好的东西好在哪儿,也可以说出你觉得不好的东西不好在哪儿,那很好啊,因为这就等于是你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了,这个非常非常重要,不管通过什么方法,能到这一步,都值得高兴。而一旦你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了,你就不会拿着自己的照片儿到处问别人的意见了,你会非常清楚自己哪儿拍得好,哪儿拍得不好,哪儿可以更好。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
艺术作品这种东西,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如果你没看懂,并不完全代表着你审美能力差,或者是没见过世面,也许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没有作用到你,所以,看不懂就看不懂……看不懂这个人的就换个人看,世上的好东西那么多,你喜欢的都看不过来呢,何必纠结那些让你心烦的呢,没有必要。
话虽如此,但你要争取别轻易止于“看不懂”,也不要心里老藏着后半句“老子也没想懂”,不要当讨厌的观众,因为这样受损失的只会是你自己,你会把明明可以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一扇一扇地关上。
不要迎合,不要不懂装懂,因为这些不良心态都会变成你的处事习惯。但反过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装”也是我们进步的动力来源。
我们要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但必须得再多说一句,我们也要勇于否定自己,不要无条件地捍卫我们此时此刻自以为正确得不可撼动的标准,因为没有人可以什么都对,没有人可以永远都对。或者,这么说吧,如果真要刨根问底,什么又是对呢?
道理你一定都明白,你只是需要不断不断地提醒自己,因为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却是很容易被忘到脑后的道理……做人难啊, 我们永远要来回来去地在黑白对错之间的那一大片灰色区域徘徊求索。
咱们之后有时间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