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封信 什么照片儿是烂照片儿?
你好哇,
生仔。
这次我要聊国内的摄影服务行业。
其实说实话,我已经没什么兴趣聊这个话题了,因为我根本就不关心了,而且,最近一两年,因为达祖,我变得佛系了很多很多,就更不在意了。之前在《贪嗔痴慢疑》里讲过“嗔”和“慢”,但“嗔”更多的是嗔自己,“慢”也是半开玩笑似的,而且我已经有所警觉了,所以再想到我的前同行们,也没以前那么气急败坏了。
但,如果想让《去无方向的信》变得完整,这事儿必须得聊,因为这事儿跟我们的日常关系很紧密。大部分人跟摄影的接触,要么就是自己拍,要么就是找摄影师或者是影楼照相馆什么的拍一些功能性的照片儿……而,很多职业摄影师的作品、言论和职业道德会影响大家对摄影的看法,所以,不能只留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胡作非为胡说八道。
前段时间看见一个博主不间断地跟进一个全国性的明星大八卦,有网友给他留言,表达对他的失望,因为不明白为什么他对明星的破事儿这么热衷。他回应到,之所以这么热衷,是因为那件事儿的影响力大到完全不能被当做是普通的娱乐八卦了,那件事儿变成了一个可以影响很多人生活和家庭的公共议题,会影响社会风气、婚恋、生育、行业政策和法律实践。
那是一条很长的微博,写得句句高潮,非常精彩,最后这位博主说:
“为什么情感、两性、娱乐领域的内容,常常让人觉得很 low?有时辣眼睛到 low 穿地心。你想过为什么吗?就是因为太多原本可发声的人,觉得 low 而不屑参与发声。是的,这样既节省时间,又维护了高端人设。但你会发现网上的、线下的,脑残、二极管、仇男仇女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乌央乌央一大片。然后你一看,卧槽,这么多妖魔鬼怪都哪来的?你以为你不关心它,它就与你无关?它每天都在改变你生活的环境,它迟早会当面让你恨恨地恶心一把。希望那一天,你能想起有我这样一个博主,不顾弄脏自己的手脚,踏进污浊泥泞的臭水沟,在为你清除垃圾疏通管道。”
所以,这次,我要碰这个我其实并不想再碰的话题。
首先我要摆明立场: 我完全不反感靠本事挣钱,但我不太能接受不体面。
我觉得国内的摄影服务行业已经基本烂了,就是因为不体面的从业者太多了。曾经最热门的摄影服务是影楼,但随着时代发展,影楼和艺术照这种东西,虽然还有人拍,但毕竟是没落下去了。现在,最能让大家感觉到自己好像还需要摄影服务的情况,基本上就三大类,证件照形象照、旅拍写真和婚礼家庭纪实。
先说证件照和形象照。
这是我觉得目前唯一还比较合理的门类,产品和价格的匹配度比较高,虽然那些大品牌微微有点品牌溢价,但可以接受。至于那些节日活动,比如情人节、母亲节、圣诞节什么的,还有那些季节限定的套系,不太值,但可以去拍,原因就是没有特别特别特别贵。
这种照片儿为什么控价比较稳定?因为这种照片儿不好骗人,怎么拍的、怎么修的、用了多少工夫、最后的成图质量,都是一目了然的,这有点儿像互联网时代的旅行社。
之前我跟一个做旅行社的人聊过,他说现在安排行程,一路上的所有价钱,客户都能在网上自己查到,交通、餐饮、住宿、门票,所以,不像之前那样有溢价空间了,顶多就是找一些协议合作方,用比线上标价便宜一些的价格把成本压下来一点。
但在这种形势下,为什么旅行社还能做下去且还能挣到钱?因为增值服务。比如说特色线路,特色线路里有特色消费,你不知道实际应该是什么价儿。说具体点儿,拿旅拍团打比方:首先带队摄影导师的价格你不清楚;其次,如果需要找跟团模特,模特的价格你也不清楚;然后,去一些非景区的地方,跟当地的人合力组织一些特色活动,活动的人力物料这些东西到底多少钱,你网上也查不到;最后,旅行社会为这次旅拍做一本画册,然后每个人还能挑一张自己最满意的照片儿,单张照片儿输出装裱,留作纪念,这里面,纸墨框都是什么价儿,你也不清楚。
收费的时候把所有打包项目都列出来,你一看,挺方便,然后也没有贵得特别离谱,你就交钱跟团走了,旅行社挣的是这份儿钱,拍证件照和形象照的,挣的也是这份儿钱……多加一些增值服务,哄着你多挑几张照片儿,收的钱很难太离谱,但能挣还是挣。
控价稳定是因为不好骗人,而一旦好骗人,价格就开始出问题了。
所以,咱们来说说旅拍写真和婚礼家庭纪实。
这两大块儿其实细分可以分出好多路数,比如旅拍,可以是婚纱旅拍,可以是情侣旅拍,可以是闺蜜或好友同行旅拍。写真也一样。婚礼纪实可以是摆拍和记录流程的那种,也可以是抓拍记录实况的那种。家庭纪实比较多的是拍孩子,给孩子的成长、家人之间的关系和家里的陈设做一个记录,但当然,也有拍老人的,如果没有孩子没有老人,一般不会找家庭摄影师。
虽然各路摄影师专攻的题材不一样,但骗人的手法是一模一样的,说白了也没那么复杂,就是利用信息差且无所不用其极地强化信息差。
我要承认,国内有特别好的商业摄影师,旅拍、写真、婚礼纪实、家庭纪实,在这几个方向上都有各自非常厉害的摄影师,我也在长期关注他们,很喜欢……但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剩下的大多数,绝大多数,都是骗钱的。
有什么能让外行觉得一个摄影师特别贵?比如说设备好,但设备好不好,其实外行也没那么清楚,所以有什么能让设备显得特别好?大光圈。
这个“显得好”很重要,先从大光圈开始说。
用大光圈拍出来的照片儿不同于我们日常的视觉体验,所以大光圈这个东西非常抢眼。如果你想让外行感受到一个镜头的牛逼,你就把光圈开大,他们一看到奶油般化开的焦外,他们就嗨了。但是,再好的镜头,如果你用小光圈拍一张全景深的照片儿,你再怎么说这个镜头牛逼,外行都不会感受到,他们会在心里问“这跟我用手机拍的照片儿有什么区别?”
把这事儿推到照片儿上,大光圈的照片儿,拍得很差也依然有人买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虚了吧唧的照片儿,虚得妈都不认识了,因为省事儿。但是,正是因为大光圈,所以那些照片肯定也都是自动对焦喽,自动对焦就会导致照片儿里只有单一主体。或者说,即便画面里有其他东西,那也大概率不是经过考量的框选,是懒得避开随意捎上的,因为它们都是虚的嘛,主体的实已经能突出主体了。
好,到了这一步,咱们继续往下说。
因为有“虚”,才能靠“实”突出主体,大光圈的背景一定很虚,所以,怎么能显得更虚呢?
最简单的做法就是找前景,前景随便找个什么灯泡、树枝树叶、一堵破墙、一根破杆子、一片抹布帘子,往前面一挡就齐活了,不管有没有必要,都要从缝儿里拍照片儿。你知道,恐怖片惊悚片里表达主人公被鬼怪被坏人尾随的镜头语言就是从缝儿里拍。但不妨碍客户会喜欢那样的照片儿,看起来很梦幻,看起来有构图上的设计,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只因为客户没有分辨能力,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那是烂照片儿而已。
说了半天,你可能觉得这是客户的问题,跟摄影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你作为摄影师,选择了用这种低劣的手法糊弄客户,不光指大光圈这一件事儿啊,是这类信息差的事儿,你就不要整天在网上喊自己对照片儿的要求高。有一些所谓的摄影艺术家也有这个问题。如果你明明没花多少精力,你就不要整天标榜自己有多努力。你会让大家误以为摄影行业的“高标准严要求”这么拉跨。我觉得我还是多少能看出来一点儿照片儿的好坏的,有些照片儿那一看就是瞎拍的,非常随便,要什么没什么,不要什么有什么。所以,烂就是烂,没花精力就是没花精力,但这也不要紧,别收那么多钱就行了,或者别又当又立。
说白了就是不要蒙人。
还有那种价格很高的摄影师,拍一场婚礼上万,甚至是好几万,如果再有团队,两三个机位,送段破视频,送本破相册啥的,收十几万。我相信客观原因是因为他们活儿越来越多,所以有资本提价,但如果是这种情况,真希望他们不要再说自己热爱婚礼,不要借着婚礼这话茬儿说他们在意人世间的幸福,不要随随便便动用那些他们根本就接不住的诉诸感性的文案,因为他们在用他们根本配不上的钱筛选客户。他们只在意有钱人的婚礼和幸福,或者,也不一定,他们只在意有钱人的钱,因为从他们拍的破照片儿里完全看不出来他们有多在意人家的幸福。
再说两句家庭纪实。
我之前拍过家庭纪实,但后来我发现这事儿对于我来说有点儿昧良心。因为我非常清楚,即便我水平再高,我也不可能在几个小时内给一个完全不认识我的孩子和我非常陌生的家庭拍出几十张好照片儿。
最开始我还努力尝试过,看看到底有没有可能性,比如早上孩子还没醒的时候我就到人家里,先用前一两个小时跟孩子彻底玩儿开。我一直有哄孩子开心的特异功能,所以一两个小时可以搞定任何孩子,服服帖帖的。然后就这样,一边玩一边拍,还得一边跟家长聊天,一直拍到晚上孩子睡觉,一整天,能用的时间都利用上,但即便如此,我发现也还是没戏,拍不出那么多好照片儿。
我当时承诺给 24 到 33 张成图,我希望这些照片儿,每一张跟每一张都不一样,如果其中有大脸照了,就不能有另一张大脸照,如果其中有一张孩子跟姥姥哈哈笑了,就不能有另一张哈哈笑,如果其中有一张妈妈洗尿布,就尽量不要有另一张爸爸洗水果,这很难做到。如果有太多内容重复或形式重复的照片儿,或者再有一些明显很刻意的摆拍,那就叫偷懒,那不是一个“一次性纪实摄影师”的工作。
而现在很多家庭摄影师,家庭纪实,两小时起……我一直很困惑,俩小时?那孩子能认识你么?即便孩子年龄正合适,不认生,也不人来疯,自来熟,还特别懂事特别好拍,但俩小时,一家人能干啥?你又能捕捉到或创造出什么样的画面?不过没关系,如果您觉得俩小时确实太短,可以加钱拍三小时档,四小时档,最后给您几十上百张照片儿,再给您一本蒙人的相册,收您大好几千。
我拍到后来就灰暗了,就不拍了,如果有人找我,我会跟他们说,能把家庭和孩子拍好的,只有他们自己。 因为孩子的每一次喜怒哀乐他们都在场;每一次出门去公园去商场去饭馆去旅游,这样百变的场景,他们都在场;四季变换,天气阴晴雪雨,他们都在场;每一顿饭,每一次学校开放日,每一场跟孩子一起看的演出,他们都在场……我怎么可能比他们更能记录这个孩子的成长呢。
上面这张截图是 The Anonymous Project 这个项目的官网,你可以去查一查有关这个项目的各种信息,也看一看这些照片儿,真的非常动人……然后你就明白我是什么意思了。
咱们说回来,既然短短几个小时的拍摄很难出什么好照片儿,那就意味着绝大多数照片儿一定都会是平庸无聊,甚至是烂的,所以, 在这种纪实类照片儿的摄影服务行业,就出现了一种话术,大体的意思是:我这是在记录真实。
摄影这个东西是没有“真实”可言的,摄影是创造画面,咱们前面说过很多次了,客户找你去拍照片儿也是想让你去创造好的画面。如果只是记录真实,拿家里监控的视频截个图不就完了么,那多真实啊。
然后,如果客户稍微有点儿皱眉头,在“记录真实”的基础上,还会有这样的补充表达:我拍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片儿”,可能和一般意义上的“美”也有所区别,但这些影像都在这烟火人世间切实地发生过,而且把这些照片儿放到五年十年后看,你一定能感受到他们的力量。
这不是废话么,监控视频如果能留到五年十年后,看起来也一样会让人百感交集,那是时间的力量,不是你的力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照片儿非常多,有些照片儿真的超级重要,但如果那不是好照片儿,我们也不能因为他们的历史文献价值给他们强行赋予美学价值,这很好理解。
商业纪实摄影师还会拿以前的老照片儿说事儿,说在那时候的照片儿里,虽然大家的装扮都土土的,但是有感觉。我想说,那种感觉也是时间的力量,再加上胶片的力量,也就是柯达富士的力量,如果我们只说照片儿,那时候的很多照片儿都是垃圾…… 不要在讨论一件事儿的时候扯另外一件事儿,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无聊平庸就是无聊平庸,正面承认,不要找各种理由去褶这个事儿。
如果人家非让你拍,你把一切都说明白了,人家还想找你拍,那你就去拍。但如果人家不满意了,或至少是不明所以,你也不要编瞎话。你的瞎话对摄影这个行业和摄影师这个职业身份是一种摧毁。
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话茬儿:显得好。
用大光圈显得好,用长焦加大光圈效果更明显,或者是拿超广角镜头拍,跟虚化一样,有超强的视觉冲击力,还有,拿那些乱七八糟没意义的前景遮挡也显得好,说一些着三不着两的废话褶自己,也能在精神上美化自己拍的破照片儿,那么,还有什么能让照片儿显得好?地儿好。
经常我们能看到一些旅拍,去东京、去纽约、去巴黎、去罗马、去布拉格、去马尔代夫,当然我们希望可以去一些好看的地方,拍一些好看的,甚至是重要的照片儿。但问题是,如果我们看一张照片儿,里面除了地儿好之外,其他方面哪儿都不好,那我们就很难说那是好照片儿。
你自己掏着钱,供你自己和摄影师、摄影助理、化妆、司机等好几个人一起出行,一般这样一趟下来,会很贵,如果去的再是好地儿,比如国外的哪哪哪,这个价钱就更扯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国外?这事儿现在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是人民群众的低端需求催生出了这些弱智服务,还是这些弱智服务孵化出了人民群众的低端需求?
因为我常年赤贫,所以我总是会替花冤枉钱的人觉得亏,从之前聊怎么买相机的时候你就能看出来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了。就这种国外的旅拍,他收了那么多的钱,其实反而他出片儿更方便。所以你要想,是不是你花着钱让他有机会偷奸耍滑?在一个怎么拍怎么有的地方,如果不是那个景儿,那照片儿还好不好?所以是景儿好?还是你好?还是你的钱好?还是他拍的好?
另外,你知道,陌生的环境,只要稍微别太差,你就会觉得新鲜,好看。甚至,哪怕差,你也会觉得有意思,因为那是你所不熟悉的脏乱差。所以,国外的景儿就一定好么?所以,那些游荡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穿行于城市乡村,并赞叹美丽中国的外国人都是在干嘛呢?
简单堆砌外部环境和要素的照片儿,基本上都不会是什么好照片儿……至于什么是好照片儿,我们已经用九封信聊过了,我们已经用 500 多张例图展示过了。
重申我的观点,我不反对挣钱,我反对的是不体面。 你那照片儿值多少钱,你就要多少钱,不要狡辩,不要骗人,不要把这个行业搞得乌七八糟的。
有一个我特别喜欢的婚礼摄影师,英国人,他四五年前的价格是 5000 人民币,我查了一下他现在的价格,主副双机位,一场婚礼不到 1500 镑,大概 12000 人民币。他拍的照片儿超级好,在婚礼纪实这个领域里,我目前没有发现谁比他厉害,所以我现在只要看见要价过 5000 的婚礼纪实摄影师,就会觉得是骗子。为什么是 5000,而不是 12000?因为,这不是简单的 12000 的事儿。英国人挣英镑,1500 镑大概是他们两个星期的工资,而对于咱们来说,现在有多少人可以半个月挣 12000?
最后,讲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大学当家教的时候有过这么一个上初三的小兄弟,他其他科目都非常好,就英语比较吃力。我给他上课的时候是按照我那套培养兴趣的路数教的,看起来不太正经,又是一个大初三的,所以最开始他妈不是很高兴。但后来,这个小兄弟的英语成绩提上去了,也考上了北京市重点。然后,他妈问我高中这三年能不能也让我来带,我说我能教的都教了,他现在已经能自己学英语了,所以雇我盯着他做卷子没有任何意义,这种赖在这儿耗时间的亏心钱我挣不了。现在这个小兄弟在北航研究火箭。
第二个故事:我的第一桶金至今都是我的噩梦,我跟人家说明了我不值那么多钱,但人家出于对我的信任和尊重,还是给了我那么多钱。虽然我也很努力地完成了那个项目,但不值就是不值。我一直很穷,那些钱确实缓解了我当时的经济压力,但后患无穷。因为我一直觉得,我拿了我不配拿的钱,我不知道多久以后我才能消化这件事儿。所以,从那以后,我就非常警醒,警醒这种会让我余生不安的事儿。
谨以这两个小故事跟我的前同行们共勉。
咱们之后有时间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