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封信 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远

你好哇,

生仔。

上次说拍照片儿不必诗和远方,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也可以很精彩。上次还说不要为了朋友圈的点赞拍照片儿,要为自己拍,要找到摄影对于自己的意义。但马上我们就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 很多人都会用“这照片儿是给我自己拍的”当自己拍不出好照片儿的借口。

这简直是“摄影艺术家”们的口头禅,如果你表示没太看懂它们拍的东西,它们就会说不需要你懂,会说那都是一些非常个人的作品,是一种自我表达。至于怎么看照片儿,现在你也不是一无所知了,所以,不用听一个人是怎么说的,直接看照片儿就好,自己去分辨。

摄影到底是不是“自我表达”?这话茬儿留这儿,咱们先来说点别的。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家里都养小畜生,有猫,有狗,有鱼,有鹦鹉,大家都对自家小畜生爱得不行不行的,所以自然就会给他们拍照片儿。可以拍,没问题,但就不要老拿过来问我那照片儿拍得怎么样了,因为作为朋友,我肯定会实话实说拍得不怎么样。作为朋友,他们也不会生气,只是深深地困惑,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照片儿拍得非常好,不断地跟我重复“你看我把我家 XXX 拍得多可爱啊!”

同样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晒娃晒男女朋友的朋友身上,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娃和他们的男女朋友怎么拍怎么有……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 虽然拍照片儿不必过分地向外求索,不需要非得是诗和远方,但拍眼前的苟且,也最好不要陷入无法自拔的自我感动。

就拿拍孩子这事儿举例。自家孩子,你当然怎么看怎么好,但别人不会用跟你一样的心态去看这个孩子,他们只会觉得,这个孩子,只是个孩子,而已。我非常清楚你希望别人也能像你一样地喜欢这个孩子,所以,你用相机记录下他可爱的瞬间,或者,更准确一点来说,是你觉得可爱的瞬间。

远方之所以是远方,是因为你不在乎那个东西,因为如果你在乎,他就不会是远方。而,自家孩子,确实是一亩三分地的事儿,但问题就在于太近了。 所以,做摄影师很难的一点是:在融入的同时,抽离出来。

达祖的生活很快就要变成我的日常了,所以,我拍达祖的项目,一定会遇到两个大问题:第一,如果达祖完全变成日常了,我会不会慢慢地就不想拍了,我会不会慢慢地就越来越觉得没的拍了?第二,如果不完全是第一种情况,就会出现第二种情况,我当然是很喜欢达祖和那里的人了,所以,我会不会战意渐浓,越拍越起劲儿,我会不会陷入到无法自拔的自我感动中,只要是达祖的景,我都觉得沁人心脾,只要是达祖的人,我都觉得招人喜欢,只要是达祖的生活,我都觉得令人想往?

所以,我需要有另外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照片儿,而这个标准就是之前我们在《什么照片儿是好照片儿》里讲过的。我当时说我们要找到一个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标准,为什么?你当然可以用这个标准来评判别人的照片儿,但更多的,是用这个标准来审视自己的照片儿,不然拍着拍着你就拍蒙了,就拍不下去了。

所以,我会尽可能融入达祖的生活,跟大家打成一片,但我也要抽离出来,从第三方的视角去拍那些我喜欢到心坎上的东西,因为我喜欢达祖,我希望别人也喜欢达祖,这样的话,我就不能用“这照片儿是给我自己拍的”这样的借口为没人喜欢我拍的照片儿遮羞。但另一方面,实际上这些照片儿是不是给我自己拍的呢?当然是!这些照片儿是治病用的,上次说过的。

接着这个话茬儿,咱们再来聊另外一个事儿。

还是拿拍孩子举例……我身边有一些朋友特别喜欢给自己家孩子拍照片儿,但他们偶尔跟我聊天儿的时候,会苦恼,觉得自己拍的照片儿不好,不生动,不高级。

我觉得,如果是技术上的问题,那就去解决技术上的问题。如果技术上没有啥问题,那多半就是意识上的问题。而如果是意识上的问题,也很好解决,那就是多看,咱们之前都讲过。但 如果技术和意识都没有问题,那大概率就是你的生活出了一点小问题。

有一个朋友给家里的宝宝拍了一张百天纪念照,他把宝宝放在床的正中间,用宝宝的小衣服小袜子摆出一个“100”。这张照片儿看起来非常惨,床单皱皱巴巴,光线一塌糊涂,又因为他把相机举得很高,从正上方俯拍,看不到取景器,所以孩子的表情他也没太注意,这张百天纪念照留下了孩子满脸的勉强。

他问我这种照片儿应该怎么拍,我说应该不拍。

首先,一直以来满月、百天、周岁都被认为是一个小宝宝非常重要的日子,但我觉得没什么特别值得纪念的,因为如果我有孩子,我会每天,或至少每两三天就拍一拍他。再来,你要想,百天纪念照这种东西,到底是我这个朋友真心想拍的,还是别人家孩子都拍所以他觉得应该拍?那种用什么什么东西摆个“100”从上往下俯拍一个孩子躺在床正中间的照片儿,我在朋友圈里看过太多了,我完全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这么拍。最后,如果他真心觉得这张照片儿很重要,如果他真心觉得宝宝的一百天值得纪念,他又为这张照片儿做了什么呢?只是用小衣服小袜子摆了一个“100”么?

我没孩子,所以可能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我真心觉得,如果我有孩子,我是不会比对着目前的育儿手册养他的。参照我们家养我的方式,说白了就是“没人管”,我觉得养孩子花不了多少钱,也没有那么难养,有口吃喝能活下来就行,因为主要是我也没觉得这么长大的我有多差劲。

但现在普遍的问题是都觉得养孩子特别难,那我就要问了,吃喝之外的那些东西,到底是很多父母真心想要的,还是被这个社会和其他父母胁迫的?甚至连吃喝,吃什么喝什么,是不是都被胁迫了?我小学的时候,每天的早饭就是方便面,华龙、白象、统一、福满多、康师傅什么的,我是不是现在还没死呢?我是不是现在还能写信啊?

为人父母,过着和别人一样的日子,时常叹息自己的平庸和乏味,然后他们依然让他们家孩子也过着跟别人家孩子一样的日子,买一样的奶粉,上一样的早教,读一样的绘本,报一样的兴趣班,拍一样的照片儿……这就是大家拍自家孩子没感觉的原因,因为这照片儿里就没有感觉,只有赶进度,只有完成任务。

所以,我想说, 要用力地融入这个世界,但也要跟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过分趋同,不要别人干嘛你干嘛,想办法,多保留一点你自己的独特性……这样的话,你会有不那么常见的生活,你会有不那么常见的朋友,你会有不那么常见的体悟,你会有不那么常见的选择,你家孩子可能会越来越“不一般”,先不说这个“不一般”是好是不好,反正“不一般”,你的照片儿可能会越来越不一般,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还是意境,而你,也可能会越来越不一般。

最后,我幻想一下,如果我有个孩子,就让他跟我在达祖生活,每天快快乐乐地喂鸡养牛、上山下水、划船骑车,吃百家饭,在漫天星斗下跟朋友们一起,嗑着瓜子啃着鸡爪子,看露天电影,或者打游戏……至于学习,互联网时代,在哪儿不能学啊。另外,稍微大一点还可以帮我干活,帮我干活的话,很难学不到东西吧,所以这事儿不太是问题。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认字识数,他了解生活常识,他懂得怎么与人交往,他拥有我和他妈妈的爱,拥有乡亲们的关照,拥有同龄或不同龄的朋友的羁绊,他还拥有长到没边的松弛岁月……他没有高级奶粉,没有精心烹饪的辅食,没有早教课,没有补习班,没有小升初,没有中考高考,但那又怎么样?他拥有长到没边的松弛岁月啊!之后,如果他自己想,他可以去城市,可以出国游历,可以去别的村儿,也可以回来达祖,那就是他长到没边的松弛岁月。

想想就替他开心。

最后,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前面遗留了一个问题,关于摄影到底是不是自我表达……咱们之后有机会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