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以终为始,闭环迭代,持续提高
今天,到了专栏结束的时候,有种长亭作别的滋味,舍不得,又不得不。
专栏已尽和未尽的内容
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在这里探讨了很多有意义的话题。有朋友微信我说,他每篇都一字不落地读,连评论区的回复也是。我问他有什么收获,他说:“原来你们面试官是这么想的呀。” 我瞬间感到欣慰:看来这个专栏没有白写。
在这个专栏里,我力争不千篇一律地“教答案”,你也没有办法不加思考地“背答案”(这是区别于一般面经的地方),我相信如果你仔细读懂了内容,自然会知道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找到更“真实”、更“满意”的答案。
我们不是在解决“鹦鹉学舌”的问题,而是要面向应聘者,解决双方接口不通的问题:
- 弄懂面试官的意图,不要再答非所问;
- 知道了意图,还要弄清楚该考查点的要素和表达结构,防止答偏答错;
- 从详历中找到恰当、典型的事例去展现能力,增加说服力。
通过本专栏的学习,你是否已经了解了一些方法,用于:
- 探究面试官要什么?
- 挖掘到自己的某些能力、动机和潜力?
- 构建详历,总结亮点?
37篇的专栏,除了对以上内容的解构,还对职业规划、工作满意度、了解团队等主题提出了一些分析方法和建议。虽然拟定专栏结构的时候,我认为内容已基本完备了,但在写稿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接口问题没有触及,或者触及得不深刻,比如:
- 对自己工作的专业性,及其价值的理解和表达;
- 对思考力、创新力和抗挫能力的理解和评定;
- 对开放性、适应性的理解和评定;
- 热情、自律、责任感等动机层面的表现和评定。
这些涉及工作定义、能力突破和动机源泉层面的内容,实为缺憾,留作后面专栏升级的由头吧。
如果以上的接口沟通顺畅,那么面试官可以准确快捷地了解应聘者,提高面试效率;应聘者可以最大化表达自己与职位的匹配度。但是这并不能确保我们成功通过面试,因为只懂得了如何“卖”还不够,还得真正有“货”卖才行。只讲究“面试能力”,而没有“工作能力”,岂不是空中楼阁?
所以,这个专栏除了着力解决面试官和应聘者的“接口问题”,侧重讨论动机、潜力、技能和经验的What和Why之外,还概略地讲了少许How(如何培养和提高)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已经超过面试方法的范畴,更多是工作中通过思考和积累才能做到的。比如,如何构建知识和技能体系、塑造成长型思维、树立团队观念,等等。这些是内功的一部分。
内功
讲到内功,我觉得内功应该至少包含这么几个层次(以下的金字塔没有尖顶,是因为以我的能力,还不足以看到更高的层次,抱歉):
- 基本功。就是掌握问题域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可以运用这些基本方法掌控细节,高质量地操作和完成基础性工作。这时,你可以解决上下文清楚的基础性问题。
- 知识技能体系。当基本功足够全面,形成知识技能体系,可以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能应对某个方面。这时,你可以发现和定义问题边界,找到使全局方案最优的平衡点。
- 原则规律。基于对知识技能体系的抽象,把握各知识技能节点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为什么,进而了解其运行原则和规律,形成对问题本质的认知。这时,你可以发现事物发展趋势,预测新问题。
- 创造新知。知识不仅是事物的表征信息,更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这时,你可以发现新的规律,创造出新的知识技能体系。
内功不够的表现有:很多基本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解决的问题缺乏多样性、复杂性;总碰壁、容易被难住;只能看到问题的表象,不能看到本质;碰到新问题理不清头绪,不知道朝什么方向去想,过去用过的方法不能复用到新问题,不能举一反三;难以灵活地嫁接、改造已知模式或方法,难以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无法预知风险,难以根据不完整的信息做判断……
面试中,我碰到很多应聘者基本功还不扎实,就在试图展示他总结的一些规律趋势,可是这些规律要么太偏颇,要么其实他不知道应该运用在什么场景下,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这给人一种“浮”的感觉。
外势
可是,要提高职业成熟度,除了要修炼“内功”,还得拥有“外势”。
外势是利用外部资源和环境形势而成事的能力,可以分为这么几个层次(以下的金字塔没有尖顶,同样是因为以我的能力,还不足以看到更高的层次):
- 自力更生。依靠一己之力,利用自身所长做事。
- 引入资源做事。和他人合作,共享或者引入资源,或者推销自己的成果到外界,达成目标。
- 吸引资源做事。如果自身有足够的影响力,外部资源会主动找到你,扩展了你的“平台”效应而成就更多目标。
- 创造资源、改变形势而做事。有了创造和再生资源的能力,能够改变形势而成就大事。
如果说内功是个人成功的基石,那么外势就是个人成功的杠杆。
内功不够的人,自然做事一团糟;但是没有外势,只靠内功,成事的规模和影响会有很大的局限,甚至会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地。招聘的时候,我们除了考虑应聘者的“内功”,也要考虑应聘者的“外势”。那些能够适应环境、利用资源、借助形势而做事的人,总是更受青睐。
综合来看,其实古人已经对个人的“水平境界”有过更简洁的表述,由低到高可以分为:奴、徒、工、匠、师、家、圣:
- 奴:没有目标,不愿付出,被迫工作。
- 徒:技能不足以独立解决问题,但正在学习中进步。
- 工:按照规范流程,可以独立解决某些问题。
- 匠:技术精湛,独挡一面,知识技能形成体系,往往还有自己的创新。
- 师:精通某一领域的运行规律和原则,可以教授和启发他人。
- 家:有自创的知识体系,影响众人成长。
- 圣:谙熟事物运行规律,受世人学习崇拜又不可企及。
联想到我们的招聘工作,根据职位的级别高低不同,如果看重长远发展,有财力投入,有能力培养,可以招“徒”;如果希望招来就能干活儿,那就招“工”;如果希望可以独当一面,那得招“匠”;如果希望能够带队开辟新业务,得招至少“师”级别的;无论怎样,谁也不想招“奴”。你现在在哪个级别呢?又想发展到哪个级别呢?
以终为始,闭环迭代,持续提高
近些天,我直接和间接地收到一些用户拿到Offer的感谢。当然,我知道大量的用户还在努力的路上,失利只是暂时的。无论前一场面试结果如何,我都希望你认真对待接下来的面试或者新工作机会,把面试当做一次检验自己内功和外势的机会,发现新的目标,以终为始,在“面试-工作-面试”的闭环迭代中,持续提高。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朴素的话:面试成功的关键,就在日常的工作里,我们其实每天都在为某一天的拐点做准备。
最后的最后,握手,但不道别。因为我们留言区还可以再见。欢迎你把专栏读后的真实感受告诉我们,谢谢你。谢谢极客时间。
编者注:敬请关注后续彩蛋内容。
- 小辉 👍(25) 💬(1)
白老师,您好!我个人有听力障碍,有佩戴助听器。如果面试的话,是否需要坦诚的告知面试官我听力不好呢?白老师能否在面试官的角度给予我一些建议呢?谢谢!
2019-05-09 - xcoder 👍(15) 💬(2)
白老师你好,在最后的时刻,你能否给点关于30岁才转行想从事程序员工作的建议呢?在这个年纪从头来做这个行业是否还能有所发展,还有竞争力吗?当然现实很严峻吧!真的像外面说的有一些职业年龄的瓶颈吗?还是知识基础牢固就能走得很长远?
2019-04-28 - Night_shuai 👍(7) 💬(1)
现在是工,像匠方面发展
2019-04-29 - luffy 👍(6) 💬(1)
谢谢白老师!
2019-04-26 - 404 👍(5) 💬(1)
老师,我面试的是开发,学完您的课程,自己也掌握了一些面试技巧。但之前的一些问题还是没克服。 比如,1.面试还是会紧张,无法做到自然,像平时一样说话。 2.有时候面试被问懵了一下,接下去的节奏就会乱了。像上次面试,一开始面试官直接问你在开发过程中,觉得最难的是什么?自己一懵回答了说跟产品沟通。他往下问就乱了。虽然自己平时也会整理面试内容,面里面题目,但有时短路一下,问懵一下,就会答错,接下去的面试就了。 像这样的问题老师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2019-05-23 - 臭猫 👍(3) 💬(1)
啊结束啦?我还意犹未尽呢,我面试过很多人,也被很多人面试过。我感觉这个专栏挺开拓思路的。谢谢白老师。
2019-04-26 - enjoylearning 👍(2) 💬(1)
意犹未尽,长亭作别,如一位老友,虽不舍但世上哪有不散的宴席,幸好我们有留言板这块自留地还可以抒发对专栏的感悟,跟着专栏一路跟下来觉得更像是品一本散文集,但内容又是很务实,可以作为面试与应聘的最佳实践,能把如此繁琐杂碎的知识梳理成给人返璞归真的境界也唯有白老师可以做到了。
2019-04-27 - 极客时间工程师 👍(1) 💬(1)
谢谢老师
2019-05-27 - youaresherlock 👍(1) 💬(1)
白老师,我想问一下现在互联网是不是寒冬很明显?好多开发岗位要求明显变高了,面试淘汰率也加大了。
2019-05-23 - Feng 👍(1) 💬(1)
认识自己的过程艰难而痛苦,感谢同行,荣幸跟下来专栏,时间真的太快。
2019-04-28 - AlanP 👍(1) 💬(1)
谢谢博主,一直跟着看过来了的,收获颇丰。我20届毕业,不过现在还没找到实习,只能继续加油,继续实践学到的内容,希望秋招能拿个好offer吧。
2019-04-26 - zhangtnty 👍(1) 💬(1)
白老师辛苦了, 谢谢您, 为您点👍
2019-04-26 - 夜空中最亮的星 👍(1) 💬(1)
谢谢老师
2019-04-26 - 上善若水 👍(1) 💬(1)
谢谢你,谢谢极客时间~
2019-04-26 - 王芳 👍(0) 💬(1)
读后有种酣畅淋漓,醍醐灌顶的感觉
201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