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对话于冰(上) 怎样成为那个有准备的人?

你好,我是辰洋,是《郭东白的架构课》的负责人。

在专栏的第一模块中,东白老师从他二十多年的架构经验里,提取出了六条生存法则,来帮助架构师组织架构活动、为企业创造增量价值。不过除此之外,东白老师还想让你听到更多顶尖架构师的声音。所以,我们特地策划了对话节目,将邀请业内更多技术领导者,与东白老师一起,聊聊他们对技术人才、成长与架构的真知灼见,为你提供更多的视角、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思考维度。

本期对谈,我们邀请到了快手高级副总裁于冰。于冰老师在音视频领域深耕十几年,经历了音视频发展与壮大过程中的诸多变迁,沉淀了不少技术思想与洞见。相信他与东白老师的对谈,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架构认知和人才理解。

主持人:郭东白 车好多集团CTO
嘉 宾:于冰 快手高级副总裁

此外,我还根据视频整理了一版文字精华稿,其中部分对话有删减。而对话是两位老师相互启发、思想碰撞的过程,文字很难呈现全貌。所以有学习条件的话,更推荐你去观看完整视频。

访谈文字精华稿

东白:我们先聊聊你个人吧,你的创业和大厂经历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对我们的读者应该有很多的启发。你先讲讲你的第一份创业经历吧。

于冰:最早的时候我在学校里是做个人音乐网站的。因为我是一个重度内容消费者,是玩Linux的人里最懂音乐的,懂音乐的人里最会玩Linux的。而做这个音乐网站,既需要懂技术又需要懂内容,所以我从此就走上了做流媒体相关技术产品的道路。毕业后我跟着一位师兄在清华校园里创业,开始做视频相关技术。

东白:你们那时候在这个领域做得还是比较早的,结果怎么样?

于冰:国内最早做视频的应该是做超级解霸那些人,我们算国内比较早的一批做流媒体的。我做的第一个视频应用就是能够在网页里点播音乐网站上的MV。当时的技术还是自创的,用Windows Media Player的插件,就可以直接播放远程的网络邻居的视频,然后再设一些权限。在学校的大局域网里就可以播放视频,非常流畅,还可以在网站里点播很多视频。这个功能很受欢迎,当时是校园里面最大的音乐网站之一吧。

东白:不过你研究生的专业是高性能计算,所以视频相当于是后学的。那你为什么决定转行进入视频领域呢?

于冰:兴趣驱动吧,我是视频内容的重度消费者。而且我发现为大家服务会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像我去自习的时候,经常发现一个同学拿台笔记本,先打开我的网站,然后再戴上耳机开始写作业。那算是最早做在线的流媒体点播的。还有一个师弟帮我做了个winamp歌词插件,你播一个歌的时候,旁边就会显示歌词。

东白:你从高性能计算换到视频领域,应该有挺多要突破的东西吧?

于冰:我刚开始创业时,团队里有一个师弟,他是电子系学编解码算法的博士。他就手把手教我什么叫P帧,什么叫B帧,还有一个新出来的标准叫H264。里面有很多神奇的东西,B帧可以做双向预测,压缩效率特别高,但播放器还不支持。当时我就把Flash Player容器研究得特别透彻,也应该是行业里少数在玩儿这个东西的。

到08年Flash支持264的时候,大概是4月下旬发布Spec,我们五一加班就把它给端到端的全线都支持到了。出来的那个效果,跟上一代相比就是质的飞跃。当时我们的Demo大概是篮球比赛,一点几兆的码率,可以在线看比赛直播。那时候很激动。

东白:这还是很值得自豪的。你职业发展中做过很多次这种转换吗?

于冰:我的大方向还是Streaming和Video。最开始创业是给电视台做流媒体解决方案,做端到端的视频系统,之后做视频广告。后来再次创业还是做Video,不过是之前创业公司的升级版,技术会更新一代。再后来去Hulu也是做Video,在线视频行业。现在到快手做的是短视频和直播。一直都是在视频这个赛道里。

东白:挺有意思的,你发现了一个大赛道,就一直钻研下去了。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一直保持高昂的兴趣吗?还是有时候就琢磨是不是得换一下?

于冰:没考虑过换方向,因为整体还算比较顺。一直觉得流媒体是未来的大趋势,有很多细节可以深挖。当时创业还是挺苦的,谁零几年的时候在手机上看直播啊!还是诺基亚的那种S60系统,播放器也难用,带宽也很低。但是我们当时做的所有的技术,在15年开始的直播大潮,到16、17年短视频又爆发了。视频这个大方向最终还是起来了。我们发现用的所有技术跟当年做的是一样的。

东白:对比我们俩的经历还挺有意思。我其实换了好几次大方向,我可能在一些浪潮上踩不准,但是我动得很快,学得也得快,也愿意动脑筋,就可以赶一个大潮的末尾。那么你看技术大潮的时候,当时是看得很清楚吗?有没有运气的成分?

于冰:肯定有运气成分,要抓住特别大的风口还是要靠运气。不过运气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的话,怎么做都是抓不住的。

东白:怎么做准备呢?怎么判断自己有没有准备好呢?

于冰:我脑子里始终有一个音视频的端到端大图。不管是做直播还是做点播,不管是做算法还是做分发,这张大图一直在我的脑子里。应该是08、09年的时候,我的状态就是每天只想这件事,琢磨代码怎么写,怎么做优化,吃饭睡觉可能都不重要。

东白:我们开篇词的题目就是“没有战略意图的人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架构师”。听起来你是有这种战略意图的。08年,你的脑子里就已经有音视频这个行业的全局图了,相当于你对整个行业的完整技术栈有了一个宏观的认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也有了战略意图。所以这些年就在不断填补你缺失的知识。

于冰:从采集到编码,到分发,到最后的播放,每个细节都会做得非常深。我发现视频领域特别广,也特别深,是足够我做一辈子的。当时蛮激动的,也觉得在这个方向上要补的东西特别多。像我去视频广告公司,补的就是商业方面的知识,也知道了该怎么变现。在Hulu了解了各种版权内容、长视频,还有Live的历史和趋势。它们都是国际化的大中型外企,知识传承做得比较好,所以对这一整套理论都了解得比较多。

东白:视频领域还是非常深非常广的,覆盖了好几个计算机学科。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卡顿的地方?比如觉得技术不够?

于冰:有啊,很多,有一段时间觉得写C++还是很难的。不过啃过Linux内核的代码,就知道什么样的代码比较精良。而且,当时FreeWheel的首席架构师教了我很多东西,他在整个代码风格、架构思想上对我影响很大,也帮助我在那段时间迈过了一个大坎。

东白:你是主动发现了这些贵人呢?还是正好撞上了?

于冰:可能就是要跟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要跟比你更强的人在一起学习。我们当时的CTO是北大毕业的,她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当时为了跟她学习,就会在中午大家一起吃盒饭的时候,跟她一直聊,学到了很多业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

东白:那时候你们一百多人的公司,CTO还是很难有时间和每个人聊的吧。那是你主动去找CTO的吗?还是蹭听?

于冰:主动去聊。我这一路上遇到的类似的贵人还挺多。我比较开心的是,她人很nice,喜欢跟大家聊。不光是跟我聊,她会跟很多人聊。

东白:我的职业生涯也有类似的经历。你会发现,这样的贵人,他的行为会为你注入一个基因,不断影响你,甚至会改变你。比如你现在也会像他那样,去做类似的事情吗?

于冰:有人管我叫于老师,也是“好为人师”嘛,偶尔做一下人生导师。我现在的行为,其实也是我这些导师和偶像们的行为上的一个映射

东白: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贵人帮助了你,你也会从他那里传承到一些东西,然后你再传给朋友或者团队。

于冰:可能是你自己用了一下,发现真的有效,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肌肉记忆。总的来说,还是要虚心、谦逊。一个人要发挥他的影响力,首先得学会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吸收知识的前提,就是觉得自己并不是无所不知的。

我从原InfoQ编辑包研老师那里听到过一个故事。大家问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他总能招到最好的学生。他说很简单,我经常向学生请教问题,所以他们也愿意跟我学习。他不是那种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的老师,而是觉得自己很无知。这样才能吸收到更多的精华和知识。

我觉得谦逊也是领导力的基础。有一本书叫_Leading Matters_,作者是斯坦福的校长。书里总结了领导力的十个原则。很震惊,排第一的是谦逊

东白:有点惭愧,我在谦虚方面做得还不够。我知道自己的缺点,也会想办法压制。像我现在写专栏,看到留言区的留言,就发现很多人的思考非常有深度,所以我经常花一两个小时来阅读和回复。刚才还跟我的编辑辰洋讲,每节课读者留言的字数,比我们正文都长了。今天还看到有个小伙子,写了一条一千多字的评论。他们的精彩留言是我写作的动力。

于冰:留言区的评论我也看了,质量很高。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嘛。

东白:是的。我最早想写专栏的动机,就是想把一些想法告诉我的孩子,后来又觉得是分享给团队。但是最后发现,专栏既不是写给孩子,也不是写给团队的,甚至也不是写给极客时间的,而是写给我自己的。写作的过程,编辑给我改稿的过程,其实是我不断跟自己对话的过程,让我的逻辑更加圆满、严谨。极客时间算是给了我一个小的课堂。所以分享,对于个人成长来说很重要。

我们下期再见!

精选留言(13)
  • 罗均 👍(13) 💬(2)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佛法教导我们,机会不一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一定是留给有福德之人的。两位老师言传身教,【谦逊】是一切准备的基石。 《易经》六十四卦中唯一的“全吉”之卦是【谦】卦。于冰老师的言行举止展示了中国人最优秀的“鸣谦”,于冰老师分享的经历更体现了中国人最可贵的“劳谦”。 至心感激东白老师的视频课👏👏👏

    2022-01-25

  • Right 👍(3) 💬(1)

    哈哈,感觉老师说的那个留言一千多字的人是在说我。 感谢老师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也感谢老师让我们在评论里尽情地分享和讨论。老师说最终发现专栏原来是写给自己的,我想说评论和分享也都是给自己的,因为输出就是最好的输入、助人就是最大的助己。

    2022-02-24

  • GAC·DU 👍(2) 💬(1)

    订阅了老师的这么架构课,也算是遇到了贵人。领略了老师的思想,在实践中尝试,再传播到团队中,原来都是路由人。

    2022-01-25

  • Geek_1ae99c 👍(0) 💬(1)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自己也常在思考工作的事,物,但是还没有形成像作者这样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的世界观,看了文章之后,启发良多。学习到之后也要实践,传播下去

    2022-11-22

  • 永久26 👍(0) 💬(1)

    视频看不了了呢?🤔

    2022-03-12

  • 术子米德 👍(6) 💬(0)

    🤔☕️🤔☕️🤔 * 📖:流媒体是未来的大趋势,端到端音视频大图,音视频行业全局图和完整技术栈 * 🤔:我自己在2004年进入视频安防行业,从DVR做到NVR,再到现在IPC,一直也算个视频行业从业码农。但是我脑子里,除了清楚明白从光线从镜头进来,到最后光线从显示器出去的全程软硬件方案和技术实现原理,但依旧没有觉得视频有多少让我夜不能寐的魔力,即使我还有几项这方面的专利授权,也仅仅是工作成果的一部分而已。相比于老师对于流媒体的热情和期望,除了技术,我肯定少了什么,但不知道自己到底少了什么,真是一种很诡异的情形。人对技术的理解,人用技术解决什么问题,跟人想去做什么,人想用技术去实现什么,必定存在巨大差别,莫非就是所谓的“要我做”和“我要做”之间的距离嘛。 * 📖:跟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工作,跟比自己更强的人在一起学习 * 🤔:跟比自己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受到的最大震撼是自己都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情,人家已经搞定问题。屁颠屁颠跟在后面,搞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原理,的确非常有助于自己技术长进。跟比自己更强的人一起学习,得区分一起学习的是啥。如果是学科类知识,典型如数学或物理,那呆在一起只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自己还没理解,人家已经满分。如果是学认知方面的内容,典型如经济学思维解释企业的本质,那就会有门板夹脑袋的痛并快乐着的感觉,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掌握更多解释世界的视角,自己的思维模式变得更复杂,也越来越能多角度理解这个错综复杂、充满随机的世界。

    2022-01-26

  • 聪明的傻孩子 👍(3) 💬(0)

    能感觉圈子的力量很强大,能帮助一个人快速了解不懂的行业的标准和路径;但是自己的兴趣和学习的动力也很重要;于冰老师就是感觉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身边的圈子帮助自己快速了解行业的知识体系,并有兴趣去学习和实践

    2022-01-25

  • 漂泊的小飘 👍(2) 💬(0)

    我可能也就是这段时间才明白谦逊的意义,无论对内对外,都是非常有用。。

    2022-01-25

  • 亚林 👍(1) 💬(0)

    不管在哪里都要有人帮助才会成就

    2022-04-26

  • 草剑 👍(1) 💬(0)

    围观大佬

    2022-01-26

  • 小昭 👍(0) 💬(0)

    做好准备,等待机会; 找一个目标,并坚持下去; 谦逊,包容,不妄自菲薄。 受教了,感谢两位老师。

    2023-04-30

  • jinny 👍(0) 💬(0)

    Mark + 2023-2-10 从老师们的成功路径,我发现自己的最大缺点是:缺少钻研技术的精神,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自己好像从来没对技术产生过兴趣,做技术感觉就是因为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2023-02-10

  • Li,Yanjie 👍(0) 💬(0)

    贵人

    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