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 持续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你好,我是三桥。
半年前,我决定放下管理者的角色,不再做日复一日地工作,打破打工人的思维,跳出了舒适圈,创造自己的未来。
在写专栏的过程中,我在程序员圈子中听得最多的词是内卷、躺平和优化。其实,程序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相比产品、运营、销售等职业,所依赖的技能也是一般人难以掌握的。
专栏的最后一节课,我不想说那些大道理。相反,我想与你分享一些个人的经历和思考。这些经历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或许能引发你的共鸣,更或许能激励你去寻找和创造自己的道路。
做最好的自己
成为软件工程师的那几年,我喜欢上了Web技术,加入了UC。UC的老板给了我一项任务,让我负责推广UC浏览器的HTML5功能。
推广?HTML5?这两个都不是我熟悉的领域。不过还好那个时候有冲劲,我就对自己说,不管是布道还是写代码,我都愿意接受挑战。
学习Web标准那段时间,最大的困难就是读英文文档。搜集资料、翻译、社区交流,是我那三个月里做的最多的事情。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我对HTML5标准才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推广的过程中,我也尝试过编写一些案例和文章,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那个时候的我看了大量反响不错的分享,一篇篇分析,最终才决定从实际项目出发,重新输出内容。
那段时间,我还迈出了公众演讲的第一步。我记得第一次站上演讲台表现得并不理想,然后我发现,原来演讲、分享也是一门技术。所以那时候,很多朋友对我的印象都是出现在各类会议里站起来输出。
那一年虽然成绩一般,但阅读文档、输出甚至演讲的经历都深深地刻在我的DNA里了。后来不管遇到什么场合的分享,我都能沉下心来阅读文献、整理经验案例,做到快速和高质量的输出。
所以,成功没有捷径,积极主动学习,不断反思并改进,一次次演讲积累的勇气,正是这每一件事,让我不断地超越自我。
我一直都记得李开复老师的《做最好的自己》中的那句话: 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个人都有条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成功。
热爱是持续成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我的第一次快速成长是从网络工程师转型为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真的很奇妙,但每天对着黑底白字的命令工具,那些敲不完的命令慢慢地让我感觉厌倦。然后我就想,我喜欢什么?编程,编程的逻辑思维让我着迷。因此,我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学习Java,重拾编程的乐趣,原来,每次实现页面功能交互效果都能让我获得真切的满足感。
第二次快速成长是我作为软件工程师的三年经历。当时的我夹在客户需求和功能实现之间,每天都在权衡利弊,虽然学会了需求分析,但是技术却得不到成长。于是,我决定选择自己最爱的网页编程技术深耕,甚至后来又选择了HTML5和CSS3这条冷门的赛道,并降薪加入一个创业团队。但也正是这段经历,才让我有机会撰写一本关于HTML5的书。
所以,大胆地追求你的热爱。人人常说,35岁程序员注定会被淘汰,但我不这么认为,停止成长才会被淘汰。如果成长的路注定艰辛,那我希望你能有一份热爱陪伴在身边。可能你会觉得人生的容错率不高,但它也确实不低。
放肆地无心插柳吧,每一个热爱都有可能在未来为你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天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只要你持续成长,总会有属于你的机会等待你去探索这个世界。
拥有归零的勇气
归零?是不是听起来挺吓人的。没有准备,没有保障,未来未知。
目前为止,我的职业生涯经历过两次归零,从软件工程师到前端工程师,从大厂到小厂。这次看到AI产品热潮,我决定再次归零,离开职场,尝试实现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前端技术为基础,通过专栏,我总结了过去两年在前端产品性能优化中的经验。我希望我的思考和认知,以及我的想法和方法,可以帮助你在工作中产生更多的价值。
归零最怕的是什么呢?是分心,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分心。比如因为AI的快速发展速度和其产品的持续火爆,我也会怀疑当下静心创作的选择是否正确。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专栏的输出,才让我更加确认,在AI热潮中,前端工程师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没有后端的束缚,没有不切实际的产品设想,只需依靠API就能创造出新的想法。我会继续使用前端技术,将它与AI结合,寻找新的最佳实践。
过去的我总是觉得命运捉弄人,错过了最佳的时间。但现在,我认为《前端全链路的优化实战课》的结束,是一个新的开始。对于你,学到了经验,提高了认知,重新构建了新思维。对于我,和时间做朋友,持续在不同的赛道创造复利价值,打造我自己的影响力,也梳理了脑海中纷扰的想法。
最后,也祝你能 拥有归零的勇气,不停地迭代,抓住机遇,成长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
山高路远,我们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