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基础:WiFi万能钥匙为什么崛起又为什么落寞?
你好,我是雄峰。这是终局思维的第三节课,今天我们要聊的对象是WiFi万能钥匙。
早些年,大家对拼多多的高速发展存在大量的质疑,认为数据有水分,加上平台上多为假冒伪劣商品,导致拼多多的创始人黄峥不得不出来接受采访。他认为拼多多发展迅速以及形成当时状况的核心在于:
拼多多关注中国最广大老百姓的多面需求,而这个方向可能是“五环内”的人所理解不了的。
从此,“五环外”概念又成了互联网“新梗”。而当初互联网产品圈看不懂的“五环外”产品除了拼多多以外,还有快手和WiFi万能钥匙。这三个产品并称为互联网“下沉之王”,它们有一个共性:用户规模极其庞大,却不为主流媒体和一线人群所知晓。
同样的,WiFi万能钥匙在16年月活用户就超过了5亿,仅次于微信和QQ,成为国内第三大用户规模的产品,但知乎上有不少人质疑数据的真实性,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评价 WiFi 万能钥匙团队年终奖给每人发一辆特斯拉?
大量用户的疑问是:我并没有看到身边有人用这个产品,是不是数据作假?
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认知差异,是因为WiFi万能钥匙的使用群体与知乎的一线城市群体有所不同。WiFi万能钥匙的主流用户群体是手机流量费敏感型且家庭无WiFi的三四线新入网人群。
WiFi万能钥匙的创始人陈大年在一次分享中提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
2014 年上半年,我们做了用户普查,结果给了一个你们都不信、我也不信的数字:WiFi 万能钥匙用户里面有 30% 的人是没有用过微信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陈大年自己也不信任这个数据,经过反复论证,得出了一个非常有认知差异的结论:
这30%的人不用微信的理由,是因为WiFi万能钥匙让他们第一次上网。以前他可能觉得贵,不能上网,或者不懂,用不来,所以没有上网。因为有了 WiFi 万能钥匙,他尽管不能上网,但他上网了,而且有些人准备明年上网,但是他提前上网了,所以他给我们 30% 的结果。
早期前景如此之好的WiFi万能钥匙现在怎么样了呢?可以说是泯然众人矣。IT橘子在今年9月份发布了一个报告:《中国第一批独角兽,现在都怎么样了?》其中就有提到WiFi万能钥匙,该产品在15年估值高达10亿美金,但如今已退出独角兽阵列,坊间传闻甚至有卖身360的可能性,产品DAU也大幅下滑至千万级别。
接下来,我将带你进一步了解WiFi万能钥匙崛起的原因,从中了解3个关键问题点:
- 移动互联网早期用户为什么会有免费WiFi的强需求?
- 为什么WiFi万能钥匙的热点分享机制会引起行业极大的争议?
- 到了今天,为什么这个产品及其所处的免费WiFi赛道都衰落了呢?
希望这个案例,能够加强你用终局思维看业务的意识,并及早作出调整。
抓住机会的副产品
WiFi万能钥匙的老板是陈大年,他最知名的身份是盛大的联合创始人陈天桥的弟弟。
陈大年是技术出身,同时又兼具极强的产品sense。技术的代表作是盛大第一款自研游戏《传奇世界》,底层核心是陈大年牵头对韩国的《热血传奇》做了逆向工程;产品的代表作是一手推动盛大收购了起点中文网,又一手打造早些年研究移动互联网最前沿的部门——盛大研究院。WiFi万能钥匙,就是盛大创新院孵化出来的产品。
萌芽:盛大创新院
2008年,盛大的游戏业务已经达到行业顶点,管理层希望扩展到其他领域。因此,2009年,盛大集团董事长陈天桥以“保证盛大未来10年优势”的宗旨,成立了盛大创新院,任命陈大年亲自负责这个部门。
两兄弟最初的设想,是模仿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施乐帕洛阿图研究中心的模式,招募一批顶尖高手,给他们充分的研究自由,让他们做出一流成果回馈给公司。
当时盛大创新院招聘信息中的一段话引起了业内诸多关注:
“我们崇尚基于信任基础的自治文化……每一个创新院的成员都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项目,您可以在创新院完成立项和核心团队组建的过程,在院内完成策划、研发、试运营的过程,成熟后则由机构注资并剥离成独立子公司,项目成员获得包括奖金、利润分成、股份期权等回报。”
根据这种思路,盛大以业内一流的薪水,挖掘了行业大量的牛人。创新院开局极好,在云存储、电子书、笔记工具以及手机Rom上,都是国内第一批探索的公司。
这种创新院拥有极好的探索文化,但是很难衡量业务产出。盛大每年给创新院砸2个亿,但是收入基本为0。2011年,盛大面对腾讯游戏的强势崛起,资金开始捉襟见肘,不得不停止很多项目上的投入,创新院的方向也从创新转为业务研发和业务支持,团队成员的自由度越来越小。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选择了离开,后面创新院就逐步解散了。说来也奇怪,从创新院出来的很多人和项目,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典型的就是WiFi万能钥匙。
需求:上网方式的变化
我们在前面有提到过,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底层动力有两个:一个是网速越来越快,另一个是用户越来越多。从PC互联网转型到移动互联网之后,上网终端从PC变成了手机,随之而来的则是上网方式的变化:PC上网是用一根网线连接,按月付费不限流量,手机上网要么在家使用WiFi,要么出门使用移动流量。
WiFi的问题点在于,大量家庭是没有安装宽带的,即使安装了也不知道如何设置WiFi。2012年全国共有1.5亿户安装了固定互联网宽带,而当年的手机网民达到了3.8亿,这两者的重合度并不高。
而且智能手机普及后,不少用户跳过了PC,直接从手机开始接触网络,当时的路由器大多不具备无线功能,要想建立室内WiFi则必须新购置一个无线路由器,价格贵不说(几百起),设置也极其麻烦,很多人并不会设置。
移动流量的问题点在于网速慢、不稳定且上网费用贵。2012年手机网络信号以3G为主,网速大概在120K/s-600K/s左右,而WiFi环境下的网速是3G的好几倍且更加稳定。更关键的是,当初流量包价格昂贵,默认手机套餐的流量普遍只有几百MB,且每超出1MB收费1元。
我到现在都记得学生时代节约流量费的操作:手机默认设置的是2G网络信号,只确保QQ和人人网的消息可以弹出来,浏览图片的时候才开3G,就是心疼流量费。
产品:WiFi万能钥匙
正是看到了这个痛点,陈大年才决心做一个新的产品:让更多的人可以在任何地点免费上网。
他在盛大创新院内部提出这个想法,但是附和者聊聊无几。因为员工体会不到这个需求背后真实的用户场景——公司网速很快,盛大开的工资足够高,出门也不担心网络费用。
于是,陈大年离开盛大创新院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把产品实践了出来,这个产品就是今天的主角:WiFi万能钥匙。
产品的初衷是希望用户在任何场景使用,都能实现WiFi的免费连接。简单来说就是蹭网。因此万能钥匙重点做一个功能:如何知道更多WiFi的密码并共享给用户使用。
WiFi万能钥匙为何引起极大争议?
WiFi万能钥匙并不能破解任何WiFi,它的核心运作机制是WiFi密码共享,也就是这个功能导致万能钥匙在网络上遭到所有人的口诛笔伐。
简单来说,如果用户的手机安装了WiFi万能钥匙,并连接上了某一个WiFi网络,则万能钥匙就会记住这个密码,并将它上传、存储到自己的服务器上,等后面的用户再连接这个WiFi的时候,万能钥匙就会帮助用户实现自动连接。
尤其在早期,安卓系统隐私做得很一般,系统中有一个文件专门用来存储用户使用过的WiFi密码,并且是明文,没有加密。早期的WiFi万能钥匙会读取这个文件,将文件的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不断地收集、积累数据。一部手机通常会连接过十几个甚至几十个WiFi,一旦你安装了WiFi万能钥匙,这些连接过的WiFi密码就都暴露了,其结果就是:越多人安装WiFi万能钥匙,密码越容易被破解。
如果用户不分享WiFi密码呢?这里还有4种办法解决。
一种是尝试密码撞库。很多家庭WiFi密码设置的方式非常简单,比如 12345678、00000000、11111111 等,做一下密码撞库就足以攻破这部分WiFi密码了。
还有向移动或者电信布设的公共热点采购流量,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14年开始,WiFi万能钥匙每个月花费几百万元采购运营商Wi-Fi免费给用户使用,以增加无处不在的热点服务。
除此之外,还有申请安卓Root权限的方式。早期大量安卓机都会开放Root权限,这个权限可以让应用接管系统层的很多能力,比如直接访问存放WiFi密码的文件夹。这种情况下,即使用户不共享WiFi也可以获取相应的密码信息。
最后一种则是将WiFi分享前置在使用产品之前,且伪装成为非同意项(圆点非按钮可选),让用户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分享自己的WiFi密码。
这些操作,让WiFi万能钥匙在网上被非常多的人抨击,WiFi共享出去存在非常大的安全隐患。不过,虽然产品的口碑很差,但是挡不住用户用脚投票,短短几年就做到了除微信和QQ外下载量最高的第三大移动互联网产品,而这个团队到2015年年初也只有36个人,也就是这个时候,陈大年为了鼓励团队,给每一位员工送了一辆Tesla S。
稍纵即逝的机会
即便WiFi万能钥匙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陈大年看得非常清楚,我们第一部分的框架标题就来自陈大年自己的判断:
一切都成功都是抓住机会的副产品。
这也源于早些年盛大公司取得很好成绩之后,陈天桥和陈大年的父亲和他们的一次对话,父亲问了他们5个问题,下面的内容选自一篇陈大年的自述。
第一个问题,你们聪明吗?我说今天看来好像还行。第二个问题,你们是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我说这个完全不可能。第三个问题是,你们努力吗?我说比较努力。因为那时候一年只休息 30 多天。第四个问题出来了,你们是最努力的人吗?肯定不会是。今天碰到一个投行的人,说他曾经有一年只休息过 7 天。最后我父亲问了我们第五个问题,那么凭什么让你们赚那么多钱呢?
我们考虑了一段时间,我父亲就给我们做了总结,你们要记住,你们肯定是聪明而且努力的,但是比这些更重要的是,你们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成绩。
用陈大年自己的话来说,WiFi万能钥匙的成功就是抓住机会的副产品,这个机会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初期的时候,流量资费贵且网速差。
但这个机会是稍纵即逝的。
WiFi万能钥匙成功之后,腾讯、美团、阿里先后杀入了免费Wi-Fi的赛道,但两三年之后,大部分产品都停止了维护,只剩下WiFi万能钥匙一家在苦苦支撑。
2018年央视经济频道点名批评了WiFi万能钥匙,重点指出了其安全隐私方面的问题。2022年7月12日,华为手机应用市场宣布WiFi万能钥匙下架,理由是风险软件,存在违规行为建议立即卸载。
曾经人人下载的热门软件,为何变得“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为什么用户规模从几亿变成了如今的几千万,且各大巨头均停止了这个领域的投入呢?核心在于用户不再出现流量焦虑了。
免费WiFi刚需不再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WiFi万能钥匙如今的境况,最根本之处还是在于4G普及后流量费用更便宜了。
3G时代的资费贵且网速差,但是2014年三大电信运营商开始了4G网络的建设,而4G之后,网速和稳定性都不弱于WiFi。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在政府的管控下,三大电信运营商在15年开始了提速降费的操作。4G流量平均单价对比3G时代下降了93%,三次下调了国际及港澳台漫游资费,降幅达到90%以上。过往流量超过1M扣1块钱,现在很多套餐超1G才扣1块钱,加上各类价格便宜的流量包、提速包甚至无限流量卡层出不穷,用户无需担心流量紧缺的问题。
此外,政府也在大力建设免费WiFi基础设施,公交车、机场、酒店等很多公共场景都开放了免费WiFi服务,让WiFi万能钥匙原本的用户场景变得可有可无。
用户安全意识的觉醒
安全问题始终是WiFi万能钥匙逃不开的原罪。WiFi万能钥匙的工作原理是“密码共享”,这就会造成WiFi用户个人信息的泄露,给WiFi被万能钥匙破解的用户带来安全隐患。
同一个密码在不同人手里可以做的事情完全不一样。如果在黑产手里,完全可以hank进用户的网络,窃取大量个人信息和数据,如果家里有摄像头、NAS等数据信息设备,则造成的数据风险则会进一步放大。
此外,共享WiFi带来了网络卡顿的问题,侵害了被迫共享WiFi密码人群的私人权益。这个模式对分享WiFi密码的用户没有任何好处,导致越来越多的用户后面选择不再使用WiFi万能钥匙等类似的产品,同时也会定期更换家里的WiFi密码。
这些操作也变相地让万能钥匙的使用场景受限。
不成功的业务转型
用户使用万能钥匙的场景主要在连接网络的那一刻,连接成功之后用户会切出前端场景,只要产品活跃在后台连接WiFi即可。这和我们过往在PC上使用安全防护软件一样,不过这种使用场景的特点是用户使用时长短,“如何把流量变现”是悬在万能钥匙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最后,WiFi万能钥匙的解决办法是把工具内容化,在用户连接网络成功之后推资讯内容,一定程度上非常像今日头条。
为什么万能钥匙会选择这种模式呢?核心是通过内容沉淀用户时长。万能钥匙选择的内容是资讯和短视频这种细粒度的消费内容,还记得之前提到的时间刻度吗?这种模式的好处是便于插入更多的广告进行变现。
陈大年自己也很早意识到:
WiFi万能钥匙的商业本质是销售流量,但这是一个“很薄”的过程,更多的希望是通过WiFi这个入口进入到后续的产业中,让商业模式更厚重些。
所以,万能钥匙同时也在孵化出新的业务形态,比如网文(连尚读书)、招聘(连尚招聘)等,只是结果不太理想。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两点。一是WiFi万能钥匙的现金流下降太快,没有高收入支撑。巅峰时期WiFi万能钥匙的广告收入一年超10亿,但是这个收入下降很多。因为当时的用户需求逐渐减弱,导致DAU下滑,而内容体验又过于糟糕,用户留存较差,后面接触到更好的内容选择(比如今日头条或者抖音),则会立马抛弃万能钥匙。
另一个是新业务的孵化进展太慢。不管是社交产品“连信App”,网络文学产品“连尚读书”,信息资讯类产品“连尚头条”,蓝领招聘类产品“连尚招聘”,找房子产品“楼司令”,都有非常强劲的竞争对手,迟迟没有获得突破。
此后的WiFi万能钥匙逐步泯然众人矣,也传出了被收购的声音。
小结
在移动互联网初期爆发过一波工具类产品的创业潮,核心围绕着“电量”“空间”“流量”三个角度去做,均获得了较大的阶段性成功,比如早期的金山电池管家,猎豹清理大师以及WiFi万能钥匙。而工具类应用的成长土壤,很大程度上是安卓系统的开放性、手机性能不足以及网络环境过差导致的。
不过如果从终局思维出发,网速迟早会变快的,手机性能会变好的,手机电量也会持续变多。
本质上,工具型产品都是一个阶段套利的机会。与WiFi万能钥匙一样的猎豹清理大师,就是抓住了在海外的套利机会,覆盖比中国互联网稍晚的区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短期具备套利机会的业务,但是也要运用终局思维去判断,这些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窗口机会,需要在取得成功之后急速寻找转型的业务方向。
虽然WiFi万能钥匙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4G流量普及便宜之后用户使用习惯会发生转移,但是在转型动作上还是偏慢偏迟,导致其消失在了行业的前列中。
思考题
互联网产品中有不少的套利机会,简单而言就是一个区域发展先进,可以把先进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复制到落后区域当中,这跟时光机理论非常相似,你还可以举出哪些套利机会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互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 石云升 👍(6) 💬(1)
分享一个我自己的经验。在2011年的时候,我有幸进入了网络电话的领域的公司,那时候打电话很贵,但我们公司推出的电话很便宜,也不用消耗很多流量,只需要通过流量发送一个拨打请求,通过线路的回拨技术就可以连接上拨打方和接收方。当然体验效果跟线路资源息息相关。我们当时在14年月收入可以做到2千万。 这个业务在2015年的时候开始走下坡路,原因也很明显,运营商资费越来越便宜,网络点对点通话也越来越成熟。省钱打电话的需求不多了。中间公司也试过转型,我就负责过其中一个独立团队探索过陌生人社交。那应该是2014年,可惜经验不足,产品运营了8个月就宣布失败了。
2022-10-14 - 浩仔是程序员 👍(0) 💬(1)
这种产品被收购之后会有什么价值呢?
2023-03-11 - stars 👍(0) 💬(0)
14年的时候,投资型产品比较多。我曾参与过一个投资理财型的项目,当时内部就只有日、月、年三种产品。上线后日产品非常火爆,日营业额在1千万,有专门的法律顾问坐镇。当时是国家这一块儿的法律空缺,但是一年后,日产品就下线了,好多类似的产品都纷纷倒下了。
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