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练习课: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规避方法论的过度影响?
你好,我是雄峰。
本节课是我们非规律世界的第六篇,这是一节练习课。前面五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同公司、不同领域的产品,因为执迷旧有方法论和成功经验,导致业务失败的商业案例。
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尽量规避方法论和过往经验的错误影响。作为这个模块最后一讲,我会通过几个案例和练习,和你一起完成对前面非规律世界的回应。
回应分为两方面。
- 理解世界对方法论的执念:方法论是人类更深层理解世界的手段,是人类持续进步的阶梯,尤其站在公司角度,方法论是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工具,也是筛选人才的标准。因此方法论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 学会规避方法论的陷阱:了解方法论的局限性,了解其在什么场景和什么环节是不适用的,进而学习几个常用的工作方法,来尽量规避方法论的过度影响。
我们先从理解这份执念开始。
大厂为何迷信方法论
互联网大厂有两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一个是大厂黑话,一个是总结方法论。这两者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用黑话写出来的方法论不明觉厉”。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21年字节跳动九周年司庆,张一鸣做了“平常心做非常事”的主题演讲。演讲全文在字节范儿公众号上公开之后,立刻火爆全网,一鸣惊人。
其中最大的引爆点就是张一鸣在举例说“什么是脱离平常心的表现”时说的:对事物的过度抽象,对方法论的过度追求,也是一种走捷径不务实的表现,比如使用越来越抽象和高级的词汇。演讲专门从公司的文档摘抄了一些词语,堪称互联网黑话+方法论结合的高级范本。
我过往在公司晋升答辩的时候,面试官都会问一个糟心的问题。
在这个事情上,你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
在这种问题下,就经常会看到一个诡谲的现象:好的业绩不代表你可以晋升,所谓的方法论可以让你在没啥业绩的时候逆势而上。所以很多人平常不努力工作,在答辩前两个月开始全力准备PPT,蹭团队其他人的工作内容,包装各种高大上的方法论,找各种人去模拟练习答辩场景,然后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这对很多努力工作的同事是非常不公平的。
不过,吐槽归吐槽,为什么大厂依旧会执着方法论呢?
方法论重复利用
当公司问你“有没有形成自己的方法论”,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就是想要找你索要银弹。
什么是银弹呢?在欧洲民间传说的风潮影响下,银色的子弹往往被描绘成具有驱魔功效的武器,是针对狼人、吸血鬼等怪物的特效武器,后来也被比喻为具有极端有效性的解决方案,是杀手锏、大招的代称。
我们假设企业是一个大的农场主,他有十个庄园,其中一个庄园恰好是你在负责。大部分庄园一年可以收获10万斤粮食,但是你非常优秀,可以收获50万斤粮食。农场主问你:为什么你的产量是其他庄园的五倍,你的秘诀是什么?你这个时候才会回过头来总结,可能是最近施肥勤、买的种子高产、经常打农药无虫害等等。然后农场主把这些方法推广到其他庄园,以期望得到同样的结果。
公司找你索要方法论,其实想表达的内容是:你干得还不错,是有什么样的方法导致的?能不能总结出来让其他的员工也这么干?所以,公司都要求员工在做好个人工作之余还要多多思考、积极产出方法总结,本质就是追求对“员工”这项资源最大化的、重复性的利用。
成功的归因
大厂迷信方法论的第二个原因:需要给成功找到一个解释,而解释需要跟自己相关。
我们来模拟一种场景:如果一个团队从一个边缘市场切入,把一个清理类工具从零用户做到了千万级DAU。下面是负责人两种不同的解释。
A回答:团队成功的原因在于找到产品地缘套利的机会。清理类工具在国内已经基本饱和。一方面在于手机性能越来越强,存储空间越来越大,导致用户需求减弱;另一方面是手机厂商盐铁官营,自己做清理类工具来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国外市场这两个条件均不满足。一方面,手机还是国内三四年前的水平,对清理类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国外手机厂商意识也不如国内先进。因此,清理工具出海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B回答:恰好找到了一块国外有需求的市场,发现清理类产品还有得做。
你是老板,或者你是公司,你愿意听哪个?
肯定是A回答嘛。一个一定程度上可归因的方法论,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结果,既体现了业务有章法,又可以体现个人的价值,既体现了团队有思考,又证明了公司有总结。公司愿意买单,媒体愿意倾听,个人也有收益。
总不能一块业务做起来之后,老板问你是为啥,你跟老板说运气吧?虽然很有可能这就是真相,但是这个结果对所有人都不利。
有人才的筛选
升“鸡肝”(基干)之后,我明白了一个团队管理最基础的原则:团队需要划分梯队,确保每一个人既有空间又有容错。
所以过往在做团队人才梯度盘点的时候,通常会把团队人才分类四类:
- 这个事情交给他/她,有没有结果;
- 这个事情除了结果以外,有没有业务亮点;
- 这个事情除了亮点以外,是否有业务的前瞻判断,基于判断做了提前准备;
- 这个人有没有办法在无授权的情况下凝聚一波人为一个目标去努力。
这四类人才是层层递进的结果,而方法论就可以成为筛选人才的一个漏斗。
因为选拔人才不能够只看业务结果的好坏,有些业务容易做,有些业务有时机。因此需要找到个人因素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力,不管是个人的能力、判断还是影响力。
方法论的陷阱
上述逻辑非常自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会碰到很多过度重视方法论所带来的问题。
- 无法复用:方法论一看就会,一做就废,达不到想要的业务效果,强行套用反而让业务停滞不前;
- 错误归因:明明是大环境底层的影响,结果非要总结出个一二三,反过来要拿一二三去做业务;
- 空余概念:概念大于实际,很多时候因为对概念的执着影响了实际业务,忽略了常识。
下面,我就用一系列案例带你去练习,看看在工作中用哪些策略可以规避方法论的错误影响。
不要纠结方法,应该大胆尝试
长期以来,人类认识世界并理解世界的方法论有两种。哲学家休谟用一把叉子,把这两种方法论一分为二,分别为理性知识和经验知识。
叉子的一边是理性知识,它们不需要经验的验证。比如数学,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通过几个简明易懂的公式从而构建数学殿堂的根基,数学的知识不需要做实验来验证,只需要理性思考就能够获得,而理性主义的思考方法就是演绎法,简单来说就是推导。
叉子另一边,是经验知识,这些知识单靠理性是得不到的,或者说,这部分知识单纯靠理性去想,反而不可靠。经验主义的观点立足于自然,我们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来理解世界:通过观察自然界中许多个个别现象,总结出普遍的规律,这个就是归纳法。
但是这两个方法论体系都有其自身的问题。
理性知识的问题是需要一个确定性的因果前提,但实际上我们很难判断真正的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经常只是给两件在时间和空间上挨得很近,一前一后发生的事情套上了因果关系,从而进行推导。
说一个笑话,有一个朋友家里养了好几只猫,养了好几年,夫妻双方也一直在备孕,但一直就是怀不上。父母认为:就是你们一直养猫,导致怀不上孩子。这个因果关系对不对呢?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不孕不育又是一个很难查清楚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又很难证伪。
经验主义的问题是知识底座并不牢固,通过归纳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不可靠的,不是必然的,也不是普遍的。
小说三体里面有一个火鸡悖论,“在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到11点会准时给他们喂食。于是,这群火鸡中的科学家总结出了一个伟大的宇宙规律:每到11点上帝就会赐予他们食物。它在感恩节这天向全体火鸡公布了这个伟大的发现,结果那一天它们等来的却是农场主明亮的刀子……”这种问题就叫做“不完全归纳的误区”。
既然理性知识和经验知识都可能靠不住,那么我们能依靠的是什么呢?答案:实用主义。
我们不需要去纠结发现的方案是否就是最好的,就是真理,因为我们无从判断。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指导我们往前走一步的理论,都可以认为是真理。而无法让我们前进的理论,都可以认为是谬误。
这样的思想用一句谚语来说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的行动准则就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太纠结所谓的终极真理。这虽然听起来很功利,但在生活和工作中非常有效。
我们可以从两个场景去练习一下,从实际工作中去理解如何去运用实用主义,减少方法论的影响。
练习一:一个屏幕放多少个视频,能够更好地刺激用户刷新短视频、提升用户留存?
如果要用以下几个方法去做决定,你会用什么方法尝试呢?
A. 设计的动线原则;
B. 产品的内容卡机制;
C. 数据里面的A/B测试。
答案是:A/B测试。
在字节内部有一句非常出名的话:能够A/B的事情就不要讨论。也是实用主义非常好的工作方式之一。后来经过详细的A/B,发现2.2个视频的一屏展示效果是最好的。
产品设计领域早期有一个很出名的问题:按钮放在左边还是放在右边?
中间会衍生出很多很多的讨论,也会有各样的方法论佐证,有的说左好,有的说右好,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开放性问题一般是谁能吵,谁能说,谁就赢。而且聊着聊着容易从“事”上升到“人”,从一个事情怎么做变成我一定要赢。这个时候,就凸显出A/B测试的优势了。
方向明确的问题可以用A/B,那如果是方向不明确的问题呢?我们再用一个练习场景去模拟一下。
练习二:大家一致讨论做一个内容型产品,方向已经明确了,但是如何开始业务的第一步是大家非常纠结的点。怎么做比较好呢?
A. 从内容供给切入,重点做内容体系建设以及KOL引入;
B. 从用户规模切入,重点做用户增长以及数据体系搭建;
C. 不管哪个都行,先最小投入做到5千用户,看看数据指标再决定哪里开始。
我个人答案是:C(该问题存在一些争议)。当一个问题讨论不清楚的时候,我倾向于先丢一个最简方案看看效果,通过反馈迭代下一步的重点。因为数据总能够反馈你认知以外的东西,从而帮助你找到更优的方案。
我经常会打一个比喻,大家要过一条河,不知道深浅,我们可以用各种方法论来测量、计算河流到底危险不危险,但性价比最高的办法,一定是先丢一块石头看看浪花,听一下声音再判断怎么做。
实际工作中,我也希望你可以记得这两条准则:可以A/B的就不讨论,想不清楚的就先动手最快获取反馈信息,一定要避免原地踏步、贻误时机。
不要放大自我,应该抽离审视
很多成功的方法论来自过往的经验总结:想当年我做成了某某业务,用了某某方法,现在我们的业务跟之前做的很类似,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某某方法。但实际上应该这么用吗?
这里我先问你一个问题:
如果一个人毕业后,5年内实现了年薪百万——他厉害吗?
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认为:是的。那我再把这个问题进一步细化。
假如一个人在毕业后(2015年)就加入了字节跳动,一直在字节,做过商业化中台相关的业务,参与了字节和抖音商业化体系的初始建设,5年后实现了年薪百万——他厉害吗?
大概率你并不认为他很厉害,相反你会觉得,这么好的时机、这么好的业务,就这?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归因标尺发生了变化。前者你会更多地认为是他个人能力导致的,后者你会更多地认为是他所处的行业和公司导致的。
我毕业前在得到的前身实习过,当时罗振宇老师说了一个故事:2000年左右属于电视媒体的黄金时代,在央视做媒体的那一波人,属于在一个好的行业和好的平台上,你只要不呆、不傻、不笨、肯干、吃苦耐劳,跟着趋势走,你都会有一个不错的发展前景。
我把这个逻辑总结成了:个人发展=行业选择×平台选择×个人努力。回到上面那个例子,他的百万年薪,大家会更多归因到他所处的行业(互联网)以及所处的平台(字节跳动明星业务,头条和抖音),其次才是个人,因为如果这个人很强,那年薪肯定远不止百万。
这个时候,我们再去想最开始的问题:基于大的行业机会和大的平台积累的成功方法论,就一定是正确的么?套用的话,一定有用么?
答案可能是未必。很多互联网人切入传统行业,满心欢喜地想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传统行业,吃的就是这个大亏,一方面是盲目套用过往的方法论,另一方面是由于过往成功的经验盲目放大了自身能力。
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做呢?这里介绍两个常用的方法,在实际业务中常用的“底层环境法”,以及在换业务的时候常用的“平替换位法”。
什么是底层环境法?我们在面对一个同类型业务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套用过往的方法论,从而快速找到切入点。但是,这个思路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原有方法论成立的底层环境与当前是一致的。我们试着练习一下。
练习三:TapTap是当前国内最大的手游社区平台,当初以“一方内容绑定”+“独立游戏推荐”+“游戏真实评论”的模式,从0把一个小众产品做成了国内手游领域的steam,如果现在复用这一套方式,还可以做成一个新的“TapTap”么?
如果能,为什么能?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
你可以思考2分钟再往下看。
答案是不能。想一想,TapTap刚发家时候的环境,和现在一样吗?
当初这一套方法论可行的关键要素是:可推荐的游戏内容足够多。这个底层环境在当下是不复存在的。
TapTap刚发家的时候,每年有1万款游戏版号下发,而且还可以大量抓包海外游戏供用户体验。因此,可以给用户推荐大量的好游戏。但是如今版号一年的下发量不超过1千款,且无法抓包海外游戏,编辑可推荐的候选池就很有限了。那么,这一套机制就很难运转,强行套用当初那一套方法论,并不会取得成功。
什么是平替换位法?过往在练习课中,我分享了赛道法和换位法,其实平替换位也是换位法的一种。这个逻辑是指,当我们换一个新业务的时候,要降低对自己能力的预判,反过来思考:如果一个你认为相对平庸的人放到那个位置上,是否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如果这个人也可以取得成功,那么说明自己成功的几率也相对较大。我们在换业务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方法避免自己踩坑。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经常告诫团队,如果一个业务的业绩上涨了,你要强行归因的话,那么你也需要为它的下跌负责。
不要执着概念,应该回归常识
2012年,中国掀起了一轮“消费升级”的浪潮,核心概念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会催生XX亿中产阶级,而这一部分中产阶级的消费会有很多品质的提升。伴随着这个理论,涌现出了一堆围绕“消费升级”的产品改造。
煎饼果子+消费升级=黄太极煎饼
新疆烧烤+消费升级=薛蟠烤串
肉夹馍+消费升级=西少爷肉夹馍
牛腩+消费升级=雕爷牛腩
上面这些公司活下去的寥寥无几,消费升级的概念已经吹不下去了。相反,后面成立的拼多多越来越好。很多人看不懂拼多多的成功:不是消费升级么?怎么消费降级的产品反而越做越大呢?
这就是执着概念而没有常识的典型案例。用黄峥的话说:拼多多吸引的是追求高性价比的人群,他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用9.9元买一箱芒果,这与他的消费能力没有关系。传统公司才用一线、二线、三线来划分人,拼多多满足的是一个人的很多面。
下面,我们练习一下如何在工作中摆脱概念,认清楚常识。
练习四:某游戏社区是否需要增加优惠福利的功能?
A. 游戏开发商为了避免渠道之间的价格歧视,不会提供,所以不应该增加;
B. 游戏社区最大的价值是提升信息发现的效率,优惠福利并不关键,可加可不加;
C. 优惠福利所带来的增长是数据的噪音,因此不应该增加;
D. 用户玩一个游戏除了游戏本身的内容以外,还需要游戏内的福利内容,这个是基本需求,需要满足。
先思考两分钟,你认为答案应该是哪一个?
我个人的答案是D,核心在于换位用户角度,用常识就可以理解:每一个用户玩游戏都希望可以免费获得游戏内的道具福利,如果充值有折扣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可以以更低的价格享受更多的内容。
这里,我希望你记住黄峥的一段话,可以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当中。
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做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各种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小结
讲到这里,我们今天这节课也就接近尾声了。最后,我来给你总结一下今天的关键内容。
作为非规律世界的练习课,我们了解了大厂迷信方法论的底层原因:
- 方法论重复利用,可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率;
- 为项目的成功归因,论证成功不是偶然;
- 支持人才的筛选,为企业激励提供证明。
这个事情有解么?在公司规则的层面下,一定程度上很难解决。所以,我建议你在一个大的体系下,熟悉规则,尊重规则,利用规则晋升,从而变成规则的制定者。
此外,在具体的工作中我们要有几条心法,让自己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不被方法论过度影响,从而影响业务的进展。
- 不要纠结方法,应该大胆尝试
简单且确定的问题,可以用A/B测试的就不要讨论;简单且不确定的问题,可以先以最小代价尝试,通过数据获取信息反馈,再进行迭代,从而避免原地不动、贻误时机。
- 不要放大自我,应该抽离审视
业务上,在套用方法论的时候不应该盲目信任过往经验,而是要判断底层环境是否发生变化,避免刻舟求剑。工作上,在换到新的业务岗位时,应该抽离自己对自己高估的认知,换位中等能力的人,判断效果好坏。
- 不要执着概念,应该回归常识
当面对一个复杂问题的时候,要了解清楚背景和事实之后,换位用户角度,用常识进行判断。
思考题
想一想,你工作中还有哪些场景被方法论过度影响过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互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 江同学 👍(8) 💬(1)
用常识做事,用方法论宣传
2022-09-24 - AlanHalo 👍(1) 💬(1)
我这里分享一下自己在商品价格影响销售以及提升商品价格竞争力两个场景下被方法论过度影响的例子。 第一个场景源于在检测商品价格波动对销售的影响这么个业务场景中出现了错误归因的问题。领导层之前认为价格在市场上比竞争对手有优势一定能带动销售提升,并着手推动力度更大的价格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可以发现在传统零售业的环境中,商品价格的优势仅是影响销售的一个因素,如何将性价比的概念传递到消费者?是否最近大环境有刺激消费的因素?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忽视。我认为可以大胆假设相关性,但小心验证并谨慎对待如今每一分钱的价格投资。 第二个场景源于在和业务沟通某些商品近期售卖价格在市场无价格竞争力的会议上遇到的执着概念,没有换位思考回归常识的问题。业务方认为这些商品是因为品类策略调整将来会做下架处理,有别的类似产品将会顶替上架,价格竞争力的问题可以等到替换商品上架再来思考。但从顾客角度,我并不会知道商家是在调整商品。顾客只会觉得,我现在买到的这些商品跟市面上其他地方相比,在品质差不多的情况下贵了,没性价比了,顾客就可能会流失去到别的地方购买商品。我觉得零售业还是不能脱离想消费者所想,供消费者所需。
2022-09-16 - April王燕 👍(1) 💬(0)
不要纠结方法,应该大胆尝试;不要放大自我,应该抽离审视;不要执着概念,应该回归常识
2023-06-12 - 赵星 👍(1) 💬(0)
1、熟悉规则,尊重规则,利用规则。 2、大胆尝试。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