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2 角色(下):失败的来往和成功的钉钉后面为什么都是陈航(无招)?

你好,我是雄峰。这节课我们继续聊陈航(无招)和钉钉的故事。

上节课我们把话茬留在了钉钉的两个救星“康帕斯”和“复星”上。

在阿里内部支持以及外部复星的背书下,钉钉迅猛发展。直到2021年底,钉钉MAU月活跃用户近2亿,企业微信MAU月活跃用户8889万,不到钉钉的一半。再之后的后来者飞书,MAU月活跃用户为460万(是不是比你想象得低很多)。

在办公沟通和协同平台中,钉钉遥遥领先于第二、三名的企业微信和飞书,完成了一出完美的复仇记。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出“复仇记”成功背后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向你传递一种“意愿”的精神,帮助你从中汲取支撑自己在业务困顿、逆风局打仗的能力。

钉钉行业领先的原因

为什么钉钉可以做到行业第一?核心原因有三个:管理驱动+先发优势+B端优势。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钉钉产品的管理驱动

做C端产品和B端产品会有一个思维盲区:你的用户是谁?

以C端为例,产品付费购买和使用的人基本上是一类人(教育不是),但是B端领域产品付费购买和使用的人并不是同一个。

钉钉真正的目标用户并不是公司员工,而是公司的管理层,因为只有管理层,才能决定自家公司到底用什么软件去办公。因此,如何让管理层和老板们用得更爽,以及如何让老板们觉得成本更低,才是最关键的地方。钉钉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老板可以通过极低的成本,获得对员工的掌控力。

  • 打卡免费:不用采购部署指纹考勤机也可以做到实时了解出勤情况;
  • 出勤定位:无需额外费用就可以实时跟踪外勤员工的位置信息;
  • 信息触达:重要消息没回复也不怕,“已读”功能可以让员工在收到老板消息即时响应;“钉”功能可以在不打电话的前提下提高老板向下沟通效率,也可以免费电话、短信通知对方;
  • 权限控制:公司各项审批进一步管控且通过OA一站式实现。

可以看出来,钉钉是一个完全以老板为需求导向的软件。尤其是“钉”和“已读”两种功能,只要你在钉钉上看了信息,就会为对方显示“已读”,如果不看,就会有夺命连环“钉”。对于普通员工,这是非常不友好的功能,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劳动者的工作压力。而对于老板则非常实用,你看到了就必须回复,不能装死,假装没看到。

此外,过去实现这些功能,必须花大价钱部署OA系统。打算本地部署的,采购、运维、更新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一般小企业压根用不起。如今,钉钉以免费的状态出现,甚至部分功能比付费OA系统还好用。小企业何必还去重新花费成本部署新系统呢?

那么话说回来,企业微信和飞书的产品理念又是什么呢?

企业微信主打连接:你没看错,企业微信从一开始就不是给企业管理用的,本质是为了给微信的私域减负。简单来说,就是把在微信上维护的客户转移到企业微信上进行沟通,从而建立最大的CRM管理系统。

飞书主打协同效率:通过一站式的企业办公软件解决员工工作碎片化的问题,从而让员工进入一种“心流”的工作状态,大幅度提升员工工作效率,这也是飞书在互联网IT人士之间口碑非常好的原因所在。

钉钉的先发优势

做C端产品和B端产品还有一个思维盲区:迁移成本。

C端用户从一个产品迁移到另一个产品(非熟人社交),迁移成本并不会太高。但是B端用户的迁移成本就非常高。

一方面是采购成本高,它不像买衣服、日用品,几百块的支出,喜欢就买,不喜欢就退。一个企业决定使用某个企业工具,往往除了采购成本以外,还要为全体员工培训,为公司部署。另一方面是使用习惯以及数据安全,迁移到新的企业工具不仅原有员工的使用习惯需要调整,可能在迁移的过程当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反而会有顾虑。

互联网员工的心头好是飞书。之前在腾讯的时候经常会有内部论坛反馈说,飞书哪里好哪里好。但是奇怪的地方是,飞书的规模远落后于钉钉和企业微信。

有不少人把飞书落后于钉钉的原因归结为:飞书的产品不够“管理导向”。这个认知已经是陈年黄历了。

伴随着企业办公市场越来越激烈,各家产品的很多功能点也越来越像。飞书一直都有考勤打卡的功能,人事审批、客户管理、对外沟通、关联组织这些“帮助传统企业老板做好管理”的功能,飞书都已经拥有,很多Push员工沟通以及反馈的功能,比如“加急沟通”,飞书也有,直接大屏幕弹出来让你崩溃,再不理会,就直接电话过去。

图片

在产品功能越来越像的前提下,钉钉的先发优势更加明显了。飞书曾经有两个扩张的窗口期,但都没有把握住。

一个是早期顾忌阿里的合作关系,并没有推出国内版。飞书虽然16年就诞生了,但是之前一直是服务于内部,后面也主推的是海外版(Lark),然而同期的钉钉突飞猛进,飞书直到19年才推出了国内版。另外一个,则是没有抓住2020年疫情线上办公的爆发期。当时飞书功能远不如对手完善,比如文档和会议功能,且服务器资源也准备不足,导致同期被甩了很大一截,现在想往回追是非常困难的。

钉钉的B端优势

之前医疗业务的朋友跟我聊过一个观点:B端业务一定要有大企业背书和头部标杆案例,不然你很难开展合作。因为这类企业都需要对内去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找你合作?

而这两个优势钉钉都有。前面我们提到过钉钉帮复星集团做了“复星通”之后,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不同场合给钉钉打了广告,同行也纷纷采用钉钉,后面钉钉在和民生证券达成合作后,很自然地,也和更多金融企业达成了合作。

图片

除了大型企业以外,钉钉在过去几年里,先后与各级省政府达成了合作。试想,在G端市场吃得开,连省政府机关都在用,那下面的企业有什么道理不跟上呢?

此外,阿里从2019年末开始推行云钉一体化,这为钉钉带来了大量巨头企业用户,200多家超大型企业客户,每家企业规模在万人以上。相反飞书大部分使用的用户都还在互联网企业,而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并不是互联网企业,很难形成破圈效应,或者说,大多数中国企业并不知道什么叫做协同。

意愿的重要性

我刚毕业进公司的时候,部门的大老板给新人做了一次培训,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假如你有娃,你娃生病了,你会怎么办?

大家的回答就是:肯定带医院去啊。

老板:如果你所在的区医院都关门了,你怎么办?
大家:去福田或者宝安。

老板:如果整个深圳都关门了,你怎么办?
大家:如果问题严重,一边网上求助,一边去广州。

老板:如果广东都关门了,你怎么办?
大家:去隔壁省份或者去香港。

老板:好,你发现没有,你总会有办法去想办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但是为什么当你们推一个需求遇到了一点问题,你们就觉得搞不定了,然后就坐困愁城呢?本质上是你们没有把产品当成自己的小孩。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应该同时具备意愿和能力两种素质,能力支撑你初期的发展,意愿支撑你长期的发展。

穷途末路找出路

无招每天以18个小时的时间在处理工作,为了挖一个面试候选人可以拉着他在机场聊上三个小时,然后飞机飞往下一个目的地,凌晨抵达之后拉着商务,继续去见客户,第二天早上7点又开始了一天正常的工作,内部都认为这是一个机器人,从来不会疲倦。

除了对自己要求高以外,无招对于团队的要求也非常高且粗暴。一位在钉钉创业初期,参与过陈航在内部的review(复盘)会议的互联网人士称,这场复盘让他印象十分深刻,“开始前十分钟风平浪静,接着后面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无招同志用摧枯拉朽的方式把产品同学喷成了渣”,三字经满天飞。

此外,无招会亲自面试每一个求职者,标准之一就是“够不够疯狂”,结果往往是100个面试者最多有两个能合格。求职者常常会吐槽,“无招的点有点奇怪”。关于这一点,我的导师也跟我聊过,组织氛围激情得有点像“传销”,一般人很难理解。

除此之外,钉钉要招的人是能够高度认同钉钉,即使在明知没有很大物质回报的前提下,依然能长久保持激情的人。无招甚至会很强势地问你,“你用微信吗,你证明一下,你把微信上所有的人都改成用钉钉沟通,你做得到吗?”这搞得别人很尴尬,都不知道咋接。

也就是这么一波人,通过自己强大意志,在穷途末路的时候找到了新的出路。

面对不确定的确定性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想和你分享一下去年离职的两个小故事。

一个是离职前跟行业猎头老板聊天,她跟我形容了当前帮各大公司招聘管理干部的问题,除了硬技能以外,很多公司非常看中意愿,而意愿又是在面试阶段很难判断的点,至于为什么看中意愿,她的大致的意思是:

过往很多管理干部喜欢在事实清楚、数据清楚、方向清楚、目标清楚的环境下做业务决策,在确定性下做业务,就会有很多的红利业务和红利业绩。

但是,互联网发展到了如今的状态,不确定性是常态。那在事实不清楚、数据不清楚、方向不清楚、甚至目标不清楚的环境下,大家就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做了,缺少了对环境的钝感力以及对工作的韧性,最终坐困愁城、一事无成,而意愿是支撑大家去找新方向的关键动力

另一个故事是和二爷(邱岳)聊跳槽的事情,说选择去什么公司。当时我们聊到了国内某头部公司Landing成功率的问题(跳槽过去能够活多久),他举了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BAT里面有一个厂,跳过去Landing的成功率是最低的。核心在于,这家公司原有的工作模式非常重视业务成功率,跳过去之后如果延续过往的工作习惯,高P失败过一两次之后基本上整个人的精气神就垮了,动作就会变得异常谨慎小心。但是这家公司在行业里,又是以快速迭代进步闻名,每一个成功产品的脚下都是一堆失败产品的骨渣,如果不敢尝试、不愿意去尝试,最好就别去那家公司。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非常喜欢罗永浩本人,因为只要他不死,总会有新的东西出来。此外,2020年5月17日,钉钉春夏新品发布会上,发布了5.1版本“年宝玉则”。年宝玉则是四川阿坝巴颜喀拉山的最高峰,海拔5369米。这是钉钉5.0版本“巴颜喀拉”的延续,蕴含着勇攀高峰的精神。

小结

这两节课,我通过无招在来往失败和钉钉成功的经历,分别讲述了三个业务知识点,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社交领域的网络效应:即梅特卡夫定律,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的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简单来说,熟人社交产品会出现越多人用越好用,越好用越多人用的情况,如果想脱离这个产品,那你就没有办法联系身边的人,这就导致你后面不得不用。

B端产品与C端产品的区别:一个是使用者和购买者分离。企业通讯工具是给员工使用,但是决策人是老板,因此要优先满足老板的需求。另一个是产品的迁移成本。涉及到员工的使用习惯以及公司数据安全等问题,轻易不会更换另一个产品。

钉钉一骑绝尘的原因:对于购买者的需求满足(主打管理)、产品的先发优势(抓住了早期的市场空白和疫情机会)以及阿里在B端的势能。

但是这都不是我最想聊的。我最想聊的还是无招这个人不绝望不放弃的奋斗精神,在穷途末路下还能够找到出路的状态。而这,也是我们在接下来面对不确定社会最大的确定性——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愿意探索,让自己接受失败。

最后,向你推荐二爷的一篇文章,《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也希望你能理解“角色”在非规律世界中的重要性。

思考题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也给你留了一道思考题。想一想,你认为无招还有哪些点值得大家借鉴呢?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互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精选留言(6)
  • 拾掇拾掇 👍(6) 💬(1)

    好奇文章结尾说的BAT中的哪一家,是A吗?

    2022-09-29

  • 江同学 👍(5) 💬(1)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受到两种约束:做事的能力及做事的意愿。前者取决于掌握的资源,后者取决于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人只看重做事的能力,而忽视了做事的意愿

    2022-09-08

  • Allen 👍(3) 💬(1)

    无招胜有招,即使失败了还能再爬起来,市场形成初期只要对行业足够了解,总能发现和对手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即使做同一种产品依旧能开辟新品类,利用自身优势在新品类中占据先发优势。

    2022-09-09

  • AlanHalo 👍(6) 💬(0)

    愿意探索,接受失败,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应该是最值得自己借鉴的了。 不要给自己设上限,决定我们上限的,是我们的认知。既然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以及成事的决心,不停地打磨自己,提升自己的认知,扩大自己的边际,一步步完善自己的能力,不一味受职位权责限制,点到即止;而是从终局思维来看,怎样才能成事,怎样才能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反哺自己,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这应该是值得自己在工作中去思考与践行的了。

    2022-09-07

  • April王燕 👍(1) 💬(0)

    对不确定社会最大的确定性——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愿意探索,让自己接受失败 「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就是产品经理的全部工作,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懂技术,就去学技术,需要懂交互,就去学交互,需要懂画图,就去学画图,需要懂公开演讲,就去学公开演讲,需要懂 XX,就去学 XX。团队中,谁都可以说这不是我的职责范围,只有产品经理不行。

    2023-06-12

  • 赵星 👍(0) 💬(0)

    疯狂是成就伟大产品的一个前提

    202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