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20 资本(下):为什么杨浩涌二次创业一定要融大钱?

你好,我是雄峰。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两件事,一个是风险投资是什么,一个是移动时代资本的涌入改变了玩法。 在补贴会陷入恶性战争,不进行补贴短期内大家又难以分出胜负的情况下,副驾驶(资本)开始影响驾驶员(企业),发起并购,提前结束战争——“把方向盘交给我,我想提前下车了”。

我们最后的话茬留在了杨浩涌的问题上,说的是被并购一方的很多创业者并不甘心,赶集网的创始人杨浩涌就是其中之一:为什么被并购是的我赶集,而不是赶集并购58?

这节课,我们就回答这个问题,同时回答非规律世界版块中,资本这个角度涉及到的另外两个问题:为什么二次创业的杨浩涌会大规模融资,让瓜子累积融资了40亿美金,远高出第二名一个身位?为什么现在风险投资不爱投资互联网了呢?

杨浩涌的资本势能

在中国市场上,杨浩涌是一个明星创业者。2005年创办的赶集网,是当时分类信息网站领域的龙头之一,你不一定记得这个公司,但是你大概率记得这个著名的广告:

图片

58同城先于赶集网上市,整体在资本、用户、收入上都领先于赶集网。不过,双方持续的烧钱导致利润大跌,这不符合公司和投资人的利益,后面杨浩涌不得不把公司卖给58,从而实现自己和背后投资企业的退出,进而开启自己的第二阶段事业:瓜子二手车。

明星创业者的好处有两个,一个是自己有钱,另一个是容易拿到钱。这为瓜子急速狂飙的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弹药。

为什么58和赶集会合并

杨浩涌后面有过一次反思:为什么滴滴快的、携程去哪儿以及58赶集这类公司需要合并?为什么社交、电商领域并没有发生上述的合并?他的判断是:

“如果两家公司在前端的用户体验不能做出差异化,可能合并就会变成必然。”

简单来说,这类强依赖线下资源的产品较难做出体验化差异,双方的投入重点都是在资源端的扩张上。

举一个例子,不管打车界面设计得如何花里胡哨,对于打车的你而言,关注的永远只有三点:

  1. 有没有车可以打;
  2. 司机的响应速度;
  3. 打车的价格。

在同一个行业里,两家龙头公司背后都有非常多的资金支持,双方的用户体验做不出差异的时候,对用户来说,那就是谁补贴多就用谁。所以这样的战争永无止境。

资本是把“双刃剑”,它有好的一面,也有残酷的一面。如果是资本把这个战争挑起来,当发现没有必要继续投入的时候,资本就会来结束它。这个时候,合并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

怎么避免被合并的命运

谁都希望自己属于合并的那一方,而不是被合并的那一方。那要怎么避免被合并呢?这个时候,终局思维就派上了用场。我们来提前预习一下:

杨浩涌认为:你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要想清楚它最后什么样、倒推回来要做什么,终局是跟市场格局相关的。

用终局思维去看一个行业最终的格局,就会发现大部分行业赛道都是赢家通吃的状态。头部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第二名占据了20%,剩余的所有占据了10%。

如果是这种格局下,那么在做决策的时候就会非常清楚公司要朝哪个方向来发展,是该放大行业规模还是做大业务利润。大家在投入的时候,就会算大账而不是算小账。我们不应该思考当前投一个亿的广告是赚还是亏,而是反过来想,我要拿到市场第一的话,该投多少广告。

如果要避免自己是被合并的那一方,那就一定要处于行业的第一名,所以杨浩涌一直认为“不关注竞争对手”就是骗人的话(相反,链家的创始人左晖先生一直表示自己不关注对手在做什么,只关注用户在想什么)。

因为如果不关注竞争格局,自己无法在行业里面获取头部地位,就没有办法获得资本的支持,从而跟自己的竞争对手拉开差距,把公司带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然后就会陷入一个怪圈:因为体量小,所以不赚钱,因为不赚钱,所以体量小。

那么,瓜子二手车是怎么获取头部地位,避免被合并的命运的呢?

瓜子二手车:广告遥遥领先

杨浩涌在做瓜子二手车创业的时候,发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行业。

  1. 行业足够宽广:美国同领域的公司价值百亿美金以上,中国完全有这个可能的空间,十亿美金以上是风投喜欢的生意;
  2. 行业格局未定:人人车虽然阶段性领先,但是月成交量才300不到,跟整个二手车几十万的交易量相比,完全不占头部优势;
  3. 没有巨头的直接进入:各家巨头都是以投资的方式进入,并没有大体量玩家。

杨浩涌在做瓜子二手车的时候,借鉴了赶集网的血泪教训:在产品之外打造大玩家的行业势能,通过势能获取资本的支持,再通过资本想尽一切办法去拉开和对手的差距,避免跟对手“打巷战”。因为巷战就算能杀敌一千,也要自损八百,这种损耗是永无止境的。

于是,瓜子二手车开启了“扩张-融资”的头部扩张模式。可以说,这是一个认知领先的创业者携海量资本改变了行业竞争格局的故事。

第一阶段:瓜子从15年9月份开始,拿出1个亿,铺开盖地地打广告,直接把交易量从200拉到了1700。虽然人人车开始跟进广告,但是只有700的成单量。由于瓜子取得了第一阶段的领先,就开始吹瓜子才是行业第一,同时进行了第一轮融资,16年9月份,A轮就拿到2.5亿美元。

第二阶段:由于瓜子已经取得了行业的阶段性领先,第二名的人人车去融资的时候相对就会困难一些。毕竟瓜子行业是老大,估值是10亿,老二总不能比老大更高吧?但是老二并不认为我是老二,应该估值更高,这就是人人车当时的心态,也导致了融资进展并不顺利。直到17年,人人车才获得了滴滴2亿美金的融资,而同期瓜子二手车完成了B+轮融资4亿美元,又开启了铺开盖地的广告大战,启动了很多城市的扩张。

第三阶段:瓜子进一步的扩大,让其占据了行业的领先位置。原先投资人人车的腾讯后面转投了瓜子。在2018年3月份,由腾讯领头,瓜子二手车完成C轮融资8.18亿美元。截至2021年4月底,瓜子二手车App月活用户(MAU)规模达到了行业第一,是行业第二名的7倍以上,二手车交易量也达到了线上平台的65%左右,而曾经的对手人人车已于2020年破产。截至目前,瓜子二手车累积融资达到了30亿美金。

瓜子二手车的发展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瓜子二手车,广告遥遥领先。以至于后面对手做业务复盘的时候,不管是人人车还是优信二手车,都认为应该模仿瓜子重点砸广告上,通过资本的方式快速扩张,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典型的资本打法。

风险投资当前的困境

最后,我再回到这两节课的开始,和你聊聊杨浩涌瓜子二手车快速扩张背后的推手——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在这二十多年来有效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虽然中间催生了很多泡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大量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不会踏入创业的旅途,也不会有如今的字节、美团、滴滴、拼多多等,给年轻人创造了大量的财富机会。

但是,这两年风险投资行业遇冷,在资金来源、投资方向、退出机制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投资当前的困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互联网的寒冬。资本不再像之前一样疯狂,让任何一个想法都可以获得很多支持,而没有资本的支持,很多新的项目也就没有开始的可能了。

为什么当前风险投资行业会遇到困境呢?核心有三点。

  • 行业发展见顶,没有好的投资方向

补贴推动互联网发展的故事,始于千团大战,终于单车大战。几家单车企业,几百家风投机构争先恐后地涌入,最终一地鸡毛,投资人大量亏损。这也侧面说明,互联网已经没有特别好的投资标的物了。

等到了2017年的时候,无人货架、无人零售又成了新的行业热点,问题是:很多无人货架的公司就是一堆钢架和二维码,这种公司如何估值?

  • 一、二级市场倒挂,估值困难

快手在21年2月份上市,最高的时候,达到了417港元/股的历史新高,当时所有快手的朋友都要喜提豪宅了。但是接下来的半年里,快手的股价一度下探到了60港元/股左右,跌幅85%,而同样情况的中概股公司(中国概念股,是指外国投资者对所有海外上市的中国股票的统称)不在少数,可以说21年的中概股是跌得爹妈不认,中概股也成为了中“丐”股。

二级市场(股票市场)下跌这么严重,一级市场(公司初步的投资市场)必然也没有很好的溢价。简单来说,老大在股市都从500亿美金跌到了100亿美金,凭什么你老二没有上市的还认为自己值200亿美金?这也是大量为市场企业估值大幅降低的根源所在,即使是字节这么大的独角兽公司,一级市场的估值也在今年大幅下滑。

  • 风险投资机构退出困难

我们前面说过,风险投资是一种为了卖的买,这意味着投资公司的钱一定是要进行变现回收的。过往机构变现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美股IPO(首次公开募股),另一个是企业并购,把公司卖给巨头。

前者伴随着中美之间的经济博弈以及滴滴引发的事件,美股IPO这条路变得极为困难,而没有IPO,也就没有退出。后者伴随着反垄断法的出台,大型互联网公司(腾讯/阿里)收购新公司都得经过详细审查,这也导致了大公司投资的迅速降温。过往很多公司创立的目的并不是上市,而是为了卖给大公司,一旦这个通路没有,那么很多项目也就没有做的必要了。这也是21年年底各大公司传出解散战投团队的原因。

三个要素叠加下,风险投资迅速遇冷,有的时候我们可以反思一下,非规律世界的定律如此不容忽视,那为什么我们一直会认为风险投资的钱好拿呢?

小结

这两节课的内容相对较多,核心是通过瓜子二手车的发展逻辑切入,讲述了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以及其对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影响,同时,我也给你分析了当前风险投资遇冷的核心原因。

如果要我来说,这节课最想告诉你什么,我认为是对非规律世界的理解

非规律的变化体现在了两方面。

一方面是创业拿钱的变化。风险投资在移动时代初期变得极其热门,很多时候几个BAT出来的人就可以拿到一笔天使投资,开始自己的创业历程。但是伴随着风口的不断切换和竞争的不断加速,创业的钱越来越难拿,也越来越需要拿大钱。资本开始催生行业,而不是早期看行业自然成长,如果现在还顶着三五个拿天使创业的想法,该醒醒了。

另一方面是业务玩法的变化。过往新产品的涌现和扩张都是产品或技术主导,所以做产品和做技术的人很多时候认为产品和技术可以解决一切。没有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资本主导的模式,Too young too simple。我们可以不喜欢,但是需要了解这种模式并且予以重视,从而避免视角单一带来的决策失误。

思考题

在这节课的最后,你可以想一想,之前还见过哪些用巨量资本改变行业格局的事情么?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互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精选留言(5)
  • 好好学习 👍(4) 💬(1)

    请教老师个问题,如果说 企业因为没有实质的差异化,导致最终并购。 那像某宝,东,宁这种电商企业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哪儿呢?

    2022-09-05

  • 茉莉清可乐对奶茶 👍(1) 💬(1)

    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有差异化么?

    2022-10-13

  • AlanHalo 👍(1) 💬(1)

    巨量资本改变行业,前两年因为疫情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社区团购的需求大幅提升,社区团购的规模在资本介入的背景下涌出了大量玩家。 虽然因为资本带来的补贴大战,价格战致使菜市场等社会民生之本收到冲击致使国家下场干预,但从终局思维来看,资本确实让社区团购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增加了大家在疫情期间的商品购买渠道,从而成功扩大了市场的规模。 但是社区团购能够得到大规模的发展,离不开疫情下的管控导致的生活不便以及各巨头对该业务的输血。价格低廉的背后,其实还是离不开各自的补贴与造血,生鲜生意的高损耗短保导致利润一直挑战大。巨头们看中的是社区团购作为流量入口对于大量线下顾客的触达,通过高频复购的场景带动其他电商/本地生活板块的提升,但如何真正有效的转化这些偏线下顾客到别的业务上,看起来大家仍然在探索,社区团购这个烧钱的业务能不能带来大家预期的结果,仍然存疑。

    2022-09-02

  • 江同学 👍(0) 💬(1)

    汽车行业的电动车算吗?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在智能电动汽车时期,前期利用巨量资本,超越了传统汽车大厂

    2022-09-02

  • Mr.Tree 👍(5) 💬(0)

    拼多多的快速崛起,在淘宝,京东等占据了中国电商市场,看似已经饱和,拼多多针对3,4线城市用户,大量的补贴,砍价提现红包,实现病毒式传播,获得了大量用户

    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