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

17 环境:为什么百度在移动时代坐视字节的崛起?

你好,我是雄峰。这节课是非规律世界的第2讲,我们来聊一下百度,这个PC时代的王者,移动时代的迷途羔羊。

BAT代表了PC互联网时代最大以及最重要的三家公司,分别是百度、阿里以及腾讯,它们在各自的领域战胜了自己在国外最大的对手。阿里战胜了eBay和亚马逊,腾讯战胜了MSN,百度战胜了谷歌。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阿里和腾讯依旧屹立在移动互联网的潮头,但是百度却逐步掉队,市值一度只有前两家的十分之一。

到了如今,大家提到B,更多的会想到字节跳动(ByteDance)。曾经仰望百度的字节,如今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广告平台,并进一步往海外扩展。字节的创始人张一鸣曾经说过:字节初期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百度忽视了我们所做的业务,本质上,大家处理的都是信息效率的问题。

为什么百度会在移动时代落后?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命题,再过几年应该会成为MBA商业课程的分析案例,而且分析角度很多,例如组织管理、战略反复、业务布局等。这里,我说个不一样的观点,百度在移动时代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固守优势(搜索业务),忽视了移动互联网爆发后更多的新增机会,让自己错失了移动互联网开疆拓土最好的时机。

接下来,我将带你分析百度曾经做对了什么,帮助自己取得国内搜索的领先优势,又在移动端做错了什么。最后,我们也可以聊聊,基于百度的经验教训,又可以学习到什么。

百度曾经的辉煌

百度之所以成为PC时代的一哥,一方面是因为做的业务是搜索引擎,在PC端时代,搜索引擎是用户获取信息最关键的入口,没有之一,更可以说是最大的流量入口。另一方面,是因为百度在中国区域战胜了谷歌,成为了搜索引擎一哥,顶峰之后市场份额占据70%。

很多人会认为百度胜之不武,“成为一哥的原因是因为一哥退出了中国”,这种论调有太多的情绪所在。从过程来看,百度确实做对了不少事情,它的成功也并非只是因为谷歌的退出。Caoz老师(大咖啊!)经常在自己的公众号“caoz的梦呓”抨击类似的观点,有兴趣的可以翻一下曹大的公众号。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度曾经为什么如此辉煌。

搜索引擎的诞生:信息爆炸的必然

我们前面在互联网的发展脉络中有提到,伴随着互联网上信息的增多,单用户接收到的信息也就越多,用户从过往的信息匮乏转变为信息过载。

那么,如何让用户更简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在这样的需求背景下,搜索引擎应运而生了。

我们要怎么理解搜索引擎呢?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信息的高速公路,公路一端连接着用户的疑问,另一端连接着海量的信息。在这条高速公路上,搜索引擎会通过高效的数据算法能力,帮助用户做好信息的匹配机制。

图片

高速公路的两端分别连接着问题和内容。左侧代表了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通常取决于用户可以提出多少的疑问。对于做搜索引擎这个业务的公司,这里还有两个潜台词,一个是哪些问题是用户会使用搜索引擎来解疑的(用户的规模)?另一个则是,有多少用户会优先使用“我”这个搜索引擎(使用优先级)?

而这两个问题,本质上都直接指向了这条公路上“内容”的部分。

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不在百度搜索衣服,但是会去淘宝搜索衣服呢?

因为百度无法提供有效的电商决策信息,包括商品的详细信息、评价信息、价格信息以及卖家的店铺信用机制等。淘宝屏蔽了百度的爬虫抓取,形成了一个信息孤岛,导致用户在想要购物的时候,会默认选择使用淘宝,而非百度。

搜索引擎的本质是信息管道,如果没有有效的上游内容,用户也不会选择来使用这个管道。

PC时代的百度,核心策略就是两个:一个是巩固搜索的内容护城河,通过独特的信息来吸引用户使用;另一个则是扩大搜索的用户规模,在同质信息内容上吸引用户优先且“只用”。

信息侧:内容护城河

百度很早就意识到了打造内容护城河的重要性。

用户的搜索Query可以很好地告诉平台“我想要什么内容”,如果用户在精准Query之后还需要翻屏继续找内容,这就说明搜索结果不符合用户需求。于是,凭借着对用户需求的敏锐度,百度在上游信息获取上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建设。

2002年,百度推出了一系列内容型搜索产品,比如百度MP3搜索,百度图片、新闻搜索;2003年又推出了当时最大的兴趣社区产品“百度贴吧”,这个产品后来一度占据了百度线上流量的11%;2005年,又上线了百度知道,将互动问答平台与搜索业务结合;2006年上线了百度百科,便于用户通过搜索引擎查询大量的基础词。

图片

这些独家内容壁垒成为了百度当时最大的优势。很多刚刚接触互联网的小白第一个打开的页面就是百度,百度提供的MP3搜索、图片搜索、贴吧等产品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

加之当时的版权环境并不完善,且百度利用了“互联网内容的避风港原则”,即使内容上有大量侵权以及盗版的问题,只要遵循“通知-删除”的操作,也没有办法引来内容服务商对百度的诉讼,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不过,这也对当时的文化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没有了收入),以至于当时国内顶级音乐制作人宋柯感慨道:唱片已死。

谷歌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因为谷歌遵守版权规定,没有提供盗版的MP3服务(有一说一,外企在遵守规则方面做得比国内企业好太多,不管是劳动法还是裁员福利),眼看大量用户流失。

用户侧:流量推广术

除了内容护城河的打造,百度在用户推广方面也比谷歌更加落地。总结下来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收购hao123,另一个则是覆盖网吧渠道。

我们先说收购hao123。当时的互联网用户可分为两部分:搜索引擎的使用者和导航站的使用者。用户对于互联网逐步熟悉之后,虽然其中有一部分会转变到使用搜索引擎,但随着互联网用户的增加,导航站的使用率、用户数还会增长。百度收购hao123之后,可以把导航站的用户收纳其中,也为自己的搜索引擎提供了后续新增用户群体。

hao123是最大的中文互联网网站之一,可以排进全国前五位。根据百度当初的数据统计,来自hao123的请求量占百度搜索量的十分之一,整个网站的流量则占到当初百度整体流量的40%,收购hao123的5000w,最后每年可以给百度创造十亿左右的收入。

图片

再说覆盖网吧渠道的策略。当时使用电脑的用户也可以分为两拨,一部分是用家庭电脑,一部分则是用网吧的电脑。

2008年,全国的PC网民大概有3亿,其中有1亿是网吧网民。按照第三方的数据监控来看,百度占网吧搜索流量的85%以上。这么高的占比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时,百度效仿网游行业的推广策略,采用百度广告联盟的分成模式,与网吧管理软件服务商进行合作:网吧的浏览器默认使用hao123网址站+百度搜索引擎,双方的收益进行一定比例分成。既扩大了自己的用户,又让网吧服务商获得了收益。

在谷歌退出中国的时候,百度实际上已经是国内第一了,只是谷歌退出之后,百度的市场份额一家独大了。

百度移动时代的摇摆

我们在最开头说过,百度在移动时代的落后可以找出很多原因。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关键的因素只有一个:百度固守优势(搜索优先)。此外,则是押注O2O导致错失封堵字节的时机,也失去了智能推荐领域的爆发。本质上,就是错误地估计了信息分发的模式,不只有搜索引擎,还有个性化推荐;也错误预估了信息分发的市场规模,其依旧处于持续壮大的阶段,从而让字节有了机会。

执念:搜索优先论

我的大学基友毕业后去了百度,他跟我说在百度做内容业务最痛苦的点就是要跟搜索扯上关系。百度的一切业务都以搜索为重心,任何业务的扩展都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可以给搜索带来什么?或者,这个是否可以利用到搜索的优势?

这就导致一切跟搜索无关的业务,在内部的地位都会变得完全不重要。

问题来了,搜索在PC时代是最关键的内容入口,但是到了移动时代,搜索只是众多入口中的一个,还不是最关键的那个。

这个变化的背后有两个核心原因。

先说移动App的崛起稀释了搜索引擎的入口价值。垂类App不允许搜索引擎索引,而是将用户时间圈入私家领地,让原有的、可以被百度所爬取的信息变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用户的需求从网页转移到了App上,使用路径逐步发生迁移。

想一想,你在电脑上会通过百度打开58同城的网页,在手机上会重复这个路径么?必然不会。你会直接打开58同城的App,这变相地降低了搜索引擎的重要性。

再来说手机是大众的碎片化使用场景这个因素。想一想,现在我们用PC的目的是什么呢?大部分都是处理工作、玩游戏或者找资料,因为PC是生产效率工具。但到了移动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户的使用时长在逐步增长,而这部分时长需要更多的娱乐内容填充。但是百度并没有重视娱乐和消费内容的建设和投资,用户增长的时长,也与百度没有关系。

可以说,百度把PC时代的成功方法论强行复制到了移动时代,但忽略了大环境的变化,刻舟求剑,不知变通。

歧途:打不下来的O2O

之前跟百度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也都在困惑,为什么当初百度要在2013年-2015年之间重点押注O2O业务呢?

O2O,也就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平台。这类业务既不满足搜索相关的特性,又与百度技术导向的企业能力相背离,偏偏百度砸了几百亿要去做这块业务。

直到后来朋友丢给了我一篇文章,内容是美团创始人王兴2010年在公司内部的讲话,我才初步明白这其中的缘由。

我们仔细看下这张图:

按照王兴的理论逻辑,搜索时代只能够服务线上的广告主,但是团购时代可以服务线下半径5km的本地商家,将广告主服务从几十万拓展到上千万,从而成就最完美的商业模式。

回到当时的情景来看,百度已拥有14个“亿级用户数”的产品(百度搜索、百度手助、百度地图等),流量早已不是问题,到了移动时代,在搜索市场也依旧是一家独大的局面。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让非搜索、移动端的流量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跟搜索一样达200亿的收入规模。

为什么当时百度不去做自己擅长的广告呢?

一方面,当时手机端屏幕小于电脑,直接移植PC端的广告模式体验较差。在移动端信息流广告出来之前,一直没有像样的变现方式,广告形态都是banner、积分墙之类的,转化效率很低,用户体验也很不好。另一方面,移动搜索中与本地生活服务相关的占比反而越来越高,团购“交易抽佣”的商业模式也非常清晰。这样,也不难理解百度要切入这一块业务的原因。

但问题来了,O2O业务是一个极重线下人工运营的工作,可以说,地推才是O2O的护城河。美团是从阿里挖来了中供铁军的负责人干嘉伟,才让线下扫街团队管理变得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但是技术范的百度很难跟对手一样自建线下团队,只能够依托于代理商体系。而代理商是看到利润才会重点投入的主,在业务不明朗的关键时候并不会跟美团血拼,加上代理商不好管控,百度在线下也逐步落后于美团。

而更严重的问题就在于,百度深陷O2O战争的时候,不仅错过了巩固搜索上游内容的好机会,也错过了围堵字节成长的好时机。

字节:闷声大发财

字节跳动的创始人张一鸣和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是老乡,都是福建龙岩人。有意思的是,王兴相对来说更高调,喜欢在不同的场合输出自己对于产品、商业以及组织模式的理解;相反张一鸣特别抵触,在他的观点中,认为:如果这个事情很重要,那为什么要对外说?如果你不想要巨头参与竞争,你为什么要引起巨头注意?同一个事情,具体执行知道和CEO知道,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字节都不参与行业活动,也不做对外宣传,一直游历在巨头的视线之外。核心目的,就是不引起百度的注意,因为二者做的本质上都是信息分发的业务,同时字节也在大量挖百度的人,更关键的是,字节判断,信息分发到了移动时代依旧是一门大生意。

新的信息分发方式:个性化推荐

从PC时代进入到移动时代,最大的变化有三点: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大,用户量越来越大,用户使用网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三个点的变化,意味着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 信息量变大之后,需要分发的信息也就越来越多。在搜索引擎之外,是否还有其他新的信息分发方式,提升信息的分发效率?
  2. 用户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用户越来越基础,大量用户可能不会打字,在搜索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更友好的体验方式?
  3. 用户使用的时长变多之后,用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更好地填充用户时间?

这就在搜索引擎以外,延展出了新的信息分发方式,一种是订阅关注(SNS时代),另一种是推荐算法(Feed时代),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简化信息获取的方式,让用户获取信息变得更加容易,上手门槛更低。

图片

订阅关注和推荐算法这两者相比,个性化推荐的门槛是最低的,易用性也是最强的。搜索,需要用户较为准确地提出问题、打字;订阅,需要用户选择要关注的信息来源;而个性化推荐只需要根据用户的点击行为进行迭代反馈,好的点击喜欢,不好的点击不喜欢,时间越久,用户就会觉得越好用。

想一想,你的父母会打字吗?以我老妈为例,打字只能够用手写笔,信息输入很慢。那如果打开微博都不知道要关注谁呢?假设这些都不会,那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基于兴趣信息进行推荐强化了。

除此之外,头条最开始切入的内容模块是娱乐,当碎片化时间变多之后,娱乐内容是很好的kill time的方式:12年App Store里排在前几名的都是搞笑App,微博上很多热号也是做搞笑内容火起来的。张一鸣为此做了很多的研究,因此,头条的第一个App就是搞笑囧图,然后就是内涵段子,都是“娱乐内容+个性化分发”的产品机制,再到后面演化出了“全部内容+个性化分发”的今日头条,也是字节跳动的看家产品。

但是,百度依旧沉迷于强化搜索分发的模式,并没有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来临之后,玩法在发生变化。

新的商业变现形态:Feed广告

当年促使百度深陷O2O大坑的原因之一:移动端流量变现的方式并不是很清晰。这个问题在今日头条用户规模有3千万的时候,也同样困扰着张一鸣。

2019年张一鸣在员工大会回忆当初13年做今日头条,那时候虽然大家对于广告有很强的信心,但也都不知道该怎么做。直到大家看到了Feed广告的产品形态,基于今日头条App试点了第一单Feed广告后,有了一定效果,再到2014年Facebook广告收入占比超过50%以后,开始意识到并坚定地认为Feed广告是移动广告未来的趋势。

Feed广告也叫信息流广告。简单来说,就是在资讯内容、好友动态中插入广告,让用户以阅读资讯的方式来阅读广告,属于原生广告的一种形式。它最大的特点是“内容即广告,广告即内容”,而且能够以图片、图文、视频等形式来呈现广告,用户原生体验好。

图片

随后,字节的广告收入便一日千里,依托信息流广告,2014年还没过完,就完成了全年20亿的广告收入目标,达到了百度十分之一的规模。

那个时候百度在干什么呢?依旧在O2O的线下泥潭中与美团以及饿了么鏖战,从而错失了追击字节跳动最好的机会。等到2017年再开始追赶信息流业务的时候,今日头条已经有5000w的DAU,并逐步孵化出了火山、抖音等新产品,移动互联网逐步进入下半场,追赶的难度相当大。

此前,百度并非没有看到个性化推荐和信息流广告的机会。早在今日头条成立之前,百度就曾在PC上尝试过智能推荐。在2011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公布了新首页,在固有的搜索框之下,增添了网站导航、实时热点,新鲜事等版块,打造“一人一百度”的口号。

图片

但这个尝试很快就中断了,因为新首页影响了搜索流量,分流了部分用户,而信息流模块没有添加广告,反而会挤占用户时长,也就意味着不赚钱的推荐与搜索左右互搏,影响到了搜索的流量和收入,百度的教训又一次复现了“创新者的窘境”。

小结

好了,我们今天的内容到这里也就差不多了。我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说到的关键内容,主要有三个。

信息的分发模式:互联网发展这三十年,信息逐步从匮乏到过载,信息的分发模式逐步从门户分类发展到搜索引擎,再到社交订阅以及如今的个性化推荐,用户获取信息的相关性在逐步提升,获取信息的门槛在逐步降低。百度从PC时代转移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做的还是信息分发的工作,但是并没有跟上最新的机会。

环境变化导致优劣转化:非规律世界这一框架的内容核心,就是希望你能建立一个认知概念——不要迷信原有成功的经验。很多时候,成功只是时代机遇下的运气,百度在PC时代如此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搜索引擎是最大的互联网流量入口,而到了移动时代,百度不重要的原因,就是搜索引擎不再是最重要的入口。当大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如果恪守原有优势(搜索)而不去拓展新的方向(新的信息分发机制),则会落后于时代。

移动时代的广告形态:Feed广告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广告最大的基石和创新。虽然这个模式在2006年就被Facebook提出,但是直到2014年Facebook通过移动广告获取了74亿美元的收入,移动端收入第一次超过了PC端,才奠定了行业对于移动广告的新认知。

思考题

在课程的最后,我也给你留了一道思考题。想一想,除了百度,还有哪些优势变劣势的案例?

欢迎你在留言区和我交流互动。我们建立了一个读者交流群,欢迎你的加入!如果你觉得有所收获,也可以把这节课分享给你的朋友一起学习。我们下节课见。

精选留言(5)
  • 江同学 👍(5) 💬(1)

    环境变化如水,水无形而有万形。巨头在跨越非连续性曲线之前,其实也能感知到环境的变化,但是基于现有业务的巨大阻力(因为新业务会革了现业务的命),而错失良机。例如智能手机和诺基亚,数码相机和柯达。那么在公司优势业务中,当依赖的环境有了跨越性改变时,是不是要像《创新者的窘境》说的那样,采用和原团队完全隔离的新团队来占领市场?

    2022-08-26

  • 石小天 👍(3) 💬(1)

    一、曹老板所举事例发人深思,让我不禁联想到最近阅读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 的一段话: 一位管理者往往不可能完全摆脱过去,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所谓今天,乃是昨天所做决策和所采取行动的结果。人终归是人,有谁能够预见未来?昨天的决策和行动,不论当时看起来如何勇敢、如何睿智,都有可能形成今天的困难和危机,甚至被证明是愚蠢的选择。 二、佩服曹老板以及各位商业大佬的抽象逻辑 主要是这两点: 1、搜索引擎的本质是信息管道,通过高效的数据算法能力,帮助用户提高获取信息的效率 2、个性化推荐和搜索引擎本质上都是一种信息分发方式,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百度搜索和抖音做的是同一件事 百度搜索和抖音做的是一件事,这个读了真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2022-11-13

  • 言十年 👍(0) 💬(1)

    百度在线下也逐步落后于字节。是落后于美团吧

    2022-09-12

  • yanghp 👍(0) 💬(1)

    百度无人驾驶。没有自己的汽车终端,再厉害的技术也无法落地,现在逐步被新势力几家赶超

    2022-09-02

  • 惜心(伟祺) 👍(0) 💬(1)

    百度对ai技术的积累还是很深的 下一个阶段以AI为技术基石的 mlsystem会有更多表现

    20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