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唐克扬:园林,中国人的诗意栖居
【终版】唐克扬.MP3
标题是个误用。
“诗意栖居”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依然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被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之后,表达的是完整、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们常说的“诗意”关系不大,或可理解为是与神圣共在于大地之上,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大地”也另有深刻含义。你问 DEEPSEEK,它的解读也不完备。
这个误用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中国人听到这句话立刻想到的就是住房问题。在房地产还比较支棱的年头,这话经常被作于售楼处的宣传语,暗示房源哪儿都好,就是距离市区比较远。而我们这一期是要从建筑开始,谈论包括不限于居住和空间的生活问题。
二是这个常见的误用能体现话题的复杂度,它需要一种既具身又有穿透性的解释,这是我执念于邀请唐克扬老师的出发点:唐老师从学术历程到创作、研究都在变动不居的跨界之中,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硕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在清华大学主持学院的设计和教学工作,又从事着自己的个人写作,能够用不同的身份和视角为我们讲述古代园林艺术、建筑、设计美学以及当下生活的真问题。
本期播客也是一个先导,很快,唐老师的名家讲书就会在听书栏目上线。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作家
00:01:01 新书《无名的芜湖》
00:06:14 隐性层面文化的变迁
00:14:17 受到同学项飙老师的启发:“把自己作为方法”
00:19:19 唐老师的学习研究经历
00:26:45 什么是“设计”?
00:29:58 什么是“结构”?
00:39:26 唐老师为什么研究园林?
00:46:22 园林的动观与静观
00:54:03 园林与农耕文明的关系
00:58:49 园林的历史
01:05:47 生活空间与城市观念的变化
01:26:46 建筑与自我的关系
划重点
-
对历史的理解不应该只是字典里的某个条目,而是通过自己的探寻而发现的答案。这个答案可能要到人生晚期才能最终形成。
-
知识本身并不意味着你具备与世界真正沟通和产生共鸣的能力。
-
我喜欢风格,但不拘泥于某一种具体的风格。这种区别在于,我们并不在意特定的某一种风格,而是关注风格整体本身。这种关注指的是先从整体着眼,然后逐步深入到细节。
-
结构就像一张地图:你可能不知道何时会用到其中的某一部分,但首先你必须了解整张地图。
-
设计的本质不在于具体的某个东西,而在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们的生活也早已成为这个大数据和大结构体系的一部分。
-
园林其实是一种静观的艺术,从静观中产生无穷的可能性。它没有限定的答案,但能促使你自己去寻找答案。
-
园林建筑有很强的宗教意义。
-
园林的历史其实是城市化的历史,人们有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园林。
-
仅仅欣赏设计中的和谐面是不够的,真正的理解来自于看到其中的矛盾。以园林为例,当你欣赏它的美好时,也应该意识到外面还有许多人无法享受这种美好。只有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中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喧嚣,才能真正理解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如果不能兼顾这两个方面,那么园林中的美好也难以独立存在。历史上,许多园林在战乱中消失,正是因为未能维持好这种平衡。因此,园林首先应该提醒我们关注矛盾的存在,没有对“黑”的理解,就无法真正理解“白”,我们必须从矛盾出发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