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西厢记》 陈小花解读

《西厢记》| 陈小花解读

关于作者

王实甫,元代大都人,著名戏曲作家。他的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比如《丽春堂》《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西厢记》。四十多岁时,王实甫已经身居高位,但是出于对戏曲的热爱,他果断辞掉官职成为了一名专职于戏曲创作的“文艺中年”。他经常流连于各个戏楼之间,每日沉迷于戏剧钻研,一直到去世前都在从事戏曲创作,可谓一生都是“戏痴”。

关于本书

《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史上当之无愧的高峰,讲述的是落魄书生张生和千金小姐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不是王实甫的原创,它取材于唐朝大诗人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改编,以及民间不断流传的各种版本,王实甫采集各家精华才创作出了《西厢记》这部广受喜爱的戏曲作品。

核心内容

本书通过描写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传奇,歌颂了他们超越时代的一见钟情式的自由恋爱,表达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一部来自我国元朝的戏曲作品:《西厢记》。

当我们祝福一对新人的时候,经常会说的一句话就是:“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这句对于爱情的美好祝愿,正是出自今天将要为你解读的这部元曲《西厢记》。可以毫不心虚地说,《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最高峰!同时,一直以来,《西厢记》和《红楼梦》都被称为是“中国古典文艺中的双璧”——能够和《红楼梦》相提并论,由此也可见《西厢记》的地位绝对非同一般。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最拿手”的文学类型。但凡是中国人,都一定能背出几首唐诗、几句宋词来,也一定多多少少都会知道《西游记》和《水浒传》的故事。但是唯独“元曲”,它在我们现代读者中受欢迎的程度明显不如前面几种。如果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是一线巨星,那么元曲可能只是个十八线的小明星了。

但是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彪悍的民族以武力治国,对于思想控制比较宽松,更不太管人民群众的文娱活动。而“戏曲”这种文学形式由于很接地气,所以一下子在普通百姓之中汹涌澎湃起来,非常受到欢迎!当时一旦有著名的戏曲上演,必定会万人空巷,人们追戏曲的劲头比起我们今天追剧来说,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众多的戏曲中,被传唱最广、叫座率最高、口碑最好的,就是今天要为你讲的这部《西厢记》。

《西厢记》的作者名叫王实甫,是元代的大都人,距今已经有七八百年了。那时候的大都相当于今天的北京,所以说,作者是地地道道的首都人。但是呢,本来身居高位的王实甫有一天突然觉得,做官根本不是他的梦想,自己真正热爱的是戏曲。于是他果断辞掉了官职,成为了一个专职于戏曲创作的“文艺中年”。他经常流连于各个戏楼之间,跟戏院的老板和戏子们都是好朋友。他每日沉迷于创作,苦苦钻研,终于有一天推出了自己的代表作《西厢记》。这部戏曲一经推出立刻受到追捧,戏曲中所讲述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也一时间传遍大街小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但是这个故事却不是他的原创,因为早在唐朝的时候,就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叫做元稹,他曾经写过一部《莺莺传》,是这部《西厢记》的原型。那么元稹又是谁呢?也许你对他的名字并不熟悉,但是他有一句诗你却一定不会感到陌生,那就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而《莺莺传》写的就是元稹自己在结婚之前的爱情故事。《莺莺传》的篇幅很短,但是却把落魄书生张生爱上贵族小姐崔莺莺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只可惜呢,到最后却是个悲剧,功成名就之后的张生背弃了他与莺莺的爱情誓约,无情地将她抛弃了。后来故事在民间不断地流传,一直到了金代的时候,一位被称为董解元的作家不知是出于自己的私心还是为了照顾广大读者渴望大团圆的善良愿望,他把结局改成了“张生与崔莺莺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而等到咱们的王实甫呢,两位主角就不仅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连他们相知相爱的整个故事情节都被狠狠地添油加醋,情节被描绘得一波三折 、勾人心魄。当时流行的元曲,一般来说只有两三万字,严格遵循“一本四折”的形式:一个“本”基本上讲述一个内容主题,而一个“折”则相当于一个情节片段。但是王实甫的《西厢记》却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个创作规则,它的篇幅比起以往大为增加,足足有五本二十折,整整八万字。

下面咱们就来一起听一听这本当时最受欢迎的折子戏,虽然没法给你唱出来,但是它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也足以让你过足瘾。

《西厢记》里几乎每句唱词都有令人惊喜之处,但是今天重点只讲这部戏曲中的“三个计谋”。不过,只要认真听懂这三个计谋,就可以了解到这部戏曲全部的故事情节和来龙去脉,并且还能认识书中三位个性迥然不同的主角。这三个计谋分别就是 “崔莺莺的计谋”“张生的计谋”和“红娘的计谋”。

首先,来说一说女主角崔莺莺的计谋。

这是一个非常凄苦的计谋。表面上虽说是个计谋,但实际上更是一种“献身”。通过这个计谋,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残酷的理教对人性的漠视。听完这个计谋,我们也就能够大概知道,在《西厢记》的创作年代里,“自由恋爱”这件事情有多么不可思议,而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对于当时整个社会来说,又有多么的石破天惊。

西厢记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西厢的故事。那西厢是什么地方呢?就是西边的厢房。古时候的房子分为正房和厢房,正中间比较重要的是正房,两边的小房子就分别是东厢和西厢。浪漫的爱情故事正是起源于这间西厢。

刚才我们说了,作者王实甫是元朝人,但他写的却是发生在唐朝的故事。故事里的张生和莺莺都是唐朝人,所以对于作者本人和当时的读者们来说,这也是一个“古代的故事”:女主角崔莺莺小姐刚刚十九岁,她的父亲是曾经的相国,不久前刚刚去世了。莺莺与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老家安葬,但是路途遇阻,就只好先将灵柩寄存在一个叫做普救寺的寺庙之中,母女二人在寺院的西厢暂时住下。

男主角张生呢,本来也是官宦之后,大名叫做张君瑞,只可惜他父母早亡,家道中落,所以正准备去参加科举考试,想要谋个一官半职。在赶考途中,有一天他闲来无事想要出去逛逛,于是就逛到了普救寺中。在这里,惊鸿一瞥,天崩地裂!张生遇见了他的一生挚爱——崔莺莺小姐。只这一眼,张生就被勾去了魂魄。他对身边的小和尚说:你看那位小姐,不仅长得美丽,而且一双小脚也十分令人心动。和尚就问他了:你站在这一头,她站在那一头,两个人隔得这么远,况且她又穿着长裙子,你怎么知道她的脚很小呢?张生说:你看这地上落下的花瓣呀,她踩在花瓣上的足印又轻又浅,一定是一双很小的脚!——就在这个时候,莺莺小姐恰好一回眸,看见了痴痴的张生。这一个眼波流转,就此在张生的心里烙下了抹不去的印记。

过了几天,张生来找寺院的长老,强烈要求搬到寺院里来住。理由是客栈太嘈杂了,他要到寺院里来静心学习。我们当然知道啦,他肯定不是来学习的。搬到寺院里之后,他日思夜想希望能与莺莺相遇。而莺莺呢,也渐渐注意到了这位青年才俊,对他青眼有加。在寺院寂寞的深夜里,两人隔着围墙在月下对诗,互相倾诉着衷肠。

但是好景不长,很快故事中的大反派就出现了:孙飞虎本来是个朝廷军官,但是后来落草为寇,他听说了莺莺的花容月貌,就带着五千人马去普救寺抢亲——莺莺到底美到什么程度呢?戏曲里面说,寺院里的和尚们因为贪看莺莺,经常连香烛的灯火灭了都没注意到。

孙飞虎一不做,二不休,带着人马团团围住了普救寺,要求三天之内必须交出莺莺,否则焚毁寺院杀光所有人。生死关头,年仅十九岁柔弱的千金小姐崔莺莺为母亲献了一个计谋:她主动要求献身,去做孙飞虎的压寨夫人,来保全母亲和寺庙中其他人的性命!老夫人坚决拒绝了这个请求,不过原因恐怕和你想象的不一样——老夫人居然说,崔家是名门望族,如果莺莺被掳去做压寨夫人,那必定会辱没家谱!

万万没想到啊!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的母亲。难道女儿的性命竟还没有家族的声誉更重要吗?这到底是不是亲生的!莺莺没有办法,又出了一个下策:她准备用白绫自尽,然后请母亲向孙飞虎交出自己的尸体,这样一来既能保住其他人的性命,又能保住家族的名节。

但这个主意实在是太狠了,简直是以死明志。幸好绝望之际,莺莺又想出了另一个计策: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有办法击退孙飞虎,就请母亲将自己嫁给他,不仅不要聘礼而且还重金陪嫁。老夫人当然还是不愿意了,她不希望女儿嫁得门不当户不对,但是比起被土匪抢走,这已经是很好的选择了,于是最后只好勉强同意。

听罢莺莺小姐出的三个计谋,我们可能没法感叹这个女孩子的聪慧机智,而是对她母亲的态度感到无比震惊。相比于亲生骨肉的生命安全,她更在意的却是女儿的名节和家族的声誉,实在是令人气愤!但是恐怕这并不是莺莺母亲一个人的狠心,而是当时整个社会就原本如此。中国历史上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都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贞烈这个词向来被用作对女子的最高评价。对女子来说,要么就严守贞洁,万一实在做不到贞,那就必须要烈,用死来证明自己。

中国古代一直都有“男女七岁不同席”的传统,即使是亲兄妹或亲姐弟,到了七岁之后也不能够坐在一起吃饭,而夫妻之间的第一次见面往往就直接是在洞房的婚床上。我们今天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像《西厢记》里描绘的这种男女偶遇然后互相钟情的故事,有什么好稀奇的呢?但是在当时讲究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环境之下,一个讲述青年男女私定终身的故事,无疑是惊世骇俗的,更是开历史之先河的。

那么接下来,咱们再来讲一讲男主角张生的计谋。

张生本来就已经被莺莺迷得神魂颠倒,当他得知如果能击退孙飞虎就可以娶莺莺为妻之后,当即献出一个计谋:他让寺庙里的老和尚出去与孙飞虎谈判,说莺莺正在给父亲服丧,等到三天丧期一过,就会主动出去嫁给孙飞虎。这其实只是拖延时间的缓兵之计,另一边,他已经悄悄托小和尚去给自己的好朋友杜确送信,要他率兵来解围。杜确是张生的昔日同窗,但是他后来弃文从武,考上了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将军。杜将军果然不负众望,他带领着十万大军剿灭了孙飞虎的队伍——什么?十万大军?!这也太大题小做了吧?况且在区区戏曲舞台之上如何能表现出十万大军的场面?那恐怕是你想多了,因为作者只用了“山门外锣鼓震天”这句话就交代了战争的全过程,他根本不愿意多费笔墨在那些和爱情没有关系的场面上。于是很爽快的,情节就发展到张生成为了大英雄,他的计谋解救了崔莺莺全家以及普救寺上上下下所有人。

英雄救美人,自古就是最美妙的爱情传奇。虽然在孙飞虎抢亲之前,张生和莺莺就已经隔墙对诗,彼此暗种情愫。但是经历过生死难关之后,此刻,莺莺不仅是倾慕张生的才华,更被他的英雄气概深深打动,到这里,戏曲终于要展开它最为精彩、最为动人的部分了——那就是关于张生与莺莺之间生动的爱情描写,当然,还有更加生动的“性爱描写”!

这部看似小清新的戏曲,描写起男欢女爱来一点都不含蓄!作者不吝笔墨详细描写了张生与莺莺初夜的情景:对于莺莺的处女之身,作者用了“软玉温香”四个字,文字之间不仅有色泽度、有光滑度,甚至还有温度。对于那个最难以描绘的具体过程,作者又是怎么描写的呢?他说“花心轻拆,露滴牡丹开”,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一下,就是说“花蕊被轻轻地拆开了,露水滴在牡丹花上,它悄悄地开放了。”这样羞于启齿的环节,居然被作者描写得和水墨动画一样——古往今来,无论中外,善于性爱描写的作家其实不在少数,但是能够如此精炼、灵动、梦幻地描写出床笫之欢的具体情状,《西厢记》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听到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西厢记》都被列为禁书。当然啦,不用猜我们也知道,其实屡禁不止的《西厢记》才是民间真正的畅销书,当时几乎人人家里都藏着一本。清代的金圣叹就曾经说:“《西厢记》不同小可,断断不是淫书,乃是天地妙文。”而且,他还将《西厢记》列为“六才子书”,与《庄子》《史记》等相提并论。

《西厢记》对于后世文学影响非常之大,比方说《红楼梦》中有许多暧昧的性爱描写,就颇得《西厢记》的真传。而且在《红楼梦》本身的情节中,也多次提到了《西厢记》,有一个专门的回目就叫做《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从元朝到清朝,《西厢记》已经流传了有足足四五百年的历史,《红楼梦》中的人物对于《西厢记》的评价其实非常有意味:宝钗代表着最为“正统”的观点,她说呢,女孩子还是不认识字比较好,只可惜自己恰巧已经认识了字,那就只能看些正经书,绝对不能够看《西厢记》这种淫词艳曲,否则会让人移了性情;不过宝玉和黛玉就完全不同了,宝玉不仅自己爱看,还用《西厢记》里的话来打趣林妹妹,虽然把林妹妹惹得哭哭啼啼,然而最终两人还是在花前席地而坐,通读了这本书。宝玉问黛玉:妹妹你说这个曲子好不好?黛玉笑着说“果然有趣”。

不仅仅是针对于《红楼梦》而言,《西厢记》对于整个后世的文学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文人都开始效法和学习,许多文学作品也纷纷借鉴和套用《西厢记》的情节。不过更多的文人则是从《西厢记》中汲取营养,将它糅合进自己的创作之中。无论是《倩女离魂》《牡丹亭》还是《金瓶梅》,我们在其中都能够清晰地看到《西厢记》的影子。

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它涵盖的范围极广,比起艺术成就,《西厢记》中体现的人文关怀更是源远流长。无论是一见钟情的爱情,还是超越礼俗的结合,甚至是对功名利禄的淡漠,都是超越了那个时代的。

最后,咱们还要再讲第三个计谋。书中还有另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小丫鬟红娘——这第三个计谋,就是“红娘的计谋”。

今天我们管帮助别人牵线搭桥、介绍对象的媒人叫红娘,这个名字是从哪里来的呢?正是出自《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丫鬟红娘。不过故事的一开始,红娘并不是崔莺莺和张生的“介绍人”,她不仅没有牵线搭桥,而且还奉老妇人之命监视莺莺,以防她有越轨之举。不过后来经历了一件大事之后,红娘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折,完全倒向了莺莺小姐的阵营。这又是为什么呢?

自从张生献计击退孙飞虎之后,他满心以为老夫人会履行承诺把莺莺许配给自己,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有一天,老夫人叫来张生和莺莺,然后对莺莺说:“快来拜见你的哥哥。”什么?!哥哥?!不是说好是结为夫妇的吗?怎么突然就变成了结拜兄妹!老夫人你怎么不按套路出牌啊?老妇人解释说,老相国还在世的时候,早就把莺莺许配给了自己的侄子了。老夫人还许诺给张生一笔钱财,让他另娶名门闺秀。

张生一下子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活活病倒了。另一边呢,莺莺其实也早就对张生芳心暗许,听闻这个巨变之后不吃不喝,日日以泪洗面。这个时候!红娘轰轰烈烈地出场了!她几乎成为了扭转整个剧情的关键人物。“悔婚”这件事不仅让张生和莺莺这对小情侣痛苦不已,同时也唤醒了红娘心中正义的小宇宙,她决定了,要认真地撮合这对有情人。但是啊,这个媒人真的一点都不好当!因为张生和莺莺,实在是两个名副其实的“假正经”!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红娘夹在这两个人的中间有多么的为难,她这个媒人又做得多么的尽心尽力、任劳任怨。

在第一个回合里,老夫人悔婚之后,张生害了相思病,但是他却拿不准莺莺小姐的心思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就去求红娘。红娘出了主意,她在一个月圆之夜将莺莺引入寺院的花园小径,让莺莺隔着寺院的围墙听到了张生肝肠寸断的琴声《凤求凰》。结果呢?莺莺明知是情郎在向她诉衷肠,却佯装不知是谁大半夜弹琴,气呼呼地回房间里去了。

接着来到第二个回合:借琴音传情不行,红娘再生一计,她让张生直接给莺莺写信。这次红娘已经知道莺莺肯定又会故作矜持,于是把书信悄悄放在了莺莺的梳妆盒上。结果莺莺看到了书信之后一边心内暗喜,一边却把红娘劈头盖脸地痛骂了一顿,还明知故问这封信是从哪里来的。甚至还要把红娘交给老夫人处置,把咱们的红娘活活吓个半死。

到了第三个回合:莺莺小姐在红娘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终于肯回信了,她托红娘交给张生一首情诗,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字面意思大概是说:月出时分我在西厢等待,我的窗户迎着风开了一半,墙边的花影在浮动,恐怕是一位玉人将要到来。张生一看大喜过望!这分明是莺莺写信暗示自己去跟她约会啊——时间就是晚上月亮出来的时候,地点在西厢,莺莺一定会开着窗户等着我,要我沿着花墙跳下去与她相会!当天夜里,张生果然准时赴约,但是他刚刚跳下围墙,就被莺莺狠狠地大骂了一顿。莺莺坚决不承认自己在诗里的所有暗示,还说了很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让张生非常难堪。

听到这里我们不禁会觉得,崔莺莺这位小姐也实在太假惺惺了吧?明明很喜欢张生,而且还主动勾搭了人家来约会,却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脱。不过呢,其实这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女生去约会还要三推四就、故作矜持来抬高自己的身价,更何况是古代深闺里的千金小姐呢?但是,这样一直僵持下去总不是个事儿啊!这个时候,红娘耐不住暴脾气,自己直接出马了。

很多人读了《西厢记》之后都会觉得张生和崔莺莺这两个人未免也太装腔作势了,反而是红娘这个小丫鬟最为真诚、爽快,最惹人喜欢。张生拜托红娘去牵线的时候,多次许诺以后要用重金酬谢,但是红娘却当面驳斥他:你这个穷酸鬼,我帮你难道是图你的钱财吗?你看看,这气势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小丫鬟的口吻。

她深知这两个羞涩的男女身后,缺少的正是她这样一个推手。红娘自己虽然分文不取,但是却向张生要了十两银子去买被褥。她安排好了幽会的时间地点,并且十分体贴地买了被褥给小姐做洞房准备,生怕会冷到了她。红娘去送被褥的时候也着实有趣,她砰砰砰敲门,张生问是谁,红娘就说:“我是你前世的娘!”火辣辣的女汉子形象跃然纸上。等万事俱备之后,那位小姐又是什么态度呢?莺莺嘴上说不愿意,身体却诚实得不得了。在得知了红娘的安排之后,羞羞答答地在夜深人静之时跟随红娘来到了张生的门前。于是,红娘一把把她推进了房间。

不仅在撮合的过程中红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后来东窗事发,老夫人问责的时候,红娘也极为勇敢、毫不推脱。老夫人大怒,要治红娘的罪,但红娘却顶撞老夫人说:他们两个人早已经生米煮成了熟饭,都已经睡在一起一个月了,再治罪还有什么用呢;这还不算,红娘还指责老夫人说,事情弄到这个地步完全就是她老人家自己的错。本来在危急之中已经答应了张生要将莺莺许配给他,但事后却不守信用违背了承诺。张生救了全家人的性命,老夫人不仅不报恩,反而还要将一对你情我愿的佳偶活活拆散。

这番说辞实在是三观太正了!事实难道不正是这样吗?但是这样明白无误的道理却要通过红娘这样一个小丫鬟的口中说出来。与老夫人看中门第和家族荣誉不同,与小姐的故作矜持也不同,红娘的性情是最真诚的。她之所以要帮助张生和莺莺,完完全全都是为了一个“情”字。红娘才是作者王实甫在整部戏曲中为自己挑选出来的真正代言人,是红娘告诉了我们《西厢记》最核心的主旨是什么,那就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戏曲最后的结局,也正如大家所盼望的,两人最终成为了眷属,张生考取了状元,从此和莺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中国有句俗话:“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可能是《西厢记》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太过于动人心肠,所以怕女人们看了之后会春心荡漾。但是我却认为,不论男女都应该看《西厢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什么比纯粹的爱情故事更让人读过之后快乐无比了!

张生和莺莺的故事就讲到这里,下面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的重点内容。

第一,《西厢记》是中国戏曲历史上的高峰。在元代的时候,戏曲要比今天受欢迎得多,戏曲创作也盛况空前。《西厢记》正是所有戏曲中好评度最高的一部!

第二, 《西厢记》的故事其实渊源已久,经历了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以及其他诸多个版本的流传,最终才形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王实甫笔下的《西厢记》。

第三, 我们重点讲了这部戏曲中的“三个计谋”,分别是 “崔莺莺的计谋”“张生的计谋”和“红娘的计谋”。通过这三个计谋我们了解到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认识了三位性格完全不同的主角。

第四,当时的社会中对女性的幸福非常漠视,将女性的名节看得比她们的生命更重要。所以才会导致崔莺莺提出要用自尽的方法来保护其他人。在这种视男女爱情为洪水猛兽的环境下,《西厢记》中对于“自由恋爱”故事的讲述是石破天惊的,这也是它几百年来一直深受读者欢迎最重要的原因。

第五,《西厢记》中有不少的性爱描写,导致它屡屡被列为禁书。但是这些描写不同于庸俗的言情小说,它既精炼又灵动,非常与众不同;同时,《西厢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特别深远,我们特别举了《红楼梦》的例子来详细说明《西厢记》对后人的影响,以及后人对它的品评。

第六,相比于张生与崔莺莺两位男女主角,小丫鬟红娘真诚爽快的性格更加出彩。她是整部戏曲中十分关键的人物,她不仅藐视权威、大胆地跟老夫人做对,而且也不喜欢磨磨唧唧的爱情试探,而是非常果断地促成两位主角的好事。红娘的所做、所言,正体现出《西厢记》这本书最核心的主旨: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撰稿:陈小花 脑图:摩西 转述: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