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白石老人自述》 贾行家解读

《白石老人自述》| 贾行家解读

关于作者

齐白石,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早年曾为木工,后以卖画为生,57岁后定居北京。齐白石书工篆隶,取法于秦汉碑版,行书饶古拙之趣,篆刻自成一家,善写诗文。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关于本书

《白石老人自述》是齐白石的口述自传,全书涵盖了画家八十多年的艺术历程和生平往事。本书的文献价值非常宝贵:保持了鲜活的原始资料。和齐白石同时期的国画大师,像黄宾虹、傅抱石,都没有留下这样清晰详细的回忆录。

核心内容

齐白石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少年时代,他出身贫苦,是个聪明勤奋的木匠。齐白石一辈子不忘这个本,这是他的底色和立场。第二个阶段是青年学画时期。他向名士们学诗学画,同时以民间画师的身份修炼技艺,所以他能做到文人与草根的融合。另外,他养成了“草间偷活”、不慕权贵的性格特质。第三阶段是中年的“五出五归”。他游历天下,见识名家真迹,艺术境界大涨。第四个阶段,是55岁进京,获得国际声誉,成为国画大师。

齐白石的前半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最后繁荣期;后半生,身处中国艺术转型期,受到文化精英们的推崇。少了哪一个时期的机遇,他的艺术传奇都不完整。所以,齐白石的幸运,也是中国绘画的幸运。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说的这本书叫《白石老人自述》,也就是齐白石的晚年口述自传。

对齐白石的介绍,一般都是这么开始的:他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他在漫长的人生里,书写了很多传奇,也留下了不少轶事。

其实,很多人的心里,一直憋着一个没好意思问的问题:齐白石的画,到底好在哪啊?再说直白点,那些小鱼小虾,寥寥几笔,凭什么值那么多钱?2017年,他的《山水十二条屏》,在北京保利拍出了9.3亿,已经和毕加索、蒙克处在同一条价格线上了。

作为中国人,说不出一幅国画好在哪儿,是不是多少有点儿尴尬?所以我觉得,在讲齐白石的传记之前,应该先把这个问题聊透。搞清楚齐白石的卓越之处,我们就知道该从他的人生故事里找什么了。

说起来,不管是毕加索的现代派,还是蒙克的表现主义,都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以来,世界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们绕过现代主义的各种概念,只说最直观的现象:自打有了相机、摄影机,画的“像不像”,意义就不大了,也不再是画家们特别关注的了。绘画要想往前走,就必须换一个方式来观察和表达世界。

这时候,一幅画的收藏价值,有个很直白的原则:画中所传达的东西,不能被低成本的形式替代,也不能轻易复制。否则,我打开电视就能体验的东西,为什么还要专门跑一趟画廊?要是没有稀缺性,我花一大笔钱买下来,怎么向别人炫耀?

齐白石的艺术,也和这个大背景有关。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海外归国的著名画家,像从日本回来的陈师曾,从法国回来的林风眠、徐悲鸿,都发现,北京有位当过木匠的老画家,非常了不起,是世界级别的艺术大师。他们这些大画家,不用对比艺术史,判断对方是什么门户和来路,只要是好画,就能一眼认出来。从原始壁画到先锋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一致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

说起来也很神奇,齐白石虽然不知道外国的那些事。但他的画,天然就是既符合中国传统,又是全世界都在寻找的东西。当他的画传到东京、巴黎时,立刻引起了艺术界的轰动。他还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

齐白石的画风是工笔和写意合一。我们习惯的那种大写意风格,主要是他的晚年作品。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大画家中,齐白石的工笔画功底也是超强的。而且,他还是画、诗、书、印一体。也就是说,不只绘画,他的篆刻、书法、诗歌造诣都极高。中国古代对文人画的理想,就是要让这四种艺术,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上。宋徽宗赵佶也是能实现这个标准的人之一。

在这本书里,齐白石详细讲述了,他是怎么从一个乡下木匠,一步步走到这个艺术高度来的。在中年以前,他始终处于中国民间社会和千百年来养成的传统文化之中,同时,身上还携带着纯粹的民间气息,一直保有天真的性格。这也正是艺术鉴赏家们最赞叹的一点。所以说,不是齐白石在有意识地贴近现代艺术潮流,他一辈子都没有关于现代的概念,而是现代艺术发现了他。

齐白石的大器晚成,不能说是遗憾,而是难得的机缘。要不是民国时期,西方思潮快速涌入中国以后,让社会艺术观念迅速迭代,他也等不到这个走向世界的机遇。你看,梵高就没等到。这对齐白石和世界艺术来说,都是很大的幸运。

那么,齐白石的画,具体好在什么地方?我发现,在各种艺术评论里,来自画家的评价是最直观、最明白的。比如著名画家朱新建——他的一件三联水墨画,在2018年11月以近400万元的价格成交。朱新建是这么说的:“齐白石到底哪儿好?这就好比摔跤吧,摔跤的基本方式是脚底下使绊子,对手摔倒、着地就算赢”——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般来说,一幅画要达到一定境界,需要依照基本的绘画技巧。然而,“齐白石他就不使绊子,揪着人耳朵就给摔地上了。这就属于天生神力,你要仔细看,没有一个摔跤动作是对的,你要学,一学一个错,保不定自己还摔个鼻青脸肿的。”——也就是说,按照通行艺术法则分析,齐白石好像完全不按套路来。可他就是有种天赋,可以绕过常规,直达终点,这个本事别人没法模仿。

另外,艺术家们非常羡慕齐白石的一点是,他的创造力非常持久和旺盛。他晚年的画作,风格依旧清新活泼,没有一点儿衰老迹象。我们前面提到毕加索,除了拍卖价格,他和齐白石还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很长寿,艺术生命也都很长。毕加索一生的作品有30000多件,齐白石到90岁时,每天还能画四、五幅画。但毕加索的风格是外在狂放,齐白石则气定神闲。我们看齐白石的晚年照片,是一个虚弱老者。但从创造力上观察,他简直像西方神话里的巨人,有近乎野蛮的能量。我们今天能见到这么多的齐白石作品,也要多亏他的这种力量。

从这本《白石老人自述》里,我们能找到这股“天生神力”的来源和迹象。比如说,网上有篇流传很广的文章:前几年,齐白石的《夕照归牛图》卖了2000万。这幅画上,只有一个牛的背影,用墨笔画了两条腿,上面涂了个圆圆的牛屁股。于是,很多人拿着放大镜找,想知道:这个牛屁股到底哪里值这么多钱?最后,在牛背上看到一小节露出来的牛犄角,于是就有人分析:这节牛角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补上去的,它赋予了画面以动态。

我觉得没那么复杂,也用不着放大镜,齐白石画的时候都快80岁了,也没用放大镜啊。你读过这本传记就知道,齐白石从小就放牛。牛走路时,头和尾巴怎么摆动,他随手画出来就是准的,不用后补。尤其跟着牛回家这个场景背后的感受,他更是忘不掉。我们刚才说了,对齐白石来说,绘画技巧不是问题,也不用刻意展示。他就是在用最简练的方式,在呈现自己的童年情感。

如果你是买家,能感受到这层精妙含蓄,那就真是买着了。要是需要举着放大镜找,可能就属于冲着“齐白石”这三个字的投资行为了。可是,就算投资,也不会吃亏。艺术有点儿像体育,很残酷,一个山头上只能站一个人,第二个上来的就没意义了。齐白石不可替代、没法模仿,而且还不会过时。流派和手法会过时,但是他的这种真性情是不会过时的。把这些特点放到投资市场上,那就等于没有对标对象,可以自由定价,还不用担心将来没人接盘。所以,齐白石的画好在哪儿,为什么这么贵,你应该了解了吧?

说完齐白石的画好在哪儿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说这本《白石老人自述》。齐白石从71岁开始进行口述,断断续续了十多年,直到88岁才完成。主要记录者是他的学生张次溪。后面的几个章节,是齐白石自己写的。这本书的文献价值非常宝贵:和齐白石同时期的国画大师,像黄宾虹、傅抱石,都没有留下这样清晰详细的原始材料。

我们接下来的视角,不只是讲述齐白石的人生经历,我们还要从这段回忆里寻找下面这三方面因素:第一,为什么齐白石的绘画技巧这么高超,艺术生命力这么强劲?第二,为什么在他的画里,文人气质和草根精神能完美地结合?第三,齐白石的真我性情,到底有种什么特质?

先来说他的第一个人生阶段:出生和少年阶段。原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非常喜欢齐白石的这本传记,因为从开头的那句话起,就简洁明了,没有障碍。这句话是:“我们家,穷得很哪!”

齐白石于1863年11月,也就是清同治二年,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一个叫星斗塘的地方。他家当年穷到什么地步?全家五口人,只有一亩多的水田。到青黄不接、雨水又多时,只能烧干牛粪、吃野菜度日。雨水灌进灶里,居然生出许多青蛙。齐白石晚年爱画青蛙,你可以设想,他画的时候心情有多复杂?用他的话说:“穷人家的苦滋味,只有穷人自己明白”。“穷人家孩子能长大成人,在社会上出头,真是难若登天”。这是齐白石的基本立场,他从来都不会忘记自己出身贫苦,和士大夫们不是一路人。何况,想忘也不行,总会有势利的人用这一点排挤他。

他出生时取的名字叫纯芝。在八岁那年——我们说的都是虚岁——到外祖父教的私塾读书,他也是这时候开始喜欢画画的。祖母见他总写写画画,就劝他:“文章能放在锅里煮吗?可惜你生错了人家。”于是,他就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砍柴,一边背书。

在他十五六岁时,父母看他体弱,干不了农活,就让他去学木匠。齐白石回忆:那年秋天,他跟着师傅,在田垄上遇到几个背工具的木匠。师傅立刻拉着他站在一边让路。告诉他:“我们是粗笨木工,人家是会雕花的细木匠。那些手艺,不是聪明人学不成。”从此,他就决心要做细木匠。

他学雕花细木工进步很快。他觉得过去那套老花样,大家都看腻了,就自己添了飞禽走兽、草木虫鱼和人物图案。这些新奇手艺,让他在远近百里很有名,四乡八镇都叫他“芝木匠”。在《齐白石全集》里,收录了50多件他年轻时的雕刻图样,线条非常精细,可以说就是立体的工笔画。齐白石常用的别号里,有“木居士”“木人”“老木一”等,都是为表示不忘木匠的出身。

齐白石的第二个人生阶段,可以称为学画阶段。他在20岁那年,在一个主顾家见到一部《芥子园画谱》,一对比,才发现自己过去的木雕比例不匀称,不是头大了,就是脚长了。他就把画谱一页页地描下来临摹,描了16大本。从此,他擅长画画的名气就传开了。

他给人画雷公和鬼怪时,把几个长相奇怪的同学的脸给画了上去。这有点儿像传说里,达·芬奇照着当地主教的长相,画了《最后晚餐》里的犹大。齐白石的理由是:“说话要说人家听得懂的话,画画要画人家看见过的东西”。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因为鬼谁都没见过,怎么画都行。但他是非要把鬼也画得像活人一样生动才行。齐白石的艺术主张,就是这么老老实实的。

在他27岁时,本县两位名士主动收他为徒,教他画画、书法和作诗。两位老师给他取名叫“璜”,左面一个玉子旁,右面一个黄颜色的黄。他家附近有个地方叫白石铺,于是别号“白石山人”。从此,人们就叫他齐白石了。

这里我们要讨论一下:两个有钱的乡绅地主,为什么要主动收一个小木匠为徒?这就从侧面证明:齐白石年轻时的天才,是让人无法忽视的。在清代,乡绅写诗作画,是由来已久的风雅习俗,也是必修课。他们也让齐白石加入文人的雅集,跟着一起作诗对句。所以,齐白石虽然没有学历,但经历过纯正的传统文化教育。几十年后的国画家们,哪怕科班出身,也很难找到学写古诗的地方了。所以,齐白石的画,绝不是农民画,而是要件齐全的文人画。并且从一开始,还比普通文人画的资源更丰富,基本功更扎实。

他的基本功有多强?看他的工作强度就知道了。因为当时中国还不流行照相,齐白石是以给人画像为生的。湖南当地叫描容,就是描画人的容貌。有钱人会找画师画像。人死了,还都要有幅遗像。他当时画一幅像收二两银子。有些爱贪便宜的人,还要叫他再额外画一套中堂、屏条,甚至给妇女们画袖套、画鞋样,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

而且,给人画像必须得像,否则人家不放你走。好多人以为,国画没有西方素描的写真能力。其实,古代民间画师的肖像画,能达到很高的还原度。齐白石年轻时的人像画,相当精准传神,基本和照片一样。他还有项绝活,能在画像的纱衣里面,再透现出团龙花纹来。要添加这个效果,得额外再给他二两银子。你可能有印象,齐白石老年画昆虫翅膀时,用的就是这样的笔法。

30岁时,齐白石已经可以靠画画养活一大家人了。他祖母对他说:“阿芝,现在我看到,你的画能在锅里煮了!”

齐白石从34岁开始学篆刻,一出手,就达到了很高水平。这不难理解,他之前有很深的木雕功夫。齐白石讲自己的篆刻时说:“我刻印比较有劲,同写字一样。写字是下笔不重描,刻印也是一刀下去,决不回刀。我的刻法,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要四个方向来回磨,把神韵都弄没了。世间事,贵痛快,拖泥带水怎么能做好?”这个技术差别,也是碾压级的。别人可能也知道一刀下痛快,但既没有他的精准,也没有那种力量。

齐白石37岁这年,拜湖南大名士王闿运为师。王闿运是清末闻名全国的文学名家,做过咸丰的顾命大臣肃顺的家庭教师。一开始,齐白石怕人说他巴结名人,不愿意去递门生帖。王闿运还要特地托人捎话来说:“有个木匠非常好学。但说高傲不像高傲,说趋附又不趋附,就是不肯来做我的门生。”齐白石的这种做法,和他的这个回忆方式,相当有意思:我们既能看出个性和自尊,也能看出狡黠的小心思。

齐白石在40岁前,已经是闻名湘潭一带的画师了。他给一个盐商画了12副中堂,得到320两润笔,这在那时是个很大数目。他用这笔钱,买下了一片原来是祠堂的大屋,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借山吟馆。借山的意思,是说山不是他的,只是借来看,吟就是吟诗的吟。这就是齐白石“借山款”的来历。

说到这里,我们要寻找的那些问题,开始有眉目了。

先来说齐白石的真性情。他虽然是从赏识他的士大夫那里获得了系统的文化修养,但他一直自觉地严守民间立场。他称自己是“草间偷活”,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在乡间生活。他特地说起:当年,有些订画的人,明确要求不题款,也就是不能盖署名。这些人的意思是:一个木匠出身的画工,没有资格在斯文的画上题名——这也真是报应,这些画的价值,后来要大打折扣了。齐白石说,“他们既不少给我钱,我倒并不在意”,但实际上是一直耿耿于怀的。所以,齐白石就养成了另一种硬气。他一生都藐视权贵,远离官场,和他们只保持单纯的买卖关系。齐白石还特地提到,他和朋友们一起写诗时,别人作的是为科考准备的试帖诗,只要他怎么想就怎么写,因为他决心一辈子只画画。

所以,我们也能知道,为什么齐白石的画,能把文人格调和民间精神调和起来了。他遵守中国传统绘画的系统,但自觉地把他的淳朴观念,把他从孩提时代接触到的乡村世界,带进了这个艺术系统里。他可以用文人画的方式来画鸡鸭、瓜果、老鼠以及箩筐、农具这些过去不入画的东西。其他画家画草木虫鱼,是以俗来体现雅。而齐白石的画,不只有情趣,还有种真正与自然的亲近感情。这种人生经验,别人是学不来的。

另外,前面也说到了:齐白石还有做木匠、做民间画师的技术底子和持久耐力。再加上天赋异禀,在中年时候,一般画家就已经追不上他了。

但这还没完。此时的齐白石,可以说个性成型,还不能算艺术成熟。下面这个时期非常重要,齐白石称之为“五出五归”阶段。就是在四十到五十岁之间,也就是1902年到1912年前后,他先后五次离开湖南远游。对当时的国画家来说,四处游历非常重要,古人称之为“得江山之助”。在那个年代,既没有电视,也没有博物馆。感受真山真水,揣摩名家真迹,必须要自己走到山水和真迹跟前去。

齐白石在这十来年里,到过很多地方。每逢看到奇妙景观,就坐下来画一幅。在身临其境里,他才彻底明白了古人画谱的布局和意境。尤其是广西的奇峰峻岭,让他大开眼界。这几次远行的山水画稿,被他编成《借山图卷》,一共有52幅。这是齐白石中年的得意之作。

五出五归的另一重收获,是他的名气传出了湖南,开始和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交往。在这些名人家里,他有机会临摹到八大山人,也就是明末画家朱耷,徐青藤,也就是明代书画家、文学家徐渭的真迹。齐白石非常推崇八大山人、徐渭,以及当时的书画名家吴昌硕,自称是“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也就是说,他甘愿轮流给这三位画家当看门狗。有天才的人,推崇起别人的天才来,总是毫无保留的。

当齐白石结束游历回到家乡的时候,画画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你看,行万里路,对艺术家就是这么重要。但是,在这个艺术成熟阶段到来时,他也打算彻底养老了。当时,五十来岁的人,是真正的老者。齐白石把自己的家业分给三个儿子,已经做好了终老于湘潭的准备。可谁也想不到,他后面还有半辈子的艺术生命。

说到这儿,我们再来分析两个问题。齐白石有很多轶事,说白了,就是有很多八卦。有些传闻把他传得像个怪物一样。其实,那些说法忘了一个基本事实:齐白石在晚清乡下生活了五十年,从里到外,都是个标准的清朝人。我们觉得他怪,只是因为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太快,他因为长寿,成了一个穿越者。

比如,有的轶事说:齐白石极为吝啬,待客的几盘点心十多年不换。我们说了他的出身,说了清末农村生活的艰难,他的这些习惯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许多人说齐白石好色,57岁那年娶了18岁的妾。到八九十岁,还在张罗续弦,而且非要年轻姑娘不可。且不说画家天性爱美、生命力旺盛什么的,毕竟那有点儿强行解释,就说一点史实:在清朝,老年人纳妾,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也不违反礼法。只要出得起钱,就没什么主流道德阻力。在那个年代,自由恋爱和离婚才是稀罕事。齐白石57岁时娶的妾胡宝珠,还是他原配夫人物色的,这在当时,代表着主妇的美德。我们现代人,不能持古代的婚姻观,同样,我们也没法要求清朝人齐白石有现代观念。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齐白石的晚年成名阶段。他在55岁那年,为躲避湖南乡下的战乱,独自进京卖画。他一开始在琉璃厂挂出来的润格,也就是定价,是一个扇面2块银元,比普通画家还便宜一半。但因为他的画风不流于世俗,仍然很少有人问津。能看懂齐白石,在当时也不是容易事。

这时候,北京著名画家陈师曾看到他的篆刻和画,大为赞赏,和他结为至交。陈师曾出身世家,祖父是维新派骨干陈宝箴,父亲陈三立是晚清诗坛领袖,他的弟弟,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学大师陈寅恪。

当时的文脉,主要在这些文化世家保存和传递,这其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常态。传统文化是具有阶层垄断性的。所以,齐白石这样的微寒出身,能走到文化界核心,才特别艰难。

经陈师曾推荐,齐白石的画在国际艺术展览上大获成功。从此,世界各地都有人来向他订画。北平国立艺专的校长林风眠,聘请他担任国画教授。在许多国画名家中,林风眠唯独看重齐白石,就是因为他的画里,没有丝毫的陈腐气息,完全是新鲜活力。这个时候,齐白石才真正成了画坛大家。

齐白石在“五出五归”期间,就嫌工笔不够痛快,把画风改成了写意。在北京成名以后,这个风格更突出了。他晚年只画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几乎不再画山水。他的画,不一味求像,也不故意求怪,因为太像是媚俗,完全不像则是欺世盗名。他说,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才最有神韵。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彻底的自在和放松,只追求真性情,只追求好玩儿。

卢沟桥事变以后,不断有日本人和汉奸登门骚扰齐白石。从四十年代开始,他逐渐停止卖画,足不出户。抗战胜利,齐白石在南京、上海进行了一次巡展,带去的200多幅画,全都卖掉了,换回来成捆成捆的法币。结果,拿出去花时,发现连十袋面粉都买不到。齐白石当时的收入已经很高了,但和现在的成交价比,仍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齐白石的回忆,就截止到这里,也就是1948年,他88岁时。你可能发现有哪里不对了——齐白石是1863年生人,按虚岁算,这一年也该是86岁吧?这里有个小故事,权当最后的彩蛋吧。

1937年,也就是齐白石75岁那年,有个算命的相师告诉他:这一年他有大难,要他给自己加上两岁,算逃过一劫。他执行得特别认真,要不怎么说他是清朝人呢。

齐白石去世于1957年,享年95岁,按他自己的算法,就是97岁。总之,白石老人开心就好。

关于齐白石的人生和艺术,我就为你介绍到这儿了,咱们再来回顾一下。

在第一部分,我们说了一个基本问题:齐白石的画究竟好在哪儿?好就好在,他的画既符合文人画传统,又有来自民间的淳朴活力。齐白石的绘画技巧超强,又不按套路出牌,能用简单方法实现顶级效果。同时,他的生命力也非常强悍,一辈子保持着天真本性。这都让齐白石无法被复制,永远不过时。

在第二部分,我介绍了齐白石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少年时代,他出身贫苦,是个聪明勤奋的木匠。齐白石一辈子不忘这个本,这是他的底色和立场。第二个阶段是青年学画时期。他向名士们学诗学画,同时以民间画师的身份修炼技艺,所以他能做到文人与草根的融合。另外,他养成了“草间偷活”、不慕权贵的性格特质。第三阶段是中年的“五出五归”。他游历天下,见识名家真迹,艺术境界大涨。第四个阶段,是55岁进京,获得国际声誉,成为国画大师。

再简化一下就是:齐白石的前半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最后繁荣期;后半生,身处中国艺术转型期,受到文化精英们的推崇。少了哪一个时期的机遇,他的艺术传奇都不完整。所以我们才说,齐白石的幸运,也是中国绘画的幸运。

撰稿:贾行家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