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电影编剧创作指南》 谢鑫解读

《电影编剧创作指南》| 谢鑫解读

关于作者

悉德·菲尔德,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终身教授,好莱坞多家电影公司剧本审稿人及剧本顾问,知名编剧课程导师。悉德·菲尔德结合多年教学及工作经验,总结出电影剧本写作的三幕式剧作法则及相关技巧,其撰写的三本剧作教程被誉为“编剧圣经”,自从1982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16种语言,被全世界250余所大学选用做教材。

关于本书

电影剧本并不是空凭一腔热血,而是靠缜密细致的写作技巧来完成的。悉德·菲尔德认为,好的剧本应该符合三幕式剧作法则和人物塑造的基本四要素。

核心内容

《电影编剧创作指南》主要有3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什么是三幕式剧作法则;第二个重点,怎么用三幕式剧作法则去创作一个剧本;第三个重点,如何在剧本中建立一个出色的人物。

你好,欢迎收听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电影编剧创作指南》,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6万字,我会用大概23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的精髓,电影编剧如何利用三幕式法则和人物四要素来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并且如何尝试把编剧技巧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编剧这个角色在电影创作中尤为重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剧本实质上是一个电影的最初形态,银幕上所呈现的光影,都是在剧本这个雏形之上再加工创作。因此,剧本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电影的品质。了解剧本创作的手法,不仅使我们更容易看懂电影作品,其中的一些技巧也很容易延展到生活中来。当你在面试一个工作机会的时候,面试官让你讲述一下过往的经历。你就可以利用一些编剧方面的技巧讲述一个足够吸引人,并且有利于自己的故事来。

这本《电影编剧创作指南》分享了剧本创作中最经典的三幕式结构,为编剧创作打下了最夯实的基础。同时,这本书又讲述了塑造人物的四要素,在结构的基础上,建立最适合剧本表达的材质。

这本书的作者,悉德·菲尔德,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终身教授。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走出了许多大名鼎鼎的导演、编剧和演员,《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等人都是从这所学校毕业的。除此之外,悉德·菲尔德还同时长期担任多家好莱坞电影公司的剧本审稿人和剧本顾问。他撰写的三本电影编剧教程被奉为“编剧圣经”。自从1982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了16种语言,被世界250多所大学用作教材。他的这本《电影编剧创作指南》和罗伯特·麦基的《故事》、布莱克·斯奈德的《救猫咪》并肩成为电影编剧教学领域最广为流传的三本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很多中国的电影人都读了这本书,并从中有所收获。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那么下面,我就来为你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第一个重点,什么是三幕式剧作法则;第二个重点,怎么用三幕式剧作法则去创作一个剧本;第三个重点,如何在剧本中建立一个出色的人物。

先来看看什么是三幕式剧作法则。想要明白什么是三幕式剧作法则,首先要搞清楚它的字面含义。在这里我们先聊一个基本单位的概念,那就是幕。这个词是从戏剧领域里传承过来的,我们常说的一个词,叫做大幕拉起。幕,其实就是舞台前的两块能开合的布,一般情况下,幕拉开一次,称为一幕。它就是一个段落划分的单位,往往由很多场戏来组成。解释完了这个概念,我们就清楚了,所谓的三幕就是三个段落的意思,它是由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组成的。悉德·菲尔德在这个基础上对于每一幕的时间,做出了规范化设定,他指出,第一幕和第三幕一般是三十分钟,第二幕一般在六十分钟左右。三幕中的每一幕都有它特定的作用和功能。

第一幕的功能是建置,就是要在第一幕中完成基本世界观、人物关系和基本背景的建立和设置。比如《钢铁侠》的第一幕,就告诉大家,故事发生在美国,主人公是斯塔克公司的天才老板托尼·斯塔克,傲慢的他给自己带来了很多麻烦,一场绑架案改变了他的一生。

第二幕的功能是对抗,就是要在这个六十分钟左右的段落中,让主人公不断地进行着对抗这个动作。都有哪些对抗呢?比如说主人公和内心的对抗、主人公和他人的对抗、主人公和社会的对抗等等。这些对抗,往往就是电影精彩情节的主要组成部分。像是在《泰坦尼克号》里,第二幕就是杰克这个人物的三种对抗。第一是对抗自己的身份,他爱上了富家女露丝;第二是对抗还不喜欢自己的女人,他最终追到了露丝;最后是对抗整个环境,所有人都反对他们的爱情。

第三幕的功能是结局,就是要在这一幕完成整个故事的结局。如果故事是战争,那么战争就要在第三幕结束;如果是一场体育比赛,那么就要在第三幕决出胜负;如果是一场爱情,那么要在第三幕走向最终的关系。

说到这里,我们了解了三幕式法则的含义,那么这个法则是怎么出现的呢?其实它和戏剧领域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在戏剧领域里,有一个概念叫做三幕剧,简单的说,就是由三幕戏组成的一部戏剧。三幕剧是所有的剧本里,最常用和传统的一种戏剧性结构了,古典戏剧时期就有超过半数以上的剧本都是三幕剧。悉德·菲尔德在工作中要阅读大量的投稿剧本,慢慢地他就发现很多剧本的写作是没有章法可言的,基本上就是按照编剧自己的感觉创作,除了极少的天才之作之外,其他都水平一般,乏善可陈。于是,他把戏剧领域里最传统经典的三幕剧概念,引入到了电影剧本写作的领域中,并且经过大量的讨论和尝试,把电影剧本写作方法化、技巧化了。就这样,他创造了我们今天说的三幕式剧作法则。

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什么是三幕式剧作法则。三幕式法则就是一个承袭了古典戏剧中三幕剧结构,由悉德·菲尔德具体分化成,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对抗和第三幕结局的电影剧本写作结构。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怎么用三幕式剧作法则去创作一个剧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万事开头难”。对于剧本的创作而言也是这样,如果你想要让别人听完你说的故事,那么肯定需要给别人讲述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开头。因此,第一幕的作用至关重要。悉德·菲尔德就把第一幕分成三个部分来看。

首先,第一个部分需要介绍的是时间、地点和人物,这最早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时间、地点、人物等元素的完整性交代,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元素。当然,以电影剧本写作的要求来看,这一部分要有更加高级地,关于时间、地点和人物的介绍。悉德·菲尔德认为有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主要人物、戏剧性前提和戏剧性情境。

举个例子,在经典美国电影《唐人街》里,首先描写了男主角杰克·吉蒂斯,编剧给他做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设定——一个鼻子受伤的侦探。这样的处理会让观众琢磨,这个侦探的鼻子蒙着纱布,是办案水平不够呢?还是刚经历完一场惊险的侦破呢?就这样,一个能够吸引视线的主要人物建立起来了。第二步,编剧利用一个调查的委托,清楚的交代了主人公被牵扯进什么样的故事主线之中。观众就知道,这个故事是关于谁的,他要去干什么。这个就被称为戏剧性前提。最后,剧本展现了故事发生地洛杉矶正处于一个严重干旱的时期,因此水源是当时稀缺的物品,这个背景就是戏剧性情境了。我们把这三点串联在一起看一下,在干旱时期的洛杉矶,私人侦探杰克·吉蒂斯受人所托,去调查一起疑似出轨的案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第一幕的第二个部分怎么建立。悉德·菲尔德认为,要在第二部分拓展你所写作的人物,和他的人际关系,并顺着第一部分继续发展故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在它的第一幕第一部分里,交代了银行家安迪因为杀了偷情的妻子,而进入了肖申克监狱。它的第二部分很紧凑的讲述了安迪进入监狱,认识了另一个主要人物瑞德和其他囚犯,并且安排了安迪被一些囚犯骚扰的桥段。编剧在这一部分让观众的视线跟随着主人公安迪一起深入肖申克监狱的生活,让我们更清晰的明白了安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经历,并且将要经历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做法,可以让观众持续保持对于主人公以及故事的兴趣。

最后,我们来看看第一幕的第三部分是怎么来建立的。在这个部分中,我们就要描写整部电影的第一个大情节点了。什么样的情节点是第一个大情节点呢?书中举了很多例子,它可以是个戏剧性的场景,比如说《末路狂花》里面路易斯枪杀了强奸犯哈兰;它也可以是一段对话,比如说《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向瑞德购买一把岩石锤子;它还可以是一个简单的行动,比如说《魔戒1》里面弗罗多和山姆离开了夏尔村,开始了他们将魔戒毁灭掉的旅程。情节点可以是任何偶然事件、插曲或事情,它的作用就是紧紧的牵扯着之前的情节线,并且将其转移到另外的发展方向上,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也会发生转变。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幕的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交代出故事的主要人物、戏剧性前提和戏剧性情境;第二个部分要拓展人物的生活范围和人际关系;第三个部分要把故事推向第一个大情节点,让主人公的戏剧性需求发生转变。

完成了第一幕之后,我们进入第二幕的创作。这本书给出的第二幕的定义是,从第一个大情节点的结束到第二个大情节点的结束。第二幕的写作往往是最难完成,耗费精力最大的。首先,它的长度一般是第一幕或者第三幕的两倍,也就是说,第二幕会占据整部影片一半的时长;其次,它对于素材的需求量很高,需要利用的技巧也更多。在悉德·菲尔德看来,一个合乎标准的第二幕剧本,也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前半部分、中间点和后半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它们具体是怎么构建的。

首先了解什么是中间点,顾名思义,就是位于叙事线的中段上所发生的事件。它的作用是将第二幕拆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简化了创作的难度。举个例子,在电影《金刚》里,大猩猩金刚就是在中间点才出场,中间点之前是一众人抵达荒岛,并开始了荒岛探险,中间点之后是大家与金刚关系的建立,并返回纽约。这个中间点,有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既给上一部分画上了句号,又开启了下一部分的故事。那我们怎么样来确定中间点的具体事件,或者说怎么样建立一个中间点呢?书中给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它将一个电影故事分为四个大的事件,分别是结尾、开端、大情节点一和大情节点二。大情节点二往往是出现在第二幕结尾位置的。那么找到大情节点和大情节点二之间,最重要的连接环,就找到了故事里面的中间点。当你设计好剧本的中间点之后,就可以顺利的展开对于整个第二幕的构建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剩下的两个第二幕组成部分,分别是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悉德·菲尔德在书中对于它的定义是:这两部分,各是一个长度三十分钟左右的戏剧性行为单元,它们各被一个次级戏剧性情境脉络所紧密结合在一起。次级戏剧性情境脉络,可以理解成时间容量更小的一些场景事件集合。

让我们举个例子来理解。电影剧本的第二幕,就像是一场足球比赛,比赛被中场休息时间分成了上下半场。这两个半场,时间一样,规则一样,比赛内容形式也是一样的,无非就是双方努力把球踢进对方球门,并尽力防止对方进球。在上半场的时候,球员执行的是开场前制定好的战术,利用这个战术在赛场上拼搏;而到了下半场,球员执行的是根据上半场赛况,而在中场休息时制定的战术,并利用这个战术尽力取得更好的结果。从这个例子中看,所谓的戏剧性行为单元,就是上下半场;次级戏剧性情境脉络,就是教练制定的战术;人物,就是场上的运动员们,剧情,就是具体的比赛情况。

清楚了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就要具体的看看怎么样去设计剧本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了。我们拿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来举个例子,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恩尼斯和杰克的爱情故事。第二幕的前半部分是恩尼斯和杰克分别与他人结婚生子,但这两个人的感情,并没有因为结婚而断裂,只是各自的家庭限制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前半部分设计,延续了第一幕的情节走向,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并且很有力的形成了对抗。而两人冲破对抗去相爱,却不慎被恩尼斯的妻子阿尔玛看见。这就是第二幕的中间点。

我们可以发现,前半部分的故事到这个点告一段落,同时又埋下了一个能够引发后半部分震荡的铺垫。后半部分的故事持续了好多年,在这段时间里两位主角又发生了不少事情。这个后半部分既可以单独拆出来作为一个好看的短故事,也可以非常完美的承接前半部分的故事。由此,一个电影剧本的第二幕就很好的组建了起来。通过第二幕的内容,来实现人物之间的对抗,人物和命运的对抗。来总结一下第二幕的创作方法。首先,要建立一个中间点;然后,在中间点的前后各建立起一个次级戏剧性情境脉络;最终由这三个部分把故事从大情节点一推动到大情节点二。

听到了这里,我们也即将进入到三幕式剧本写作的最后一步了。本书中对于第三幕的范围定义是,从第二个大情节点的尾部,一直延续到电影的结局。那么,首先让我们搞明白什么是结局?在悉德·菲尔德看来,结局是寻求一种解答、解释或者澄清。它不仅是故事的结尾,更是剧本的解决方案。因为有时写完第二幕之后会发现,开始设想的结尾,已经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如果强行把剧情引导向最初设计的结尾,就会出现很生硬的感觉。

那么,什么样的结局是个好的结局呢?答案就是将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其实,第三幕是整个剧本中最容易写作的部分了,所需要做的就是顺水推舟而已,把已经对抗到极致的人物关系推向整个电影的高潮。我们举个例子,用一次篮球中的运球突破得分来比喻整个影片的话,那么接到队友的传球,观察全场的形势可能就是第一幕;在清楚形势之后,发现对方防守的漏洞,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始展开突破进攻,并成功抵达无人防守的篮筐之下,这可能就是第二幕;那么第三幕是什么?第三幕就是本能的、顺理成章的一跃而起,进球得分。同理,第三幕只需要按照人物的性格和他所面临的情况,往后自然的推进就可以了。

在悉德·菲尔德看来,大量的作者心中都有一个无法完成的完美结局,而对于好的电影剧本而言,解决完所有的问题,就是一个不错的结局了。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二个重点内容,怎么用三幕式剧作法则去创作一个剧本。首先,要在建置功能的第一幕中,建立主要人物、戏剧性需求和戏剧性情境,并扩大人物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来引发大情节点一的产生,最终完成人物戏剧性需求的转变;其次,要在对抗功能的第二幕中,确定好中间点,并在其前后各设置一个次级戏剧性情境脉络,将整个故事从大情节点一推动到大情节点二;最后,要在结尾功能的第三幕中,将人物按照事件轨迹继续推进,解决剧本中所面临的问题,给整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说如何在剧本中建立一个出色的人物。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是由主人公跌宕起伏,富有情感的动作线丰富而成的。所以要想写出一个好的故事,必须得要建立一个出色的人物。回顾一下经典电影中的出色人物,像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或者是《谍影重重》系列中的贾森·伯恩等等。在影片开始不久之后,你就会觉得,这些人物是充满魅力而且真实可信的,并且对他们接下来的旅程充满好奇和关注。这就是建立一个出色人物对于故事乃至于剧本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出色的人物,应该让他拥有四个要素。分别是,人物有戏剧性需求、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对待事物拥有自己的态度、在故事旅程中产生了个人的转变。我们在建立一个人物的时候,要紧紧的围绕这四个要素来进行扩充,把一个原本平面的人物,变得丰满和立体。

首先聊聊什么是人物的戏剧性需求?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生由行为构成,而且它的终点是一种行为方式,不是一种身份地位。”总结来说,人物就是行为。悉德·菲尔德就认为,判断一个人是根据他所做的,而不是所说的。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从这句话来看,财是人的戏剧性需求,食是鸟的戏剧性需求,他们拥有戏剧性需求之后的行为所导致的死亡,就是他们的落点。那么,中间省去的部分,就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了。《午夜牛郎》的编剧瓦尔多·绍特说过,在创造一个人物的时候,他总是从人物的戏剧性需求着手,这将成为构筑故事的驱动力。

那什么是人物的观点呢?悉德·菲尔德把它定义为“一个人看待或观察世界的方式”。其实,拥有自身观点的人物,会很快被大家所了解。举个例子,当我们去参加一个由很多陌生朋友组成的聚会时,会通过聊天来判断对其他人的第一印象。我们能从其他人对于很多事情的观点,给他们做一个大致的标签分类。对于他们而言,在聊天中透露自己的观点,能够很快的建立起自己的人物形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观点,有的人是素食主义者,有的人反对种族歧视,有的人觉得孝顺父母尤为重要。当我们为笔下的人物赋予了观点之后,他会很快地鲜活起来。

我们再来说说什么是人物的态度。悉德·菲尔德将态度定义为一种行为方式或意见。这种意见是通过人的思考做出的判断。举个例子,在电影《安迪·霍尔》里,艾尔威·辛格这个角色有一句台词:“如果那个俱乐部的会员中,有和我相似的人,我就绝不会加入。”这句台词就表明了他的态度。对于建立出色的人物而言,让他拥有态度,会对之后的形象塑造提供很多的帮助。我们明确了人物的态度之后,就可以用遵循于这个态度的动作和台词来表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啦。电影《借刀杀人》中有一场戏,全由两个人物的对话完成,两人各自秉持鲜明的态度,并用例子捍卫自己的观点,在这场戏结束之后,我们明显会对两人的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最后,我们来看看建立出色人物的最后一个要素,那就是人物的转变。在生活中,我们会向朋友推荐好看的影视作品。我们拿《绝命毒师》来举例子,如果你说这部作品讲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毒贩,如何经营和壮大自己的产业,那么朋友很可能不去看,因为我们不一定会对一个专业领域的事件有那么大的兴趣。但如果你说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一名化学教师一步一步地成为世界级毒贩的传奇故事,你的朋友很可能对于这个角色产生的转变而感兴趣,从而去看这部美剧。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巨大转变对于故事是否好看的重要性。它让一个角色拥有了两面或者多面的形象,在有限的时空范围里,变得更加丰富立体。

做到上面这四点,一个出色的人物就很容易被建立起来。

说到这儿,今天的内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回顾一下今天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三幕式法则是一个承袭了古典戏剧中三幕剧结构,由悉德·菲尔德具体分化成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对抗和第三幕结局的电影剧本写作结构。

其次,我们说到了怎么用三幕式剧作法则去创作一个剧本。首先要在建置功能的第一幕中,建立主要人物、戏剧性需求和戏剧性情境,并扩大人物的生活以及人际关系,来引发大情节点一的产生,最终完成人物戏剧性需求的转变;其次要在对抗功能的第二幕中,确定好中间点,并在其前后各设置一个次级戏剧性情境脉络,将整个故事从大情节点一推动到大情节点二;最后要在结尾功能的第三幕中,将人物按照事件轨迹继续推进,解决剧本中所面临的问题,给整个故事画上一个句号。

最后,我们说到了如何在剧本中建立一个出色的人物,要让人物具有戏剧性需求、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对待事物拥有自己的态度,并在故事旅程中产生了个人的转变。

听完了这些内容,对于一部电影剧本的写作,你应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精彩流畅的电影剧本背后,充满了精心设计的结构和人物。《电影剧本创作指南》中所提到的三幕式剧作法则和人物四要素,不仅仅局限在电影剧本创作领域里提供帮助,它也可以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很多场合下发挥作用。比如在看完一部电影之后,能够很快的把当中的情节对应上三幕式剧作法则中的元素,从而更加清晰的理解或向他人转述故事;比如在刚进入一个新公司的时候,多从建立人物的角度来检阅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表现,从而能给同事和领导留下一个更好的印象;比如你目前的生活状况停滞在一个阶段很长时间,那是不是从人物戏剧性需求转变的角度考虑,去换一个环境或者学习一项新的技能,从而把自己的生活方向引导向一个更好的层面呢?好了,书中的重点内容,到这里就为你讲述完毕。

撰稿:谢鑫 脑图:摩西 转述:孙潇

划重点

1.三幕式法则是一个承袭了古典戏剧中三幕剧结构,由悉德·菲尔德具体分化成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对抗和第三幕结局的电影剧本写作结构。

2.好的结局就是将第一幕和第二幕中出现的问题都解决掉。

3.一个出色的人物应该拥有四个要素。分别是,人物有戏剧性需求、思考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对待事物拥有自己的态度、在故事旅程中产生了个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