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张艺谋的作业》 杨以赛解读

《张艺谋的作业》| 杨以赛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张艺谋的作业》。这是一本回顾了导演张艺谋早期摄影作品,并以此为线索勾勒他职业生涯的一本书。

张艺谋是我们都不陌生的导演,他开创了中国电影的两个时代,《红高粱》作为第一部获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的电影,开创了中国的文艺片走向世界的时代。之后《英雄》这部电影,在2002年获得2.5亿票房,占当年全国电影总票房的四分之一,这又一举开创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大片时代。如今张艺谋72岁了,仍活跃在创作一线,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拍摄新片。他最新的电影作品《满江红》,票房过40亿,是2023年春节档票房冠军。可以说,谈论中国电影,张艺谋是我们绕不开的一位人物。那他究竟是一名怎样的导演,他的作品有何特征,更进一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这本《张艺谋的作业》试图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这本书由张艺谋口述,方希执笔。方希是著名出版人,也是作家,出版过散文集《毒辣端庄》。这一书名精准概括了她的文风,既毒辣,又端庄,鞭辟入里,不行矫揉造作之事。在《张艺谋的作业》一书的后记中,方希提到,张艺谋在这本书写作初始就跟她说,“你随便写,明枪暗箭,直指人心,多尖锐都不怕”。而方希也摆明说,“我侧耳聆听,更侧身观察,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冷静的事实,一点拉开距离的旁观视角”。她用画作比喻说,这本书不是张艺谋的宣传画,相反这本书是想撩开一个角,让有兴趣的人看到一点真画。

好,话不多说,接下来我将分两个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拍电影之前的张艺谋,包括他的工厂生活与求学经历;然后,我们再来了解作为导演的张艺谋,跟随他自己的讲述,回顾他的职业生涯。其中张艺谋极其坦诚地谈到了他对于命运、机会、成功的感悟,相信这对所有人都能有所启发。

先来看第一部分。张艺谋的父亲和两个大伯都毕业于黄埔军校,母亲是皮肤科医生,这在上世纪60年代不是一个好出身,以这样的出身进工厂是很难的,但好在张艺谋有点文体特长。他篮球打得不错,还擅长写美术字、刷大标语,所以最终迈过了出身的坎儿,在1971年成了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的一名工人。

出身问题让张艺谋很早认识到,人必须有用。他在书里说,“我一开始就有这个意识,让自己迅速工具化,工具化你就会对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东西就不会找到你身上,你就会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个坏词,(想要自身)有用是我们这一代人深入骨髓的价值感。”

张艺谋学拍照,多少也是想让自己更有用一点。当时他的表哥爱照相,他借表哥相机玩过几次,后来自己也喜欢上了,想学起来。他跟表哥和同学借了书,先学理论。很多书看不懂,但不管,先抄下来再说。他当时奉行的原则是,“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就这么抄了有三年,几十万字下来,他觉得自己似乎懂一些了。

但单有理论不行,还得有台相机。那时张艺谋的工资是每个月36块,后来涨到40块零2毛,每个月最多也就能攒下10块钱左右,而他想要买的那台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当时价格是186块6,算是天价了。一些报道写过张艺谋卖血买相机的故事,但事实没那么悲情。他只是去参加过几次工厂组织的献血,拿了20块的补助。总之攒了有3年多,1974年,他买下了这台相机。

可有了相机他也不敢放开拍,当时一卷胶卷一块八,不算药水和相纸的钱,一张照片要一毛多,张艺谋要求自己必须最大限度利用每一张底片。于是,每一次出去拍照,他都屏气凝神,等光线,等云雾,等一切到位了才敢摁下快门。所以,他的照片,构图都很清晰、精准,基本不用做大的裁剪,任谁看了都是夸。他也因此在厂里有了一些名气,甚至还收获了一个名号,“国棉八厂四大才子之一”。

除此之外,张艺谋还在工厂学了画画。当时厂里有不少美术人才,多是美院或美院附中的毕业生,被安排在织布、纺纱、印染工艺室做图案设计。张艺谋是车间的宣传员,常借机和这些人厮混,受了不少提点和熏陶。张艺谋在书中回忆说,“直到今天,我这半瓶子,其实都不算半瓶子,就一瓶底儿粗浅的美学知识,仍旧发挥着功用。我自己的体会是,拍电影的时候,你其实也不需要对美学了解那么透,你知道了粗浅的基础性的东西,就可以举一反三了。比如对于国画、水粉、水彩、油画、素描、对点线面这些美学常识,我就那么几年粗浅的了解,在你的判断体系和价值取向都有的前提下,在你对呈现的介质有深入理解的前提下,你就有了支点,在深度和广度下,能取得点石成金的效果。”

1977年,中国废除高等学校招生的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当年就举行了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冬季高考。张艺谋只上到初二,高中都没念过,根本就没有上大学的概念,他依旧每天上班下班,工作之余就拍拍照片。到了1978年,社会上传言这是最后一年面向社会招生了,以后只招应届生了,厂里的人都蠢蠢欲动起来,张艺谋这才紧迫起来,想说是不是得去上个大学。

他第一个想法是去考体育学院,虽然会玩好几种球,但终归只是业余水平,加上身体优势并不明显,张艺谋估计没戏;第二个想法是考美院,但美院要考素描,张艺谋借了俩石膏球在宿舍练素描,结果连球都描不圆,练了十天八天,还是放弃了。于是张艺谋只能琢磨去考西北农学院了,据说畜牧业专业分比较低,很容易上。染印厂的田钧这时给张艺谋出了个主意,他说既然你拍照拍得不错,不如去考北京电影学院。张艺谋听都没听过这个学校,他守着《人民日报》,看到了这个学校的招生简章。一看,心悬了起来,电影学院招生有年龄限制,摄影系只到22岁,而张艺谋当时已经27了。但张艺谋还是决定试一试。他趁去北京出差的机会,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去北电报名,老师们对他的摄影作品评价很好,但碍于年龄实在超太多了,最终名都没报上。

好在田钧又给张艺谋出了一招,他让张艺谋给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写一封信。田钧说:“(部长)是个内行,你不妨给他写封信,把你的作品寄去,照片很直观,他一看就知道好坏,没准一爱才,就把你给要了。”张艺谋立刻找了朋友,借了一间临时搭在厕所的暗房,将自认能代表自己水平的照片给冲了出来。后来有人提醒,毕竟是电影学院,光弄些花花草草的照片怕是不行。张艺谋又发动了当时国棉八厂除他之外的三位才子,让他们扮演成被捕的海军战士,拍了几组人像,放进作品集。田钧还特别嘱咐,给领导的信,字一定要大,内容一定要简短,诉求一定要清晰。

就这样将一切都准备好后,张艺谋托人送了出去。后来,这信真到了文化部部长黄镇手中,黄镇觉得张艺谋的作品“很有水平”,随即向电影学院领导小组提议,以进修生或其他适当名义招收张艺谋。但没多久,电影学院领导小组向黄镇解释了诸多现实困境和年龄上的障碍,借此回绝了这个提议。但黄镇很坚持,有传言说,他当时拍了桌子,说了九个字:“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

很快张艺谋等来了一封信,内容很简单,让他去北电报到。张艺谋去了北电,签到名单上,别人的名字都是打印的,只有他的名字是手写的,可见其仓促,但不管怎样,他入学了。

一到北京,张艺谋说,他强烈感受到自己的老和土。“老”是因为他比同届同学大了有十岁,“老谋子”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土”则是因为他一个外地工人,看的书少,看的电影更少,远比不上身边那些被艺术浸染长大的同学。当时北电校内会放映不少外片,有学生记载,四年下来,能看多达500多部电影,这算是相当奢侈的事了。张艺谋每次去看电影,手里都会揣着一沓母亲给的医学资料卡片,一边看,一边在卡片上记和画。张艺谋后来觉得这也太笨了,他说:“电影在运动,记构图有什么用呢?但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太落伍了,见识太少,能抓住点什么是什么,就算是奋起直追的一个措施。”

还有一件强烈刺激到张艺谋的事情是四月影会。这是由王志平、金伯宏等人筹办的一个完全由民间发起的影展。1979年,张艺谋去看了第一届。据后来的统计,历时20天的展览,去了7万人,最多的时候一天去了七八千人,而展览室只有一百多平方米。张艺谋记得特别清楚,“一开门,人群不是一个一个走进去的,也不是一列列排进去的,人是一整坨,一大坨,从室外移到了室内”。影展展出了大量的抓拍作品,他们对准鲜活的社会生活,自然、真实,同时又先锋、尖锐,这让跟着教材亦步亦趋自学来的张艺谋大为震撼。他直言:“这辈子踩风火轮也追不上人家了,我算是没出息了。”

这之后,张艺谋开始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抓拍。他跑到颐和园,待了三个星期天,抓拍了上千张照片。后来又去南斯拉夫艺术博览会,那是国内首次展览裸体变形的现代艺术,张艺谋早早蹲守在那儿,抓拍雕塑背后观众的表情。有了些长进后,张艺谋萌生了参展的想法。他决定拍一组照片,展现一代人在十年间的遭遇和变化,名字就叫《啊,一代青年》。这可以说是张艺谋在创作上的一个转型,他不再满足于风景、花卉这类美丽的静物了,而试图用镜头去刻画和审视时代,发出自己的声音。后来这组照片真上展了,四月影会发起人王志平说要找机会见见张艺谋。但张艺谋没好意思去见,他在书中说,“我就是一个学生,哪好意思去见人家。我到今天都没有见过王志平,我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那些人对我的震撼,我不知道怎样表达我的感激。”

到了大三,张艺谋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了。摄影师这行讲资历,当年的惯例是,入行先从助理做起,要做到独立掌镜的摄影师,过程得十几年。张艺谋盘算了一下,这意味着他四十多岁才能拿上摄像机,这哪能行。他想起导演系的人岁数普遍偏大,在他们那儿岁数似乎不算个问题,他于是打定主意要去了解一下导演是做什么的。回头看,张艺谋做上导演,并不是出于理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怕岁数大,做摄影没竞争力,这是一个生存的考虑。”

张艺谋去找了导演系几个同学,让他们给自己开了书单。然后他把这些书全借来了,又像当时学摄影一样,苦读起来。张艺谋说:“我可不敢说自己想学导演,人家都在正经学导演,我这么说玩笑开得过分了。我还是那么个习惯,想做什么,先不声张,做点准备再说。”

1982年,张艺谋毕业,被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这在同届学生里,算是最不好的一个去向了。张艺谋尝试问过学校,能不能去潇湘电影制片厂,但学校一口回绝了。张艺谋当时怎么也想不到,这个最不好的去向,反倒给了他最大的机会。广西电影制片厂后来开风气之先,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摄制组,这让张艺谋成为同学中第一批掌镜的摄影师。

他先是拍了《一个和八个》。年轻人第一次拍片,充满斗志,想颠覆传统,玩点不一样的。明明构好了图,非得扭一下,让画面和传统的完整画面不一样。于是,拍出了一部极具造型感和形式感的电影。当时的艺术指导郭宝昌直言,张艺谋在本片的摄影严重抢戏了。张艺谋觉得郭宝昌说得很中肯,放现在他绝不敢这么拍了,但当时既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性,又有势要证明自己一把的决心,就这么任谁阻挠也不行地拍了下去。

之后他又拍了《黄土地》和《大阅兵》,依然延续他那一套重形式、重造型、具有很强平面痕迹的摄影风格。除了拍得用力,张艺谋还有一个特点是拍得省,这是他早年窘迫时期玩摄影留下的习惯,张艺谋说是“抠惯了”。今天银幕上3分钟的戏,能用掉30000尺胶片,而《黄土地》有90分钟,张艺谋只用了27000尺。

1985年,张艺谋凭借《黄土地》拿下了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这个奖项对张艺谋意义重大,不仅在于它认可了张艺谋的摄影才华,更在于它为非科班出身的张艺谋转型导演提供了砝码。得奖没多久,张艺谋碰上吴天明导演。吴天明当时即将出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张艺谋跟他说起自己想当导演,吴天明随即允诺说:“等我当上厂长,你就转来西影厂做导演。”吴天明本身惜才,又有魄力,但张艺谋心里清楚,要是他没得奖,就算是领导,也很难作出这个决定。

就这样,张艺谋开始走上了导演之路。接下来的第二部分,我们来讲讲张艺谋在这条导演路上的经历与思考。

1988年,张艺谋拍摄了自己第一部独立导演的作品《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同名小说。那时候,张艺谋跟作家接触很多,莫言、余华、格非、苏童、毕飞宇等等,他们的作品一出来,张艺谋第一时间跟他们谈,看能不能改成电影。据说,早年张艺谋出差时,拉杆箱里装的全是小说。张艺谋一直有一个观点,“导演的水平没有作家高,文化产业要发展,文学是母体,没有好的文学基础和文学群落,没有层出不穷的好的文学作品,影视想繁荣,门儿都没有。”

《红高粱》获得了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可以说是登上了艺术电影的最高殿堂。但张艺谋自己回看这部电影,却并不觉得它有多艺术,相反他觉得这是一部娱乐元素很重的电影。90分钟的时长里,唱了三首歌,跳了两段舞,其中《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这首歌红遍了全国。张艺谋在书中坦言,这可能才是他创作的底色,不是艺术性,而是娱乐性。后来常有人批评他拍娱乐化的商业大片,说这是一种堕落,但张艺谋想说,如果这就算堕落的话,那《红高粱》就是他堕落的源头。

《红高粱》后,张艺谋又相继拍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凭借这几部电影,张艺谋几乎把全世界重要的电影奖项全拿了一遍,这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电影界的地位。但张艺谋自己觉得这五部电影其实是被高看了。他说,今天看那时的作品,幼稚粗糙的地方有很多,并没说得那么好。更干脆地说,他觉得他们那一代导演的成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受了时代的助力。

除了认识到时代对他的助力,张艺谋还认识到时代给他造成的局限。他说,一个在不谈商业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导演,在拍摄过程中缺少对观众眼光的审视和揣度,这减少了对自己生存能力的训练。若按他今天的认识,一个新导演应该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到残酷的市场环境中去锻炼,如果他能在这个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还能保持个性、保持清醒、保持独立的思想性,那才称得上了不起。

2001年拍摄的《英雄》,算是张艺谋在商业上迈出的重要一步。这部电影耗资两个多亿,在当时算是空前的水平。但其实一开始,张艺谋没想要拍这么贵,是当时的监制江志强认定武侠片会有市场,找来了梁朝伟、张曼玉等一票影坛巨星,这才越拍越贵起来。但好在这些都没白费,《英雄》于2002年年底在国内上映,获得2.5亿票房,占全年总票房的四分之一,按如今动辄三四百亿的市场体量来看,这2.5亿相当于今天的百亿了。

可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英雄》也给张艺谋招致了很多恶评。评论界有人认为这部片子空有华丽的外表,内里却极其空洞,“体现了张艺谋的宏大癖,以及精神世界的极度贫乏”。甚至有人说,张艺谋拍《英雄》,是对李安《卧虎藏龙》的跟风之举,是利用他自己对欧美电影节的趣味了解,投西方所好。在当时的一场发布会上,张艺谋直言这些评论让他很难过。他说:“如果这只是我的一部电影,就是大家把我骂死,我也不会反驳,因为我本来就是在骂声中成长的,但是我感到丢人的是,在那么多中国电影精英和海外媒体面前……那种不屑,那种要灭你,要砸你,要收拾你,要臭你的敌意,只要一瞥就够了……我因此觉得很难过,很对不起这些演员,对不起他们的心。”

但不管怎么骂,张艺谋依然在各种场合旗帜鲜明地表明他对于商业电影的热情和认可。这在一个所有人都争着抢着要占领艺术高地的行业里,是很少见的。张艺谋说,中国从来就不缺艺术片导演,每年大大小小都能得一些奖,真正缺的是训练有素的商业导演。那什么是商业导演呢?在张艺谋看来,好的商业导演知道怎么寓教于乐,他知道怎么把电影拍得好看和好玩的同时,又“有的放矢地融入所要表达的思想含义和情感品位”,以这种方式去占据院线,并影响观众。张艺谋不断强调,舆论界和整个文化精英阶层,大可不必打压和鄙视商业片的创作。在接受“正午故事”的采访时,他说,“(也许未来)会有很多桀骜不驯的个体艺术家,但是我认为这种艺术家最好别去做电影,最好去写书写诗画画,电影就是要交给大众,你要以大众为庸俗的话就没法做,受这罪干什么? ”

但说这些,并不代表张艺谋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合格的商业片导演了。在结束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的工作后,张艺谋拍摄了电影《三枪拍案惊奇》,这部电影受到的恶评,几乎是他此前受到的恶评的总和。张艺谋坦言,导演就是手艺人,要在任何问题面前,都能拿出办法。有些电影,一开拍就知道能及格就不错了,但还是要想方设法往前冲,哪怕掉沟里也得冲。《三枪拍案惊奇》就是一部用尽了力气,依然掉沟里的电影。张艺谋说:“我完全理解观众的愤怒,只能是对不住大家了。”所以,关于要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商业片导演,他其实仍在摸索中。

回过头看,张艺谋拍艺术片,也拍商业片,他认可艺术片的价值,但也不轻视商业片的价值,如此一来,作者方希说,张艺谋成了一个特别难归类的导演。在张艺谋看来,导演说到底只是一个职业而已,和木匠没什么区别,都是手艺人。张艺谋甚至想过,要是他当时真去考了西北农学院畜牧系,那么他今天很可能就是内蒙古的一个兽医,他照样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工作。

过了六十岁之后,很多人劝张艺谋,可以慢下来了,拍少一点,拍精一点。但张艺谋不这么想,他想的是,一个导演顶多能拍到70来岁,那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他必须加快速度,以倒计时的心态工作。这几年他更是如此了,一些影评人觉得张艺谋在这几年进入到了一种“项目经理”的工作模式 :多线程、高效率、结果导向。2018年以来,他上映了五部新片,包括《影》《一秒钟》《悬崖之上》《狙击手》《满江红》,这五部电影风格和题材各异,并且部部都有新尝试,比如新片《满江红》在叙事上就探索了当下年轻人很喜欢的剧本杀模式 。而且除了电影,他还执导了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这更是一场硬仗。

方希在书里记述,很多年了,张艺谋一直是凌晨五点睡,早上十点左右起,一天只吃一顿饭,然后马不停蹄地看小说、看剧本、开讨论会。张艺谋对此解释说,“回想我的经历,一步一步碰上的好机会,同代人比你有才华的不少,上一辈人就更不用说了,你还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说不过去。所以我也习惯了,自律、用功。”

张艺谋此前很认可一句话,“命运就是机会和抓住机会的能力。”但后来他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识,他觉得我们大多数人实际辨别不出来什么是机会,更别谈去抓住机会了,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各种各样的准备。张艺谋说:“正是这些准备,让你的各种选择和决定改变了命运,等你若干年后回过头看,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次抓住的就是机会。”

所以,张艺谋的这条导演之路,可以说是一条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的道路。方希在书的最后写道:“他所做的事,不论抄书、学摄影、背诗词,还是放手一搏,找路径破格录取,包括上大学之后标新立异的作业练习,自学导演……这一切的积累,最后发现都有用,都没浪费,通过机会这个细脖子的漏斗,装进了电影导演张艺谋的瓶子。”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完了,我们再来回顾总结一下。

作者方希,以张艺谋的摄影作业为线索,回顾了张艺谋从工人到导演这一路的经历与感悟。张艺谋在书中坦言,他很早就认识到自己必须有用,只有有用,才有机会在时代生存。带着这种危机意识,他学摄影、学画画,并想方设法上了大学,最终挣脱出身的限制,走上电影之路。成为导演后,这种对“有用”的强调,让张艺谋始终对他自身的价值,保有清醒的认识。在拍了五部艺术电影,拿下国内外几乎所有重要电影奖项后,张艺谋却直言这不是他自身的功劳,而是时代造就的结果。后来转向商业电影,面临铺天盖地的骂声,尽管有过难过与不甘,但张艺谋从未灰心,因为他清楚商业片和商业片导演的真正价值所在。如今,年过七十,张艺谋作为导演的面貌越发清晰起来,他不是那种想要成为大师的艺术片导演,他也不是那种想要挣钱的商业片导演,他把导演视为一份最普通的职业,尽可能地卖力气,然后出更多、更好的活,仅此而已。

最后,我还想一提的是,这本书收录了张艺谋从工厂到大学的大量摄影作业,以及他的手记,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翻开书看一看。张艺谋对行业的热爱,对手艺的锤炼,以及他强大的忍耐力和意志力,全在这些照片和手记里了。正是这些可能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既不潇洒,也不酷的品质,让张艺谋成为今天的张艺谋,成为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标杆。

好,以上就是为你介绍的全部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部文稿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张艺谋在书中坦言,他很早就认识到自己必须有用,只有有用,才有机会在时代生存。带着这种危机意识,他学摄影、学画画,并想方设法上了大学,最终挣脱出身的限制,走上电影之路。

  2. 正是这些可能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既不潇洒,也不酷的品质,让张艺谋成为今天的张艺谋,成为任何人也无法忽视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