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如画美》 云也退解读
《寻找如画美》| 云也退解读
关于作者
马尔科姆·安德鲁斯,英国学者,肯特大学英语学院荣誉退休教授,狄更斯研究专家,也长期从事维多利亚时代与视觉艺术的研究,已出版数本探讨艺术与文学作品中风景的著作。
关于本书
本书描写了18世纪末在英国贵族和上流社会中出现的一种风潮——风景旅游的演化史。通过从当时各种旅行资料中收集细节,十分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上流人士的这一爱好,并探讨了旅行者和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
核心内容
通过描写18世纪末英国风景旅游诞生的过程以及几条热门旅行路线,探讨风景旅游背后的文化含义。本书认为,亲眼看到风景是不够的,你必须像18世纪的英国人一样,会观察,会描述,会感动。一个旅行者必须是有文化的,否则,就只是一个游客。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英国学者马尔科姆·安德鲁斯的作品,名叫《寻找如画美》。这本书讲的是英国风景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简单来说,就是告诉你英国人是怎么学会看风景的。通过解读这本书,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怎样才是看风景的正确姿势。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出门旅行时看到的那些自然风光或乡村景色,其实只是稀松平常的东西,这些风景怎么就成了一种人们眼中的美呢?你可能会说,因为这些风光很漂亮,一片湖光山色,宁静悠远,美得就像油画一样。那么问题来了,这些美丽的景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什么人画进了油画中呢?为什么描绘风景变成了一种风雅,这件事背后有没有更深的文化含义呢?《寻找如画美》这本书里探讨的正是这么一个问题。
那么现在,就请你跟我一起走进这本《寻找如画美》。
从现在开始,我们来进入这么一个情境,你要想象自己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伯爵,生活在18世纪末的英国。这时候欧洲大陆正在打仗,拿破仑的军队所向披靡,可你对这些不感兴趣。你带了十几个随从,骑着马,拿着一张地图,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山间漫游,你会看到潺潺的小溪、平静的河流和飞驰而下的瀑布。没错,你是一个18世纪的旅行者。
你来到一个峡谷,发现那里的风景非常美。如果是现在,你肯定会从兜里掏出手机拍照,再发个朋友圈,可你别忘了,你现在在18世纪,连照相机都还没发明呢。你能在衣兜里摸到的,是一个方形的黑色小盒子,打开以后是两面透镜,你把它托在手中,用镜子映出眼前的景象。这个小盒子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我们马上就会说到。好,现在呢,你矜持地跟仆人说:我们就停在这儿吧。然后,仆人过来把你扶下马,一大帮随从也就地停了下来。接着,你的仆人拿来一把折叠椅,又从行李箱里拿出了你最需要的东西,你猜是什么呢?原来是画纸和画架。
你是画家吗?其实不是。但是在18世纪末的英国,有很多像你一样的绅士,是带着画笔、颜料和画架出门旅行的。那个时候,画风景画是上流社会的一种时尚,是一种非常文雅的爱好。刚才那个黑色小盒子,就是画风景画用的取景盒,它就像相机一样,把你喜欢的风景收在了一个框里。
现在是上午,你开始画了。画着画着,你跟你的仆人说,“我想画一下傍晚的样子。”于是,你的仆人把取景盒拿过来,换上了一块蓝灰色的镜片,于是你就在盒子里看到了眼前这片风景的傍晚版本。后来,仆人又换上了一块日出效果的镜片,告诉你:老爷,您再看看黎明时候的风景吧?怎么样,是不是想起了美图秀秀里的滤镜?
除了取景盒跟绘画用品之外,你还会带一个速写本。一般情况下,你会在速写本上简单地画下风景,然后继续前进,要不然你这一天走不了多少路。你的包里还有一个大记事本,你可以随便记下你想记的东西。你还会在本子上提前写下一些问题,比如,我到了什么地方?这是个怎样的地方?我的眼前有没有河流,有没有高山?今天什么天气?看到这样的风景,我现在是什么心情?我觉得浪漫吗,还是有点无聊?——你边看风景边回答这些问题,慢慢地就把旅行日志给写满了。
除了这个大记事本,你还带了一样东西,那就是旅游攻略,你会按照攻略里的路线图走。不过,那时候的攻略上可没有多少实用信息,旅行社的电话、餐馆和旅馆什么都没有。整个一片峡谷只有两座庄园,是专供像你这样的贵族“驴友”下榻的。你和庄园的主人早就认识,他一直邀请你去,他会跟你说,“伯爵大人,我这里好山好水,我还特地造了个园子,里面有一座观景楼,上去以后风景更好看,你可以坐在楼里踏踏实实地画上一整天的画。”
好了,等你结束旅行回到家里,你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你会邀请你那些体面的朋友们到家里来喝茶,给他们看你画的画;你还会写你自己的攻略,因为别人的攻略太简单了,那里面说到的历史典故、地理知识和文学作品都太少了,比如以前有一位诗人也去过那个峡谷,写下了很美的诗句,你想把它引用到你自己的攻略里面,你还会把你所知道的浪漫传奇都写进去。
你即将写的这个,既是攻略也是游记。你会告诉读者,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最美的风景;你会写到那个庄园的主人特别热情好客,他的庭院弄得特别好看;你还会写到你在旅途中遇到的乡村少女,褐色的头发,洁白的牙齿,笑容甜美还带点羞涩,你想给她画画,又不好意思一直让她坐在那不动,只好让她走了,然后一路都在回味这个美好的相遇。
说到这,你可能自己都觉得奇怪:我怎么这么高雅,这么有追求呢?别着急,我们继续在这个情境里想象。
你还是刚才那个贵族。可就在几年前,你还没有这种带着画笔去旅行的爱好,那时,你带着一大帮仆人去到野外,但行李箱里放的是一把猎枪,你还带着好多条狼狗,出一趟远门最大的收获就是打一头熊带回去。但后来,你发现情况不一样了,你的贵族朋友圈里,打猎的人变少了,画画的、写东西的人多了起来,很多人还收藏绘画,特别是自己国家,也就是英国风景画家的作品。那你想象一下,喝下午茶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高雅艺术,你还好意思说你打了一头熊吗?
好了,到这我得把你拉出来了,让我们回到《寻找如画美》这本书。就像刚才我们说的,它首先告诉我们的,就是18世纪末期英国兴起了一种时尚:上流社会的人,有钱的人,都带着纸和笔去旅行了。而原因呢,跟风景画有关。
那时候,英国古典绘画里的风景画很受推崇,画家画的都是农村,非常和谐,男女老少在这里种地、放牧。人们看到这些画产生了一种怀旧感,觉得当下生活特别混乱、特别动荡,过去那种岁月静好一去不返了。如果你是一个伯爵,或者有钱的生意人,你可能特别喜欢画面里的茅草屋什么的,然后就会在自己的大庄园里也建一个茅草屋,就像现在有钱人在别墅花园里种菜一样,追求的不只是绿色食品,还想要一种和谐、安宁、原生态的感觉。
然后,上流社会的人还读了很多古典文学,比如《荷马史诗》,还有像古罗马伟大诗人维吉尔的史诗。这些诗里描写的都是希腊罗马的风光,所以,早期一些英国人去欧洲大陆旅行,翻山越岭地跑到阿尔卑斯山南边,看到希腊罗马的风景才觉得不虚此行,看到了真正有文化、有内涵的风景。但是后来英国自己的文学也兴起了,16世纪之后,他们有了莎士比亚,有了弥尔顿。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对伊甸园的想象,就取材于他所看到的英国风景。于是,英国人就开始重视本土的风景了,比如说泰晤士河流域就有高山、有深谷,以前只是好看,现在还被赋予了很多文化意义。于是这些风景被画进了各种油画里,有一些特别好的还被印成了明信片,甚至印在了瓷器上,传遍了欧洲大陆。于是,很多人就想去寻找那些在风景画里看到的风景,但是他们往往会失望,因为什么呢?因为那些风景画里很多都不是真实的风景,而是经过画家的想象和设计的。
当时,有一些权威的画家开发出了一套规则,说只有像我这样画,比如山在哪儿、水在哪儿,云彩露出多大的比例,黎明、黄昏分别用什么色调,这样出来的作品才符合一种风景美的标准。这种标准就有了一个名字,叫做如画美。
于是,很多画家都用这个如画美的标准,去画那些并不存在的风景。他们的画印在盘子上、瓷器上卖到欧洲大陆,印在明信片上寄出去,或者做成画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一看,说,哎呀,英国这个地方原来这么漂亮啊!于是都跑来英国旅游,想亲眼看看那些美景。结果你也知道了,压根找不到。所以怎么办呢?干脆自己踏上旅程吧。那时候没有火车和飞机,交通工具不发达,道路也不畅通,大量的风景都还处在原始状态,所以,当时只有那些贵族和有钱人,才有条件骑着马,坐着船,带着仆人,背着画具,去寻访这些风景。
以上我们说的是,原本稀松平常的风景是从什么时候、怎么变成了一种高雅艺术的,那接下来,《寻找如画美》这本书里还描述了一些当时在英国很热门的旅行线路。当时的旅行者在走这些线路的时候,其实都带着一个目的,就是要寻找那些可以入画的风景。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热门旅行线路都有哪些。
第一条旅行线路,是怀河旅游,Wye River。
在一条河上坐船游览,这种体验我们都有,但是,如果你带着一大堆画具准备在船上创作一番,你就会从绘画的角度来看河景了。比如你会注意三个元素:河流的平面、河流的两岸以及前方的建筑。怀河两岸的景色是很美的,但必须在前方出现一个足够有品味的建筑,比如说一座城堡的废墟,这个画面才可以打最高分,才称得上是风景如画。
然后,你还会很在意各种人造的细节。比如说,工厂里冒出的烟雾,到底对这个画面是好还是不好的?嗯,看来是好的,因为烟雾给远处的山增添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感觉。那岸上的牧场好不好呢?也是很好的,因为牧场非常贴近自然,吃草的牛羊会让人觉得画面很有生命力。那相反的,农田、庄稼地这些就不是什么好的元素了,因为庄稼的颜色太单调,人造的味道太浓了。
在怀河之旅中,你还会看到一座废弃的修道院,叫丁登寺。它已经是废墟了,但还是有很多人远道而来专门去看这座废墟。看废墟这个事情是跟着风景旅游一起火起来的,看到废墟的时候,人们会觉得心里很忧伤,但又觉得很幸福,好像自己见证了一段历史。很多人坐船沿着怀河前进,就想去看一眼丁登寺。后来,那附近的农民一看这个地方看的人挺多,就把丁登寺整个翻修了一遍,他们铺上了新的草坪,清除了杂草,把角落都弄得干干净净,弄成了一个景点。结果游客大失所望,因为他本来是想体会那种真正的历史感的,说白了他是来体会绝望的,结果你把这弄得生机勃勃,反而破坏了那种感觉。
说完了怀河,我们来看看第二条旅行路线,威尔士。
威尔士在英格兰的西边,这里的风景也跟英格兰很不一样。群山的轮廓变化多端,土地都没有开发过,特别原始,有一种贫瘠的、蛮荒的壮美,山里面有非常险峻的峡谷,周围都是荒野。如果来这旅行,你会产生一种想要隐居的感觉。书里说,有一个游记作者留下了这样一段记载,说这里住着一位农夫,他去世的时候105岁,他跟3个妻子生了44个孩子,在他的葬礼上,有八百多个子孙参加。所以那些希望恢复青春的人,都可以考虑住到这里。
后来,威尔士有一些地方被开发了,有人盖起了优美的庄园,山里的一些瀑布也被人发现了,于是人们配合瀑布和溪流修了桥。还记得开头你造访的庄园场景吧?当你下榻到庄园,欣赏着这些精致的人造风景,对比之前看到的原始森林、高山和石头,又会产生新的如诗如画的艺术感觉。他们慢慢觉得,庄园也可以和风景完美契合,背后的山峰、中间的缓坡、树林里掩映的房子、从中延伸出带着桥的小河,这种构图就符合如画美的标准。
不过从威尔士回来,你会告诉你的朋友,得做好充足的准备,因为那里太穷了,当地农民又比较懒,你得带足干粮和随身物品,得有很多人帮你牵马、拎东西,你还得经常下马来自己爬山。在当时的旅游攻略里,还会专门有提示说要多喷点香水,出门旅行会让你完全丧失绅士淑女的形象。
不过,你还有另一个选择,就是第三条旅行路线:湖区之旅。
英国的湖都长得很狭长,像什么德文特湖、温德米尔湖、奥斯湖都是这样。湖区之旅就不用翻山越岭了,你可以舒舒服服地走在平地上。到了18世纪70年代,人们还在湖泊之间修了很多道路,所以每到夏天,来湖区度假的人就特别多。到湖区旅游当然少不了坐游船,船上还有礼炮,到了一个地方就要放炮,炮声就在山谷之间回响,所以,湖区旅游虽然轻松,但也会有点吵。
看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到了湖边,你用不着拿着那个黑色小盒子取景了,湖本身就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天上的云彩和周围的山,这就是所谓的湖光山色。但是,正因为湖面特别开阔、特别纯粹,所以,你看到的每一个细小的东西,比如湖岸上的一幢小房子、湖里的两块石头或者是被树林折射过的太阳光,甚至空气中的灰尘,这些细节就变得重要起来。一个湖的如画美,就体现在这些细节里面。
如果湖面出现了波动,一圈一圈的涟漪从远处扩散到整个湖面,在湖边画画的人就会特别兴奋,因为他们非常渴望看到风景中的变化,就好像有时候一块有瑕疵的玉要比完美无瑕的玉更加有味道一样。有时候,这些有钱人还会特地邀请艺术家跟他一起去湖边,因为艺术家是最敏感的人,他们善于捕捉眼前的一切变化,能够产生非常美妙的联想,给人以启发。
此外,湖边的建筑也非常重要。在湖区游的攻略里面,会给游客们介绍一些湖边最合适的观景点,他们会写得非常认真,因为在湖边盖别墅、盖庄园的设计师会周密地去规划,这个建筑能不能让游客从一个新的角度去发现风景,能不能让游客看到那些在湖边平地上走时看不到的风景。
说完了这些热门的旅行线路,你就会发现,只有那些有钱有闲的人才能把旅行玩出这么多的花样来,也只有他们能玩得起这种文化。可是反过来,这些看风景的人呢,却希望自己看到的风景里都是一些没什么文化的人。比如说,你在湖边旅行,就会希望遇到一些放牛的、放羊的,他们最好不知道你是来干嘛的,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画他们;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有什么美的,值得那么多有钱的大老爷千里迢迢过来看一眼,还要写诗和画画。你会特别喜欢他们那种惊讶的表情,因为那才叫原生态,叫质朴,这才是风景里应该出现的元素。
但是,随着旅行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无知的当地人开始变聪明了,他们知道游客想看什么,他们会去设法制造风景、改变风景。你们不是要看如画美吗?那我们就搞一些符合标准的风景给你看呗。慢慢地,你会发现很难再遇到那些纯真的姑娘了,她们会很老练地给你当导游,还会问你收点钱。旅行者喜欢风景,但他们的行为也在改变风景。当旅行变成了旅游,也就是说变成了一种产业的时候,风景也就成了另一个样子,以后的人再也没机会看到最初的景象了。
不过,英国这个地方还是有一点好处的,书里面没有提到。英国是欧洲角落的一个岛国,地理位置很偏僻,天气也很冷,所以,一年里适合旅行的时间特别短,气温一下降,那些森林、湖泊、高原就没有游客了,于是当地的农民们就继续种地,该干嘛干嘛,等到来年气候适宜的时候才会迎来新一波游客,这样,也就相对能保持这个地方的原始样貌,不至于因为旅游开发而改变太多。
总的来说,旅行看风景这件事对18世纪的人来说并不容易,绝对不是说走就走的,交通是问题,经济实力是问题,气候也是问题。既然旅行的时间很有限,难度还挺大,所以那些有钱有闲的英国人就要仔细钻研风景的学问。
我们要知道一件事,对一个国家的感情,就是从认真了解它的自然风光开始的。就像有些人说的,只有饱览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你才会真正爱上自己的国家。而且,这种饱览,要具有文化的含金量。什么叫文化的含金量呢?就是说旅行者不光要看,还要思考很多问题,比如这个风景好不好,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用什么方式来描述,看到的这个风景又怎么传播出去。所以,《寻找如画美》这本书,就带着我们在18世纪的英国走了一圈,告诉你如何看湖、如何看山、如何看河、如何看待人造的东西。比如说茅草屋、农田、废弃的城堡,它们和自然景观又有什么关系。一个旅行者必须是有文化的,否则,就只是一个游客。
说到这,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分享得差不多了。我们从18世纪的英国回到现在,你会发现我们已经被各种各样的风景包围了,只要你愿意,每天都可以看到成千上万张美丽的风景照,这些照片色彩特别绚烂,像素也很高。你只要网上去搜一搜,就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各种信息,可是我们还是花钱去买机票、办签证,去这些地方旅行,其实就是想亲眼去看看那个风景。而《寻找如画美》这本书告诉我们,亲眼看还不够,你必须像18世纪的英国人一样,会观察,会描述,会感动。假如你看到风景,除了说一声“真好看”就没有别的词了,那么,你离成为一个旅行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撰稿:云也退 脑图:刘艳 转述:校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