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何参观美术馆》 乐多解读

《如何参观美术馆》| 乐多解读

关于作者

约翰·艾迪玛是一位资深艺术顾问,他曾经在多个文化机构工作过,在艺术界以热情洋溢、锐意创新闻名。他的专长是创新理念的发展、企业规划、创新管理和艺术咨询。在2009年他出版了《超越黑盒子与白立方》,从新的角度思考美术馆和剧院的建筑风格。2011年出版《到现场去!重新思考古典音乐现场演出》,探讨如何让古典音乐现场演出更令人兴奋、更接地气。他还是世界各地美术馆的常客,于2014年获得创新文艺奖。

关于本书

这本书是艾迪玛为各位普通参观者量身打造的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创意性的指导手册。他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从32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既有趣又有用。每条建议的目的,都是启发或者挑战你,同时帮助你探索参观美术馆的新途径。这本书是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会让你边读边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

核心内容

要想更轻松高效地参观美术馆,你先要搞清楚自己是寻觅者、充电者,还是辅助者,或是探索者,这是你去美术馆的潜在动机;参观时,不同内容的作品要有不同的欣赏角度;为了避免劳累,你可以自带马扎,慢慢欣赏;让自己的小孩做导览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重新认识美术馆餐厅的作用,大胆和其他参观者甚至警卫员交流,你会因此结识新朋友;用富有创造性的视角拍照,你或许会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叫《如何参观美术馆》,是一本来自荷兰的资深艺术顾问写给艺术爱好者的参观指南书。

美术馆是我们认识艺术的重要场所,但在普通人眼里,美术馆难免都有些高冷,大家普遍认为美术馆只有专业人士才去,而艺术品只有专业人士才看得懂。就算有机会走进美术馆,也觉得它过于整洁安静,简直像一座消过毒的实验室,以至于在里面不得不紧闭双唇,恨不能屏住呼吸,更别提和其他人攀谈了。大部分普通人参观美术馆时,从作品晃悠到作品,只在每件艺术品前停留十秒二十秒,试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浏览最多的作品,但很快就会觉得腰酸背痛,毫无兴致。正像哲学家阿兰·德波顿说的那样:“我们与艺术的相遇,并不总像预想中那般美好。”我们更难想象带着小孩子去美术馆参观,因为在我们看来,小孩子根本不懂艺术,而且万一熊孩子在美术馆里面闹起来,会对那种庄严和肃穆造成万点冲击。

可是你知道吗?这些都是人们对于美术馆和艺术的陈腐偏见,美术馆没有你想得那么高冷,我们普通人和艺术的距离,比你想象得更近。这本《如何参观美术馆》会帮助你明确自己去美术馆的动机,了解不同内容的艺术品分别要怎么欣赏,让你发现孩子如何帮你看到艺术品背后的世界,还会告诉你,在美术馆中,如何享受与陌生人交流的乐趣,如何更聪明地拍照留念。

约翰·艾迪玛是一位资深艺术顾问,他曾经在多个文化机构工作过,在艺术界以热情洋溢、锐意创新而闻名。他的专长是创新理念的发展、企业规划、创新管理和艺术咨询。在热情地推动艺术世界中创新的同时,他还经常发表公开演讲,而且在写作方面也有所建树。在2009年他出版了《超越黑盒子与白立方》,从新的角度思考美术馆和剧院的建筑风格。2011年出版《到现场去!重新思考古典音乐现场演出》,探讨如何让古典音乐现场演出更令人兴奋、更接地气。他还是世界各地美术馆的常客,于2014年获得创新文艺奖。

这本书《如何参观美术馆》是他为各位普通参观者量身打造的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创意性的指导手册。他以多年行走世界各地美术馆的经验,从32个不同的角度,提出参观美术馆的不同方法,脑洞清奇,既有趣又有用。每条建议的目的,都是启发或者挑战你,同时帮助你探索参观美术馆的新途径。这本书是对僵化思维的大挑战,会让你边读,边止不住大呼“我怎么没想到”。

这本书告诉我们:一,要想更轻松高效地参观美术馆,先要搞清楚自己去美术馆的潜在动机;第二,怎样欣赏艺术品;第三,除了安静地欣赏艺术品,美术馆还可以让你尽情地体会与陌生人交流的乐趣。下面我们来详细说说这三个内容。

首先,我们来搞清楚自己去美术馆的潜在动机。

如果在来美术馆之前,你的心中已经有了必看作品,或者你去美术馆是为了某位偶像艺术家,那么你就是艾迪玛所说的“寻觅者”。你可能在动身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待办清单,到美术馆之后就只需按图索骥,逐项确认。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参观更加有趣,可以事先琢磨一下你要欣赏的作品,然后在手机里下载好能够帮助你进入某种特定情绪的音乐。你一定想感受一下,一边听着莫顿·费尔德曼的极简主义音乐,一边欣赏现代派抽象大师罗斯科的作品时所产生的那种冲击感。

如果你想在难得的假期里让自己充电,恢复元气,那么你就是一位“充电者”,美术馆对你来说,就是个能够让你远离尘嚣、恢复活力的地方,你的参观甚至都可以算作精神之旅。在这样的前提下,最好选择在人少安静的时候去美术馆,这样就可以好好感受一下里面幽静的氛围以及那种隐逸世外的感觉。当然,除了欣赏展品外,你还可以透过美术馆的窗户来观察外面的世界。在寒冷多云的阴天里,欣赏德国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你不是特意想去看某个展览,而是为了满足更宽泛的求知欲,那么你就是一位“探索者”。你是一个相当有主见的人,习惯于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所以要避免人潮汹涌的热门展览或者那种有讲解员的队伍,因为这些会限制你的思考。不过,一个人参观时,要记得读一读标签上的解说词,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学到更多。

如果你的美术馆之行主要是为了陪伴某个你在乎的人,那么你就是一位“辅助者”。对方可能是你的伴侣、朋友或者是来访的亲戚,你希望为他们提供一段难忘的美术馆之旅,那么你的主要目的就不在于看展,而是要多陪伴他们,多与他们交流。

其实,每个人打算去美术馆时,都不是脑中空空的,花点时间思考一下你去参观美术馆的动机:是为了获取知识,还是单纯出于兴趣?是已经有所设想,还是陪伴他人?弄清楚之后再动身,会让你的参观更加轻松、高效。这是作者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

接着我们来说第二个内容,怎样欣赏艺术品。

我们先按照欣赏作品的难易程度将美术馆里面的展品进行简单的分类。首先我们来看普通参观者最易理解的肖像画和风景画。大家比较熟悉的世界级名画,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弗美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莫奈的《日出·印象》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肖像画代表着视觉艺术中的一个丰富、重要的门类,几乎在每个美术馆,你都会看到肖像画。作者认为欣赏这类画作要特别留意画中人的眉毛和眼睛,比如俄罗斯画家克拉姆斯柯依的那幅《无名女郎》,这是他晚期的一幅得意之作。画面很简单:一位美丽的妇人穿戴着北国冬季上流社会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马车上,背景是彼得堡著名的亚历山大剧院。这位无名女郎究竟是谁,至今仍是个谜。但是她微微上挑的右侧眼眉和微向下看的眼神,透露出这位女郎的高傲和自尊,向我们展示出一个刚毅果断而又满怀思绪的女性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

可如果你面对的是一幅空无一人的风景画时,又该如何欣赏呢?艾迪玛告诉我们,当画面中唯一的要素是风景时,艺术家想让你看到什么样的风景,才是关键,也是欣赏风景画的真正乐趣和挑战所在。因为优秀的画家首要的创作意图是表达艺术,而非描摹现实。这时你要看得足够仔细,才能发现某些不被注意的细节,进而参与到画家为你的双眼和大脑制造的游戏里去。

比如荷兰画家鲁伊斯达尔的《埃克河边的磨坊》。画面的主体展示了典型的荷兰分光:在碧波荡漾的埃克河边,高大的磨坊风车像钟楼般耸立在倾斜的河岸上,巍峨壮观。略带蓝灰色的云朵在天际飘动,阳光透过云层,将远处教堂的尖顶照耀得斑斓闪烁。画家当然不是只想展示这些风光,因为稍微仔细一看,你就会发现一条帆船正从画面左侧一角徐徐驶向磨坊。这个细节就在巧妙地暗示着当时荷兰面粉加工工业的发展,那些船只正在埃克河里为运输面粉而忙碌。你看,画家正是在不起眼的地方用一个细节展示了他真正的意图。作为观众,找到这些细节,猜测出作者的意图,才能感受到风景画带给我们最大的乐趣。

接着我们来说说,普通参观者比较难以面对的裸体,以及其他极具视觉冲击力甚至会引起不适感的艺术品。你可能会说,自从古希腊人把裸体带入艺术殿堂之后,裸体就成为了西方艺术中的不朽主题之一,你很能理解这类作品的意义。可裸体艺术品要么比真人体型更大,要么形式怪异,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试想,当你劈面看见一幅巨大的画作,展示的是栩栩如生、一览无余、硕大无比的女性下体,你会不会觉得辣眼睛?如果身边恰好还有你的亲戚,那就更是大写的尴尬。有时美术馆里面还会展出其他怪异的作品,比如一幅泡在艺术家尿液里的十字架照片;一个被摆在一堆色情图片中间的用大象粪便做成的黑色圣母玛利亚像;一只散发出幽幽怪味的腐烂的牛头。看到这些时,除了掉头走开,我们还能怎么办呢?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既然无法避免在美术馆里看到这些令人震惊的形象,那么干脆不要压抑它们在你心里产生的复杂感觉,如果想笑就笑出来,倒吸一口气,愤怒或者大叫也行,谁说欣赏艺术一定得保持安静和镇定呢?把震惊的情绪内化,是理解艺术作品关键的第一步。接下来,再试着接受这些感受,重新去读解说词,再找找线索,看看艺术家这样刺激你,是否为了表达某个重要的观点?最初的震惊过去之后,一个很有价值的想法或信息就会浮现。艺术家不用点有争议的方式,还真没法让你有效地表达出来。要知道,在美术馆里,感到不舒服通常是个好征兆,这预示着你已经快要走出你的舒适区了,生活中很多激动人心的事情,常常在此刻发生。

最后我们来说说最令人费解的抽象派艺术品。那些由毫无逻辑的线条、张扬的色彩组成的图画,根本看不出什么形象,可它们却很能吸引参观者的目光。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只是盯着抽象作品看,并不能看出更多东西。比如被认为是抽象画奠基人的俄罗斯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有一幅作品叫做《粉色的音调》,画面中只有若干各种颜色的圆圈,中间是一个橙色的方框。要想深入理解这幅画的内涵,请一位专业的导览员也许是最简便的方法,可是他们口中时不时蹦出来的专业术语会让你更加头大。在艾迪玛看来,欣赏抽象派作品时,最棒的导览员就是你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是提问题的专家,他们毫无顾忌,这会让你和他一起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这些作品。他们还是艺术观念方面的专家,非常善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因此,当你面对毕加索等抽象派画家笔下那些让你感到困惑的作品时,不妨问问孩子觉得这些艺术家画的是什么,他们很可能会为你提供崭新的见解和欣赏角度。

当然,本书作者并没有把艺术品进行绝对的分类,也没有强调每种作品必须按照某种角度去欣赏,他只是以资深艺术顾问的视角为我们参观美术馆提供了一些参考。也许看了艾迪玛的指南后,你会在参观美术馆时想出更有趣的方法,这也就达到了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激发你的创意。

接下来我们说说另外一个困扰大家的问题,那就是每幅作品我们要欣赏多久。听一场交响乐要四十分钟,看一场电影要两个小时,但一件艺术品应该看多久,美术馆却让你自己决定。而这对普通人来说非常茫然。很多情况下,艺术家花了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创作一件作品,我们在它们身上所花的时间,却平均只有九秒钟。就连那些传世名作也无法长时间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据统计,人们欣赏《蒙娜丽莎》的平均时间是十五秒。我们总是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浏览艺术品,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因为美术馆的展品太丰富了,我们没办法一下子全部消化掉。并且,不慌不忙才是欣赏艺术的关键。本书作者建议我们,不要试图一次性浏览全部展品,把美术馆看作一份菜单,而不是待办清单,不要急,慢慢看。要知道,慢慢悠悠的美食家,为了表示对大厨的尊重,用餐的时间基本上和大厨做菜的时间一样长呢。

可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在慢慢看的过程中,你很快会得上一种非常高级的病,“美术馆腿”。这个名词,专门用来描述那种在美术馆中长时间缓慢行走,偶尔站着不动而导致的双腿疼痛现象,类似于逛街时的商场脚。一旦你感觉自己有了美术馆腿,你会非常希望能够马上找到一个座位休息一下。可是大部分美术馆都认为在展厅里放上几把椅子是多此一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作者给出了一个简便易行的方案,那就是自带马扎,有了这个看展神器,你就可以想坐哪儿就坐哪儿了。

这就是作者讲述的第二个内容:参观时,不同内容的作品要有不同的欣赏角度。肖像画要着重看画中人的眉眼,风景画要关注细节;裸体画等令人震惊的艺术会引发不适感,你要先接受,再反思;抽象画可以带着自己的小孩一起欣赏,他们是你完美的解药;不要试图一次性浏览所有作品,选出几幅适合自己眼光的,坐下来,慢慢欣赏。

那么普通人在美术馆里,除了静静地观看艺术品以外,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来看作者给出的第三个内容。

艾迪玛认为,在美术馆里,你可以尽情地体会与陌生人交流的乐趣。什么?交流?整个美术馆都沐浴在一片沉静之中,我恨不能屏住呼吸,即使不得不讲话,也会下意识地悄悄讲。以美术馆现有的形态来看,似乎的确如此。不过,整座美术馆都必须安安静静的吗?少来啦,把你的面具摘下来,和周围几百个志趣相投的艺术爱好者交流一下吧。比起其他场所,在美术馆里人们更容易接受搭讪。也许本来只是瞎聊两句,结果到了后来,你们就开始畅谈人生了。尤其有趣的一点是,聊艺术的时候,因为没有绝对的标准,我们就不太有争辩对错的压力,这让我们不用过于担心被人指摘,可以更轻松地分享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我们的艺术体验。电影《时空恋旅人》里面,男主人公就是因为在美术馆里面邂逅了女主人公,勇敢地搭讪,而掀开了自己更加美好的人生篇章。

说到这,你一定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美术馆里总是很拥挤,又没有那么多椅子让你和新朋友坐下来好好聊一聊,去哪里找一个适合交流的空间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美术馆餐厅。很多人印象里的美术馆餐厅,只是喝喝咖啡,吃吃蛋糕或者炸鱿鱼圈的地方,这种观点简直大错特错。如果你希望美术馆之旅收获满满,那就应该重新思考一下美术馆餐厅的意义。

美术馆餐厅可以为你提供深入探讨艺术的绝佳机会。在那里,你可以舒舒服服地坐下来,一来可以休息一下,避免视觉超负荷,二来也可以更好地和新朋友交流一下心得体会。你可以在参观过程中多去餐厅待会儿,毕竟,花几个小时只是在几百件艺术品之间来回走几遍,对普通人来说,的确有些无聊。一杯美酒或者一口美食,能让我们心满意足地去享受与艺术的互动。所以,下次有机会,可以在展厅少看一点,而去餐厅多聊一聊。

你也可以通过和警卫员的交流来增长自己的见识。要知道,美术馆警卫们日复一日地目睹着艺术品如何让观众感动,或者无动于衷,这样的视角让他们拥有独到的洞察力。所以当你对作品有疑问时,只要你开口,很多警卫都会非常热情地回答。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对艺术有着令人叹服的见解。美国当代抽象表现主义的标杆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滴画”闻名世界。所谓“滴画”,是说在创作时,先把画布钉在地板上或墙上,然后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在成为艺术家之前,波洛克就是一位美术馆的警卫员。所以在参观时,把握机会,勇敢地向他们提问吧!

事事追求纯粹的人会说,美术馆已经成为了旅游景点,这个论调让你在选择是否去参观知名美术馆里的经典作品时不知所措,生怕一不留神就会跟别人撞款,显得很 low。艾迪玛在书里给出了解决方案: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美术馆之旅与众不同,何不尝试去看看那些并不完美的作品呢?古董商斯科特·威尔逊曾经从垃圾堆里捡出来一幅很丑的油画,这幅画让他产生了很奇妙的感受,于是他干脆开了一家“糟糕艺术博物馆”。这家博物馆以“糟糕到无法直视的艺术”为主题,主要展出那些创作目的很严肃但是瑕疵更明显的作品,这里头既有杰出艺术家的偶尔失手之作,也有连画笔都控制不好的新手作品。在作者看来,略带瑕疵,初看感觉平平却回味无穷,渐渐令人惊叹的作品,比那些初见时让人止不住发出赞叹,可是很快忘到脑后的作品,从长远看,会为我们带来更多收获。

事事追求纯粹的人还会说,艺术品已经沦为了拍照的陪衬。这让正准备举起相机拍照留念的你觉得很不好意思。但艾迪玛告诉我们,拍照才是亲近艺术、参与艺术的一种方式。那么,如何拍艺术品才能拍得又聪明又有创意呢?艾迪玛建议我们不要拍艺术品本身,而是拍你对艺术品的感受。比如,你可以把某些属于你的东西或者同伴一起拍进去;当你的爱人站在她最喜欢的画作前沉思时,拍下她的背影;当你的孩子站在毕加索的作品旁边露出和画中人一样的表情时,抓拍下来;或者,让你的朋友假装和一件雕塑作品聊天,然后拍张照。艺术家创作了艺术品,现在你也可以发挥创意,用摄影的方式进行你的再创作。

说了这么多,我们来总结一下,在美术馆里除了欣赏艺术品,还可以做什么:邂逅陌生人,增长见识;在美术馆餐厅里畅谈艺术和人生;用一点创意拍出新的艺术品。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内容精华。

第一,这本书告诉我们,美术馆并不高冷,他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近,普通人完全可以欣赏艺术,而要想更轻松高效地参观美术馆,你先得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美术馆。

第二,参观时,不同内容的作品要有不同的欣赏角度。比如,肖像画要着重看画中人的眼睛;风景画要猜出作者想要你看到的内容;而裸体画等令人震惊的艺术会引发不适感,你要先接受,再反思。如果你不喜欢导览员过于专业的语气,在欣赏抽象画时可以带着自己的小孩,他们是你完美的解药;不要试图一次性浏览所有作品,选出几幅适合自己眼光的,坐下来,慢慢欣赏;

第三,在美术馆里,完全没必要屏气凝神,大可以和周围的参观者进行交流,也许你会因此结识一位新朋友,记得和他一起去美术馆餐厅好好聊聊;警卫员是美术馆的眼睛,通过他们,你可以看到精彩的人生;如果你喜欢拍照,一定记得用更富有创造性的视角,也许你会拍出新的经典作品。

总之,本书是为各位好奇又有决心的普通观众,量身打造的一本兼具实用性和创意性的指导手册。但愿它能对你有所启迪,把美术馆变成一个有活力,对你也更加有吸引力的场所。

本书作者还为我们列举了几个值得一去的美术馆,比如《非成人的纯点评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这是一个由孩子制作的音频导览,可以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步体验。分析艺术作品的专家都不到十岁。在音频中,他们通过不加掩饰的独特视角,探讨了很多艺术话题,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再比如,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艺术中心,在那里你会遇到一位叫托德·巴萨扎的警卫员,他会在大厅里时不时突然做出金鸡独立或者其他某个瑜伽姿势。他还会告诉你,他经常做拉伸,不然会觉得浑身僵硬,托德还会为你讲很多精彩的故事。除此之外,他还在为自己的自传体漫画搜集创作素材,你同样可以在博物馆的网站上看到这些漫画。

撰稿:乐多 脑图:摩西 转述:徐溟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