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 安公子解读
《喧哗与骚动》| 安公子解读
关于作者
威廉·福克纳,美国作家,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也是意识流文学在美国的代表人物。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做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的作品具有创造性和实验精神,深深影响了马尔克斯、略萨、克洛德·西蒙等众多作家,也包括莫言、余华等中国作家。
关于本书
《喧哗与骚动》首次出版于1929年,是现代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出版后获得一致好评,入选各种文学佳作榜单。小说中对意识流、多角度叙述、神话叙事等文学手法的运用刷新了文学史,也成为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萨特在内的众多作家、批评家分析和研究的对象。
核心内容
本书讲述了美国南部小镇杰弗生镇上康普生一家的故事。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家族小说,福克纳用了非常特别的方式,从这个家族跨越18年的时间中,截取了四天,用这四天中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串联起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不仅如此,这四天的讲述,他采用的叙述视角也各不相同。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新,使它成为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书名叫做《喧哗与骚动》,作者是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6万字,我会用大约25分钟的时间,跟你分享这部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它承载着文学的理想和作家的野心,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文学感受和丰富的体验。
在2000年到来的时候,很多报刊开始总结人类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取得的成就,文学领域也不例外。美国现代图书公司评选了20世纪一百部最优秀的英文长篇小说,威廉·福克纳就有三部作品入选,其中《喧哗与骚动》排名第六。此外,挪威诺贝尔学院和读书会召集了来自54个国家的100位作家,评选出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作品,《喧哗与骚动》依然入选。而且福克纳的其它作品,比如《我弥留之际》、《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等小说,也纷纷进入了众多文学佳作的名单。
中国作家余华曾说过,“影响过我的作家其实很多,比如川端康成和卡夫卡。可是成为我师傅的,我想只有威廉·福克纳。”《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也在自传作品中说,福克纳是他最牢靠的精神导师。毫无疑问,福克纳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喧哗与骚动》也是20世纪最伟大作品之一。它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美国南方小镇上,康普生家族十八年的生活。十八年中,这个家庭争吵不断,家庭成员之间也矛盾重重,是典型的家族故事。但是,与很多家族小说不同,《喧哗与骚动》中的家族故事只是它的主题。它之所以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是因为在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创造性地刷新了文学史,将“意识流”这个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
在进入今天的解读之前,我想先跟你讲两个重要概念,首先,什么现代主义文学,还有,什么是意识流。这两个概念,这是我们理解这部伟大作品的重要前提。
我们先说现代主义文学。各种文学史都把福克纳作为现代派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福克纳出生于1897年,和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等作家一道,共同开启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现代派作家时代。而现代派文学,是现代主义这个大的文艺思潮中的一部分。
那现代主义又是怎么产生的呢?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工业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把人类过去的文明和生活方式打得粉碎。人类用枪支弹药屠杀同类,传统文化和道德被踩在脚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大家都感到人情冷漠,自己也很孤独,整个西方世界曾经的文明社会陷入了一场精神危机。
这时候,现代主义思潮诞生了。它的观念就是,要与过去决裂,现代的艺术和文化应该是崭新的,前所未有的。表现在艺术方面,就产生了野兽派、立体主义等全新的绘画流派,而在文学领域,就是以威廉福克纳、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等作家为代表的现代派文学。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所说, 20世纪的文学主潮是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核心的美学追求是反叛性、先锋性、实验性,是对既往文学规范的颠覆。
在这种反叛性、先锋性和实验性中,“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就是它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具体来说,就是大量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的手法,表现人物意识“自然”流动的状态,属于心理描写,但又比心理更宽泛。
其次,现代派文学还有两个特点就是象征性和荒诞性。象征性探求人物的内心真实,着重表现内心活动,借助意象,用暗喻、烘托、渲染等手法,把思想还原为知觉,使抽象的思想外化。主要表现在诗歌领域。荒诞性是说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形式,将现实与非现实揉合在一起,代表作品就是卡夫卡的《变形记》。
我们再回到这部《喧哗与骚动》。它最为显著的特征也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对意识流的运用,这也是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最先感受到的。但是在阅读的时候,因为意识如同水流一般自由无序,不受时空的限制,所以它在表达上的概念化、片面性,容易给读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所以很多人在打开了《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之后,读了几页几十页就昏昏欲睡。其实让人产生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就是书中采用的意识流写作手法。
但是,也有很多人还是读完了这些晦涩的作品,并对这些伟大作品的魅力赞叹不已。很多人说他们会每隔两三年就重新再读一遍,而且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其实这也就是意识流的魅力所在。很多作家和读者,把这些作品当成文学领域的雪莲花,开在最高处、最险处,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凛冽的美,非常迷人。
除了意识流,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还做了很多创新,比如多视角的叙述方式。正是这些创新,让它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
好了,刚才我们讲了一下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和意识流这种写作手法。接下来,我先来说说这本书中的故事情节,然后再通过具体的分析,来看看福克纳的意识流表现手法是如何展开的。
刚才我们提到,《喧哗与骚动》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杰弗生镇上的康普生一家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10年到1928年,长达十八年。这个故事直接涉及三代人,最主要的角色是康普生先生的三个儿子和女儿凯蒂。康普生家族曾经显赫一时,祖上出过州长和将军,家中雇佣着黑奴。康普生先生是一家之长,平时爱发一些愤世嫉俗的牢骚。妻子康普生太太出身于另外一个没落的家族。她总是病怏怏、娇滴滴地抱怨着一切。家中长子昆丁,继承了父亲那种没落贵族的气息,守旧,敏感而脆弱。
小说所写的故事是从1910年开始的。这一年,康普生家的女儿,昆丁的妹妹凯蒂和一个推销员发生了性关系。当时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昆丁无法接受家族荣誉受到损害,投河自尽。
昆丁把家族荣誉看得很重。而妹妹凯蒂却具有叛逆色彩,她毫不在乎贞操,不在乎那些所谓的家族名誉。凯蒂怀孕两个月后,在家人的安排下,与另外一个男人结了婚,这个男人答应康普生的家人,为凯蒂的弟弟,也就是家里的二儿子杰生找一份银行里的好工作。但凯蒂生下孩子不久,她的丈夫发现孩子并不是自己亲生的,于是和凯蒂离了婚。这么一来,杰生的好工作也泡了汤,所以他十分怨恨姐姐凯蒂。
凯蒂生下女儿小昆丁之后,把她丢在娘家,自己坐火车离开了家乡杰弗生。不久后康普生先生去世。杰生读完技工学校,开始在一个杂货店上班,养家糊口。
杰生很自私,个性也很强硬。当年,家里卖掉了最后一块地,给他的哥哥昆丁交了哈佛的学费,给姐姐凯蒂办了婚礼。父亲去世后,杰生在杂货店里当伙计,自己省吃俭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此时大哥自杀,姐姐丢下女儿离家出走,杰生成了一家之长,但他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无论是对母亲,对弟弟班吉明、姐姐凯蒂的女儿小昆丁,还是家中的黑奴,他都残酷得像是没有体温的冷血动物。
杰生的弟弟班吉明,天生是一个白痴,他需要人照顾。而凯蒂的女儿小昆丁是家中第三代,是最新锐的代表,她比母亲凯蒂更加叛逆。17岁那年,她从被外婆锁上的房间里逃出来,钻进舅舅杰生的房间,撬开上锁的抽屉,拿走了杰生所有的积蓄,跟着戏班里的演员逃之夭夭。
除了康普生家的成员,家里还有黑奴迪尔西一家三代,包括迪尔西的小儿子T.P.、外孙勒斯特。这些人加在一起,构成了康普生一家的故事。
刚才,我按时间顺序简要地叙述了福克纳的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内容。但如果只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也许福克纳并不能成为大师,《喧哗与骚动》也不太可能成为杰作。
但是,福克纳讲述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非常特别的方式,他从这个家族跨越18年的时间中,截取了四天。把这四天中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串联起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他截取的这四天分别是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4月7日、4月8日。也就是说,四个日子中有三个是连在一起的前后三天。这四个日子是经过福克纳精心选择的,都与圣经上基督的纪念日有关。
不仅如此,福克纳讲述这截选的四天时,并没有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他打破顺序,开篇写的就是1928年4月7日发生的事情,然后回到1910年6月2日,接着是1928年4月6日,最后是1928年4月8日。如果这四天的时间顺序用abcd四个字母表示的话,小说讲述的顺序则是cabd。不仅如此,这四天的讲述,他采用的叙述视角也各不相同。
现在,我们依照福克纳写作《喧哗与骚动》的方式,重新讲述一遍康普生家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小说中意识流,以及多视角叙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
第一天,1928年4月7日这一天,也就是abcd四个日子中的c,是通过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明的视角讲述的。这天是班吉明三十三岁的生日。班吉明和普通人不同,他是一个白痴,脑子有问题,他的意识并不是通过时间来呈现,而是通过一些名词来呈现的。他意识中的这些名词串联起来,便展现出了康普生家跨越三十年的一些重要的生活场景。
这天,在高尔夫球场外,他听到人们在喊球童开弟的声音,他以为是在喊他的姐姐凯蒂。他的情绪由此发生了变化,并想到姐姐凯蒂的一些事。班吉明穿过栅栏,衣服挂在了钉子上,也让他想起以前和姐姐凯蒂在一起时,衣服也被钉子挂住过,而且那一天,凯蒂让班吉明把手插在衣兜里,对他说:“快过圣诞节了,你不想让你的手冻坏,是吧。”然后,沿着冷这个字眼,班吉明又想到另外一天里母亲和舅舅之间的对话。
就这样,在这一章80页的篇幅内,班吉明的思绪像水一样流动,不时地翻涌跳跃,一个浪花盖着一个浪花,串联起许多生活场景。这一天是以他的视角来讲述的,所看到场景,大事小事,都是他所感受到和看到的。
当然,这样的第一人称视角也会受到限制。一个人以自己的角度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虽然真切、真实,感染力也很强,但是却受到自我的限制,具有主观性,读者只能看到他所看到的,感受他所感受的。
好,以上是第一个日子,从康普生家的小儿子班吉明的视角,用他的思绪串联起了这个家庭的很多故事。接下来,小说的第二部分,一下子回到了1910年6月2日。也就是abcd四个日子中的a。
这一天的主人公是大儿子昆丁。当年,康普生家卖掉最后一块地,凑够了学费,供昆丁在哈佛大学读书。然而6月2日,却是昆丁生命的最后一天。前面我们提到过,昆丁是家中的长子,性格守旧又脆弱,因为妹妹凯蒂跟人发生了婚前性关系,有了身孕,家人安排凯蒂另嫁了一个当地的小商人,并给昆丁寄来了结婚请帖。但是对昆丁来说,整件事情变成了一种精神折磨,他无法忍受家族名誉受到这样的玷污。于是在6月2日这一天,昆丁打包了行李,做了最后的安排,并走出哈佛大学的校园,寻找自杀的地点。
昆丁的行动轨迹并不长,发生的事情也平淡无奇,但是因为这是他临死前的一天,随着死亡的不断临近,昆丁变得越来越紧张,思绪翻飞。在这一章中,他的思绪如同将要跌落悬崖的激流一般跌宕汹涌。在有一部分,有十多页的描写甚至没有一个标点——就像我们在特别激动的时候没有停顿和喘息的思绪一样。在这一章中,意识流的运用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通过昆丁这一天的思绪,作者福克纳又像玩拼图一样,拼出了家族故事中另一些重要的细节。
美国哲学家巴雷特说,“这一节描写,以及这本书本身,是一个杰作,或许堪称迄今为止美国人写出来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好,说完了昆丁自杀的这一天,我们接着来到第三章。这一天是1928年4月6日,也就是连起来的那三天中最早的一天,abcd中的b。
这一章的叙述者是康普生家的二儿子杰生。这天是从杰生和母亲在卧室里的对话开始的。他刻薄地谈到了父亲和自杀的哥哥,接着又去管教小昆丁。前面我们提到过,小昆丁是凯蒂的女儿,凯蒂离婚后带着女儿回到娘家,又丢下女儿远走高飞。十七年后,小昆丁成长为一个不安分的女孩,她整天逃学,不知道在什么地方鬼混。
这一章主要在讲杰生和外甥女小昆丁的矛盾。杰生觉得小昆丁的行为影响了他的声誉,而小昆丁对杰生的不满主要是因为钱。杰生说他为小昆丁付了课本的费用,小昆丁却说:“是妈妈出钱给我买书的。你的钱我一个子儿也没有用。如果有一天真的要用你的钱,我宁愿饿死。”
的确,小昆丁的妈妈凯蒂每个月都会寄来支票,但这些钱总是被杰生耍花招骗走。杰生虽然只是杂货店的伙计,但他却开着非常昂贵的汽车。他嘲弄每一个家人,狡猾而又冷酷无情。杂货店老板曾给他两张戏票,但他宁肯烧掉,也不肯把戏票给苦苦哀求的黑人小子,尽管黑小子一家世代都在侍奉着康普生家。这一章结束的时候,已是晚上,小昆丁回到自己的房间,门锁被康普生太太从外面反锁。一家人终于安静下来。
最后一章的日期是1928年4月8日,这是这本书时间中最晚的一天。本章的第一句写到:“这一天在萧瑟与寒冷中破晓了。”似乎预示着这是不平常的一天。
前三章里,作者分别从小儿子班吉明、大儿子昆丁和二儿子杰生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但在最后一章,作者采用了全知视角。视角在不同人称间变换,从老黑奴迪尔西起床开始,迪尔西的外孙、康普生太太、杰生,家中人物悉数登场,而小昆丁却一直没有出现。他们聊到了一件事,头天晚上,杰生房间的窗户玻璃被打碎了。随着叙述的层层推进,真相逐渐被剥开——昨天深夜,被康普生太太反锁在卧室里的小昆丁,从窗户逃走了。逃走之前,她还打碎了隔壁房间的玻璃,偷走了杰生藏在抽屉里的现金,然后攀着墙边的梨树下到地面,与一个戏班的演员逃之夭夭。
杰生简直气疯了,他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抓住小昆丁,但最终只是徒劳。外甥女小昆丁就这样卷走了他所有的积蓄。至此,家族故事的拼图完整了,小说就此结束。
好了,刚才我们通过作者福克纳的叙述顺序,领略了《喧哗与骚动》写作手法。福克纳选用了18年中的四天,用不同的人物视角,像拼图一样讲述了康普生一家的故事。在这本书中,不但人物塑造非常成功,而且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也别具匠心,这种独特的构思和创新,使它成为文学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喧哗与骚动》出版于1929年。小说出版十五年后,作者福克纳又为小说写了一个附录,对康普生家的故事做了补充。这个附录以康普生家家谱的形式,介绍了康普生家的祖先,以及书中写到的康普生家族成员,也就是刚才我们说过的昆丁、凯蒂、杰生、班吉明、小昆丁等等。通过这份迟来的家谱,我们知道了凯蒂丢下女儿离家出走以后的经历,为了生存,她甚至出现在德国法西斯军官的汽车里。这不禁让人想到,凯蒂为赡养女儿寄回家的钱来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本附录中,福克纳还告诉读者,小昆丁从杰生抽屉拿走的钱是将近七千美元,其中有四千是杰生从凯蒂寄来的钱里截留的,还有三千美元,是他近二十年来省吃俭用,节省出来的所有积蓄。
这个附录,其实也是福克纳写作高明的地方,尽管跟原作相隔十五年,但它就像一叠证据一样,让这个虚构的故事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当然了,这个真实,是经过虚构的真实。
一部文学作品,除了技巧之外,它还与时代有着密切关系。最后,我们再从小说创作背景的层面,说一说《喧哗与骚动》对时代的关照。本书主要从两个维度参与了对时代的书写。第一个维度是种族问题。
小说中写了康普生一家三代,同时也写了黑奴迪尔西一家三代。这也是福克纳特意安排的地方。
1861年到1865年,美国进行了一场持续四年的南北战争,这场战争推动了美国南方奴隶制的废除。虽然颁布了法令,但是废奴却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在《喧哗与骚动》中,迪尔西一家便是黑奴的代表,通过杰生等人的言行,也可以看到当时的美国南方社会对于黑奴的普遍态度。
这本小说里的人物,大多带着这样那样的毛病,不过黑奴迪尔西是个例外,她几乎是个完美的人。福克纳自己也说,迪尔西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人物之一,她勇敢、大胆、豪爽、温厚、诚实。在一篇文章中,福克纳饱含深情地写道“她代表未来,她将站在家庭倾圮的废墟上,像一座倾斜的烟囱,高傲、坚韧、不屈不挠。”
如果迪尔西代表未来,那谁代表了过去呢?的确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昆丁。这就进入小说参与时代的第二个维度,对当时社会气氛和思潮的回应。描写昆丁的那一章,其实就深刻反映了一个没落的旧时代的人,在现代社会遭遇的种种困境。
著名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写过一篇文章评价说:“福克纳运用他出众的艺术来描写一个年老垂死的世界,描写我们这些人在那里的喘气和窒息。”而昆丁,正是当时美国“迷茫的一代”的代表。最终,他选择以自杀来逃避现实。
除了参与时代精神的构建之外,福克纳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学谱系。
20世纪的美国文学,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作家就是福克纳和海明威。巧的是,海明威的名作《永别了,武器》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都出版于1929年。他们是同时代的作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海明威写得相对通俗,而福克纳的作品相对晦涩,文学色彩更强。
福克纳的大部分作品主题都比较沉重,带有悲剧色彩,也正因为如此,《异乡人》的作者,法国作家加缪称赞福克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而且是这个时代惟一真正的悲剧作家。他还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说,“像一个盲人在命运和责任之间跌跌撞撞向前走。”
福克纳一生中出版了19部长篇小说,还有一些短篇作品。这些作品尝试着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方法,也尝试着不同的文学手法,所以评论家说他“是一个一意孤行、永不休止的试验家,对技巧换变的各种表现的可能性特别敏感。”而且,福克纳让自己的大部分作品发生在密西西比州,一个叫约克纳帕塔法县的地方,这个地方是虚构的,有一万多居民。在这个虚构的地方,生活着古老家族的后裔,美国南北战争的子孙,黑奴,酒贩、律师等等,康普生家族也是这个地方的重要成员,这一家人不仅仅是《喧哗与骚动》的主角,康普生先生和昆丁还是福克纳另外一部重要作品《押沙龙!押沙龙!》里的角色。
福克纳自己形容说,这是一个“邮票般小小的地方”,但他在作品中赋予了这里的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有评论家说,小镇约克纳帕塔法,也是全人类的缩影。
福克纳的写作影响了众多作家。他以自己生活的地方为背景,虚构了一个地点,然后将很多故事都装进这个地方,在他不同的小说中,人物和故事会发生重叠。这些故事构建出福克纳的创作轮廓,形成了一个整体。这种写作方式也影响了马尔克斯,马尔克斯虚构了一个叫马孔多的小城镇,而我们很熟悉的中国作家莫言,他书中的很多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高密县的地方。
《喧哗与骚动》这本书有多个翻译版本,我在解读的过程中,选用的是李文俊先生翻译的版本。李文俊翻译了多部福克纳的作品,并为《喧哗与骚动》做了大量注解,对我们理解这部晦涩而复杂的作品很有帮助。当然,你也可以放弃注解,依靠自己的才智去欣赏和感受。对很多读者来说,《喧哗与骚动》是一部每次读都能带来新鲜收获的小说。
撰稿:安公子 脑图:刘艳 转述:杰克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