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与收藏》 胡一峰解读
《商人与收藏》| 胡一峰解读
关于作者
卡尔文·汤姆金斯是《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也是艺术评论家。这本书是他应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邀请,为建馆百年而写作的。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作者查阅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浩如烟海的资料,采访了历史亲历者,生动还原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创建到发展的百年历程,阐释了植根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中的商人基因和商人精神。
核心内容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和展览方式处处体现着商人风格,展现了作为博物馆底层逻辑的商人精神。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发展过程中,也正是商人的武士精神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推动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西半球最伟大的博物馆和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为你解读的书是《商人与收藏》,它的副标题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建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西半球最伟大的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这本书讲的是大都会博物馆从创建到壮大的过程。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数量非常多,足足有300万件,在全世界的博物馆里都是首屈一指的。它甚至有能力通过展陈的规划,展现出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你可能也会有一个疑问,美国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在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中,美国只占了很小的一段,他们怎么能建成这么一个庞大而丰富的文化宝库呢?这本书的标题“商人与收藏”其实就是答案。
原来,商人和商人精神才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底层逻辑。大都会博物馆是一家商人主导创建的博物馆,它的组织和运营模式都很像一家公司。它丰富的藏品,是美国商人们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买回来的。不过,光是把文物买回来还不够,收藏当然不只是把宝贝扔到仓库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的价值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做整理、展示等等一系列工作。而大都会博物馆按照收藏专题的展览方式,以及它想要用博物馆教育公众的目标,都跟它的商业基因有紧密的关系。可以说,把握住“商”这个核心要素,才能更好地理解大都会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和重要意义。搞清楚这个问题,也会从侧面帮助你理解,为什么博物馆文化在美国那么兴盛,成了重要的公共教育方式,甚至影响到了全世界。今天,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学习美国的运营思路。
《商人与收藏》的作者卡尔文·汤姆金斯是《纽约客》杂志的撰稿人,也是艺术评论家。1970年,汤姆金斯接受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邀请,为他们撰写建馆百年的历史,这就是《商人与收藏》这本书的由来。直到今天,这本书依然是了解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重要作品。这是因为,汤姆金斯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运作逻辑早已确立。虽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仍在不断改造和扩大,但是它的底层逻辑一直没有变,这就是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立起到重要作用的商业精神。
下面我就顺着“商人与收藏”这条线索,来讲讲大都会博物馆基本的运营方式,也就是征集和展示藏品,还有它在博物馆经营理念上做出的创新。
大都会博物馆是一个由商人主导创建的博物馆,从创始基因来看,它跟其他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就很不一样,它的运营方式也就很有特点。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创始团队。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始建于1870年,在博物馆创建的6年前,也就是1864年,在纽约举办过一次“大都会艺术博览会”。这次博览会主要是美国的商人搞的,目的是给南北战争期间患病或受伤的士兵捐款。会上一共拍卖了196幅捐赠的画作,募集了超过100万美元的善款。这次博览会可以说是博物馆创建的预演,它让美国商人意识到,艺术品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6年之后,当时参与博览会的一些积极分子,开始倡议创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当年4月13日,纽约立法局投票通过法案,同意成立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户在了纽约中央公园,第一届董事会由27名成员组成,其中有商人、金融家、律师、市政府官员、作家、建筑家,还有4名职业艺术家。它的核心团队就是当时在美国影响力很大的商人群体。于是我们看到,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组织形式很像一家公司,它的决策机构就是董事会,而博物馆馆长,就相当于是公司的总经理。跟公司一样,董事会决定了它的经营方向等一系列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成立的时候开始,就是一个由商人群体发起和主导的文化项目。正因为这样,商业精神像基因一样存在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体内,不论它最后长成什么样,都离不开商业基因的支配。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大都会博物馆的运营方式。对一个博物馆来说,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肯定是藏品怎么来?我们知道,商业来源于交换。商人要建立一个博物馆,用买买买的方式来征集藏品是最自然的了。比如说,大都会博物馆早期有一位董事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商业大亨皮尔庞特·摩根。这个人很喜欢收藏,他搞收藏有一句很“霸气”的名言:当我能连锅端的时候,又何必为一件小玩意儿费劲。这种有钱任性的收藏方法,让他获得了很多稀世珍宝。像摩根这样的大藏家主管大都会,不仅会把自己私人藏品拿出来展览,也会捐赠一些给博物馆。这就是大都会博物馆早期藏品的来源。
你可能会想,其他博物馆不也是这样吗?我们就来做个比较。中国历史悠久,不仅有许多代代相传的珍宝,更有很多藏在地底下的宝贝,所以中国的各大博物馆征集藏品的主要方式,是捐赠和考古发掘,买只是辅助。历史比较短的美国,当然是没有这个条件了。而西方那些老牌博物馆,除了前面那两种征集方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通过殖民掠夺过来的。“每天听本书”里解读过一本书叫《谁在收藏中国》,讲的就是这段历史。这次世界范围的掠夺,美国又没赶上趟。所以前面这两种方式,在大都会博物馆早期征集藏品的时候都行不通。说到底,这都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所以在文物上没什么家底。
你可能还有疑问,就算“买”是富商们获得文物最好的方式,为什么他们要送给博物馆呢?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都会的创建人主要就是这群富商,他们当然得支持博物馆的运作。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出于一点私心,把藏品捐赠给博物馆,可是一件能够让他们名垂千古的雅事。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样得来的藏品也会造成一些麻烦,比如说有的捐赠者就会有附加条件。
我们来说一个例子。1887年,一个有钱的“富二代”伍尔夫小姐把自己收藏的143幅画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还对展示的条件提了一堆要求,更重要的是博物馆还必须说明这是凯瑟琳·洛里亚尔·伍尔夫的收藏。今天我们在大都会博物馆看到这样一个展厅,肯定会觉得这跟整个博物馆的规划格格不入,而且要是人人都这样想挂名,博物馆不就变成富人的私人收藏展厅了吗。当时大都会博物馆实力不够,也只好如此。但是对于博物馆来说,肯定还是希望能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征集藏品。所以说,如果能有自己的小金库当然最好了,这样就不会完全受制于人。
大都会博物馆的这个心愿后来还真的实现了,这件事说来还有点传奇。故事的主角叫雅各布·罗杰斯,他是个火车头制造商,以吝啬、冷血出名。但在1901年,罗杰斯却出乎意料地把据说有800万美元的一笔财产留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把这笔钱作为博物馆的一笔基金,而基金的收益可以用来购买藏品。但是罗杰斯的家属对此不满,还提起了诉讼。经过和解,大都会博物馆最后得到了将近500万美元。在当时,这笔钱一年大约能产生20万美元的收益。虽然很难买到顶级的艺术品,但是对于博物馆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展了。
罗杰斯的这笔捐赠,对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来说,不仅是一笔飞来横财,而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让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经济独立了,从此成了艺术市场上的实力买家。这可是给全世界的博物馆立了一个先例。如今你可以看到很多博物馆在拍卖场上频频举牌,这都是以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的。
藏品的征集我们说完了,那么征集来的藏品应该怎么展览呢?现在有一个职业叫作策展人,专门是负责干这个工作的。虽然艺术学院有这个专业,但是想成为一个策展人,往往需要在艺术行业里摸爬滚打一段时间,有一定知名度,甚至很多知名专家、艺术家,也会兼职来做策展人。这是因为策展这个活儿,需要你有很好的艺术史知识储备和艺术品位。“每天听本书”解读过一本书叫《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讲的就是大英博物馆的馆长怎么通过策展,展现了人类五千年的文明史。不少博物馆,都会把自己的藏品按照人类文明史的顺序,一段一段地进行陈列。我们去中国的国家博物馆,就会看到它的基本陈列就是按照中国历史的分期来进行的。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不是这样,它主要是以专题的方式进行陈列的。这其实也不是博物馆的管理者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它的商业基因自然形成的。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伍尔夫小姐,把自己的专题收藏一股脑捐给博物馆。在最开始,大都会博物馆收到的不少藏品,都来自这样的藏家专题收藏。为了整理、研究这些藏品,大都会博物馆就自然形成了研究不同专题方向的艺术部。我们做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一般博物馆会像传统的大型商场,一开始就规划好一层卖化妆品和鞋子、二层卖男装、三层卖女装。但是大都会博物馆更像今天的 Shopping Mall,一层正门口开了家服装店,旁边是开咖啡厅,还是眼镜店,完全取决于招来了什么样的商家。
也就是说,大都会博物馆艺术部和藏品分类不是事先规划好、按部就班地成立的,而是在藏品征集过程中,随着藏品是不是成体系慢慢形成的,区分标准很难统一。比如远东艺术部是以地理标准设定的,古希腊罗马艺术部是按历史分类的,武器与铠甲部又是按功能分类的。唯一能明确的就是,每一类相对集中的收藏品归属于一个艺术部来管理。这样,每一个艺术部就像是一个个小的专门博物馆。
这样看似混乱的分类方式,也带来了一些好处。一方面,藏品天然都有主题,方便集中展示,而不用考虑系统性又能很快扩张版图,呈现出多元开放的特征。最重要的是,按专题收藏、展示更容易在某个版块做到极致。你想,按小主题收藏本来就是收藏的逻辑,尤其是顶级藏家,一般都是在某一个具体的领域一件件积累。很少有人有实力按宋代、书画这样的标准去搞自己的收藏。比如国内大藏家王世襄,他的收藏成就最大的领域是明式家具,但也有一些像鸽子哨之类的小版块,其实成就也很高。所以大都会博物馆按收藏专题划分的艺术部,就更有可能在某一个细分领域集中发力,成为博物馆界的大藏家。
要说大都会博物馆最有实力的艺术部,那肯定就是修道院分馆,也就是中世纪艺术分馆了。这座分馆位于纽约泰永城堡公园,被称为“美国博物馆学的最高成就”“20世纪最完美的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最开始源自一位建筑师对欧洲修道院荒废的痛惜。这个建筑师名叫巴纳德,他努力收集那些珍贵的建筑构件,自己修建了一个“修道院博物馆”,想要保存这些历史的遗迹。这座博物馆在1914年圣诞节前开馆,当天有一位观众名叫约翰·洛克菲勒。跟摩根一样,洛克菲勒也是美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商人,而且他也很热爱收藏。他和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颇有渊源。1921年,他曾经入选了博物馆的董事会,但是他婉言推辞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他给博物馆捐赠自己的藏品,以及提供资金支持博物馆的日常运作。
自从参观了巴纳德的修道院博物馆后,洛克菲勒对中世纪建筑和艺术的兴趣越来越大。洛克菲勒信奉浸信会,他在这些建筑构件中,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于是,当1925年巴纳德提出用70万美元的价格把他的修道院博物馆卖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时候,洛克菲勒慷慨地出了这笔钱。1926年春天,巴纳德的这座“修道院博物馆”就正式成了大都会博物馆分馆,它的展品也进行了重新排列,增加了洛克菲勒自己的40件收藏品。
洛克菲勒对修道院和中世纪艺术的兴趣并没有就此停住,他不仅在努力补充中世纪艺术品的收藏,还专门找了一块地用来建设中世纪艺术新馆。这座新馆1938年建成,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它的建筑本身就是中世纪风格的再现。更奇妙的是,走进这座建筑你还可以感受到这个风格的演变过程,从棱角分明的古罗马风格,到帆拱结构的拜占庭风格,再到那种尖顶高耸的哥特风格……那种强烈的就像进入时空隧道的感受,不亚于走进故宫。后来,洛克菲勒越来越迷恋中世纪艺术,他一遍又一遍地来参观,直到他晚年,修道院博物馆都是他最喜欢的地方。这座博物馆也在他的推动之下,成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藏品最精、体验最好的分馆,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以上是我们讲的第二部分。最后,我们来说一下,大都会博物馆在经营理念上作出的创新。
其实美国商人最初创建大都会博物馆的时候,理念就挺崇高的,他们就是希望通过博物馆推动美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要说动机,应该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他们自己的文化需求。当时美国已经进入了世界强国之列,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了。不过跟欧洲老牌强国相比,美国的文化氛围就差得太远了,美国最大的城市纽约甚至都没有一家可以展示珍贵收藏品的博物馆。我们知道,美国最初的移民都是欧洲大陆过来的,欧洲最早的公共博物馆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了。对很多人来说,逛博物馆已经成了一种很自然的文化需要。
从更现实一点的情况来说,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商人都喜欢搞一些高雅的爱好,来提升阶级的品位。那时候的美国富商就爱搞收藏,所以自然也就对文物都很感兴趣,自然也会希望有在自己的国家有博物馆可以逛。而现实情况是这种文化需求没办法在国内得到满足,想要看个博物馆还得出国,实在太费劲了。所以他们主导推动在纽约建立一座自己的博物馆,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第二个原因是商人的社会责任感。那时候南北战争对美国社会的负面影响正在不断显露出来。纽约有一万多名无家可归的儿童在街上流浪,妓院多达600多所,政治和金融领域充斥着腐败,报纸上全是各种各样的丑闻,总体的社会风气很不好。那时候的美国人总体上有一种理想主义的气质,这一点从一战前后美国在外交上的策略就能看出来,所以这些商人也很希望通过博物馆这种公众教育方式,改变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果从现实一点的角度来说,商人们也意识到,组织博览会、创建博物馆,能够给商人这个群体的社会形象加分。总之,商人群体出于社会责任感,也出于维护自身形象的需要,同样很有动力主导创建一座自己的博物馆。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创立之初,它的宪章中就规定,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宗旨是“鼓励并推动美术研究、艺术生产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普及艺术相关知识,进而向公众提供艺术指导和娱乐”。美国商人创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为了发挥博物馆的公众教育功能,但是,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也不是那么容易。到今天,大都会博物馆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带动美国甚至全世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依靠的其实也是商业精神。具体的表现就是,在一些重大决策面前,商人特有的务实态度以及敢于尝试的精神,最终总能占据上风。
二战期间,欧洲的博物馆都把自己最伟大的珍品隐藏到各处,而在战争中,欧洲的博物馆建筑也遭到严重破坏,绝大多数需要彻底整修后才能使用。这时候,大都会博物馆与生俱来的商业敏感就体现出来了。二战期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自己的藏品被转移到郊区的“白沼泽大厅”隐藏了起来。这是位于费城市中心西北12英里处的一座大厦,建筑坚固,设施齐全,十分适合储存文物和艺术品。到了1944年,德军空袭的威胁基本解决,藏品回到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这一年春天,经过重新装修的绘画展厅开放,举办了一个荷兰绘画展。当时的馆长弗朗西斯·泰勒就借着欧洲博物馆藏品无处展示的契机,借来了一些藏品,组成了这次史上难得一见的荷兰绘画大展。毕竟,自己的藏品本来就流落在外,无处展示,哪怕之前不愿意出借藏品的那些博物馆馆长也不会反对让藏品四处旅行了。
这次展览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大约一万二千人参加了展览开幕活动。后来,泰勒借此机会举办了绘画、挂毯等各种展览,还推出了“梵·高展”“维也纳收藏艺术珍品展”等。这些大展都从各大博物馆租借了一些藏品。这些展览广受欢迎,屡屡刷新观众记录。泰勒的大胆创新,不仅大大提升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声誉,也让租借展品成了博物馆之间相互交流,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敢于创新是商业发展的动力,也被大都会博物馆带到了博物馆界。在泰勒的努力下,大都会博物馆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为了吸引更多的美国人来博物馆,组建了教育和博物馆拓展部,举办系列讲座,又在纽约的中学中组织巡回展览,还专门推出了针对青少年的“馆藏集萃”展,通过绘画、版画、照片、服饰、家具、电影、幻灯片和录音,帮助孩子们形象了解1783年至1800年美国史上的人物、地点、文物以及风俗。
在泰勒的努力下,大都会博物馆成了纽约的文化中心。这种模式也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其他博物馆。去博物馆,早已经跟去电影院、戏院一样,成了美国人休闲、旅游时一个常见的选择。这两年,国内的各大博物馆也都开始像大都会博物馆一样,加大力度开展公共教育。可以说,大都会博物馆引领了博物馆行业的发展方向。
说到这儿,本期的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不得不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历史和现状有十分丰富的故事可说。《商人与收藏》这本书里故事很多,牵涉的人物也很多。我们之所以选择前面讲到的这些故事,主要是为了展示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从创建到发展的基本线索,就是商人精神的作用。商人精神深深地植根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基因之中,它决定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藏品征集、展览等方面的特征。由于敢于创新的精神,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功能,这也是它的商业基因决定的。
《商人与收藏》还有一本姐妹篇《让木乃伊跳舞》。书的作者霍文就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后来的馆长。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继续创新,最终成为美国最有活力的文化机构的故事。可以说,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在一种商业的时代精神指导下发展壮大,成为了世界上一流的博物馆,它也把这种精神带给了美国的文博事业,让博物馆成为了一种公众教育的空间,成了美国人的文化宝库。它的影响力,早已经超过美国,影响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今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参观学习,吸收人类历史文化的精神营养,不能不感谢大都会博物馆的贡献。
时至今日,大都会博物馆越来越庞大,观众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到了周日,经常出现观众拥挤,根本不可能认真欣赏。但是大都会不愿意走其他博物馆限制观众的路,正如霍文馆长所说:“有人经常间接或小心翼翼地表达过这种想法,认为好东西应预留给少数老练的社会精英,我一直认为这种看法毫无益处,只能带来危害。”
撰稿:胡一峰 脑图:刘艳 转述:校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