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色一生》 真真解读

《一色一生》| 真真解读

关于作者

志村福美(1924— ),日本染织界的“人间国宝”。日本国宝级的染织艺术家。今年96岁高龄的志村福美,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与柳宗悦、河井宽次郎等民艺运动家有过密切交往的大师,见证过一个辉煌的手工艺时代。

关于本书

日本染织界“人间国宝”志村福美的第一本自传性随笔集;初版即获大佛次郎奖(该奖表彰在历史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散文作品),并屡次再版,长销三十余年不衰,首次国际授权。日本学生必读的散文佳作;书的出版艰难,志村福美对版权极其慎重。

核心内容

志村福美是如何走上染织这条道路的。书名《一色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颜色——蓝色,是如何染成的。最后来讲民间艺术,通过志村福美几次看到老百姓亲手制作服装的经历,志村福美是如何思考民间艺术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真真。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一色一生》,这是一本艺术家的自传。

本书作者志村福美生于1924年,她被誉为日本染织界的“人间国宝”,染指的是染色,织指的是织布,她的作品通常是和服。本书在得到听书上线的时候,志村福美已经97岁了,她是目前在世的唯一一位与日本著名民艺运动家柳宗悦有过密切交往的民艺大师,她见证过一个辉煌的手工艺时代。民艺,就是指民间工艺,本意为民众的工艺,柳宗悦提出,“美”可以从民间工艺中去寻求。比如油纸伞、茶几等日常物品的制造中,都存在着真正的美。今天这本书讲的,则是民间工艺中染色织布的大师的故事。

这本书是志村福美的自传。她是一名手工艺者,并非专职作家,但这本书,凭借不亚于作家的文笔,一举夺得大佛次郎奖,这个奖项表彰在历史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日本散文作品。本书是日本学生必读的散文佳作,屡次再版,长销三十余年不衰。

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方面被志村福美的人生故事打动,同时也为志村福美的文笔惊讶,她的文字质感朴实、动人、诚恳,或许因为从事手工业,她的文字跟许多当今的日本作家相比,多了一份坚定的力量。读书的时候,感觉时间都变得凝滞,缓慢,推荐你去读一读原书。

志村福美不仅对自己的染织作品很严格,对自己的文字作品也非常严格。《一色一生》出版后,多家海外出版社试图在海外出版她的作品,而她会审慎考察翻译和出版方是否能充分理解她的意图和事业。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虽然在日本,她是染织界的第一人,但她的名字在海外不被熟知。这本书是她三十年来第一次开放国际版权,从接洽到正式出版,据说花费了十年时间。

接下来,我将分三部分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看,志村福美是如何走上染织这条道路的。第二部分,讲技艺,我们来谈谈“染”,了解一下书名《一色一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颜色——蓝色,是如何染成的。第三部分,讲民间艺术,通过志村福美几次看到老百姓亲手制作服装的经历,我们来看看志村福美对民间艺术的思考。

好,我们深吸一口气,让时间慢下来,来听听这一本《一色一生》吧。

今天的志村福美,是日本备受尊重的民艺泰斗,虽然已年近百岁,依然身姿笔挺,穿着一身精致的和服,一头白发盘起,笑容温柔地出席在各种重要场合,为民艺事业发声。看上去,她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功成名就,似乎是人生完满。

但她的童年却很不寻常,虽然不能算是悲惨,但也绝不幸福。她从小到少年,一直心心念念寻找亲生母亲。为什么要跟你讲她寻亲的这一段呢?我先给你透一个底:从现在回望过去,其实志村福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就找到了自己毕生为之付出的事业。

她两岁时,被寄养在叔父家里当了十多年的养女。年幼的志村福美,不记事,也不知道自己是养女,但每次见到亲生母亲时,会说,我要和这个阿姨睡觉觉。养父母听了心疼不已,因此加倍疼爱她。然而,血缘是比什么都强的纽带。志村福美发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想要亲近伯父一家人,也就是自己亲生父母的一家人,而且她还发现自己的年纪也恰好能插在伯父家老三和老四之间。少女的心中一直抱有疑惑,但没有跟任何人提起。曾经有一次,志村福美去亲生父母家住的时候,那时她还不知道眼前的伯母其实是自己的母亲,母女见面,但不能相认。父亲是医生,一直在忙,而母亲突然慌张地来到志村福美面前,放下了一些梵高的画册。穿着深蓝色和服、脸圆肤白、梳着光滑发髻的伯母,和她慌忙离去的背影,给志村福美留下了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印象。可以说,志村是凭借着血缘的直觉,向往着亲生母亲。直到她上了高中,心中积攒了多年疑惑的她一时冲动问堂姐,“你就是我的亲姐姐吧?”这时姐姐才跟母亲说,纸包不住火了,我们不能再瞒下去了。

那时志村福美的二哥才十九岁,但已经病重,时日无多,于是一家人在福美二哥的病榻面前相认了。母亲这才坦言,当初将志村福美寄养出去的时候,自己伤心欲绝,志村睡过的床榻,母亲不舍得清洗,直接睡在褥子里,闻着女儿的气味睡去,连孩子的洗脸水都不舍得倒掉。但母亲曾下定决心,严守这个秘密,但当知道女儿独自为身世苦恼,便再也瞒不下去了。母亲说“一听说你一个人为这件事苦恼多年,我就慌得没了主张,请你原谅妈妈。”志村福美没有说为什么自己会被寄养,但我们都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母亲愿意和孩子分别。

和家人相认以后,志村福美天天守在病重的二哥床榻前,偶然间注意到家里杂物间里一台落灰的纺织机。福美很感兴趣,让妈妈教她,随后便像母亲一样爱上了纺织。她在二哥的床前装好织机,病重的二哥本是连脚步声都会觉得烦扰的,但却毫无怨言地看着妹妹哐哐地安装织机,可能是最后想在人间多看一眼这个缘浅的妹妹吧。二哥在这一年去世。这一年,志村福美在二哥和母亲的目光里,第一次接触纺织机,并开始延续母亲的梦想。

原来,志村福美的母亲小野丰,是一位为家庭放弃了事业的染织师。母亲师出名门,早在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在京都创办工艺协会时,母亲就师从协会里的染织创始人青田五良,她可以说是日本民艺复兴中最早的一批手工匠人。父亲是有名的医生,工作和家庭事务都需要人打理,母亲如果从事织作,等于抛开了家务和育儿。其实,母亲是那个时代的进步女性,她的朋友是日本妇女平权运动组织的创始人。志村福美知道,尽管母亲深深向往着实现自我,但最终还是为家庭放弃了梦想。

志村福美第一次织出来的布,是蓝色的底上,配着茶色的纹样,母亲流下泪来,说:“我年轻的时候,也曾像你现在这样,把一切都交给织作。曾经想过,要为了美的东西拼命。”志村福美说,曾经酝酿在母亲心里的东西,经过漫长的岁月,在她年近六旬的时候,在女儿的身体里发酵。母亲没想过,自己送出去的女儿,会回来继承自己未竟的梦想。

志村福美全心投入织作是在20世纪50年代,战后的日本,大众急于吸收外来的新兴文化,其实并不关注濒临灭绝的日本手工艺。此时的志村福美决定从事手工艺,还要养育两个孩子。曾经放弃过这条路的母亲,虽然知道梦想的可贵,但她更深知这条路有多难走,坚决反对志村福美学习织染,甚至一次次撵走登门求教的女儿。

在志村福美的坚持下,最终母亲妥协了,让志村福美拜访年轻时自己在民艺协会的好友:木漆工艺家黑田辰秋。母亲说:“黑田先生是一个无论忍受怎样的贫穷,都不会在工作上妥协的人。”黑田虽然是有名的木漆艺术家,但过得很清贫,志村福美看到,在那间既是工坊,也是客厅的房间里,猫、松鼠、金鱼与木屑生活在一起。客人来访,最后身上也会沾着木屑离开。黑田的夫人在一旁忙着为学徒和小动物们准备晚饭。母亲的用意很明显,志村福美从小生活条件优渥,她想让志村福美看看从事民艺这条路的艰苦和清贫。

志村福美没有被吓退,反而觉得这样全情投入工作的生活很棒。她询问黑田先生自己是否应该投身于艰苦的民艺这一行时,黑田先生一边削着木头、涂着漆,一边说,“像我这样任性、懒惰又笨拙的人,只能踏踏实实制作。除了木工,我也不会别的。我只能做自己所好的事情。工作有时候像是地狱,而生活又很辛苦,所以我无法劝你走这条路。但如果你认为自己别无选择,那就做下去。”这坚定了志村福美走下去的信念。她拜黑田辰秋为师,这是志村福美拜的第一位师父。黑田给了志村福美三个字,他认为手艺人,应该怀有“运、根、钝”的工艺态度,后来,这三个字终生指导着志村福美从事民艺的观念。

那么,“运、根、钝”是什么意思呢?“运”是指“命运”,认定自己只擅长这件事,既然选定了走这条路,就不做他想,做着这个又想做那个,就会聪明反被聪明误;“根”可以理解为“扎根”,不厌其烦地反复劳作,锤炼技巧;而“钝”是指手艺人要明白,与绘画文章不同,工艺品不能直接表达情感,手艺人只能反复思考,如何在物件中彰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件作品到底在诉说着什么?一块布,一件衣服,一把伞,虽然是“迟钝”的,不能言语的,它们不能犀利地传达作者的思想,但它们也在讲述,而且必须讲述。这是比文章绘画更难的表达。

福美被生计所迫,也为了专心工作,她不得不与孩子分离。过了一年,黑田先生推荐志村福美参加传统工艺展,母亲却严厉地坚决反对,说没有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母亲将染织事业看得无比神圣,女儿这样的新手参加重大的展览,她觉得无论对女儿还是对染织事业,都太过轻率了,因此拒绝给福美任何援助。福美虽然理解母亲的担忧,但她盼望着事业早日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与孩子团聚。她深知年幼时和母亲错过的感受,她实在等不了十年,但当时的志村福美甚至连线都买不起。万般无奈之下,她只能去求助附近的丝线店,讨来一些店里用过的打算扔掉的旧线,重新染色,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就在志村福美苦恼的日子里,有天晚上,在梦中,一件美得不像人间的织物在福美眼前若隐若现。志村福美觉得,自己一定要把梦中的织物织出来,她打开了母亲私藏的木桶,悄悄取出丝线,近乎忘我地织起了腰带。志村福美一边废寝忘食地织造,也做好了不留退路的觉悟:她想,一旦失败,她就彻底断了织作的念头,做个普通人,不再追求手艺这条路。完工的那一刻,已经是展品提交截止日当天的早晨。福美将作品拿给母亲看,母亲说:“做到这一步,就算落选也值得了。你尽力了。你如果能选上,就是枯木生花。”

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志村福美入选了。当得知女儿入选的那一刻,此前一直打击志村福美的母亲,转而全心全意开始支持女儿。母亲不顾病体,立刻奔走找来建筑木工,为志村福美专门建造了一座染织工坊。母亲对于染织的爱,就像是心底的火苗,在女儿开始这项事业时,又燃烧起来。从那以后,年近八十的母亲,也依然每天在织机前忙碌。母亲重逢了女儿,也重逢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那以后,志村福美在母亲搭建的织机小屋里织作,终于在第四年,经济条件有所好转,将上小学和幼儿园的两个孩子接回自己身边,过上了母子团圆的生活。多年后,回忆起那段穷苦的岁月,志村福美感慨,自己的织物是以生活为赌注的,她说,“如果身处条件优渥的环境,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我。”

一台纺织机,也串起了母女二人的人生,母亲未能写完的故事,女儿来继续书写。志村福美永远无法忘记,母亲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本以为,这些丝线,会在我死了以后,被拿到废品站烧掉。”那一刻,是一位欣慰的母亲在感谢女儿。

而母亲在志村福美心中,是老师,也是对手。母亲总用她的标准去挑战志村福美,嫌志村福美不懂得规划。而志村福美也是一个倔强不服输的女儿,总是想要证明自己比母亲更棒,母女俩在多年相遇后,在染织上暗暗比赛。可是,志村福美也说,没有比她们更意气相投的母女了,她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去看晾晒的丝线的颜色,看一朵花是否适合当做染料,都会在街上拦住行人,只为看一眼对方衣服上的纹样。

第二部分,我们来说些染织手艺的门道。志村福美入行后才发现,染织中最难的就是染色,难在哪儿呢?你可能会困惑,不就是把线浸没到染料里就好了,有那么难吗?要知道,我们现在的衣物基本都是用非常稳定的化学染料染成的。而志村福美坚持的染色方法,叫做“植物染”,是从植物中提取颜色,浸染布料的工艺,将植物的花朵、树皮、果实、根茎等熬成染液,再用染液来染线。举个例子,自然界最常见的颜色是绿色,但人是无法直接用绿植染出绿色,因为叶绿素是有生命的,不能被转移到线上,绿色的织物都是由黄色和蓝色混合才能得到。黄色是用栀子、青茅染成的,其中最持色的是青茅,它和山茶木灰混合,就能得到带有青调的黄;如果是带有红调的黄,和蓝色混合会变得浑浊;而青黄再和蓝调和,才能得到非常美丽的绿色。

植物染的缺点很多,除了染料的提取极其麻烦,染料颜色也不够浓郁,不够鲜亮,染出来的颜色不够均匀,无法保证每件作品都是一样的品质,等等。但志村福美说,外国人认为不够均衡的失败作品,日本人却会以敏锐的审美承认它,这是日本人独有的审美特质,他们甘愿遵从自然留下的痕迹,并且愿意去欣赏那种不完美。

既然植物染这么多缺点,为什么志村福美还要选择植物染的方法呢?有一回,志村福美将自己用化学染的线与母亲几十年前的植物染线一起搭在树上晾晒。志村福美凝望着它们,发现母亲的丝线能与周围的自然景致浑然融合,而自己的染线却显得呆板而生分,两者的差异让她惊讶。后来,志村福美在染色工艺家芹泽銈介先生口中,听到了同样的话:“把植物染的织物丢到原野上看看,两者浑融一体。”从那以后,志村福美便坚定选择了植物染。她相信,用化学染料虽能将工艺简化,却不能得到有生命的颜色。有生命的颜色只会从有生命的物质中诞生。她说大自然是完美的,只是借她的手,将自然的色彩传递给人类。

这本书的书名是“一色一生”,志村福美心中的这个颜色就是蓝色了。志村福美学习织作之初,她的母亲常对她说:“希望你的工作能以蓝染之色为基调,不要让它绝迹。没有比蓝染的和服更能体现日本女性的美了。”

可是,当时日本全国的染坊普遍都用人工染料去染色。古老的建蓝方法非常困难,建是建立的建,建蓝简单说就是制造染线用的蓝色染料,这道工序被坊间称为“逃出地狱”或“躲过枪击”,因为它的成功比例仅是万分之一。古时候,蓝染作坊中会供奉“爱染明王”,在向神灵的祈福中进行染色作业,保佑染色顺利进行。蓝染的难度可见一斑。在化学染料无所不能的现代,传统染坊举步维艰,短短数年里,十几间染坊因生意惨淡纷纷转业。仅存的几家,坊主都年事已高,且后继无人。随着染织的深入,志村福美觉得有必要拥有自己的染瓮,于是她认识了从事扎染和蓝染的片野元彦先生,并拜他为师。

片野先生认为,理想的蓝色需要通过“木灰水麸建法”才能获得,这种染法跟酿酒相似。蓝和酒曲一样,这样发酵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染料依赖人的体感温度生存,温度过高会腐烂,温度过低则不能发酵,必须注意昼夜温差。从十一月至第二年五月,要熏焙木屑和稻壳来给染瓮保温;每天早晚都要轻轻搅拌染瓮,观察蓝的健康状态。若匠人的直觉不够敏锐,即便花上五年、十年的工夫,甚至一生都无法独立建蓝。

建蓝虽然困难,却依然有一群手艺人致力于这门手艺。在适宜栽培蓝草的吉野川流域,有一位叫佐藤平助的蓝靛名师。蓝靛是最原始的染料块,是蓝色植物蓝草中的颜色凝练出的,佐藤一家人专注于制作蓝靛,他们在春分前后播种蓝草,酷暑之季收割,从秋到冬制作靛土。就这样,贯穿全年的重体力劳作下制成的蓝靛,到了年末,这些珍贵的蓝靛会装在草编袋子里送到志村福美这里。

这些都是劳动换来的珍贵染料,志村福美不敢浪费。每到新年,志村福美都会诚挚祈愿这一年的蓝染能成功。但是连续五年,都失败了。原料发酵失败死去,志村福美一年年在染瓮前失望得坐在地上,没有力气起身,最后,志村福美跟师父片野说,自己想放弃蓝染了。片野元彦说:“我也经历过站在一夜腐烂的染瓮前落泪、绝望无助的日子。建蓝的秘义不在言传,而在于不厌其烦地反复躬行,直到抓住蓝与自己合一的那一瞬间。”

践行这句话的片野元彦年事已高,仍不懈执着于建蓝和扎染,他染坊里有个规矩:蓝染坊作业时大家都会穿着最容易弄脏的白裤子。据说是为表明染色操作必须慎重,不得让白裤沾染污渍。书中说,这不是所谓自己为难自己的修行,是因为这样动作沉稳,可以避免染液里面混入空气,不会上色不均,导致重做。手工艺就是这样啊,在周而复始的重复中,由自我、我执、傲慢导致的刻意作为,会逐渐减少,匠人渐渐才能放下自我,放下得失,全然投入到劳作中去。

志村福美决定再试一年,她将更多心力投入到建蓝中,像母亲观察孩子一样,观察蓝的表情,她通过染瓮中央暗紫色泡泡汇聚而成的的靛花的颜色和光泽度、品尝出的辛辣度、搅拌棒的手感,领会蓝的状态,它是渴望甜,还是咸,以此判断是该加入麸、酒、糖液,还是石灰。如果尝一口染料,口感带一点刺激,有微微回甘,就是最佳状态。

作者说,蓝每天都在瓮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早晨揭开染瓮的盖子,染液正中开着一朵暗紫色的靛花,这是蓝的幼年期,蓝的青春期可以让丝线染上极目远山的天蓝色;蓝到了壮年,会呈现出一种沉稳的藏蓝色;等蓝色的活性成分渐渐消失,丝线会呈现出浅葱色,类似于蒂凡尼蓝的蓝绿色,这是蓝晚年最后的颜色。 

如果将丝线浸没在蓝染液中,丝线饱饱地吸收染料后,再慢慢捞起。丝线在接触空气的瞬间,会突然呈现出绚烂而鲜烈的祖母绿,这美丽的颜色稍纵即逝,在顺势理线的过程中,染线很快氧化,等丝线水洗之后再接触到空气时,纯正而清凉的深蓝诞生了。五年来苦苦追寻的日本之蓝,此刻像一个健康的新生儿,第一次对志村福美笑了。她终于成功了。那一刻,志村福美对着蓝色染缸说,“谢谢你的着色。”但是志村福美知道,成功了一次,仅仅是一个开始。曾经,志村福美以为做好一种颜色会耗费十年,而如今,她觉得做好一色,将用尽一生。

第三部分,我想讲讲志村福美的民艺艺术观。“民艺”就是民间艺术,志村福美除了跟师父学习,另外一个重要的学习对象,就是观察民间老百姓自己亲手制作的服装,她在书中多次记录了这些服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这一部分她写得尤其用心和精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民间工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有一次,福美去拜访一位叫做岛田太平的艺术家,岛田太平致力于收集和复原古旧和服,尤其是擅长染织的弓滨地区的和服。他向福美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些和服和布料。其中一块布料,是岛田先生驾车经过农村时偶然获得的。他开车时瞥到有人在路边处理垃圾,烧被褥,岛田先生注意到被褥上面美丽的花纹,就停下车扑灭了火焰,要到了这块织物。被褥是粗糙的手纺质地,有白色与深蓝色的竖粗条纹,图案虽然粗糙,但干脆爽利,美得很纯粹。近百年来,它始终守护着当地人的睡眠,此刻完成使命,在即将化为灰烬的瞬间被救了下来。志村福美的母亲和几位师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他们都曾在路上见到有人穿着美丽纹样的衣服,就会主动去问询,想研究一下人家身上的布料的纹样是怎么做成的,手艺人对手艺的热情和痴情,可见一斑。对于岛田这样扑火救下来一块布料的行为,自然也是不奇怪的。

另有一块布料,深蓝底白细格纹,令志村福美惊叹不已。格子之间点缀着一个个微小漩涡,像是忘了收走的蚊香,每个蚊香图案只有一点五厘米,特别考验织造技术和手法。如果仔细去看,会发现漩涡的中心,有一个约一毫米的小圆点,那微小的一点就像宇宙的一点星光,令整个图案有了绝妙的平衡感。作者说,一旦圆形有一点缺损,大小有一丝偏差,锁住你目光的这个一方布料构成的美学世界就不复存在了。这个纹样不仅具有造型感,数学上的精密程度也令人惊诧。无法想象它出自每天忙于家务和农活的主妇之手。志村福美不禁思考,在山村里织作这块布料的那位女子,是怎么想到如此轻妙洒脱的图案?这个图案太完美了,是不知多少纺织艺术家梦寐以求想做出的图案。

身为一个专业从事染织事业的人,志村福美将时间都奉献在了染织上了。但那些农妇,在繁重的农活家务间隙,为何还要坚持这样辛劳的手工艺呢?农民们穿的务农装或睡衣,素色也好,条纹也罢,不管是什么图案,其实并没有人真的在意。民艺虽说是民间的艺术,但不管怎么说,老百姓终究不是艺术家,却仍会在一件衣服上耗费掉那么大心力和精神,让志村福美开始思考,身为一个专业手艺人,他们比这些农妇高明在什么地方呢?

后来,附近的主妇们抱着自家的旧衣物相继来访,有母亲留下来的旧和服,也有拼接过的上衣。每个人都神情狐疑,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对这种破衣服感兴趣,主妇们却在聊起织物的来历时,话语间透着自豪,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自己在每一件衣服上花费的心思,譬如拼出这种龟甲纹很费事啦,茶具全家福的图案在当时是很高级时髦的样式啦。细细看过去,每一件衣服上的纹样,大多是祈祷家人安康的吉祥纹样。以龟鹤、松竹梅为代表,还有象征着出嫁的女儿能够在夫家生活得安稳幸福的船锚、比如在松枝上展翅的雄鹰代表着家里的男孩、寓意上学读书的书法家小野道风,等等。书里说,变迁的世相风俗,都自然和谐地融入到和服图案中,这些布匹像在同你拉着家常,亲切又有底蕴。主妇们为了让亲人穿上舒适美丽的衣服,穷尽心力,将身边的自然风物以诚实、率直、无邪的心境织进了布匹中。

同是手艺人的岛田先生说,他见到这样来自普通人家的美丽织物,身为一个专门从事染织的工匠,他有时会觉得惭愧,没了继续工作下去的勇气;但也正因为民间有这样美丽的作品存在,才会觉得,这条路还长,再辛苦也要继续做下去。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想法赋予了志村福美使命感,又让她学会谦卑,不断向民间百姓学习。她感悟到,真的美或许不在工坊里,而在爱里,爱是什么?爱就是母亲,妻子,姐妹,为她们的亲人缝制一件衣服,惦记着亲人是否吃饱穿暖,想象亲人们穿上新衣服时的笑脸,就能感到慰藉。

就像那一位织出蚊香图案的女子,她是否在早晨天光未明时,忽然看到蚊帐的一角而触发了灵感呢?仿佛是她在为丈夫和孩子用心织作衣服时,忽如神助,才成就了这件织物。如今,手艺人用精密的量尺也能织出极为精致的纹样。但在过去,老百姓有的只是最朴素的量尺,就是对家人的牵挂。有一句形容弓滨人的妙语,说他们是“富足地贫穷至今”,他们安于贫穷,却仍然在不懈地追求美好。

“富足地贫穷至今”这句话,好像也是手工艺人的写照,一个日常使用的物件,手艺人再怎么呕心沥血,也不会卖得太贵,就像志村福美花五年染出了美丽的蓝色,虽然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市场上也并不具有竞争力。把布变成钱,要比把线变成布难得多。不过志村福美一直坚信,手工艺值得坚持,因为自然赋予了人类三样工具:大脑,心和手。世间的职业要么就是偏重脑力而不用手,要么就是偏重动手而不用心,唯有手工艺能均衡地使用脑、心、手。她刚踏上这一行的时候,母亲的担忧女儿会不会过得太贫苦,而志村福美在制造美的历程中,安于清贫的人生。

而几十年后的今天,志村福美织染的和服作品,大部分已被博物馆珍藏。她的作品,已经是私人收藏家一掷千金也买不到的国宝了。

这本书是志村福美58岁时写成的。后来的事情,也值得跟你说说。因为深受农妇们纺织作品的影响,志村福美学习并改良了民间的织法,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紬织技术。这种通常出现在农村的平织织法做不出复杂的花纹,在织物的纹理上表现力欠缺,不够高级,因此长久以来不被艺术界认可。我搜索了一下,看起来有些像中国的农家老粗布,而志村福美把这种粗砺的织法,同自己高超的染色技术相结合,成就了织法朴素、颜色惊艳的风格,也成了志村福美作品的标志。

好了,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为你解读到这里。总结一下。

志村福美是日本著名的染织艺术家,这本书是她前半生的自传。青年时期,在母亲小野丰的帮助下,她走上了染织的道路。染和织,本书着重讲了染,书名《一色一生》中的一色,就是指和本书封面一样的蓝色。建蓝是所有颜色中最具有难度的,志村福美用了五年去突破技术难题,成功染出了这种蓝色。志村福美受到民间染织手法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染织风格。

志村福美青年时期的事情,她写得很细,但她没有提到一件事:在31岁那年,她离婚了。丈夫将两个孩子都扔给了她。这件事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我欣赏志村福美不提这件事的决定。过去在女性的叙事中,似乎总要讲到这个女性的感情。志村福美用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是谁,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这一生决定全情投入的事。婚姻不是她的使命。

现在再看,志村福美的母亲、师父、亲人们,都一个个逝去了,她依然奔走在民艺工作的第一线,书名《一色一生》中的“一生”或许说得太早了。2015年,91岁的志村福美还和女儿在京都开办学校,招募年轻人,把自己多年的染织手艺传承下去。2018年,94岁的志村福美仍然在一线高强度工作,她为能剧担任服装设计,亲自染线织布,制作和服。她的一生,是在生活中看到手艺之美,用手艺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生。她有很多名头,但抛却“人间国宝”,她首先是一个痴人,一个幸福的、自由的、信仰着美的人。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已经附在文稿末尾,欢迎你去读一读。电子书的最后,还附有志村福美的和服作品,那是一根一根线染色并且织成的。相信我,看了她的作品,你会明白,为什么她的作品是国宝级别的。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热爱艺术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这本书是志村福美的自传。她是一名手工艺者,并非专职作家,但这本书,凭借不亚于作家的文笔,一举夺得大佛次郎奖,这个奖项表彰在历史人文领域有杰出贡献的日本散文作品。

  2. 志村福美用行动告诉我们,不管你是谁,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这一生决定全情投入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