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迷人的材料》 柴知道解读

《迷人的材料》| 柴知道解读

关于作者

马克·米奥多尼克,材料科学家,科普作家,伦敦大学学院“制成研究中心”的主任。他曾与同事合办材料博物馆,还担任英国广播公司的科普主持人,曾被《泰晤士报》评为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位科学家之一。

关于本书

《迷人的材料》介绍了10种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材料,从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讲解了这些材料的独特性质和发展历史,以及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革。米奥多尼克希望通过本书,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材料,从材料学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核心内容

材料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一把标尺,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升级的动力。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可以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给人类社会带来全新的可能性,甚至改变整个人类文化的面貌。作者因此提出,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迷人的材料》,副标题是“10种改变世界的神奇物质和它们背后的科学故事”。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8万字,我会用大约24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材料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尺,也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就是由成千上万种材料构成的。但材料太常见,所以一般人很难感受到它对人类文明的意义。可如果你留心的话,会发现在提到人类历史的时候,历史学家经常会说:人类从几百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发展到了几千年前的“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到了20世纪,又进入了“硅的时代”。这里的石器、铁器、铜器、硅,都是材料啊!所以《迷人的材料》的作者说,文明的时代,实际上就是材料的时代。材料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可能是超乎你想象的。

材料虽然随处可见,但以科学的方式系统地对材料进行研究,其实是最近一个世纪才发生的事。不过材料学虽然年轻,但它吸收了物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冶金学等很多学科的精华,而且比这些传统学科更加注重实用性。大到最轻的飞机机身、最坚固的摩天大楼玻璃外墙,小到一把最锋利的刮胡刀或者一块最耐用的人造骨骼,都属于材料科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材料科学被誉为是21世纪最前沿的领域之一,也是最近几十年以来备受诺贝尔奖青睐的学科。

《迷人的材料》是一本材料学方面的科普书,全书每一章都用一种材料作为标题,一共介绍了十种类型的材料。而且,作者不光是在原子这样的微观层面来讲解科学原理,还会讲解各种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它们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迷人的材料》拿过很多奖,比如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物理世界》2014年推荐的最佳科普书等等。《华尔街日报》给这本书做了一个非常精当的评价,说看这本书之前,你会觉得材料学很无聊,但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不由自主地对身边的各种物品发出赞叹,整个世界在你眼中瞬间就不一样了。

这本书的作者叫马克·米奥多尼克,是一位材料科学家,被《泰晤士报》评为2010年最具影响力的100位科学家之一。在2015年的时候,比尔·盖茨特地在自己的博客里为《迷人的材料》写了一篇文章,夸米奥多尼克非常聪明、风趣,同时非常善于表达自己对材料学的热爱。的确,米奥多尼克是伦敦大学学院“制成研究中心”的主任,他跟同事一起,在这个中心里专门建了一个材料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难得一见的材料。除此之外,他还在BBC担任纪录片主持人,总之一直在利用种种机会,向大众介绍材料科学。

对于普通人来说,各种材料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材料对于人类的意义。那这期音频我们就来看一下,材料在人类文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究竟起着怎样的作用,有什么意义?所以第一部分要讲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作者会说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第二部分,我们拿塑料为例,看看一种新材料的诞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第三部分再来了解一下,材料能给人类的发展带来哪些可能性。

好,先来看第一个部分,为什么说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

之前说过,我们经常会用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这样的词来划分人类的文明阶段。那我们就顺着这个思路,来看看这几种材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在石器时代的时候,人类使用最广泛的材料,是石头、木头,或者动物的骨头。但这些材料的用途相当有限,而且也不好用。就说木头吧,你用力敲一下,它可能就裂了,或者直接断成两截了。石头和骨头也没好到哪里去,你要是拿这些材料做把刀,可能用不了几次就废了。

但金属跟石头、木头这些材料完全不同。金属的好处在于,它既坚硬,又可以随意塑形。你只要把金属一加热,就能按照你想要的样子进行锻造。对于人类的老祖宗来说,发现金属是一个划时代的成就,等于你手上所有的装备,特别是斧头、刀这些切割型的装备,完成了一次大升级。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从微观层面来观察金属的话,会发现金属的内部结构有点像盐,都是由一个个晶体颗粒组成的。不过这些晶体之间会有一些小裂缝,叫“位错”。金属之所以能变形,就是因为这些位错可以在金属里移动。一种金属的位错越容易移动,它的形状就越容易改变,硬度也就越低。

依靠着金属的这些神奇特性,老祖宗们把人类文明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举个例子,金字塔。金字塔是用石头建造的,但这些石头必须表面平整,大小均匀才行。为了对石料进行加工,古埃及人大约挖了1万吨铜矿,然后制作出了30多万把铜凿子,才完成了这项工程奇迹。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时候建造的,但其实再往前推2000多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人类就开始研究炼铜技术了。如果没有铜凿子,那像金字塔这样的人类文明奇迹就不可能出现。

我们今天知道,铜这种金属的硬度比较低,质地软,敲打几下就会变钝,并不适合用来打磨岩石。只是古埃及人并不知道这一点,更不知道任何可以改进的方法,所以只能每敲几下就重新磨一磨铜凿子,再继续用。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也有办法,就是往金属里掺入其他物质。因为外来原子会扰动金属晶体的结构,让位错更难移动,这么一来,材料的硬度就会变高,不容易变形。所以合金往往要比纯金属更硬。

合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钢。钢其实就是把碳掺到铁里所形成的一种合金,它比铁更硬,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炼钢技术,实际上代表了一个文明的发达程度。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位教授发现了一个古罗马人留下的大坑,这坑里埋了接近100万根钉子,都是用铁或者钢制成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最后发现,是因为古罗马军队要从这里撤离,东西带不走了,又不想留给敌人,于是就把高科技产品都埋了。铁钉在当时,就属于这样的高科技产品,罗马人会造,别的文明还真未必能造的出来。当时的罗马军队还配备有剃刀,军人撤退回到家之前,可以拿这些剃刀把胡子刮干净再回去。这就可以显示我们跟外面那些胡子拉碴的低等蛮族是不一样的,我们是文明人。所以说,炼钢技术,的确是文明发达程度的一个衡量标杆。

钢之所以难炼,跟它的性质有关。炼钢的时候,如果铁里掺的碳多了,就会让钢变得非常脆,一遇到撞击就碎了。但问题是,无论是用木头还是煤炭来生火,都会让火里带有大量的碳,这些碳在加热过程中会和铁结合在一起,所以很难炼出好钢。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直到19世纪中叶,炼钢基本就是靠“蒙”,靠不断地试错。人们并不知道为什么有的钢好,有的钢烂,也不知道怎样才能炼出好钢,更不知道在微观层面上,铁和碳混合在一起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所以炼钢这门技术,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门玄学。如果哪个地区恰好找到了一个好的炼钢技术,那当地的文明就会变发达。但这些炼钢技术都非常复杂,难以复制,而且都是行内机密,绝不外传。

从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始,钢铁就成了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可由于没有真正驾驭钢铁这种材料,人类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1879年,当时全世界最长的铁路桥,叫泰河桥,被强风吹垮了,导致一列火车掉进了河里,车上所有乘客都遇难了。泰河桥就是用含碳量较高的铸铁制成的,这次事故让人们意识到,必须想出办法,解决钢材强度的问题。

在不断的试错过程中,终于,英国有一位叫贝塞麦的工程师想到了一个非常天才的方法:他把大量的空气灌进含碳的熔铁里,让空气里的氧和熔铁里的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这样一直到熔铁里的碳全部都被移除之后,再掺回适当比例的碳,这样就能确保碳和铁的比例恰好是一比九十九,制造出极其强韧的钢材。

在贝塞麦发明了这种新方法之后,炼钢工业迅速规模化,钢制产品也越来越便宜,逐渐普及,人类正式迈入了机器时代。到了20世纪,人们彻底掌握了合金形成的原理,明白了金属变化的根本原理,冶金工业和炼钢工业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如今,全球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用钢铁构筑的城市里。不管是人们每天都会用的刮胡刀、厨房用具,还是交通工具或者房屋,钢铁制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讲到这里,第一个问题就有答案了。为什么说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你可以感受到,从石头木头,到铜,再到钢铁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带来一次人类技术和文明的升级:掌握了石头木头,人类就可以制作工具;掌握了铜,人类就可以建立文明和城市;掌握了钢铁,人类就开始了工业化进程,迈入机器时代。归根结底,对材料的掌控,实际上代表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以及对像原子这样的微观事物的认知能力。材料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一把标尺,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升级的动力。所以作者才断言,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

从石头到铜再到钢铁,我们是在用一种宏大的、历时性的视角在观察材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接下的第二部分,我们把目光放得更专注一些,来看看具体一种类型材料的诞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改变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的例子就是塑料。

一提到塑料,可能你就会想到廉价、污染等等词汇,但实际上,塑料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石头、铜或者钢铁,这些都是自然界里本来就存在的材料,人类只是对它们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加工。但塑料不同,它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人工合成材料,和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三大有机合成材料。塑料的用途极其广泛,它完全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举个例子,台球。15世纪的时候,台球就开始在贵族圈子流行了。到了工业革命之后,台球桌价格降低,很多小酒吧里也开始有台球设备了。但台球运动的普及,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台球实在太贵了,因为只能用象牙来制作。

今天很多人买象牙制品是为了彰显身份,但那时候不一样,当年用象牙做台球,那真是迫不得已啊。想想现在的台球你就知道,做台球的材料要能承受几千次的高速撞击,并且不能变形;要能被机器加工成球形,在这种过程中不能碎了或者裂了;还要能染色,否则都是白球也不行。当时能满足这些苛刻要求的材料,就只有象牙了。

但问题是,象牙很贵,尤其是台球在酒吧盛行之后,象牙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台球厂商迫切地需要一种新材料来代替象牙。当时有一家台球厂,就在《纽约时报》上刊登了广告,说谁能发明代替象牙的新材料,就奖励他1万美元。

结果,还真就有人做出来了。一个叫海厄特的美国印刷工人,在自己的小实验室里发现,如果把做火药的原料硝化纤维,加入樟脑溶液后,就会变成一种韧性相当好的材料,拿它跟象牙相比,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种材料,就是大名鼎鼎的赛璐珞。赛璐珞的出现,让台球的价格迅速下降,这才得以让台球运动风靡全世界。

赛璐珞一开始就是用来代替象牙的,所以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假象牙”。因为它能模仿很多高级材料的质感,除了象牙以外,玳瑁、檀木、珍珠母,都可以用赛璐珞代替。和现在一样,很多中产阶级希望能过上富人的生活,但又买不起象牙这些奢侈品,于是就用塑料制品代替。所以说,不光台球厂商和台球爱好者要感谢塑料,大批的中产阶级也要感谢塑料,因为塑料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全人类的生活品质。拿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给所有人都来了一次消费升级。当然了,动物保护主义者也要感谢塑料,没有赛璐珞的话,大象的命运恐怕要比今天悲惨得多。

不止如此,如果你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或者电影爱好者的话,你可能知道,赛璐珞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用途,就是用来制作胶片。

在传统摄影时代,拍照都是需要用底片的。在之前,照相机用的底片是玻璃做的,因为玻璃既透明,又不容易起化学反应。但玻璃有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太重了。当年,如果一个摄影师需要外出拍摄,他最多只能带上十几个玻璃底片,因为这就已经需要找匹马,或者雇一两个挑夫才能背得动了。这么一来,摄影就完全是一个有钱人的游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叫伊士曼的年轻人想了个办法:用赛璐珞来代替玻璃,制作底片。赛璐珞不光可以实现玻璃底片的所有功能,而且重量很轻,价格便宜,还可以卷曲起来塞到相机里,大大减小了相机的体积。这么一来,照相机就从以前笨重的庞然大物,变成了容易携带、价格便宜的日常用品,迅速普及到了寻常百姓家。这位叫伊士曼的年轻人,就是著名的柯达公司的创始人,他凭借着自己的发明开启了一场影像革命,名垂青史。

赛璐珞胶卷不光改变了照相机的形态,而且还直接推动了电影的诞生。人们只要把很多个影像保存在同一卷胶片上,再让这些影像快速连续播放,就能展现出动态效果。这就是电影的起源。

所以说,赛璐珞这一种塑料材料,带来的绝不光是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还带来了整个人类文化的升级,将人类带入了影像的世界,重塑了整个人类的视觉文化。你想想,人类有多少文化产品、历史记忆、情感寄托,是依附在胶片这一材料之上的?如果没有塑料,这一切根本无从谈起。

刚才讲的这么多,还只是赛璐珞这一种塑料产品。塑料家族非常庞大,它的用途之广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改变之深,简直难以想象。

咱们随便举几个例子。医学上用的福尔马林,也属于塑料家族。福尔马林可以保存人体的器官组织,列宁、“土耳其国父”凯末尔还有戴安娜王妃的遗体,都经过了福尔马林的处理;我们今天说的尼龙丝袜,这个尼龙也是一种塑料产品,是最受欢迎的服装材料之一,也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老式唱片用的黑胶也是一种塑料,它改变了人们记录音乐和听音乐的方式,影响了整个唱片行业和人类流行文化产业;塑料甚至还跟人体结合在了一起,比如整容的时候用到的硅胶,也是一种塑料产品……可以说,整个人类的当代生活,都是建立在塑料之上的。

讲到这里,一项材料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重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乃至改变整个人类文化的面貌,相信你已经感受到了。就拿塑料中的赛璐珞这一种材料来说,它让台球的价格大幅降低,让台球运动普及开来;同时代替了象牙、檀木等材料,让塑料梳子、塑料项链等制品走入千家万户,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方式,还顺便改变了大象的命运;在赛璐珞被做成胶片之后,它在人类社会掀起了一场影像革命,重塑了人类文化,无数的文化产品、历史记忆和情感智慧,都依托在这一种材料之上。除了赛璐珞以外,尼龙、黑胶等其他塑料产品也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面貌。

刚才讲的铜、钢铁以及塑料这些材料,都很伟大,我们也都很熟悉。而接下来的第三部分,就要介绍几种你可能根本没听过的材料,但它们却为人类探索世界的方式,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们一直对陨石,还有太空尘埃很感兴趣,如果能弄清它们的构成元素,那我们对太阳系起源等等问题的认识,就会更深入。但问题是,陨石在通过地球大气层的时候,一定会发生高温燃烧,也就是跟大气层之间产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所以很不利于分析。所以科学家们就想,要是能直接从太空采集尘埃,再把这些尘埃原封不动地带回来进行分析,那就好了。

但困难在于,太空尘埃的运动速度非常快,一秒钟就能蹿出去5公里,比子弹的速度还要快得多。你可别觉得区区一个尘埃没什么,它的速度如果这么快,杀伤力还是很大的。要是想找个容器收集到这些尘埃,要么容器被尘埃击碎,要么这些尘埃就会受到破坏。除非你能找到一种材料,它既能分散撞击的能量,防止太空尘埃受损,同时又有很高的强度,防止自己被击碎,而且最好还是透明的,要不然就算把尘埃带回来了,你也找不到这些尘埃钻到哪里去了。

上哪里找这种材料呢?还真就有,这就是二氧化硅气凝胶。气凝胶这种材料很特别,它虽然是固体,但99.8%都是由空气构成的,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材料。我们平常见到的像果冻、发胶、鸡汤这些胶体物质,几乎都是由百分之百的水构成的,不过如果你小心翼翼地把果冻里的水全部去掉,就会发现,果冻里还有一个很轻盈的固体网格,原来的水就被包裹在这个网格里。这个固体网格骨架,就是气凝胶。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外观跟泡沫差不多,半透明,而且没有明显的边角,看起来像是一片固体的云,非常漂亮。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内部有很多孔洞,每立方厘米内都有几十亿个泡泡,密度极低。当遭遇太空尘埃高速撞击的时候,气凝胶内的海量气泡可以分散太空粒子的冲力,并且让粒子在几厘米的距离内就能缓缓减速到0,这样就不会损伤到这些尘埃。所以说,气凝胶简直就是为收集太空尘埃而生的理想材料。

终于,在2006年,美国的星尘号宇宙飞船带回了专门为收集太空尘埃设置的气凝胶,以及气凝胶内部完好无损的彗星尘埃。

对这些原始尘埃的分析结果令人非常意外。因为以前人们一直以为,所有彗星都是由冰、尘埃和气体组成的。而气凝胶带回的彗星尘埃中,绝大多数都被检测出了含有金属铝元素的熔滴,要知道,这种熔滴需要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才能形成。这个发现就证明,人类之前对彗星形成的看法很可能是错的,对太阳系形成的认识也不完全正确。

其实气凝胶这种东西,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时候就有所了解了,但一直没派上什么大用场。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任何一种材料,都可能在未来的任何时间产生你意想不到的作用。原先我们觉得不现实、不可行的方案,可能因为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就变得触手可及了。

再举个和太空有关的例子,“太空电梯”。1960年的时候,一位俄罗斯工程师提出了一个设想:说人类可以建造一条缆线,直接把海上的船只和天上的人造卫星连接起来。后来又有工程师提出了一个更大胆的天梯计划,就是兴建一座直达太空的电梯,直接把人员和货物送上太空。

当然了,这些设想一直被认为是异想天开,方案很好,但是并不可行。但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就把这个“不可行”变成了“有可能”。这种材料,就是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的结构非常特别,它虽然轻,但强度却非常高,有比钢铁高出100倍的抗拉强度。不过通常情况下,碳纳米管只有几百纳米长。如果科学家能做出几米长的碳纳米管,那就可以把它用来制造太空电梯。

实际上,日本有家公司已经计划在2050年之前,用碳纳米管造出天梯。如果真能实现的话,进入太空的费用将低于航天飞机费用的百分之一。当然了,这家公司能不能完成目标还是个未知数。但至少,碳纳米管材料的出现,已经让太空电梯成为了一种很有希望的太空进入方案。

从气凝胶和碳纳米管的例子中你就能感受到,人类在发展和探索过程中所遇上的很多问题,实际上就是材料的问题。因为材料是人类探索和发展基本工具,基础设施。每一种材料,实际上都让人类多了一种探索世界的方式,多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每一种新材料,都可能给人类带来全新的可能性,带来一种新的思考维度,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正是材料作为人类文明基础设施的意义所在。

好了,讲到这里,本期音频的内容就差不多了,我再来给你总结一下本期音频的重点。

首先讲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因为从石头、木头,到铜,再到钢铁,每次材料的升级,都能带来一次人类技术和文明的升级。对材料的掌控,实际上代表了人类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对环境的改造能力,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所以说,材料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一把标尺,文明的时代,就是材料的时代。

第二部分我们拿塑料举例子,讲到了一项材料的诞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单是赛璐珞这一种材料,就让台球运动普及开来;同时让塑料梳子、塑料项链等制品走入千家万户;在被做成胶片之后,赛璐珞重塑了人类的视觉文化,无数的文化产品和历史记忆都依托在这一种材料之上。所以说,一种新材料的诞生,就可能重塑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改写人类的历史。

最后的第三部分我们讲到了,材料可以给人类的探索和发展带来许多新的可能性。比如气凝胶的存在,就让从太空收集宇宙尘埃成为了可能。碳纳米管的诞生,就把太空电梯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所以说,材料是人类手上的基本工具,每一种新材料,都可能给人类带来新的可能,带来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这正是材料作为人类文明基础设施的意义所在。

撰稿:柴知道 脑图:摩西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