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凡之心》 于理解读
《超凡之心》| 于理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于理。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叫《超凡之心》,副标题是“心脏的非凡历史”。没错,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下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心脏。
这本书的作者叫文森特•M.菲格雷多,他是有30多年从业经验的心脏病专家和内科医生。不过,在关于心脏的工作原理和相关疾病研究之外,作者还对心脏的文化历史很感兴趣。所以,作者在书里分别从历史和科学这两个角度带我们认识了心脏。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梳理了历史上人们对心脏认识的演变。不知道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心形”“爱心”在我们的文化艺术中有着如此重要的象征意义呢?心脏在我们的文化象征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象征着浪漫爱情、真心,也代表着健康和生命。但今天的我们都知道,心脏的主要作用是泵血,为体内的血液流动提供动力,大脑才是我们的意识和记忆诞生的地方。如果说意识和记忆代表了我们是谁,那么把文化符号体系里的爱心替换成大脑不是更合理吗?为什么是心脏代表着爱呢?
这就要说到历史上人们对心脏的认识了。在过去的几千年来,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古中国人都认为,心脏才是灵魂、情感和思想的居所,大脑只是一团冰冷的“灰布丁”。于是,心脏自然而然成为爱、灵魂与生命的代表,并且在宗教、哲学、文学与艺术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大脑才是人类产生意识的地方,而心脏只不过是一个“泵血的器官”罢了。
不过,心脏真的只是一个“泵血的器官”吗?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有“心碎”的感觉呢?心脏和情感是否有联系呢?我们的祖先们说的完全是错的吗?医学界最近发现,心脏可能蕴含感觉。就像大脑指挥心脏一样,心脏也在指挥着大脑,这也是现代医学中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心脑连接。在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作者讨论了心脏与大脑之间的联系,同时,作为心脏病专家,作者对心脏这一器官以及心脏疾病进行了科普,向我们介绍了医学界关于心脏的最新研究成果,回答了许多我们关心的问题,比如情绪到底会不会影响心脏健康,以及未来会出现哪些预防心脏疾病的新方法等等。
今天,我们先从历史和人文角度认识一下心脏,简单地了解一下古代人是怎么对待心脏的,以及人们对心脏的认识的转变又是如何发生的。接着,我们再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了解一下心脏这一器官、心脑连接,以及相关的心脏疾病。
好,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这本书。
在古人的眼里,心脏是什么呢?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人相信,死神阿努比斯会把死去的人带入冥界。在那里,死者需要在法庭中接受审判。审判的方法,是把死者的心脏放在正义女神玛阿特的天平上称量,和玛阿特的一根代表正义的羽毛相比较。如果死者的心脏比羽毛轻或者重量相等,就意味着这个人生前品德很好,冥界和来世之神奥西里斯就会护送死者去往天国乐土。如果心脏比羽毛重,怪物阿米特就会一口把心脏吞下,此人的魂灵就会消失不见。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生前所做的一切事情的见证。如果一个人行事不端,心脏就会因为负罪变得沉重。
由于古埃及人认为冥界的审判需要用到心脏,所以心脏是他们尸体防腐处理后唯一会被放回人体的器官。那么大脑呢?古埃及人认为,大脑除了把黏液输送给鼻子之外没有其他用处。所以,心脏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并放回体内,而大脑则会被穿过鼻子的铁钩拉出后丢弃。古埃及人相信,心脏是生命的中心,心脏的跳动就意味着生命。
古代中国人的想法和古埃及人不谋而合。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心脏是众器之王。《管子》中曾提到:“心之在体,君之位也。”《淮南子》中曾写道:“夫心者,五藏之主也。”《黄帝内经》中也提到:“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在古代中国人看来,心脏是“生命之根”,产生精神和血液来滋养身体。
随着古代文化变得越来越先进,人们开始追问,人的意识和逻辑思维存在于身体的哪个地方?一些人认为,灵魂的居所是心脏,他们也被称为心脏中心论者。大多数早期的文化族群,包括古代苏美尔人、古代埃及人、古代中国人、古代印度人、古代罗马人和一些古代希腊人都是心脏中心论者。心脏的中心地位,保持了将近两千年。
在中世纪后期,心形图案在全欧洲流行开来。心被认为是爱情、勇气、忠诚的象征,它出现在绘画中,也出现在纹章、盾牌、剑柄、首饰盒上。一些书籍也会做成心形,因为人们认为记忆也存在于心脏之中。说句闲话,你知道为什么人们要把结婚戒指戴在无名指上吗?这其实也和人们对心脏的认识有关。最早在4800年前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新娘戴结婚戒指的证据,戒指由莎草、灯芯草或芦苇制成。而新郎之所以要把戒指戴在新娘的无名指上,是因为无名指代表着心脏。一种理论认为,古埃及医生在观察“心脏疼痛”的病人时,发现了心脏和左手无名指之间的联系。心脏的疼痛感会从胸部开始,沿着左臂传到无名指。于是医生得出结论说,心脏和无名指一定是相连的。这其实是典型的心绞痛的一种表现,当心肌得不到氧气时,胸部会感到压力,然后这种感受会被放射到左肩,沿着尺骨神经向下进入左前臂,然后进入小指和无名指外侧。于是,古人定下了把结婚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习俗,因为他们相信那里有一条神经或血管直通心脏,古罗马人称之为“爱的血管”。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家和医生才开始质疑存在已久的心脏理论。其中,第一次真正地推动西方对心脏认知的人,是达·芬奇。我们知道,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解剖学专家,他是第一个准确地画出了心脏的四个腔室的人。达·芬奇认为,灵魂位于大脑,具体位置是第三脑室前部的视神经交叉上方,他称之为“常识”。同时,达·芬奇还可能是历史上第一个认识到冠状动脉狭窄和堵塞会导致猝死的人。1506年的时候,他解剖了一位突然去世的百岁老人,以查明死亡原因。通过解剖,他发现了老人的冠状动脉变窄了,于是他推断这是老人猝死的原因。达·芬奇关于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发现,是一千多年来西方对心脏认知的第一次真正的进步。
17世纪的时候,心脏一直以来的中心地位终于被一个叫威廉·哈维的人打破了。威廉·哈维是英国国王的御医,他最先从机制上描述了血液循环,也就是心脏是如何向全身“泵”血的。威廉·哈维之所以能有这一发现,和他生活的时代有一定的关系。在当时,机械泵已经被发明了出来,它能帮助哈维理解血液循环。哈维指出:“动物体内的血液循行不断,心脏的功能或作用就是通过泵送来完成这一运动,这是心脏运动和跳动的唯一原因。”
唉,心脏只不过是一个泵。
到了17世纪末,哈维关于血液循环的理论已经被广泛接受,科学永远地改变了人们对心脏的看法。1664年,英国医生托马斯·威利斯通过解剖,确定了大脑是人们的智力中心,奠定了神经学领域的基础,大脑取代了心脏成为意识和灵魂的居所。虽然心脏作为爱的象征,依然被用在文学艺术、音乐和日常生活中,但人们逐渐认为,心脏只是一台没有精神意义的机械泵。
不过,事实果真如此吗?心脏真的只是一台机械泵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历史视角转入科学视角,来看看现在人们对于心脏的最新研究。
如果说,人的情感、记忆和思想都位于大脑,心脏只是一台机械泵的话,那么把一个人的心脏移植进另一个人的体内,按理说应该不会对接受移植的患者造成其他影响。但是有不少病例显示,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之后,移植接受者的性格发生了变化。比如,有一位叫作克莱尔·西尔维娅的女性患者,她接受了心脏移植手术,捐赠者是一名18岁的男性。克莱尔曾经是一位职业舞蹈演员,但手术过后,朋友们说她走路越来越像男人,她还表现出了该男子生前的很多行为习惯,开始喜欢吃炸鸡、喝啤酒,这一点也得到了男子家人的确认。这样的病例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开始思考,心脏真的只是一个泵吗?比如,我们会说自己“伤心”“心痛”“心碎”。这些词只是比喻意义上的吗?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脑和心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流,被称为“心脑连接”。比如,突然且强烈的情绪确实可以让人“心碎”。当我们突然面对压力性事件时,我们的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会迅速进入心脏细胞,加快心率,为战或逃反应做准备。不过,有时,身体的这套压力系统可能会失控,从而对心脏造成损伤,导致应激性心脏病发作。这种与压力相关的心脏病发作也被称为“心碎综合征”,或者“章鱼壶综合征”。这个“章鱼壶综合征”来源于日语,最早出现在1990年。当时,日本医生观察了那些经历了剧烈情感悲痛或者精神压力后患上了心脏病的病人,结果发现,他们的心脏出现了功能障碍,他们的左心室看起来像一个章鱼壶,也就是那种底宽颈窄的壶。这些患者有典型的心脏病发作的症状,但他们的冠状动脉并没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心碎综合征患者都能逐渐恢复心脏功能。直到今天,我们也还没能完全搞清楚心碎综合征的发作机制。但我们知道,肾上腺素的突然激增会损害心脏细胞。突然的沉重情绪和巨大压力,确实会让人心碎。比如,有些相伴一生的夫妻会在短短几个月内相继离世,有理论认为,这就是其中一方先一步去世后,幸存的配偶突然承受了强烈的悲伤,带来了强烈的身体压力导致的。
我们都知道,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是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但我们很容易忽视心脏病的另一个主要风险因素——情绪。大脑中感受到的情绪会在心脏中产生反应。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精神压力和心脏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有关。不单单是亲人去世这样的急性压力源会导致心脏病发作,慢性压力源,比如工作压力、经济压力,也可能会导致心血管问题。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压力会导致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等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会对心脏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慢性压力也会对交感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炎症和血管功能异常,这都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国际心脏研究调查了52个国家将近两万五千人的慢性压力源和心脏病发病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那些在工作或家庭中遭受长期压力的人,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是其他人的2.1倍以上。
压力、情绪确实会影响我们的心脏健康。那么心脏会反过来影响大脑吗?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都认为是大脑单方面向心脏发出指令。后来我们发现,心脏和大脑之间存在着动态双向对话。心脏有一套内在的神经系统,由4万多个感觉神经元组成,它让心脏能感知和记忆。心脏通过迷走神经传递给大脑的神经信号,至少和大脑传递给心脏的一样多。来自心脏内部神经系统的信号能影响大脑,此外,心脏还能通过释放激素和神经递质来影响大脑。1890年,被称为美国心理学之父的威廉·詹姆斯就曾提出,情绪是我们给身体的生理感觉取的名字。当你的心开始怦怦跳的时候,这种身体上的感觉会引起恐惧的情绪。你不会先感到害怕,然后心跳再加速,而是先心跳加速然后才会感到害怕。惊恐障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心律失常增加了患者的恐慌情绪。很多情况下,治疗心律失常就能改善惊恐障碍的症状。
焦虑症患者有一种用来镇定神经的方法是服用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能抑制肾上腺素对心脏的影响。在大脑感到焦虑时,服用这种药物后,心脏会发出信号,表明没有焦虑反应,大脑就会接收到来自心脏的命令,缓解焦虑的感受。此外,还有一种减少焦虑和恐慌症发作的方法,是提高自己内感受的准确性。外感受是我们从外部世界接收信号的能力,比如视觉、听觉、嗅觉,内感受则是一种识别自己内部感受的能力,比如感知到自己的心跳。研究表明,各种心理障碍都和内感受信号出错有关。比如,患有神经性厌食症的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无法感受到自己身体对营养的需求。不仅仅是失去食欲,他们更像是无法识别饥饿。焦虑症患者的内感受能力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可能会过度意识到自己体内发生的事情,比如一些负面的情绪,这会分散他们对外界的注意力。现在,专业人士也正在研究如何提高内感受的准确性,更好地感知自己的心跳,减少焦虑和恐慌症的发作。
关于心脑连接的新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古代祖先们说的并不全错。心脏不仅仅是一个泵,它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情感。在我们体验情绪和做出决定的过程中,心脏和大脑一起发挥着重要作用。
好,到这里,我们回顾了人们对心脏认识的演化。接下来,我们继续从科学视角来认识心脏这一重要器官,以及我们比较关心的心脏的相关疾病。
首先,我们来聊聊发挥机械泵功能的心脏有多敬业。它每天要挤压10.8万次,运送大概7600升的液体。如果这台泵连续工作80年,就得挤压30多亿次。连在这个泵上的管道系统,也就是我们体内的血液循环系统特别复杂,如果把所有管道首尾相连,长度能达到将近10万千米,足够绕地球两圈以上。这个管道系统的总长度这么长,但我们依然要在60秒之内,把血液从离泵最远的地方,也就是脚趾循环回心脏。即使人在休息状态下,心肌的工作强度也是短跑运动员腿部肌肉的两倍。心脏一天产生的能量,能让汽车行驶32千米。面对着这样一块强壮厚实、不断跳动着的器官,也难怪古人认为心脏是灵魂的所在。
机械泵运作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心跳声。心跳声到底是什么呢?心跳声其实是心脏瓣膜关闭发出的声音,也就是我们用听诊器能听到的心音。通过听诊器,医生们能听到许多心音,有杂音、啪嗒声、怦怦声、扑通声等等。杂音很常见,它是血液湍流产生的声音,有杂音可能是无害的,也可能是异常的。扑通声不太常见,它是不好的症状,是肿瘤在心脏瓣膜中来回摆动形成的声音。其他异常的心音可能表示心脏瓣膜有问题,心腔之间有孔洞,心脏周围有积液或者心力衰竭等等。
心脏之所以能跳动,是因为心肌细胞在有节奏地收缩,而心肌细胞之所以能有节奏地收缩,是因为心脏中有一种特殊的心脏细胞叫起搏细胞,它在发送电脉冲。心脏有自己的电系统,而且这种电流很强,强到可以被测量出来,这就是心电图。如果心脏靠电系统来维持它的功能,那么外部的电刺激可以让停止跳动的心脏重新跳起来吗?1775年,丹麦物理学家尼科列夫·阿比德加德在一只鸡的身上进行了第一例心脏除颤。后来,人们陆续发明出了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和自动除颤器。
心脏跳动时,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推动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细胞中。血压是血液施加在全身动脉血管内部的压力。心脏在两次跳动之间放松时,动脉中血液产生的压力是舒张压;心脏跳动时,血液施加的压力是收缩压。测过血压的人都知道,正常人的血压是收缩压低于12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80毫米汞柱。正常血压最高的哺乳动物是长颈鹿,它们的收缩压能达到280毫米汞柱,因为它们的心脏距离大脑有将近两米那么远。现在很多人都有高血压的问题,它指的是收缩压和舒张压持续偏高。年龄、肥胖、吸烟、酒精、高盐分、缺乏运动、糖尿病、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引起高血压。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产生的作用力和摩擦会损伤动脉内壁,胆固醇渗入受损的动脉壁后,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以,高血压如果不尽早治疗的话,就可能会导致心脏病发作、心力衰竭、中风、肾衰竭等疾病,危及生命。
在心脏病中,冠心病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它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和猝死等。在美国和很多发达国家,冠心病都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冠心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我们的心脏上方,主动脉分出了两条冠状动脉,环绕住心脏,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如果其中一条冠状动脉被胆固醇斑块和血凝块堵塞的话,该动脉负责的心肌区域就会梗死。患者会感到胸痛、呼吸急促,还可能会猝死。
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很大程度上和压力、人们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占每年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2%。心脏病发作时,男性往往有胸闷的典型症状,而女性的表现往往是一些非典型症状,比如突然气短、消化不良、剧烈的疲劳感,以及颈部、下颌或背部的疼痛。出现这些症状时,女性很少会想到这是心脏病的表现,所以这往往会耽误治疗。因此,女性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心脏病的治疗。
1896年,德国法兰克福的外科医生路德维希·雷恩用羊肠线成功地缝合了一位病人心脏上的豁口,这是历史上第一例真正意义上的心脏手术,标志着心脏外科手术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我们对心脏病及其治疗方法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心脏病发作不再等于被判死刑,医生可以打开阻塞的冠状动脉,挽救心肌,也可以绕开多条阻塞的冠状动脉,更换受损的瓣膜,甚至可以植入一颗全新的心脏。不过尽管如此,心脏病仍然是全球范围内的头号杀手,科学家们依然在不断地寻找挽救人们心脏的方法。那么在21世纪,会有哪些预防心脏疾病和修复受损心脏的新方法出现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组筛查在心脏病发作之前就接受一级预防治疗。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对人的整个基因组做心脏病、特定癌症、传染病等易感性的筛查,能识别出哪些人具有患心脏病的风险,从而做预防治疗。比如,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就为一位29岁的女性进行了预防治疗。这位女性有遗传缺陷,肝脏难以清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种胆固醇会迁移到冠状动脉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歇根大学医学中心将转基因细胞植入她的肝脏,让她的肝脏能更有效地去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这就能降低她未来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未来心血管研究的另一个主要方向,是修复或替换有问题的心脏。心脏病发作后,病人的心肌细胞死亡的地方会留下疤痕组织,心肌不能再生。但最新研究发现,我们可能有办法修复受损的心脏了。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证明,心脏病发作后,基因疗法可以帮助诱导人的心脏细胞再生。还有一种方法,是收集病人的干细胞,注射到心脏病发作后的疤痕组织中,就能将该组织转化为活的心肌。现在人们还可以用3D打印技术来培育心脏组织,甚至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心脏瓣膜,制造并植入一个精确的替代品。
关于心脏疾病的治疗,还有一个重要领域是心脏移植。目前,相比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人数,供体心脏的数量完全不够,每年全世界都有数百万病人因为缺少可供移植的人类供体心脏而死亡。因此,用机械装置代替人的心脏一直是临床医学科学家的伟大理想。1982年,一位叫作巴尼·克拉克的患者接受了第一款“永久”人造心脏移植。手术结束后,面对着换上机械心脏的丈夫,他的妻子问医生:“他还能爱我吗?”可惜的是,克拉克只活了112天。直到今天,机械心脏移植的接受者最长的寿命是5年左右。除了机械心脏之外,我们能否培育出整个心脏呢?哈佛大学干细胞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团队就在研究如何用干细胞培育出一颗完整的心脏,不过目前还困难重重。
科学家们还在研究一种替代方法:用其他动物的心脏来进行移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异种心脏移植可能成为现实。201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报告说,他们让一只猪的心脏在狒狒体内连续跳动了三年之久。不过,异种心脏移植面临着很多道德层面上的质疑。作者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有一个人接受的是一颗忠诚的狗的心脏,而不是固执的猪的心脏,他是否会更爱他的另一半呢?”
到这里,我们了解了未来可能会出现哪些预防和治疗心脏病的新方法。那么,作为普通人来说,我们能做些什么,来保护自己心脏的健康呢?首先,我们都知道的,就是注意饮食、适量运动,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脏是一块肌肉,运动确实可以锻炼心脏,改善心脏健康。定期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胆固醇水平、减轻体重,也让心情更愉快,从而改善心血管健康。多大的运动量合适呢?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和美国心脏协会目前的建议是,每周五天,每天30分钟,或者每周共计至少150分钟的“心脏跳动”运动,包括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网球、篮球、足球这类运动也算。定期运动对心脏很有好处,能让人患心脏病的风险降低50%。
除了饮食、运动等生活习惯之外,我们还能为自己的心脏做些什么呢?还记得我们上面讲过的心脑连接吗?长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可能会损害心脏健康,导致心律失常。而同情、欣赏等积极情绪,能让我们心脏的节律更连贯、更和谐。反过来,心率的模式和稳定性,也会影响大脑的高级中枢,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注意力和积极性。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让自己保持轻松、积极的情绪,另一方面,冥想、正念、瑜伽和太极,也能调节我们的心脏节律和功能。
好了,到这里,这本书我就为你分享完了。今天,我们从历史和科学这两个角度,认识了我们体内的众器之王——心脏。心脏在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几千年来,我们的古代祖先们都认为心脏是生命的代表,是灵魂和意识的居所,大脑只是一团冰冷的“灰布丁”。直到17世纪,一个叫做威廉·哈维的御医发现了血液循环的规律,心脏只不过是一个机械泵。于是,心脏从神坛跌落了下来,它不再是我们灵魂的中心,只是一块输送血液的肌肉。不过,心脏真的只是一台泵吗?如今,对心脑连接的最新研究告诉我们,心脏不仅仅是一台泵,它和大脑一起,决定着我们的身心健康。研究表明,心率的模式和稳定性会影响大脑高级中枢,并且影响我们的注意力、情绪等心理因素。
在人类关于心脏认知的演化之外,我们也从科普的角度,了解了心脏这一器官及相关疾病,包括心音、血压、冠心病等概念,以及未来还会出现哪些预防心脏疾病和修复受损心脏的新方法。我们每个人也都能通过注意饮食、适度运动来改善心血管健康,通过冥想、正念、瑜伽、太极等方法来调节心脏节律,让自己的心脏健健康康地继续工作下去。
最后,无论心脏的地位经历了怎样一番变化,它在我们的文化、艺术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心脏是一个永恒的隐喻,象征着人类最珍贵的东西——爱。我们的行为似乎由两颗心驱动,一颗是让我们活着的生理之心,还有一颗是代表着我们的情感、欲望和勇气的隐喻之心。心脏永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广泛,也最具代表性的一个重要符号。
好了,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要是你喜欢这本书,也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古人定下了把结婚戒指戴在左手无名指上的习俗,因为他们相信那里有一条神经或血管直通心脏,古罗马人称之为“爱的血管”。
2、大脑和心脏之间存在着重要的交流,被称为“心脑连接”。比如,突然且强烈的情绪确实可以让人“心碎”。
3、心率的模式和稳定性,也会影响大脑的高级中枢,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注意力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