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谜》 王海解读
《硅谷之谜》| 王海解读
关于作者
吴军,计算机专家,投资人,曾经是谷歌网络搜索反作弊领域的专家、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4年,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现在,吴军还在“得到” App 开设了订阅专栏《吴军的谷歌方法论》。
关于本书
《硅谷之谜》是一本探讨硅谷成功秘密的书,是《浪潮之巅》的续集。与《浪潮之巅》相比,这本书从更宏观的层面讲述了硅谷普遍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深入探讨了硅谷伟大背后的科学基础。
核心内容
一、硅谷的公司文化;二、硅谷普遍的价值观;三、硅谷背后的科学基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书是《硅谷之谜》。这是一本介绍硅谷公司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书。这本书大约有23万字,我会用大概30分钟的时间,跟你讨论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因素,成就了今天的硅谷。
咱们都知道,美国硅谷每一次都能站在浪潮之巅,从早期的半导体、芯片,到计算机、互联网,再到现在火热的自动驾驶和生物科技。不夸张地说,这些改变世界的技术,主要是诞生在硅谷。那我们就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硅谷?这也是《硅谷之谜》这本书试图探讨的问题。
这本书的作者吴军既是计算机专家,又是投资人。他曾经是谷歌网络搜索反作弊领域的专家,还是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4年,吴军在硅谷创办了丰元资本,对美国的科技行业非常熟悉。现在,吴军还在得到开设订阅专栏《硅谷来信》,分享自己对产品、投资、创业,甚至学习、生活、艺术等多方面的经验和思考。吴军博士从计算机专家到投资人,在硅谷既有实战经验,又有投资经验。让他既能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来谈论硅谷地区普遍的价值观,又能从实战的角度来介绍硅谷的企业文化。
吴军出版过很多书,比如《文明之光》《浪潮之巅》《大学之路》《智能时代》等,横跨历史、科技、互联网、教育等诸多领域,每天听本书之前解读过他的《浪潮之巅》,书里介绍了很多硅谷的公司,再用这些公司的特点,侧面介绍了硅谷成功的要素。这期音频要说的《硅谷之谜》,是《浪潮之巅》的续集,内容上是对《浪潮之巅》的更新和补充。这本书跟《浪潮之巅》相比,从更宏观层面,讲述了硅谷地区普遍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
这期音频我会分三部分,逐层深入,为你解读吴军眼里的“硅谷之谜”。第一部分咱们先来看看硅谷的公司文化。第二部分,咱们再深入一点,来说说硅谷地区普遍的价值观,硅谷的公司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硅谷价值观的表现。第三部分,咱们来解读“硅谷之谜”最终的答案。
好,咱们先来说第一部分,硅谷的公司文化。“每天听本书”之前解读过一本书《硅谷模式》,主要说的就是硅谷的公司文化,比如硅谷尊重工程师,高层和员工之间非常平等,包容失败等等。
包容失败,可以说是硅谷最著名的文化之一了,意思就是不管结果怎么样,先做了再说。包容失败,可以说是创新的基石,因为成功太难了,如果说以成败论英雄的话,那谁都不敢创新了,沿着被验证过的老路走最安全。正是因为硅谷对失败的包容,甚至鼓励快速试错,才让硅谷诞生了很多伟大的公司。硅谷的著名企业家和天使投资人贝托谢姆说:我们在创造新产品时,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是错的,但是我们改正得很快。在他看来,一个初创公司必须是一个学习机器。
《硅谷之谜》这本书,对硅谷的公司文化做了一个补充。吴军认为,除了包容失败、尊重工程师这些文化,硅谷另外还有三个重要的公司文化,分别是不迷信权威,扁平化管理,和改变世界的情怀。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来说。
第一个要说的是不迷信权威。这在硅谷尤其难得,因为硅谷是一个权威遍地走的地方,这里有60多位诺贝尔奖获奖者,再加上其他奖项,光是顶级科学家就有100多位。你随便走到街上,就可能碰到他们,如果你在路上需要帮忙,帮你的好心人说不定就是个大人物。但在硅谷,却从来不迷信权威。
咱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要相信权威机构,谁谁谁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他的话没有说服力。如果在硅谷,谁要是这样说话,是会遭到人们鄙视的。在硅谷,人们不论资排辈,不看重一个结论是谁给出来的。人们看重的是这个结论的论证过程,是不是有理有据,如果是,那大家就相信他。硅谷有很多所谓的业余选手,他们有时候比专业选手干得都好。
书里举了个例子,比如斯坦福有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并不是职业的高尔夫球选手,却平了老虎伍兹创下的纪录。谷歌的高级副总裁尤斯塔斯,创造了跳伞的世界纪录。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朱棣文教授,最近几年研究内容都是生物方面的。这些所谓的业余选手,之以能做出这些专业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硅谷不迷信权威,人们相信自己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即便不是科班出身,也能在各个行业做出成绩。
也正是因为不迷信权威,人人都跨界,导致硅谷诞生了很多优秀公司。就比如咱们都熟悉的埃隆·马斯克,他最早是学物理的,但他创办的第一家公司x.com,是一家在线支付公司,相当于中国的支付宝,这和他的专业并没关系。再比如今天最大的语音识别公司Nuance,它的创始人之一科恩,本科是学音乐的,他至今还在一个专业的乐队里演出。
不迷信权威,成就了硅谷的人才,而扁平化管理,成就了硅谷的公司。扁平化是硅谷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现在很多中国公司,也都号称要实行扁平化管理。但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要领,只是表面上的模仿。
一般人们理解的扁平化管理,就是减少管理层级,来提升效率。但吴军认为,扁平化管理的本质,不是单纯减少管理层级,而是契约精神。硅谷喜欢用“婚姻”来形容一个人加入一个公司,既然是婚姻,除了相互吸引和认可,更重要的是一种契约,也就是说,员工要履行他们对公司的责任和义务,公司则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空间,员工是公司的一分子,他们对公司负责,而不是老板。在工作中,上下级之间沟通,通常是一种商量的态度,而不是老板给员工下命令。
仔细想想这个制度,其实很不简单,攫取权力,获得地位,几乎是人类的本能,为什么硅谷地区的人,能接受人人平等,不贪恋权力呢?是因为这里的人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高尚吗?当然不是。
吴军总结说,硅谷的公司之所以能采用扁平化的管理制度,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因为硅谷的历史比较短,来硅谷的人目标都比较明确,就是寻求在事业上的发展,这里没有太多的官本位文化。第二,在同等收入规模的公司里,硅谷公司的规模都相对比较小,人数少,公司的管理层级自然就少了,再加上硅谷公司的生命周期相对都比较短,没等公司的官僚体系膨胀,就被收购或者是被淘汰了。最后,硅谷公司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是被激烈竞争逼出来的。管理层级比较多的公司,通常执行力就差,这种公司根本没法适应硅谷这么激烈的竞争,只有采用扁平化管理的公司,最后才能生存下来。
扁平化管理能让一个公司成为优秀公司,但想要成为伟大的公司,还要有点理想主义,有改变世界的情怀。凯文·凯利曾经就说过,硅谷有三类人:梦想家、企业家和投资人。梦想家就是那些拥有世界情怀的人,他们每天想着就是改变世界,正是因为这些梦想家,硅谷才诞生了那么多改变世界的公司。
比如谷歌公司,它有两位创始人,佩奇和布林。大多数消费者看到的都是佩奇的谷歌,它有很好的产品,很挣钱,公司福利也很好。但很多人没有看到布林的谷歌,布林的脑子里总是充满了稀奇古怪的想法,他做事往往不为挣钱,就为了改变世界,比如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谷歌 wifi 气球。布林在考虑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的时候,通常只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能不能帮到全世界的人,另一个是这件事有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布林在谷歌做的这些事,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为了布林的这些“爱好”,谷歌每年要花掉将近20亿美元,这些项目虽然现在没有直接利益,甚至是赔钱的,但它们可能是谷歌的明天。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咱们说到了硅谷的公司文化,硅谷人不迷信权威,硅谷公司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硅谷还有很多梦想家,一心想着怎么改变世界。硅谷的伟大,不在于它产生了多少 GDP,而在于它能不断地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改变人类的生活。
硅谷的公司文化,是人们在谈论起硅谷的时候,最容易说起的话题。但吴军认为,公司文化的背后,其实是价值观,硅谷公司文化是硅谷价值观的延伸。第二部分,咱们就来说说硅谷地区的价值观。吴军总结了硅谷的三个核心价值观,分别是叛逆文化、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
硅谷第一个核心价值观是叛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硅谷就是“叛徒”开创的。硅谷之所以叫硅谷,是因为这里开创了整个半导体产业。最早经营半导体的公司,是肖克利创立的半导体公司,他虽然是一个天才,一个大物理学家,但情商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实在太差了,可以说,你能想象到的一个老板不该有的糟糕品质,他都有,比如狂妄自大、独断专横、蔑视下属等等,他的八个年轻手下,很快就受不了他了。这八个人离开肖克利,自立了门户,一起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后来这八个人先后也都离开了仙童。仙童公司前后分化出了92家公司,其中有30多家上市,总市值达到21000亿美元。今天的英特尔公司,就是这八个人里的诺伊斯和摩尔创立的。所以说,叛逆精神,是硅谷开创之初就有的价值观。
在硅谷,公司互相挖人,员工跳槽,自立门户的现象,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甚至当地政府都鼓励人们跳槽,但在美国的其他地区,跳槽却是非常罕见,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只有硅谷出叛徒吗?不是,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在美国,大多数科技公司的员工,都要和公司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只要签署了这个协议,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想出来的好点子,都属于公司,你不能拿着这个好点子去创业,也不能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去工作。怎么理解这个协议呢?举个例子,假设你是 IBM 的员工,某天你在夏威夷度假,突然灵光一现,想出了一个改变世界的好点子,但对不起,这个点子不属于你,它属于 IBM。
在这种制度下,每个员工的理性选择,当然是不去想和他工作没关系的事情,时间长了,员工们的创造性自然就会被压抑,慢慢的,就都变成了朝九晚五、按时上下班的老油条,每天想的不是公司的产品和未来,而是想着怎么努力钻营,讨好老板。
竞业禁止协议不仅压抑了员工们的创新精神,还限制员工跳槽。比如一个AT&T的工程师,不允许直接跳槽到朗讯公司,因为这两家公司都是从事电讯行业的,有竞争关系。如果这位工程师实在是想跳槽,那就必须先找一家和电讯行业没关系的公司,过渡一段时间,然后才能跳槽到朗讯。所以说,硅谷以外的美国其他地区,跳槽是一件极其麻烦的事情,对于那些坚持要跳槽的员工,雇主甚至会把他们告上法庭。
那硅谷地区不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吗?签。但实际上很难执行。因为加州还有一项规定,那就是如果一个人只会一种谋生的手艺,那就必须允许让他使用这种手艺。听起来有点绕,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设你是一个图像处理专家,在谷歌从事图像处理工作,你和公司也签署了竞业禁止协议。这时候雅虎高薪挖你去他们公司做图像处理,如果你愿意跳槽,你只要证明自己除了图像处理,其他专业工作都不会,你就不受竞业禁止协议的束缚了,即便谷歌把你告上法庭,法庭也会判谷歌败诉,允许你跳槽。不过谷歌实际上是不会告你的,因为在硅谷,大家都知道告了也没用,所以在硅谷,跳槽是很容易的事情。
但这还没完,硅谷不仅是允许员工背叛他所在的公司,甚至是要求员工背叛。2011年,加州政府起诉苹果、谷歌、英特尔和Adobe四家公司,理由是这四家公司不互相挖人,影响了员工的收入。但任何人都知道,这几家公司,尤其是谷歌和苹果,给员工的薪酬和期权都是高得吓人的,所以绝对不可能是因为待遇问题。其实加州政府诉讼的根本原因,是加州政府希望这些公司能释放人才,让人才自由流动。这个官司打了三年,加州法庭最终判这四家公司败诉,并且要求赔款3.24亿美元,这四家公司不服,提出了上诉,结果上诉之后更惨,赔款涨到了4.15亿。加州政府的这种做法,让硅谷的公司更是不敢限制人才的流动了。
叛逆的文化基因加上当地政府的支持,让硅谷地区的人才流动及其顺畅,这就大大地提高了这里的创新效率。前面咱们说公司文化的时候,说到“不迷信权威”,这实际上就是硅谷叛逆精神的一种展现。说完了硅谷的叛逆,我们再来看看硅谷的多元文化。这是硅谷公司注重国际化的价值观根源。
吴军在书里说,硅谷地区的人口,是经历了四次殖民和移民增长起来的。这里的人口结构和美国整体的人口结构完全不同。比如亚裔在美国人口比例中大约只有4%,但是在硅谷,有三分之一的人是亚洲人,苹果总部的所在地库帕蒂诺市更夸张,亚裔占到了三分之二。即便是硅谷地区的白人,主要也不是本地人,很多都是从东欧、法国、德国移民过来的。当然,这里还有大量的拉美裔和非洲裔。特殊的人口结构,是硅谷多元化的根基,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舒适感,都觉得在这里生活非常方便,亚洲人会觉得这里还是亚洲,墨西哥人会觉得自己还在墨西哥。多元文化,是硅谷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硅谷虽然是美国领土,但在经济和文化上,这里属于全世界。硅谷公司的全球化视角,就是多元文化影响下的产物。
如果细看美国的优秀公司,你就会发现他们几乎都是跨国公司,做的都是全球生意,这些公司的收入,有一半来自海外。一般公司,往往是先做国内市场,然后才逐渐地进入国际市场。但硅谷不一样,很多硅谷公司在只有几十个人的时候,就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了,并且很快就能成为跨国企业。就比如 WhatsApp,这个产品和中国的微信差不多,但它的用户可比微信多多了,2017年全球月活跃用户已经突破了12亿。
吴军在书里说,WhatsApp 创业初期一共就有十几个工程师,很多基础功能都没优化好,就开始做支持20种语言的工作。这和腾讯微信的开发顺序完全不一样。微信非常注重细节,功能很完善,但正是因为太注重优化,微信逐渐的变成了只适合中国人使用的产品。当微信做大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才发现完全斗不过 WhatsApp。
WhatsApp 的做事方法在硅谷非常典型,他们都有非常强烈的国际化意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硅谷的多元文化。在硅谷很容易就能找到各个国家的人,他们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习惯比外人更了解。硅谷公司开个商业交流会,七个人可能就来自五个国家,这些人每天聚在一起,对世界各地的文化自然都会有一些了解,所以他们一开始就做好了全球化的准备。
对叛逆的宽容和多元的人口结构,让世界上的优秀人才都愿意汇聚在硅谷,尽情地发挥着他们的创造力。但这还不足以孕育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硅谷还需要一个过滤器,过滤掉那些平庸的人。这也是硅谷的第三个价值观,拒绝平庸。
拒绝平庸,这谁都知道,谁办公司不想清一色只招一流人才?但能做到这一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吴军说,在硅谷,拒绝平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自发的结果。硅谷地区的办公和生活成本都很高,这里的房子,售价大概在200万到300万美元之间,但这里家庭收入的中位数,只有17万美元。也就是说,一般的工程师,根本不可能在硅谷买得起房。这么高的生活成本,三流人才在硅谷根本生存不下去,所以时间长了,硅谷也就只剩下一流人才了。所以说,拒绝平庸,是被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倒逼的。
高昂的成本不仅逼走了平庸的人,还逼走了平庸的公司。世界上有很多工业中心、创业园区,在这些园区里,一般最早进入的公司就能占据最好的位置,新进入的公司只能在周边稍微偏僻点儿的地方发展。但随着产业发展,这些曾经占据最好地盘的公司,很可能已经不是这个园区发展最快的公司了,但它们总是能找到各种方法赖着不走,直到把这个园区都彻底搞萧条了为止。
但硅谷和这些园区不一样,它完全是靠市场机制来分配资源的,这里的办公成本每年都会涨,只有少数有前途、高利润的企业,才能在硅谷生存下去。那些占据中心地位但又盈利能力不行的公司,撑不了多久就得腾出地方,给那些发展最快的公司。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硅谷每次的转型,都会淘汰一批公司,新的公司又会进来。这种分配机制,总是能给硅谷注入新鲜血液,直到今天,硅谷还是全世界前沿公司的聚集地。
好,以上就是第二部分内容,咱们说了硅谷地区的三个核心价值观:叛逆精神、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多元让这里人才汇聚,叛逆实现了人才的流动,拒绝平庸让硅谷从优秀走向卓越。这些底层的文化基因,是硅谷的长盛不衰的基石。
说完了硅谷的公司文化和价值观,吴军认为,这还不足以回答“硅谷之谜”。硅谷之所以能诞生那么多的伟大公司,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硅谷地区的科学基础。这个科学基础被吴军称为“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第三部分,咱们就来说一说“三论”对硅谷的影响。
在说“三论”之前,咱们先得交代一下,“三论”之前的科学基础,这样有个对比,才好说明“三论”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之前,最尖端的产业是工业,工业时代抱持的科学观念,是牛顿的机械思维。
现在说到机械思维,好像是僵化死板的代名词,但在工业时代,那可是当时最前沿的思想,和今天说互联网思维是一样的。机械论思维是建立在牛顿学说之上的,牛顿用简洁优美的数学公式,破解了自然之谜,这让当时的人们自信心爆棚,认为整个宇宙都在人类的计算当中,连星球运转都能计算,还有什么是不能计算的呢?在这样背景下诞生的管理理论,自然也是机械式的。管理学的开山鼻祖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的理念,这个理念说白了就两句话,第一是分工,把复杂的工作分成若干部分。第二就是效率,把每个分工的效率最大化。工业时代的工厂,大多都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机械式的管理思维,在当时非常好用,能大幅度的提高生产效率。但我们也要知道,那是工业时代,大多数的产品都是标准的工业品,员工们在流水线上干的也是简单的劳动。机械式的管理思维,在当下显然是不适用了,因为现在大多数的工作都是脑力活,是不可能靠监工拿皮鞭抽,就能抽出成果来的。但几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历史都太长了,这就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很多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他们的管理,和硅谷相比,自然会显得比较落后。吴军认为,硅谷没有那么多沉重的历史包袱,所谓“白纸上好作画”,它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些全新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基础有三个: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三论”对硅谷的价值观和公司文化有什么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
先来看控制论。控制论认为,任何系统,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必然会做出反应,这个反应会反过来影响系统本身。为了维持一个系统的稳定,就要把系统对刺激的反应反馈到系统里,让系统产生一个自我调节的机制。听着像绕口令一样,很复杂,其实控制论的这个认识,和近几年经常听到的“精益创业”的思想非常相似,说一个例子你就懂了。
传统机械论思维的公司,在研发新产品的时候,往往会严格的按照流程,闭门造车个一年半载,希望能一上市就搞一个大新闻,改变全世界。这就是不懂控制论,刚才咱们就说了,想要维持系统的稳定,就必须把外界的刺激反馈到系统里。像这种闭门造车式的开发系统,完全没有考虑到外界刺激,所以这个系统不能维持稳定。说白了,闭门造车开发出来的产品,可能完全经不起市场的考验,上市以后用户很可能不买账。那有控制论思维的人,怎么开发产品呢?从控制论的认识看,系统要不断地对外界的刺激进行反应,不断地做调整。也就是说,产品只有通过上线,得到反馈,然后修改,这样不断地循环,才能迭代出完善的产品。你看硅谷地区的公司,行动都非常快,甚至产品原型都还没开发出来,就敢到处宣传,这就是因为,硅谷相信控制论,他们知道想要维持系统稳定,就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吴军认为,控制论,其实就是硅谷“包容失败”这个价值观的根基,因为人们认识到,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失败者,反而比没有尝试过失败的人更容易成功。在控制论里,随机性无处不在,一个人能不能创业成功,不在于他之前设定的计划,而在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的适应和调整。受控制论思维方式影响的人会认为,在同一条路上走过一遍的人,更会了解周围的环境,遇到问题就更善于随机应变。在硅谷,风险投资人根据不完全统计,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是第三次创业的人。也就是说,“包容失败”的本质原因,不是因为硅谷地区的人们大度,而是因为失败过的人,更容易成功。
说完控制论,咱们再来看看信息论。信息论里最重要的是香农的两个定律,第一个定律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密码学和通信的,这个咱们不用管。咱们重点来看一下香农第二定律,香农第二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信息传递的速率受制于带宽。在香农之前,人们以为信息传递中有噪音,是因为频率调得不够精确,但实际上,噪音是因为带宽不够用了。这个认识,对公司管理大有用处。
吴军认为,扁平化管理的科学基础,就是信息论。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决定了这个组织结构中沟通的带宽。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前面咱们说了,硅谷地区的公司大多都采用扁平化的管理。在传统层管理的树状结构里,信息是一层层下达的,每个信息都要经过关键节点,也就是层层的领导,这样会让信号越来越弱,噪音越来越大。在信息论之前,人们以为信息夹带噪音,是因为频率不对,所以消除噪音的措施,就是上下级反复地沟通确认,但实际证明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现在我们知道了信息论,知道了想要消除噪音,得增加带宽,扁平化管理,就是增加带宽的办法。扁平化管理把树状结构变成了网状结构,在这种结构下,公司不同组织之间就会有很多的信息传输通道,带宽增加了,信息的传输自然也就流畅了。所以说,扁平化管理背后的科学基础,其实是信息论。
说完了控制论和信息论。最后再来看看系统论。系统论认为,一个有生命的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一个封闭系统,肯定是朝着熵增的方向变化的,就是说会变得越来越混乱。如果我们把一家公司或者一个组织看成一个系统,它就必须是开放的,要不然就会越来越混乱,越来越糟糕。一个开放系统,和周围的资源进行信息交换,这样才能让这系统稳定。所以吴军认为,硅谷地区的多元文化和叛逆文化,背后的科学基础,其实是基于系统论的。
好,以上就是第三部分。咱们说到了硅谷地区的科学基础“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控制论是包容失败的科学基础,信息论是扁平化管理的科学基础,系统论是多元文化和叛逆文化的科学基础。吴军认为,硅谷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科学基础。
说到这,这本《硅谷之谜》就给你讲完了,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咱们说到了硅谷的公司文化,硅谷人不迷信权威,硅谷公司采取扁平化的管理方式,硅谷还有很多梦想家,一心想着怎么改变世界。硅谷的伟大,不在于它产生了多少GDP,而在于它能不断地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潮流,不断地改变人类的生活。
第二部分,咱们说到了硅谷地区的三个核心价值观:叛逆精神、多元文化和拒绝平庸。对于“硅谷成功秘密”的解答,价值观是比公司文化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多元让硅谷人才汇聚,叛逆实现了人才的流动,拒绝平庸让硅谷从优秀走向卓越。这些底层的文化基因,是硅谷的长盛不衰的秘密。
在第三部分,咱们说到了硅谷地区的科学基础“三论”,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价值观和公司文化,都是建立在“三论”的科学基础上的。控制论是包容失败的根基,信息论是扁平化管理的根基,系统论是多元文化和叛逆文化的根基。吴军认为,这是“硅谷之谜”的最终答案。
撰稿:王海 脑图:摩西 转述:宝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