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成形》 田牧歌解读
《生命的成形》| 田牧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生命的成形》,副标题是“从单一细胞到复杂身形”。
英国哲学家、诗人柯尔律治曾说过:“一个人出生前九个月的历史,可能比之后的七十年更有趣。”刚听到这句话,我们可能会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人出生前的几个月怎么能和之后的多彩人生相比呢?九月怀胎,一朝分娩,生命孕育的过程确实很伟大,但单论生命成形过程的话,好像确实和精彩二字沾不上边。
不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生命的成形过程极其精彩复杂,甚至堪称奇妙。比如,胚胎发育时没有统一的协调机构,那它是如何组织起整个机体成形的?不同细胞是怎么知道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分裂或者分化的?人体内的细胞数量是银河系中恒星数量的几百倍,这么多细胞是如何做好分工,不出差错的?如果这些问题真的摆在你我面前,恐怕很难有人能给出好的解决方案。
那生命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仅凭一个细胞就构建出一个复杂而又完整的人呢?今天这本书聚焦的就是这个问题,它告诉我们,生命和我们熟悉的工程机械完全不同,它在制造自身时没有设计图、没有工程师,而是选择用“适应性自组织”的方式构建起一切。
适应性自组织是指,简单的组分遵循某些简单的规则,适应彼此,自发组织形成大规模的、巧妙精致的东西。它不仅是生命从简单到复杂的完美解决方案,而且还能把这个过程的出错率降到最低,其中蕴含的智慧对我们解决问题有很强的启示性。而且通过了解生命成形的原理,我们还能掌握很多具有生活指导性的知识,比如为什么孕妇不能缺乏叶酸等营养物质,为什么我们要警惕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等等。
本书作者是国际生物发育学界的权威专家、英国爱丁堡大学实验解剖学教授杰米·戴维斯。他的研究领域和本书主题高度重合,主要是哺乳动物器官的自我构建过程,以及人工培养器官组织的方法。他在哺乳动物发育领域已经发表了约90篇研究论文,出版或参与编辑了多本生物发育学领域的专著,同时还是学术期刊《器官发生》的主编。由戴维斯为我们介绍生命的成形过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好,接下来我就通过三个部分为你介绍书中内容。
首先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生命的发育过程非常独特,甚至堪称奇妙?接下来让我们仔细聊聊,生命的适应性自组织是怎样实现的,它有什么意义?最后让我们通过适应性自组织的视角,看看生命是如何自我成形的?
让我们先来讨论第一个话题。本书作者在书的第一章就提出,生命的发育过程非常独特,某些方面甚至堪称奇妙,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其实和我们的思维惯性有关。人的身体由几十万亿个细胞构成,就像一台由很多零件组成的复杂机器,所以在思考身体的发育过程时,我们很容易下意识地把它和工程机械的制造过程相类比。而我们在制造一台机器时,肯定会先设想出这台机器的结构和功能,然后画出设计图,再按照图纸一步步去生产,遇到有些大工程,还需要工程师统一指挥,引导不同工种的工人合力完成,最终才能得到想要的产品。你看,光是制造一台机器就得这么大费周章,而人体又比机器复杂得多,所以生命的发育过程应该在工程机械的基础上,只会变得更加复杂才对。
但作者告诉我们并非如此。身体的发育过程与工程机械的构造过程截然不同,生命在发育时没有计划书,没有对最终产物的描述,更没有统一负责的指挥机构,所有细胞都只是在遵循简单的规则各自行事,最终却能合力形成无比复杂却又相互协调的人体。所以,这个过程看起来非常奇妙,它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基因并没有直接控制发育过程,而是以一种循环、分散式的方式指导身体的发育。这里的循环是说,基因是细胞的遗传物质,它可以指导合成蛋白质,但反过来,蛋白质又可以控制不同基因的表达,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这里的分散是指,细胞内含有数万个基因,这些基因不会全部表达,不同细胞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功能,激活自己所需要的基因就行,比如红细胞只需要激活红细胞相关基因,而不需要激活神经细胞的相关基因,这个过程非常分散化。所以我们说,基因指导身体发育的过程是循环、分散式的。
生命发育第二个特点是,生物分子可以自我组装,自发形成更大规模的结构。显然,螺丝和砖块不可能自我组装,而生命做到这一点的方式非常巧妙,比如基因指导生产出的不同蛋白质,在结构上会形成非常复杂的凸起或者凹陷,这时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具有特定对应结构的其他蛋白质会自发前来与之结合,共同组装成更大的蛋白质复合体。我在文稿中附上了这种过程的图例,你一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生命发育的第三个特点是,生命的运转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绝对无法为某种需求重新开始构造。这很好理解,机器少了个零件,我们关掉机器拆开加上零件就行,但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暂停,自受精卵形成算起,生命就只能在维持自身存活的前提下发育和维护。
基因循环、分散式的指导方式,可以自我组装,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这些都是生命发育过程中看起来非常奇妙的地方,那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生命到底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孕育自身的呢?
就像我们在开头时说的,生命孕育的核心规则是“适应性自组织”,也就是简单的组分通过简单的规则,自发组织形成无比复杂的生命,这就是生命发育的真正独特之处。也正因为生命如此不同,所以我们在了解生命的成形过程时,应该抛弃那些习以为常的惯性思维,用适应性自组织的全新视角去审视它。
既然适应性自组织这么重要,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进一步聊聊,生命的适应性自组织是怎样实现的,它又有什么意义?
人体由细胞组成,适应性自组织自然也发生于细胞之间,所以这时候的关键是细胞间要有充分及时的信息交流,相互协调配合好,这样细胞才能彼此适应、组织到位。可以说,适应性自组织的基础就是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那细胞又是怎样进行信息交流的呢?作者告诉我们,在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细胞都在不断检测外来信号,既有化学信号,比如不同细胞间专门用来传递消息的蛋白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信号蛋白,也有物理信号,比如细胞受到的外界作用力,等等。细胞在接收到这些信号后,会根据信号内容和自身状态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同时反馈出自己的信号,进一步影响其他细胞。这种信息交流时刻都在发生,适应性自组织正是通过这些交流活动才得以实现的。
那既然如此,适应性自组织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作者认为,它对生命发育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增加复杂性,一个是纠正错误。我们来分别说说。
增加复杂性对胚胎发育来说至关重要。一颗受精卵要想孕育出生命,既需要通过分裂产生足够多数量的细胞,又需要通过分化产生足够多种类的细胞,而不管是分裂还是分化,本质上都在增加生命的复杂程度。不过,分裂和分化本身不是难点,难点是分裂和分化时机的选择,也就是对一个细胞来说,它是怎么知道自己接下来该干什么的?
答案是细胞没有明确规划,一切都是适应性自组织的安排。细胞在永不停歇的信息交流过程中,时刻调整着自身的状态,一旦触发某些临界点,早就设定好的特定基因就会启动,生命的复杂性也会随之增加。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看看生命是如何在适应性自组织的影响下增加复杂性的。
受精卵形成后,不会立刻分化出不同种类的细胞,而是会先通过分裂,不断增加细胞的数量,直到分裂出32个或64个完全相同的细胞。因为这时胚胎还没有和母亲的子宫相连接,所以为了从母亲体内获得营养,得先有一部分细胞分化成和母体相连的滋养层细胞。就这样,胚胎细胞的第一次分化开始了。
这时所有胚胎细胞都要面临一个抉择,那就是该分化成外层的滋养层细胞,还是内层的内细胞团?胚胎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堪称经典,那就是从几何规律中获取信息。可以想象,当64个细胞挤成一个球的时候,位于外层的细胞会有一部分表面和外部环境接触,而位于里层的细胞则会被外层细胞完全包裹住,没有任何外露的表面。
这时候原本完全相同的细胞就出现了差异,有的细胞有外露表面,有的细胞没有,这种差异相当于一种几何信号,细胞通过探测这种信号就可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走向。拥有外露表面的细胞在探测到这个信号后,会激活一些此前沉睡的基因,让自己分化成滋养层细胞;没有外露表面的细胞则不会有这种变化,它们会形成内细胞团。
在这个过程中,胚胎不需要事先准备好任何计划,也不需要知道自己在胚胎里的精确位置,它只需要做一点,那就是探测自己是否有外露表面,然后有选择地激活特定基因,分化过程就会自然而然地完成。以此为例,适应性自组织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胚胎复杂性的,是不是非常巧妙?
除了增加复杂性以外,适应性自组织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它可以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断纠错,这同样非常重要,因为发育的过程极其复杂,各种各样的错误总是难以避免。适应性自组织的纠错功能也是通过细胞间信息交流实现的,细胞既可以感受信号,又可以发出反馈信号,信息交流有来有回,错误就可以及时得到纠正。
举个例子,毛细血管和小血管的生长就是适应性自组织不断纠错的典型代表。人体内的血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血管,它们由特定的基因调控生成,每个人体内的分布都大致一样;另一类是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它们的分布没有确切位置,在不同人体内的差异非常大,因为它们的位置是由身体组织的实际需求决定的,是不断纠错的产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知道,细胞靠血液来获得氧气,它如果距离血管太远,血液里的氧气扩散不过来,那细胞就会缺少氧气。为了保障自己不缺氧,大多数细胞都能产生一种叫“缺氧诱导因子”的蛋白质,细胞一旦缺氧,缺氧诱导因子就会刺激细胞合成一种“求救蛋白”。只要血管细胞探测到求救蛋白,就会迅速朝着求救蛋白浓度最高的方向延伸,也就是往最缺氧的方向延伸。就这样,原本缺氧的组织中就会产生新的毛细血管网络。而当细胞有了充足的氧气之后,缺氧诱导因子就会迅速降解,细胞就会停止制造求救蛋白,血管网络也就不再继续生长。
你看,适应性自组织并不会杜绝错误,它的意义在于一旦出现错误,就能立刻给出纠正错误的应对措施,毛细血管就是在不断纠正错误的过程中,铺设到全身每个角落的。
这还不算完,比毛细血管更大更粗的血管,也有自我纠正错误的能力。血液在管道中流动时,管道壁会受到一种叫作剪应力的作用力,血液流速过大或者血管转弯的角度过于尖锐,都会大幅提升剪应力的强度,对血管造成破坏。所以为了防止血管受损,血管细胞会时刻探测剪应力的大小,一旦受力过大,细胞就会发育出新的血管分支来分流血液,从而减轻血管和心脏的负担。
在这里,各种血管并不需要知道自己未来该如何发育,它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探测缺氧组织的求救信号,或者感知剪应力大小,从而随时调整生长分布。相比于记住身体内部血管分布的整张地图,适应性自组织不仅可以降低细胞所需要携带的信息量,而且有几乎无限的适应性,不用担心遇到错误,只要随时纠正就好。原本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在适应性自组织的简单原则下被大大简化。
适应性自组织既可以增进生命的复杂性,又可以及时纠正发育中的错误,正是凭借这两点,生命才有了成形的可能。那么接下来最后一部分,就让我们通过适应性自组织的视角,一起沿着胚胎发育的顺序,看看生命是如何自我成形的。
考虑到胚胎发育的过程极其复杂,细节极其繁多,而且还有很多至今尚无人知晓的机制,所以在这部分,我只选取生命成形过程中的几个标志性事件与你分享。
人类的所有故事都起始于一颗受精卵。就像我们刚才说的,受精卵分裂到32或64个细胞阶段时,会在适应性自组织的引导下出现第一次分化,外面的细胞成为外部滋养层,里面的成为内细胞团。
接下来的重头戏是胚胎头尾方向的确定。胚胎细胞完成第一次分化后,会逐渐发育成内部有两个腔体的球,具体构造你可以想象一个皮球,里面充满着液体,同时还横放着一个盘子,盘子把球内空间分割成一大一小两个腔体。其中的盘子就是胚胎,它分为两层,面向较小腔体的那一层被称为上胚层,它会发育成婴儿;另一层叫下胚层,它会形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别以为下胚层不形成婴儿就不重要了,这里可是决定胚胎头尾方向的重要场所。
下胚层形成后,它中心位置的细胞会激活一种新的基因,然后这些细胞会向下胚层边缘的某个点移动,这个点的位置是怎么确定的,科学家们目前还没有定论,但应该也是随机过程的产物,本质上也是随机的。到达下胚层边缘后,这些细胞会形成一种新的AVE细胞,并释放一种信号蛋白。上胚层离AVE细胞最近的地方,信号蛋白浓度最高,这里会发育成胎儿的头部;上胚层离AVE细胞最远的地方,信号蛋白浓度最低,这里则会发育成身体的后端。
一头一尾一旦明确,人身体的方向也就确定了下来,接下来上胚层会沿着身体的方向逐渐拉长,从圆盘形变成椭圆形,直到变成一个又细又长的原始胚胎,随后胚胎内部会出现一条神经管,人的大脑和脊髓都发源自这条管道,神经管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那神经管最初是从哪儿来的呢?其实它的前身是胚胎后背中央的那一长条细胞,这些细胞在时机成熟时会向内挤压,形成一条深沟,随后这条深沟会闭合成管状进入胚胎内部,形成最原始的神经管。这个闭合过程有点像我们捏饺子,只有用力捏,两边的饺子皮才能粘合到一起。胚胎背部剩下的细胞则会相互连接,形成平坦的后背。
不过,这一过程有时也会出现问题,那就是神经管有可能闭合失败,这会导致婴儿出生时就患有脊柱裂。那神经管为什么会闭合失败呢?原因很简单,打比方就是在闭合“捏饺子”时,用的力气太小,没能把饺子皮粘到一起。放到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孕妇缺乏叶酸。因为叶酸能促进细胞增殖,所以缺乏叶酸就容易导致神经管细胞分裂不足,神经管闭合时没有足够的细胞把管的两侧粘连到一起,结果就是神经管闭合失败。很多研究都证明,额外服用叶酸会显著减少脊柱裂的出现。因此孕妇服用叶酸补充剂,或者多吃富含叶酸的绿色果蔬和豆类,对胎儿的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胚胎初具雏形后,接下来的重要步骤是发育器官。虽然人体内有很多器官,每个器官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构造,但器官的发育机制却大同小异,都可以拆分成几个相似的步骤,比如制造管道、合并管道、让细胞聚集到一起等等。所以我们只要了解其中一种器官的形成方式,也就基本掌握了绝大多数器官形成的定式。
那么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讲述,以肾脏为例,看看器官是如何发育的。肾的主要功能是去除身体内的毒素和积攒的废物,它会利用内部的上百万个肾单位净化待过滤的血液,同时通过管道把废物随尿液排出,所以肾脏发育的关键就是要形成大量肾单位,而这也是在适应性自组织的引导下实现的。
肾脏形成初期,其内部会出现大量紧密结合的细胞团,我们称之为间充质。间充质细胞可以分泌一种信号蛋白,一旦肾脏里的管道细胞接收到这种信号蛋白,就会迅速增殖,生长出分支管道进入间充质。这个过程和缺氧组织引导毛细血管的生长过程很像,不过不同的是,这里的肾脏管道细胞也会反过来,对间充质细胞发出另一种信号,在新的信号刺激下,间充质细胞也会增殖分化,并形成一个个具体的肾单位。正是无数个这样的肾单位和管道网络,共同构成了肾脏。
这个过程最神奇的地方在于,间充质和管道的生长都依赖对方发出的信号,任何单独一方都无法独自完成生长过程。这么做的好处非常明显,那就是可以让两种细胞的比例始终保持一致,如果某种细胞不小心生长得太多或太少,那另一种细胞就会立刻跟上对方的节奏。肾脏的发育过程再次证明,适应性自组织会给胚胎发育带来高度的适应性。
说到肾脏,我们还得强调一点,那就是孕妇一定要有充足的营养摄入。以肾脏为例,它在发育时对母体的营养状况极其敏感,动物实验已经证明,如果母体在怀孕期间得到的食物不足,那它们后代肾脏内的肾单位数量就会明显减少。这种后果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传导,最终会表现为慢性高血压的症状,而慢性高血压又会增加中风、心脏病和肾损伤的发病率。仅凭这一个案例我们就能明白,孕妇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有多么重要。
说完了身体内部的器官,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说说外部,看看四肢是怎么发育的。大约在母亲怀孕的第24天,胚胎躯干的主要结构已经成形,这时胚胎两侧各会出现2个小小的突起,随着细胞的不断增殖,这些突起会逐渐伸长形成四肢。因为细胞增殖主要发生在四肢的尖端,增殖出的新细胞会被尖端不断留在身后,并逐渐发育成熟,所以以手臂为例,不同结构的形成顺序是先形成上臂,后形成下臂,最后形成手部。四肢上不同位置的细胞在发育时,同样会受到多种信号蛋白的调控,这和适应性自组织指导器官发育时非常相似。
通过四肢发育的相关案例,我们还可以明白,为什么医生在给孕妇用药时需要格外谨慎。四肢在生长时,为了保证正常的营养供给,血管必须跟随四肢快速生长,血管的生长进程一旦被破坏,肢体细胞就会因为缺乏营养而减缓增殖,最终导致四肢短小或畸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曾发现,一种名为沙利度胺的镇静剂和消炎药,可以有效抑制孕妇怀孕时的不适反应,所以当时孕妇很流行使用沙利度胺。但悲剧的是,这种药物最终造成了大量新生儿发育畸形,很多新生儿甚至根本没有四肢,只有小小的手或者脚直接连在身体上。
后来人们才发现,原来沙利度胺会分解产生一种抑制血管生长的分子,如果母亲在胎儿四肢发育的关键期服用了这种药物,胎儿的四肢就容易因血管不能及时生长而发育失败。这个案例深刻提醒我们,孕妇在使用药物时确实得万分谨慎。
最后让我们说说胚胎性别的决定机制。我们知道,男性和女性的根本差异来自他们体内性染色体的不同,男性的性染色体由一条X染色体和一条Y染色体组成,而女性则有两条X染色体,所有的男女差异,都来自男性这条Y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其实胚胎天然地拥有发育成雌性的倾向,在基因的安排下,生殖腺会默认发育成卵巢。但在男性胚胎体内,Y染色体上一个名叫SRY的基因会在生殖器官发育前被激活,并开启一系列反应。这些反应会强烈抑制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同时刺激胚胎发育出雄性生殖器官。
而且为了保证胚胎性别的唯一可靠性,我们的身体里还包含着一套性别保险系统,它是这样工作的:一旦SRY基因开始表达,它就会激活另外两种信号蛋白,这两种蛋白会相互刺激对方的表达,循环一旦开启就无法停止,这就能保证,雄性生殖器官一旦开始构建就没有回头路。不难看出,胚胎发育该灵活时有灵活性,该有原则的时候也绝不马虎。
不过,这套性别决定机制固然强大,但如果遇到环境因素的强力干扰,也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近年来欧洲已经禁止在塑料玩具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因为人们发现,如果母亲暴露在含有这类物质的环境中,可能会生下男性性征发育不良的儿子。这也提醒我们,胚胎发育过程十分复杂,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我们应该对周围环境中作用未知的化学物质保持警惕。
好,说到这,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就讲得差不多了,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讨论了,为什么生命的发育过程非常独特,甚至有些奇怪。作者告诉我们,生命的发育过程与工程机械的构造过程截然不同,所以看起来有些奇怪,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基因并没有直接控制发育的过程,而是以一种循环、分散式的方式指导身体的发育,二是生物分子可以自我组装,三是生命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生命发育的核心规则是“适应性自组织”。
接下来我们详细谈了,生命的适应性自组织是怎样实现的,它有什么意义。适应性自组织主要靠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来实现,它对生命发育的主要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增加复杂性和纠正错误。正是通过适应性自组织的引导,生命才能凭借一些简单的组成部分和一些简单的规则,构建起极其复杂的人体。
最后我们通过适应性自组织的视角,聊了聊生命自我成形的主要过程。无论是胚胎头尾方向的确定、神经管的构造、器官和四肢的形成,还是性别的分化,适应性自组织的力量始终贯穿其中。
经典遗传学着重研究相关性,特别是某种基因突变和生物性状之间的相关性,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如“智力基因”“身高基因”“双眼皮基因”这样的表述,这很容易让人觉得基因和身体性状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但这完全是一种误解,通过刚才的讲述你应该已经明白了,生命根本就没有设计图,在适应性自组织的指导下,基因决定的只是生命成形的过程,它不在乎结果。
更进一步讲,适应性自组织还能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以很多启示。比如面对非常复杂的工程项目时,制定一个好的规则往往比事无巨细的指挥更有效,因为指挥总难免有失误或遗漏,而规则却可以时刻指导我们下一步到底该干什么。既然适应性自组织的智慧可以造就你我,我相信,它被我们借鉴后自然也可以造福我们更多。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这本书的全版电子书,也已经附在文稿末尾。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看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分享”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
生命的发育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基因并没有直接控制发育的过程,而是以一种循环、分散式的方式指导身体的发育,二是生物分子可以自我组装,三是生命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生命发育的核心规则是“适应性自组织”。
-
正是通过适应性自组织的引导,生命才能凭借一些简单的组成部分和一些简单的规则,构建起极其复杂的人体。无论是胚胎头尾方向的确定、神经管的构造、器官和四肢的形成,还是性别的分化,适应性自组织的力量始终贯穿其中。
-
生命根本就没有设计图,在适应性自组织的指导下,基因决定的只是生命成形的过程,它不在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