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牛顿与伪币制造者》 高辉解读

《牛顿与伪币制造者》| 高辉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托马斯·利文森是麻省理工学院科普写作教授。他还是一位电影制作人,制作过多部科学纪录片。曾经荣获过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美国科学促进会奖颁发的最佳科普电视奖和皮博迪奖。

关于本书

本书以牛顿与伪币制造者之间的故事为切入点,实际上讲述的是牛顿从科学领域进入金融领域过程中的那段鲜为人知的生活。作者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为大家讲述了牛顿生活的诸多细节,让读者逐渐理解到牛顿进入造币厂的原因,以及从牛顿解决造币厂种种危机的过程,可以深刻体会到科学思维方法是多么重要,是如何成为解决各个不同领域、不同问题的强大武器。本书内容丰富,除了音频中着重介绍的内容,还涉及到了许多历史文化细节,非常值得一读。

核心内容

一、牛顿不好好在象牙塔里待着搞科研,怎么跨行业去了造币厂打击假币呢?二、牛顿是怎么解决在造币厂的难题的?三、牛顿是怎么用他的科学思维当侦探的?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美国科学作家托马斯·利文森的《牛顿与伪币制造者》。听到这个书名,估计你会觉得很奇怪,牛顿是鼎鼎大名的科学家,怎么会和制作假币的犯罪分子打交道呢?其实,我们所熟知的那个科学家身份,只是牛顿丰富人生的身份之一罢了。其实,牛顿曾经担任过英国皇家造币厂厂长,长达27年!甚至在造币厂工作期间,他还曾经承担过一段时间的侦探角色,和制造假币的犯罪分子斗智斗勇。这本书所讲述的,就是牛顿的这段传奇经历。

但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看点并不是牛顿巧设圈套智擒伪币制造贩子的过程,而是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真实的牛顿。不仅如此,你一定还知道不少牛人,在好几个领域里都很牛。比如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他在解剖学、音乐、建筑等等领域都有所建树。再比如发明家特斯拉,他同时也是物理学家、化学家和机械工程师。给人感觉,好像牛人做什么都能成。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本书也能从一个侧面帮我们解答这个疑惑。牛顿也是一位跨领域牛人。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无论是他通过数学计算,显著地提高了铸币的效率,还是他以全局思维来给犯罪分子定罪,都展现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领域之外,如何把科学研究的方法迁移到其他领域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那接下来,我将用三个问题来解读这本书。第一个问题是,牛顿不好好在象牙塔里待着搞科研,怎么跨行业去了造币厂打击假币呢?第二个问题是,牛顿是怎么解决在造币厂的难题的?第三个问题,就是牛顿是怎么用他的科学思维当侦探的?

好,我们先来解答第一个问题:牛顿作为一个大科学家,为什么要跑去造币厂打击假币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聊一聊牛顿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神秘的“炼金术士”。

如今咱们化学课上都会讲,要想把普通金属炼成金、银之类的贵金属,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牛顿那个时代,大家还没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无数人投身到“炼金”这个神秘事业中,其中就包括牛顿。牛顿的“炼金实验”开始于1668年,在那之后的二十年里,他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件事情上。而且和研究物理学时,积极向世人公布成果的做法完全不同,牛顿秉承着炼金术有史以来的保密传统,对自己所做的炼金术实验秘而不宣。因为在牛顿看来,炼金术中有“神的力量”,把这种可能属于上帝的秘密透露给世俗大众是不可接受的。

从花费的时间精力和实验室的精确程度来看,牛顿是历史上罕见的系统化研究炼金术的人,他的经验在所有炼金术士中都遥遥领先。其他著名的“炼金术士”,比如鼎鼎大名的化学家波义耳,只是依赖助手去做那些繁重而脏兮兮的实验。但是牛顿却坚持每个步骤都亲自完成,甚至自己动手设计和建造了用于进行炼金术反应的炼炉。

在从事炼金的过程中,他还编写过两本相关的书籍。一本是《化学索引》,另一本则被称为《实践》。第一本《索引》看起来还算正常,记录的是化学相关的条目。但是《实践》这本书就有些诡异了,其中记录的是牛顿对自己所做的实验的理解,但其中很多行文的语言看起来就像是咒语,像是“水星与两条巨蛇调和”“地狱的神秘之火”之类的。可以看出,牛顿对炼金术的迷恋,带有强烈的宗教意味。

之所以要说一说牛顿对炼金术的看法,是因为这和他对货币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对于牛顿来说,金、银等贵金属的生成过程就是神意志的体现。炼金术就类似于窥探神的秘密,只能由极少数无比虔诚的上帝信徒,出于崇高的目的来操作,比如牛顿自己。而货币则是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的权力来自神,因此货币本身就带有神圣的色彩。伪币制造者竟然为了一己私利,公然玷污圣洁的货币,这几乎等同于亵渎神灵,牛顿对制造伪币之类的犯罪行为无法容忍。所以,作为炼金术士的牛顿,对造币厂的工作在心理上接受起来并没有什么障碍。

牛顿能接受造币厂的工作,还有一个比较世俗的原因,就是当时牛顿的日子不那么好过。这是为什么呢?虽然不管是后世还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牛顿都被视为“天才般的人物”,隔得远的人对牛顿都是无比崇拜的,但是在剑桥这个小地方,大家和他在一起待久了,神圣的光环逐渐褪下,周围不少人对牛顿的态度也不再那么崇敬,甚至有些厌烦了。到了1690年,牛顿感觉到,周围的人很无趣,不能理解他。比如有一个学生和牛顿擦肩而过时居然说:这就是那个写了一本自己和别人都看不懂的书的人。面对周围人的冷漠,牛顿越来越想离开剑桥。这么一来,有无数人赏识他的伦敦就显得很有吸引力了。

但是有一个问题摆在了牛顿面前,因为他在剑桥有稳定的教职,不需要为了生活发愁。但要是到了伦敦,他就需要找一份差事谋生。而这时,一份工作的邀约摆在了牛顿面前,那就是皇家造币厂的督办。或许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生涯,已经让牛顿对和他本行完全不同的新工作产生了兴趣,他很快就接受了这份邀约,前往伦敦赴任。

那么跨专业就业的牛顿在新岗位上干得怎么样呢?他怎么解决新工作里碰到的难题呢?这就到了咱们要说的第二部分。客观来说,牛顿上任的日子不算是什么好时候,差不多一上任就碰到了巨大的难题。

1696年5月2日,牛顿正式到皇家造币厂开始工作。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十七世纪,看看那个时期的英国社会发生了什么事。当时的英国,在连年战争的状态里,从十七世纪初开始,几乎就没有消停过,英国和荷兰打、和法国打,自己内部还有资产阶级革命。那打仗就是烧钱,长期战争的后果就是整个英国的财政捉襟见肘,货币极为短缺。所以英国政府对货币的犯罪行为无法容忍。

但就算政府严格打击货币犯罪,成效还是不太明显。为什么不明显呢?当时英国流通的货币是银质的硬币,就是那种印制有头像图案和面值的小块银质薄饼。用银子作为货币,咱们也很熟悉,古装剧里经常看到老百姓用银锭来买卖。但是银币的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其中一个很糟糕的问题就是“剪边”。当时流通的硬币,有相当一部分是手工用锤子打造的,形状不规则而且很容易发生磨损。很多人就从中发现了牟利的机会。他们会用剪刀将银币边缘剪下来一点,然后用锉刀重新锉光滑。如此一来,将过手的银币这里剪一点,那里剪一点,很快就会积累下一笔数目可观的银子。

为了打击这种剪边的现象,英国出台了特别严苛的法律。被发现有这种犯罪行为后,严重的甚至会被判处死刑。但是这种犯罪很隐蔽,而且法律执行的过程中也逐渐走样,很多已经被判处死刑的罪犯在缴纳一笔钱之后,就可以被直接释放。这样一来,靠死刑来威慑犯罪已经不管用了。

为了解决剪边的问题,皇家造币厂后来放弃了人工制造银币的方法,转而使用新设备制造硬币,并且做了一个独特的设计。这个设计如今看起来无比简单,那就是在硬币侧面也印上图案,这样一来被剪边的硬币就会立刻被发现。如果你手边有一块钱面值的硬币,可以找出一枚观察一下侧面,上面印有RMB三个字母和菱形的图案。当年英国就是使用了类似的这种设计,在侧面印上图案后,剪边的犯罪就很难进行了。

但其实,比起剪边的问题,更麻烦的事情就是伪币。伪币不像剪边问题,用一个技术革新就能解决。伪币制造者的技术手段,一直是跟随着真币的制造手段一起更新迭代的。

当时英国伪币猖獗到什么地步呢?从牛顿的记录来看,十七世纪末,在英国流通的硬币中,伪币所占的比例已经高达十分之一。而在当时货币危机达到顶峰时,甚至出现了每两千枚硬币中平均只有一枚是真币的可怕局面。

那怎么扭转这个局面呢?牛顿入职的皇家造币厂想了个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货币重铸。要维持货币正常的流通,需要将旧的货币回收,再用新机器加工出足量的货币投入市场。当时造币厂的任务是要在三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重铸将近700万英镑的货币出来。要知道,这个数字比之前三十年加起来的数字都要多,任务量非常大。

但这一切其实本来和牛顿关系都不大。因为当时的皇家造币厂由三个人共同管理,分别是督办、审计官和厂长三个人。牛顿作为督办的职责是监管建筑,维护机器,还有喂养皇家造币厂的马匹。而货币重铸这个事,是全权由厂长负责。牛顿最多算是个后勤保障人员而已。

但是进入造币厂没多久,牛顿就意识到,造币厂厂长尼尔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酒囊饭袋。尼尔原本的工作就是负责给王室安排赌博所用的桌子、牌具等等,并且在皇室成员赌博过程中担任裁判。这么一位皇帝的宠臣顺利当上了造币厂厂长,只是为了每年什么都不干都有一大笔收入进账。但是面对政府提出的重铸货币的要求,尼尔两眼抓瞎,只能依靠那些更不靠谱的手下去自由发挥。

这些无能之人让紧张严肃的货币重铸工作变成了一场灾难。1696年5月到7月,英国几乎到处都出现了现金匮乏的现象,市场交易严重依赖赊账,租户没法付房租,正常的市场运转几乎陷入了停顿。更糟糕的是,由于缺乏货币,国家没法给士兵发放足额的薪水,一些地方无奈只好用磨损严重的旧币发放军饷,这个举措最终引起了哗变。于是整个英国都变得惶惶不安,大家天天都在担心骚乱的爆发。

作为一名科学家,面对造币厂当前的这个烂摊子,牛顿决定做些什么。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造币厂的各种业务细节,远远超出了督办的职责范围。比如他认真阅读了造币厂的历史资料,甚至连两百多年前的资料都不放过;他也仔细查阅了几十年的账簿。他把几十年间在实验室养成的勤奋努力、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搬到了在造币厂的工作中。在短时间内,他亲笔写下的造币厂相关的文件资料就装满了五个大公文包,总数达到几千页。

几个月之后,到了1696年的夏天,牛顿所掌握的关于造币厂的知识变成了强有力的武器,他对整个造币厂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面对这样强势的牛顿,尼尔乖乖地退缩了,默认让牛顿接管了自己的工作。虽然牛顿并没有取得上级的官方许可,但实质上他已经成为造币厂的实际掌控者,因为众人意识到,只有牛顿能够拯救岌岌可危的造币厂了。

当时造币厂的机器每星期勉强能够生产1.5万英镑的货币,如此一来要完成将近700万英镑的重铸任务,需要整整九年。所以财政部要求,每星期的产量必须提高到3万到4万英镑的水平。所有人都表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在牛顿实际接管重铸工作后,这种不可能立刻变成了常规操作。这得益于牛顿对造币过程中每台机器、每个环节的精确观察和计算。

比如他经过测算,对每个熔锅最佳容量、耗煤量都给出了严格规定,对新的轧平机和机床的数目也进行了细致安排。他甚至将数学计算用在了人员管理上面。他计算后,得出了效率最高的人员配比,把轧制机、工人、马匹、马夫数量重新做了规划。

更为夸张的是,牛顿甚至对工人的劳动强度进行了细致的评估。他仔细计算了如何让生产线运转速度达到最大值,同时工人还能够承受这样的劳动强度、不会因为疲惫分神而伤到手指。他得出的结论是,压币机撞击的速度比人的心跳速度略慢,每分钟撞击50到55下,工人就能够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不需要休息,同时还能保证生产质量和安全。

这种精确的数学计算,立马取得了令人震惊的结果。原本造币厂每星期制造1.5万英镑都已经是极限,甚至过程中还会事故频发。牛顿按照新的模式进行管理后,生产速度立刻提高到了每星期5万英镑的水平。甚至在1696年夏末时,造币厂创造了6天生产10万英镑的记录,这对于英国甚至整个欧洲的造币厂都是一个令人极度震惊的数字。更为人称道的是,如此高速运转的生产线非常安全,整个重铸过程只有一位工人死于轧平机的操作,这种伤亡比例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数字。于是,牛顿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全国银币的重铸工作,共计重铸了680多万英镑。这种堪称奇迹的成果,充分体现出科学规划的力量。

但我们前面提到说,伪币制造者的技术手段会跟着真币的制造手段一起更新迭代。所以要想真正解决伪币问题,其实最直接的方法是通过法律手段,逮住造伪币的人,并且加以判决。牛顿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也做得挺漂亮,这是他人生中一段短暂的侦探生涯。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牛顿的侦探角色当得怎么样。

自古以来,造币厂督办同时兼任地方治安官,负责在伦敦和周围地区查处针对货币的犯罪。换句话说,牛顿此时是一个官方认证的侦探。牛顿的侦探生涯要从1696年年初的一天说起。这一天,财政大臣在办公室里接到了一份呈送国王的诉状,诉状的主要内容是揭发造币厂中存在的大量以权谋私的事件,而诉状的署名者是一位名叫“威廉·查洛纳”的犯人。

这个“查洛纳”是什么人呢?站在上帝视角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发现,他是一名特别奸诈的伪币制造者,是很多个和伪币相关的犯罪集团的头目、幕后指挥。之所以说他奸诈,并不是因为他逃得够快、抓不住,而是因为他明明多次被抓,但却都被重新释放,这一点就是他的本事了。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一句话概括查洛纳的手段,就是“找好替罪羊”。每次组建犯罪团伙,他都先找好一个替罪羊,让这个人出面操作各种事,他则躲在幕后指挥。每次被抓到,对于法官和陪审团成员来说,一个团伙的犯罪分子相互指控,每个人说的话都充满了谎言和水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指向查洛纳的证据都很弱,他都表现得像是个小喽啰,而替罪羊才更像是老大。当时针对货币的犯罪多如牛毛,基本都是处理主犯,小喽啰就直接释放了。于是查洛纳一次次躲过了惩罚。

其实要是以今天的刑侦手段,即便每次案件查洛纳都表现得像个小喽啰,但这么厚的案底加起来,也早就引起警察警觉了。但当时各个地区、甚至相同地区的不同执法者、不同法官之间的信息沟通都特别不顺畅,每个治安官都只管自己这一小块儿地方,不同地区之间相互不通气,甚至继任者连前任的卷宗也不怎么关心。如此一来,治安官、法官和陪审团每次都只能关注当下的这一个案件,没有人能够纵览全局。这给了查洛纳极大的空子,只要能够在当时当下这个案件中把替罪羊推出去、把自己摘干净,那自己就永远都是安全的。

这次也是一样,查洛纳又卷入了一起严重的伪币制造案中,皇家造币厂用来制造硬币的印模丢失,还神秘地出现在了伪币制造团伙中。为了脱罪,查洛纳又通过举报的方式,把替罪羊推了出来。作为举报的功臣,查洛纳又一次被释放。

但这一次有些不一样。作为新上任的督办,这是牛顿第一次参与犯罪案件的侦破,这也是他和查洛纳的第一次交锋。

查洛纳重获自由之后,自负的他并没有就此收手,而且他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面前的这位新督办到底有多么可怕。和牛顿第一次交手一年后,自信可以耍弄所有人的查洛纳竟然开始向官方进言,并展示了一种新的铸币手段,可以更好地防伪。更绝的是,凭借资深的伪币制造经验,他提出的操作方法看起来似乎可行,从而获得了一些实权人物的信任,认为他能够在货币重铸的艰巨任务中贡献力量。有实权人物甚至开始为查洛纳疏通门路,准备让他在造币厂任职。

但查洛纳的如意算盘不仅落了空,还为自己掘开了坟墓。在他向官方进献新的防伪方法的过程中,大言不惭地指出造币厂存在的种种问题。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暗示造币厂的掌权者是不合格的。那么此时造币厂的掌权者是谁呢?正是牛顿啊!

如果说一年前的查洛纳在牛顿眼中只是一位误入歧途的小混混的话,那么现在这位向官方献殷勤、甚至攻击自己的查洛纳无疑是一位需要警惕的人物。咱们前面说过,牛顿的小心眼可是出了名的。牛顿利用自己的权利拒绝了查洛纳进入造币厂,并开始动用各种资源对查洛纳展开调查。

除了正常的侦查手段,牛顿甚至出巨资雇了大量的密探,开始对查洛纳的社会关系、日常行为进行调查,就这样开始收集关于查洛纳的一片片拼图。在这个过程中,查洛纳又捡起了自己擅长的营生,制造伪币,继续经历着被抓、被释放的完美循环。牛顿则保持着对查洛纳的警惕,暗地里撒出密探继续调查、随时准备抓捕查洛纳。

戏剧性的是,查洛纳最后一次被抓,却不是因为伪币,而是一类叫作“麦芽彩票”的东西。“麦芽彩票”是当时英国政府为了战争筹款,构想出的一种创造性的金融产品。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麦芽彩票应该是某种债券和彩票的混合体。它是一种彩票,综合中奖率在二十分之一。它还是一种面值10英镑的债券,不管编号有没有中奖,每张彩票过几年都会返还16英镑。这种彩票是以英国的麦芽消费税作担保的,所以才被命名为“麦芽彩票”。

由于有彩头,中奖率还很高,所以这种彩票的销售比正式的国债要火爆得多。而且彩票有明确面值和回报,因此可以用来在市场上购买物品、进行流通。所以虽然英国政府没有承认,但是实际上这种彩票确实承担了一些现代意义上的纸币的功能。如此一来,麦芽彩票也成了查洛纳瞄准的目标。于是他刻制了印版,开始组织团伙伪造麦芽彩票。

后来事情败露,查洛纳被国务大臣通缉,很快被送进了监狱。按说麦芽彩票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因此这个案子并不归牛顿负责。但得知查洛纳被捕后,牛顿意识到击垮查洛纳的机会来了,于是他说服了国务大臣,让他全权接管了这个案件。

要说牛顿与其他侦探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的科学思维。他不会将每个案件视为独立、不相关的,而是在时空中将它们串联起来,以全局的思维思考问题。单独看每个证人的证词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牛顿并没有放过这些只言片语,因为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汇总,来自不同证人之间的信息相互印证,就能够说服陪审团相信这一切。

在追踪查洛纳的这段时间里,牛顿收集了大量证人的证词,每一份证词都会牵扯出更多的人,牛顿就会将他们抓捕回来,再继续询问新的证词。这样一来,牛顿逐渐梳理清楚了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他甚至勾勒出了整个伦敦地区伪币制造的生态体系,并逐渐描绘清楚了查洛纳的犯罪生涯。为了一击必中,牛顿为查洛纳精心布置了一个陷阱。这个陷阱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要故意让查洛纳误以为自己身陷彩票案之中,忽略对其他伪币案的警惕。

查洛纳被关进监狱之后,他并不担心,因为制作假彩票的印版没有被发现,而他的手下才是官方手里唯一有证据制作了假彩票还获利的人,相比之下,他简直就是清白之身。于是,查洛纳显得非常轻松,似乎对自己被抓一事满不在乎。牛顿想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一直到临近开庭,查洛纳才知道,牛顿还在调查一些其他的案子。查洛纳这才开始慌张起来。直到进入法庭,查洛纳才发现,牛顿为他准备了三个完全不同的案件指控,其中并没有彩票案。这三个案子牛顿都准备得非常充分,证据和证人一样不缺。我在读书的时候觉得,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两个人交锋的高潮部分显得很仓促乏味。因为牛顿准备得实在是太充分了,陪审团和法官立刻被说服,认定查洛纳是幕后主使。查洛纳费尽力气争取到了一次休庭的机会,但并没有改变结局,第二天还是被当场判处死刑。

历史档案显示,牛顿并没有去亲临查洛纳的死刑现场,但这并不代表查洛纳在牛顿眼中无足轻重。事实上,在查洛纳案件判决之后,牛顿在侦探方面的工作锐减。在与查洛纳对决的几个月时间里,牛顿就留下了几百份相关的审讯记录;但在之后的多年时间,牛顿留下的审讯记录也不过六十几份。可以说,查洛纳是牛顿最认真对待的罪犯,那几个月也是科学巨匠牛顿唯一的一段侦探生涯。因为没过多久,牛顿就卸任了督办的职务,正式被委任为造币厂厂长了。

好了,在音频的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关于这本书,我给你讲了哪些内容吧。

第一个方面,牛顿因为对炼金术的痴迷,无法忍受有人伪造货币,而且他当时在剑桥过得并不开心,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一份造币厂的工作。

第二个方面,我们说到了牛顿充分利用了自己科学规划的能力,在新的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

第三个方面,是牛顿和伪币制造者查洛纳之间的交锋,牛顿利用自己的全局思维,赢得了这场交锋。这段经历是牛顿短暂但精彩的侦探生涯。

听到这里,开篇我们提到的那个问题,相信你也得到了答案。为什么那么多牛人能在不同的领域获得成功呢?其实这得益于他们的思维方法,能够举一反三。就像本书中的牛顿,他拥有一套科学的思维方法,于是无论是做科研、做管理还是做侦探,都能无往而不利。

撰稿:高辉 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转述:徐惟杰

划重点

  1. 牛顿因为对炼金术的痴迷,无法忍受有人伪造货币,而且他当时在剑桥过得并不开心,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了一份造币厂的工作。

  2. 牛顿充分利用了自己科学规划的能力,在新的岗位上干得相当出色。

  3. 牛顿和伪币制造者查洛纳之间的交锋,牛顿利用自己的全局思维,赢得了这场交锋。这段经历是牛顿短暂但精彩的侦探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