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机器之心》 李楠解读

《机器之心》| 李楠解读

关于作者

雷·库兹韦尔,集预言大师、科技大师、人类社会发展大师、“爱迪生正统接班人”等诸多称号于一体的大师。他是美国国家科技奖章得主,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成员,拥有19个荣誉博士学位,并三度获颁总统荣誉奖。比尔盖茨曾经评价他是,“在预测人工智能方面,我所知道的最厉害的人”。2012年12月17日,雷·库兹韦尔受 Google 创始人拉里·佩奇之邀加入Google,担任Google 的工程总监。Google 的绝密实验室 Google X在运作很多项目如 Google 眼镜、自动化住宅、智能手表、无人驾驶汽车、Wi-Fi 气球等,无不留下了库兹韦尔的印记。     

关于本书

《机器之心》,出版于1999年,但如果你翻开它,一定会被其中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预言震惊,他预言的便携电脑、无线网络、书籍电子化、自动驾驶汽车、谷歌眼镜、VR 系统、会谱曲的人工智能,全部如期出现在我们生活中了。而对未来,本书做出了更多惊人的预测。     

核心内容

库兹韦尔在20年前,准确预言了接近九成的当今人工智能发展动态,对未来,他还有更多预测:人类身体中将植入各种电脑芯片、人造器官,而未来的机器人也会有更多跟人体一样的材质,人和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通过和机器的结合,人的听觉、视觉与学习能力将成倍递增,甚至,人类在本世纪内就可能借助机器实现“长生不死”的梦想。同时,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拥有自主意识,摆脱人类的控制;2050年左右,人类将只能依赖人工智能生活;22世纪中叶,纯粹的人类可能将不复存在。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机器之心》,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35万字,我会用大约22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如果未来的机器拥有了人的思维,那么世界将如何发展?它可能带来好的一面,比如生活便捷、提高健康,甚至让人摆脱身体的自然局限,借助机器实现“永生”;但同时也有值得警惕的一面,那就是人工智能可能会全面超越人类,摆脱人类的控制,从而威胁人类这个物种。

这是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奇书,它的作者,也是一位奇人: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他的身份,可以说是集预言大师、科技大师、人类社会发展大师于一身,同时还是发明家、思想家和作家。他还是美国国家科技奖章得主,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拥有19个荣誉博士学位,并三度获颁总统荣誉奖,担任过 Google 的工程总监。比尔·盖茨曾经评价库兹韦尔,说他是“在预测人工智能方面,我所知道的最厉害的人”。

这本《机器之心》,就是库兹韦尔讲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一本书,和很多讲所谓未来趋势的书一样,库兹韦尔在这里也对未来做了很多展望和预测,不过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不是一本新书,而是一本出版于1999年的老书,到现在,已经快20年了,我们生活的当下,就已经是作者当时预言的“未来”了,所以比对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就可以验证库兹韦尔预言的准确率,那么准确率怎么样呢?可以说还是相当靠谱的,他20年前的这些预测,有至少80%都是稳稳说中。比如,对计算机的语音指令、语音和文字的实时互换、外语的智能实时翻译,这些技术现在都不稀奇了;无人驾驶汽车,虽然市场上还没普及,但技术上已经实现了;还有,库兹韦尔预言,21世纪前后计算机将打败人类的国际象棋冠军、围棋冠军——你看,这不就是最近新闻里经常听到的阿尔法狗吗?

这就是我们今天重读这本老书的意义:既然它在近二十年前就精准地预言了这么多今天的科技发展动态,那么,我们就更迫切地想要看看,对未来的八十年,它还有哪些预言呢?

未来,人类身体中将植入各种电脑芯片、人造器官,我们人体中很可能将近一半的部件,都是机器制造,而不是原产的了;而未来的机器人,也会有更多跟人体一样的材质,人和机器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作者甚至预言未来社会可能会通过立法来认定,“拥有肌体成分达到50%以上,才能称之为人类。”通过和机器的结合,人的听觉、视觉与学习能力将成倍递增,甚至,人类在本世纪内就可能借助机器,实现“长生不死”的梦想。当然,不光是这些听起来很美好的,库兹韦尔还预言,未来人工智能将可能拥有自主意识,摆脱人类的控制;2050年左右,人类将只能依赖人工智能生活;2099年左右,人类与人工智能将不再有区别;22世纪中叶,纯粹的人类将不复存在。

这样的前景,你会感到期待,还是隐隐的害怕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这本奇书,来看看作者描绘的人类与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吧。

我们主要会关注以下四个问题:第一,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为什么能进展得这么快?这种技术可知的极限又在哪里?第二,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人类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第三,人工智能和人类的交融,有哪些最关键的技术关卡?第四,未来的人类和机器人将如何发展?人工智能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吗?

库兹韦尔带我们回顾了一下地球的发展历史,他指出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地球的发展越来越快:你看,从地球上出现最早的生命,到寒武纪大爆发,这个过程,是以十亿年为单位的(所谓寒武纪大爆发就是指,大约距今5.42亿到5.3亿年间,出现了大量的新的生);而从寒武纪大爆发到多细胞动植物,是以亿年为单位的;从鱼类到哺乳动物,是以百万年为单位的;从哺乳动物到人类的祖先——智人,是以十万年为单位的;从智人到现代人,是以万年为单位的。

可以看出来,进化的速度是越来越快,库兹韦尔认为,这里边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技术。他说:一旦一个星球上有了生命,我们就可以认为这颗星球上必然会诞生技术。人,或者说生命体,必会利用技术来扩大他们对自然的胜利能力,支配更多的有限资源,让自己更加安全、食物供给更稳定、所处环境更优越。换句话说就是,任何一种有机物,都希望通过技术让自己过得更好。

而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类,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逐渐发明了各种辅助机器。终于在20世纪中叶,计算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问世。它的诞生,让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与之对应的,计算机的元器件也变得越来越小。

一位叫做戈登·摩尔的美国科学家于1965年发现了一个定律:每隔24个月集成电路上晶体管所占面积会减少50%。在已经过去的这50年里,这一定律完全正确,可能将来还会再支撑个10年左右。因为,按照摩尔定律的推算,照这么减下去,10年后计算机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大小将达到原子大小。目前已知的技术和技术发展趋势,都将再也无法增加更多的晶体管。除非10年后的人们能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否则机器也将会进入到它们的“进化”旅程之中,也就是,跟人体相结合。

库兹韦尔预言,在2100年之后的世界,可能会出现类似这样一条法律:“拥有肌体成分达到50%以上,才能称之为人类。”虽然这个预言我们现在还没法验证,但是不要以为这是天方夜谭,因为按照上面说的,如果未来机器、或者说人工智能,它的发展方向只能是跟人结合,那么,未来可能就是这样界定人与机器人的!我们在很多科幻电影里都能看到类似的设定,那就是未来世界人和机器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还有的电影脑洞开得更大,比如,好莱坞著名的科幻系列电影《星际迷航》里有一项标志性的技术:瞬间传送系统。这项技术的工作原理是把一个人或者物体在甲处分解成原子状态,同时传输到乙处,再重新拼装起来。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不就相当于把眼前的人“杀死”,同时在另一个地方将这个人重新组装起来吗?那这种再组装出来的“人”,应该算是人,还是机器的复制品呢?

当然这个设想还太超前,可能我们没法看见,不过,人和机器互相融合互相改造,从而变得更“强大”,这样的趋势已经露出苗头。那么,人工智能真的会超过人类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又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确定什么是智能?从人类角度来说,智能就是包括生存、交流、娱乐、追求卓越等在内的拥有明确答案或没有唯一答案的个性化表达。纵观从20世纪40年代人工智能出现至今的70余年间,虽然人工智能已有了天翻地覆的进步,计算能力以百万倍的速度进化,但离人类智能仍有很大的差距。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普遍特点就是:在某一方面天才,其他剩余所有方面全是白痴。譬如先后打败了韩国和中国顶级围棋高手的围棋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让它思考关于围棋的问题它固然是很厉害,但让它思考下雨要不要带伞的问题试试,不烧毁它的 CPU 才怪……

相信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解答前面那个问题了。我们承认在某些方面人工智能确实强于人类,但它们有且仅有这一部分强,其他地方都不强。因此,未来人工智能还是只能为我所用,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当中比较强的部分与人类相结合,弱智的部分弃之不用就可以了。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认识我们自己,用计算机来做比喻,人类的身体就像计算机的硬件,思想则如同软件。之所以说未来我们会有要把人体改造成机器的需求,其实还是因为人体过于脆弱,很多时候都难以保护大脑这个超级软件。

本来,人的身体是跟大脑一起进化的,所以它应该是大脑的最佳拍挡。不过,生物进化依托于细胞的进化,这个过程实在是太缓慢了,还没有规律。今天习惯快节奏的人类不愿坐待进化的自然发生,他们为了让自己更快地“变强大”,开始用金属代替骨骼和关节、用人造材料解决细胞和心脏的问题,甚至一些器官也可以制造出来。如果这个趋势进一步发展,我们从零星地更换人体部件,变成全面的硬件升级——把血肉之躯换成机器的外壳(比如说金属或者是其他更优良的材质),然后再把我们的大脑思维放进机器外壳中,那么人类就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大脑,甚至获得永生。反过来说,作者更进一步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也可以把人类的大脑思维下载到它们的程序里,这样它们也就有了“人类之心”。

上面说的是构想,下面我们就要说说上述这些构想,从技术上,要怎么实现?有哪些最关键的技术关卡?

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都能说出答案:这主要靠的是纳米技术。没错。纳米,是一个计量单位,一纳米相当于10亿分之一米,或者说就是5个碳原子排列在一起的长度。纳米技术就是用如此小尺度的“机器人”即纳米管去为人类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这些疑难杂症不只是疾病,也包括其他领域,像建筑工程等等。人类自从有了这个法宝,一切都开始变得简单起来。

在某种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真实的身体,如玩虚拟现实游戏等,这就需要另一个新的技术—— VR 技术。20世纪80年代,该技术开始研发。2012年,全球首个 VR 头盔被制造出来。到今天,人们已经可以佩戴 VR 眼镜随时模拟实感。没错,这就意味着虚拟技术已经从虚拟身体发展到虚拟世界,直至发展出一整个虚拟现实。顺带说一句,作者预言21世纪第二个10年将出现虚拟触摸技术,这又让他猜中了。如果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总有一天, VR 技术能让我们躺着就可以度过自己的一生。

那么前面说的,把人类大脑移植到一个机械化的身体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永生,这种事真的可能吗?又需要哪些技术呢?作者认为,这很简单,把脑子取出,然后将其中的思维提取出来就行了,然后再给你一个新的外壳,你就可以永生了。并且,库兹韦尔预言,这项技术可能到了2060年就能出现。根据他前面种种预测的准确率,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妨期待一下吧。

下面我们来说说最后一个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威胁到我们人类自身吗?

前面说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是,人向机器进化,机器也向人进化,那么现在的人工智能机器,它跟我们人类相比,最缺少的是什么?没错,就是能自己思考的大脑。这也是很多科学狂热者试图突破的最大技术障碍,库兹韦尔也认为,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出现这方面的技术革命,他预言,引爆这场人工智能进化革命的媒介,就是量子计算机,这项技术有可能让人工智能全面超越人类。这听起来很遥远,不过库兹韦尔在本书中预言,这项技术将在20年内取得突破,也就是在2019年前后出现,那现实呢?2016年5月 IBM 公司真的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量子计算机。

听到这,你是不是感到有点脊背发凉呢?从20世纪60年代到今天的50年里,计算机一直都是很听话的,这就是因为它们的特征量都是人类赋予的,它们缺少深度学习的能力。然而,当未来的人工智能学会了用数据自动生成特征量,这时,便不需要人工设计特征量,计算机自己就能获得高层特征量。这时候,人工智能便可以不用依赖人类迅速进化。

的确,现代的科学家们,一直想让人工智能更聪明、更逆天。比如在他们的手中,成功地制造出了能写诗和短文、谱曲、绘画的人工智能。尽管这些人工智能的创作还比较幼稚,但它们已经出现了早期的“思维”,能模拟人在儿童时期的思维模式。作者预计,照这样发展下去,最迟在本世纪中叶,人工智能机器便能在各个方面完胜人类。2030年左右,人工智能将拥有自己的主观意识,那个时候,或许人工智能将不会满足于甘当人类的绿叶。会不会出现电影《终结者》里,有了自主意识的超级计算机“天网”毁灭人类的局面呢?

可能这个设想让你感到太骇人听闻了,我们也必须强调一下,这只是一种构想,作者的一家之言,不必太过担心哦。库兹韦尔还预言,2050年左右,人类将只能依赖人工智能生活;2099年左右,人类与人工智能将不再有区别;22世纪中叶,纯粹的人类将不复存在。对于这个预测,斯蒂芬·霍金曾经说过:“人工智能的发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里程碑,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我们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里程碑。”

上面就是《机器之心》这本书里,库兹韦尔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的一些看法,除了这些宏观的设想,他还在这本书里对从1999年至2099年这一百年间的技术发展做了细节层面的预测。我们前面说了,从他做出这些预言到今天,已经过去快20年了,下面我们不妨看一看,他的这些预测,有哪些已经实现了。

根据库兹韦尔的预言,到2009年,会出现如下新技术:

1.便携式电脑,有的学校已经使用它授课。很显然,这就是 iPad 以及蓝牙,别说是学校授课,有的餐馆都用 iPad 代替纸质菜单了。 2.连接电缆消失,即时通讯实现,书籍、音乐、电影全部电子化等。这个也实现了,现在无线网已经比有线网络更普及,至于书籍影音电子化,你现在正在使用的得到 App 不就是吗? 3.语音可以转为文字。这项技术也已经很成熟了,手机上很容易就能下载到这类的软件,转文字识别率已达95%,甚至能识别各种方言。顺便爆个料,有很多作者就是用这种方式写稿子的。 4.文字可以转为语音。这个好多年前就实现了。 5.为方便残疾人士的阅读器。这个有些地铁站里就有。 6.可以同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电话。这种技术也已经出现,并且投入应用了,同时能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多种语言,自己选择听什么语言就好。 7.自动驾驶汽车。虽然因为价格以及路况等问题,自动驾驶汽车还没有普及,但是这项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特斯拉、奔驰等公司都推出了自动驾驶汽车。 8.电子化战争的出现。黑客和各国网络安全部门的斗法,这个不用多说。 9.远程医疗的普及。据说三四十年前就有,我国近几年也已经出现。 10.国家将民众的情况保密,并加以合适的电子化办法封存。虽然今天纸质档案还未完全消失,但已经开始向电子化发展。

可以说,库兹韦尔对1999年到2009年技术发展的预言,十之八九都实现了,有的实际出现的时间比他预言的还要早。我们再继续往下看,到2019年,将会出现:

1.带显示器的眼镜。这个技术又跑在预言前头了, Google 眼镜就是。 2.虚拟现实模拟系统。就是 VR 技术了,今天已经开始向完全民用转变。 3.手提显示器和仿真教师教育。今天大家都在用的智能手机,以及各类教育 App 程序就是。 4.残障人士的自动化阅读与导航、神经和骨骼仿真系统。有些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普及。对了,还有附着在身体上可以随时坐下的气缸椅。 5. 3D 投射影像通话和会议。这种东西现在叫全息投影,虽然还没像科幻电影里那么炫酷,但相关的设备已经可以买到了。 6.电子化中间人、家用机器人的普及。已有,但还没有普及。 7.人类和仿真人物建立联系和关系。这个还处于实验阶段。 8.虚拟艺术家出现。这类“艺术家”应该已经不少了,无论是谱曲还是写诗歌、小说,人工智能都能办到——当然,对它们的作品水平,我们人类艺术家有不同看法。 9.人类预期寿命为100岁,基因组密码大部分已被理解。这方面的进展速度,没能达到库兹韦尔的预期,不过,多一半的基因用途已经弄清楚了,再说现在距离2019年不是还有一段时间呢吗? 10.哲学机器人出现。这个还没有相关的报道。

在这个时间段上,库兹韦尔仍然保持着很高的预言准确率,这就不免让我们有点担心,未来,也会像他预言的那样吗?比如,他说到了2029年:

1.计算机计算能力大大加强,显示器被植入眼部,各种植入神经都已出现。 2.人类学习全部依赖于虚拟教师,机器创造出新的知识,并相互传递。 3.残疾人士的高效导航系统,减少残障人士的不便。 4. 3D 虚拟技术到处可以应用,通信不需要人类干预即可完成。 5.人口达到120亿,许多产业将不再有人类参与。 6.人类与机器的鸿沟逐渐消失,“人们”开始讨论人工智能的合法权利。 7.许多杰出代表作品都是机器的产物。 8.人类预期寿命达到120岁,仿生器官大量植入人体。 9.机器智能开始出现自己的主观体验。

那下面我们再直接跳到库兹韦尔预言的本世纪末,看一看2099年会是什么样子:

1.皮米工程进入可行化阶段(这个可以说是纳米技术的升级版,皮米也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皮米等于一万亿分之一米,皮米工程就是,在一个氢质子大小的尺寸范围内制造机器人,用来进行超微型工业加工、技术分析、改变人体机能以及治疗病症等的先进技术)。 2.纳米机器人集成工程完成,人类多个身体并存的情况比比皆是。 3.没有神经植入的人将被视为异类。 4.人类定义被颠覆。 5.人工智能权利和力量开始超过人类,在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已经是主流,而我们人类已经是需要特殊保护的“濒危物种”。 6.人脑逆向工程完成,机器与人类合二为一,平均寿命概念不复存在。 7.费米工程开始提出。这就比皮米工程更进一步,一费米等于一千万亿分之一米,相当于在一个氢质子的组成部分,也就是夸克大小的尺寸范围内制造机器人,以进行超微型工业加工、技术分析、改变人体机能与构成等的先进技术。 8.能源消耗将降到极低水平,包括宇宙在内的任何事物都可以模拟。向外拓展宇宙、寻找新定居行星已无实际意义。

在更远的将来,智能体将会思考宇宙的命运。

以上就是库兹韦尔在这本《机器之心》中预言的,从2009到2099年的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的命运,这些预言,有的让人满怀期待,有的又有些细思极恐,不过看看我们身边,智能电话、智能电视,电子智能化已经深入我们所有人的生活中,甚至是心中,它早已无法更改。或许在未来,我们应该思考的最有用的问题就是,该如何与人工智能相处。

这本书到此就结束了,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本写于1999年的书中,作者库兹韦尔讲述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展方向,指出了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关键点,设想了人与人工智能并存的未来世界,探讨在那样的世界里,我们人类这个物种的前途命运。并且他还对从1999年到2099年这一百年间的技术走势做出了很多预言,其中很多,现在已经实现。

当然,这本书中的观点只是一种预测,我们并不知道未来将去向何方。但对于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从技术上和心理上,都需要做出更多的准备。

关于人工智能,库兹韦尔还写过另外两本书《人工智能的未来》和《奇点临近》,其中《奇点临近》这本书,我们每天听本书栏目也会随后为你带来。另外,我们也讲过《技术奇点》《人工智能狂潮》,还有国刚说课栏目里的《关于人工智能,你知道多少》,这些都可以帮助你加深对人工智能的了解。

撰稿:李楠 脑图:摩西 转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