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星际穿越》 高爽解读

《星际穿越》| 高爽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基普·索恩是美国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美国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的联合创始人,引力波的发现者,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天体物理学中的引力问题和黑洞,他还是好莱坞电影《星际穿越》唯一的科学顾问。

关于本书

本书是作者对同名电影的科普解读,介绍黑洞、虫洞、时空穿越和引力等概念的天文学科普作品。

核心内容

人类有很大可能面临文明衰退的危机,面对环境恶化的地球,向外移民是保存人类文明的一种思路。但是受限于宇宙的尺度,唯一可行的旅行办法是穿越虫洞,但需要深刻理解虫洞、黑洞、时空穿越和引力等天文学问题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有价值的穿越,拯救人类文明。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高爽,德国海德堡大学天文学博士,曾经在国家天文台和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天文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我在得到App开设了《天文学通识》课程,为你系统讲述天文学的思维方式。今天,我要为你解读一本天文学科普书,叫《星际穿越》,这本书也是《天文学通识》课程的参考书目之一。

2014年,诺兰导演的好莱坞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火爆上映。电影用硬核的科学知识,建造了一个未来的科幻世界,一时间,全世界的观众津津乐道于黑洞、虫洞、时空穿越这样的天体物理学话题。电影团队首次呈现了黑洞的完整高清视觉效果,最终让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但是,电影中的科学知识非常密集,如果没有专业的讲解,普通观众可能很难全部理解电影中的内容。所以,这部与电影同名的科普书应运而生,它对黑洞、虫洞、引力场、磁场、电场等宇宙现象,作出了精彩的解释。

如果你没看过电影也不要紧,主要情节几句话就说完了:因为植物中蔓延的枯萎病,造成了粮食和人口减少,人类文明面临严重衰退,科学家试图通过虫洞进行星际旅行,找到地球之外的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拯救人类文明。但在行动过程中遭遇黑洞,耽搁了时间,造成了牺牲,因为黑洞的引力无法克服。但最终,主人公们想到了解决方案,完成了人类的自我救赎。

其实,星际穿越不只存在于科幻作品的想象里,在现实中,人类也在不断为实现星际穿越而努力。比如,2021年5月,中国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着陆;2021年7月,71岁的英国亿万富翁、维珍银河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乘坐“团结号”太空船试飞成功,成为进入太空边缘的私人航天第一人;还有SpaceX公司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提出,未来要发射1000艘飞船,运送10万人抵达火星,他说,“人类需要离开地球,从而确保人类能够在灾难到来时生存下来。”

可以说,星际穿越一直是人类最浪漫的梦想,要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应对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黑洞。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现象之一,黑洞的引力十分强大,任何物质进入黑洞的特定范围后,都无法逃脱,就连运动速度最快的光,也逃不出来。掉进黑洞,就相当于掉进了一个黑盒子,有进无出,只能单向通行,人类进入黑洞可能意味着被毁灭。我们在黑洞外面,无法获得黑洞内部发射出来的任何信息。所以,我们对黑洞内部的情形一无所知。

在黑洞的基础上,天文学家又提出,宇宙中存在一种可以用于星际穿越的虫洞。虫洞也可以吸引周围的物质,但与黑洞不同的是,虫洞比较安全。从理论上讲,物质进入虫洞,可以穿越一段不长的隧道,然后来到隧道的另一端。如果没有虫洞,这将是一段极为漫长的跨越宇宙的旅程,虫洞可以大大缩短旅行的距离和时间,但天文学至今还无法确定黑洞和虫洞的内部细节。这些天文学中最引人入胜的问题,目前还缺少最关键的答案。

如果人类最终要通过虫洞实现星际穿越,也就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让大量人口旅行到非常遥远的地方,那么,我们还需要回答和解决哪些问题呢?这正是这本书想要解答的。

能够解答这样问题的肯定不是一般人,这本书的作者基普·索恩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是201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现任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是引力波的发现者,也是美国引力波探测计划LIGO的联合创始人,主要研究领域为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和引力问题。除此之外,他还是电影《星际穿越》唯一的科学指导。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为你详细解读这本书。

首先,我们谈谈,人类是否有可能遭遇文明的衰退?农作物因为枯萎病大量死亡,人类面临世界末日,这些猜想有没有科学依据?

接着,我们谈谈,宇宙中是否真的有黑洞和虫洞?引力是否可以跨越时间维度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当人类面对生存危机,天文学真的能通过星际穿越的办法拯救人类吗?

最后,我们谈谈,这些硬核的科学猜测,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

好,咱们先来说说,地球上的人类是否真的会遭遇文明的衰退?农作物因为枯萎病大量死亡,人类面临世界末日,这些猜想有没有科学依据?

你可能觉得,人类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一切都生机勃勃。虽然,在一些地区出现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但不至于影响到全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粮食产量、能源供给都在持续增长,人类第一次过上了大部分人都不愁吃穿的好日子,世界末日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

但是,有学者认为,世界末日不是危言耸听。现在大多数人并不自己种粮食,所谓城市化的现代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分化的生活。我们可以不必亲自种植或养殖,很容易就能吃到几千里外生产出来的粮食、蔬菜和肉类。

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依赖着一个遍及全世界的种植、养殖和分配系统,其中不仅有经济领域的分配,也包括水资源的自然分配。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美国内华达山区连续几年不下雪,那么洛杉矶的饮用水就会枯竭,1000万人口就必须迁徙,加利福尼亚州的农业生产就会直线下降。一旦农业分配系统遭受压力甚至破坏,人口就会大量减少,就必须有更多人退回到农业社会。因为只有那样,粮食生产和分配的问题,才能得到缓解。

除了自然资源的分配问题,还有一个潜在的危机是致病菌。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和病菌之间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现代人类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复杂的免疫系统和医疗系统,来对抗致病菌的攻击,但是,致病菌也在不断进化,而且,似乎我们总是比它们落后半步。

如果在某个关键节点上,致病菌的进化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免疫系统和医疗系统的进化速度,那将是一场可怕的灾难。比如,某种我们常见的不致命的病毒,可能会因为某些突发原因产生变异,变成致命又容易传播的病毒。或者,某些动植物体内隐藏的病毒,因为某些突发原因进入人类社会,造成难以彻底治愈的严重疾病。

比如,书里提到,紫外线透过大气层的臭氧空洞,可能使繁盛的海藻发生突变,也就是产生新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先“扫荡”海洋里的生物,然后跳到陆地上“扫荡”庄稼。2019年以来,波及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是致病菌对人类的一次大冲击。

整个人类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导致文明衰退,这是科幻作品中常见的情景,同时也是科学家普遍担心的现实危机,书中列举了很多潜在的危机。那么,电影《星际穿越》中所描述的让粮食严重减产的枯萎病,在现实中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会危及人类的安全吗?

作者通过和一些科学家对谈,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枯萎病是对大量植物疾病的泛称,北美洲50%的食用植物,都已经被病原体毁掉了,这个比例在非洲更高。曾经在美国东海岸随处可见的椰子树,现在已经完全消失,凶手就是枯萎病。18世纪人们最喜爱的香蕉品种,如今也已经被枯萎病灭绝,它的替代品种现在也遭受枯萎病的威胁。

目前的情况是,特定类型的枯萎病只攻击特定的植物种类,但致死率高达99%,也就是说,虽然它的攻击范围不大,但危险性很高。另有一类泛型的枯萎病,可以攻击大部分植物品种,但是致死率不高,也就是攻击范围大,但不算太危险。正是存在危险性和攻击范围之间的矛盾,让我们今天的农业还可以幸存。那么,是否存在一种攻击范围大又极度危险的枯萎病呢?这种情况,在地球历史的早期出现过。那时候,海洋中突然出现了大量蓝藻,制造了大量氧气,整个地球的大气成分剧烈变化,这一效果杀死了几乎所有的其他生物。

其实,枯萎病不需要打击全部植物,只需要打击植物中很小的一个类别,也就是禾本科植物,就足够对人类文明造成巨大冲击。因为禾本科植物是我们农业的主体,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大麦和小麦在内的世界主要粮食作物,都是禾本科植物。而且,为我们提供肉食的大部分动物,也以禾本科植物为食。

可以想象,如果某种致死率高但打击范围不大的枯萎病,突然增加了打击范围,会产生怎样可怕的后果。这种情况有可能发生吗?完全有可能。比如,日本有一种甲壳虫能吃200多种植物,它们携带的病原体能感染很多物种,如果这些病原体为了适应环境继续进化,变得越来越适合攻击这些植物,它就是变得更加致命。

这样的情况未来很有可能出现,这不是少数人的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前沿课题。

既然地球上的生命,包括人类,都处在巨大的潜在危机中,我们今天高度繁荣的社会,是建立在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气候系统之上,那么,宇宙的基本设定是什么?宇宙能给人类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实现星际穿越逃离地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三项硬核的天文学概念,分别是黑洞、虫洞和时空穿越。

咱们先说说黑洞,黑洞结合最简单的科学和最复杂的科学于一身。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黑洞本身不发光,进入黑洞的光,也无法挣脱黑洞的引力跑出来,所以黑洞从外面看起来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天体。简单到什么程度呢?只要知道它的质量和自转的速度,就可以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计算出黑洞的其他性质,比如黑洞的大小尺寸、引力的强弱程度、因为旋转造成的形状不对称程度等等细节。

也就是说,黑洞的大部分参数都是相互联系的,知道其中的几个,就能知道其余的,这些参数的自由度很有限。一个黑洞最多只有三个自由参数,分别是质量的大小、自转的快慢和带电的多少。这个规律被天文学家戏称为黑洞的“三毛定理”,意思是说,黑洞就像是一个人光秃秃的头上只长了三根头发。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黑洞的内部核心又完全神秘未知。黑洞的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中心的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奇(qí)点,“奇怪”的“奇”。在这个点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任何物质都跑不出去,这个范围的边界叫视界。视界之内的任何信息也无法向外传递,所以视界之内的状态,对我们来说完全未知。

黑洞不仅仅引力大,更可怕的是,在黑洞附近,超强的引力会导致时间变慢。如果有宇航员掉入黑洞,从外面的视角来看,宇航员会逐渐减速,最终永远停滞在黑洞的视界处。在黑洞附近的活动全部都被放慢了时间。比如说,作者提到它设想的一个黑洞,名叫卡冈都亚,在它的附近经历1个小时,地球上就已经过去了7年。强大的引力造成时间变慢,这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里提出的理论,不过我们只有在黑洞附近,才能真切地找到明显的案例。

比黑洞更神奇的是虫洞。理论上,遥远的空间旅行无法实现,但是某种强大的力量可以让空间折叠弯曲,把两个原本相隔很远的点连接在一起,它们之间靠一条特殊的管道连通,这就是虫洞。只不过,洞的这个说法虽然直观,但并不是真实的样子,而是更高维空间的物理过程在三维空间的投影效果,在三维空间中的虫洞更像是一个圆球。

现代天体物理学的研究认为,虫洞不是永恒静止不变的,虫洞会诞生、膨胀、连通和死亡。所以,电影《星际穿越》中,有神秘力量在我们的太阳系创造出一个虫洞,在理论上是存在可能的。只不过,虫洞的诞生、膨胀、连通再到断开也就是死亡的过程非常迅速,任何想要穿过虫洞的人或物,都来不及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通过。如果在穿越途中虫洞关闭,那么,结果是企图穿越的任何东西都会被毁灭。

那么,穿越虫洞的理想是不是不可能了呢?也不是。作者的导师惠勒认为,危机就是极好的导师,我们可以从中学到更深刻的物理学。作者本人就曾经研究过可穿越虫洞,也就是保持长时间稳定开启的虫洞。他们的课题小组发现,要想让虫洞保持稳定开放,就必须向虫洞内加入具有负能量的物质,我们可以叫它“负物质”或者奇异物质。这种特殊的物质真的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1985年,物理学家已经在实验室里制造出了极少量的奇异物质。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找到一个虫洞,并且制造足够多的奇异物质加入虫洞?这些正是作者近些年研究的问题。

既然虫洞在理论上可行,人类未来的科技水平,也有可能制造出丰富的奇异物质保持虫洞稳定,那么,星际穿越是不是看起来很有可能实现?作者认为,依靠虫洞可能是宇宙中高等级文明唯一可行的旅行方式,这种方式不仅能大大扩展我们的探索空间,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大量时间。毕竟,时间也是一种珍贵的资源,我们必须谨慎使用。

作者告诉我们,根据现有的科学认知,任何物质都无法实现对时间的穿越,也就是回不到过去,也跳不到未来。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个例外,它可以从黑洞内部延伸出来,可以携带信息离开黑洞,还可以穿越时间,在历史、现在和未来之间任意跳转。什么样的东西有这么神奇的魔力,能反抗基本的科学规律呢?这个例外就是引力。引力可以穿越黑洞,而且,正是因为黑洞内部的引力对黑洞外部时空的影响,其他东西才无法离开黑洞。引力甚至可以穿越所有维度的空间和时间,连接过去与未来,在遥远的星系之间建立超级桥梁。

爱因斯坦也曾经感叹,人类生活中的很多困难就是源于引力。我们背着行囊负重,修建楼梯和电梯,制造巨大的机械托举货物,这些努力都是在对抗引力。引力把我们人类限制在地球上,至今只有极少数人离开地球生活过。对引力的深入探索,最终才能帮助整个人类进入太空的新世界。

说了这么多理论设想,那么,人类目前的星际航行能力究竟如何呢?

目前,人类还只能让几个人往返于地球和月亮之间,前往火星的旅途都还太过遥远,飞行器在火星安全降落的成功率不到50%,在火星的环境里定居,也还不切实际。而星际穿越不仅仅是驾驶飞船进入一个现成的虫洞这么简单,还需要在到达虫洞的另一侧之后,精确控制飞船安全降落到合适的星球上,更重要的是能在这个新的星球定居下来。

你看,就算虫洞帮咱们解决了旅行的距离和时间问题,还是有不少技术难关需要咱们自己突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运送的乘客不只是几位宇航员,而是全人类,以及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各种物质资源,这在目前是难以逾越的。

举个例子,现在要将三位宇航员安全地送入距离地面40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就已经需要研发最大推力的火箭。未来,即便人类出现严重危机,世界人口锐减到只有现在的百分之一,那么,要运送的人口也有几千万,今天的航天技术还无法承受这样的负荷。有科学家为此大开脑洞,认为可以通过研究引力的本质,让地球的引力暂时减小,但这些策略目前还只停留在非常初步的理论阶段。

我们知道,要充分了解黑洞的本质,利用虫洞实现星际穿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科学家是这条路上的开路先锋。那么今天,这些研究对我们的认知有什么现实影响呢?

作者讲了一个故事。1985年,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创作一部关于星际穿越的科幻小说的时候,咨询过作者的意见。当时作者反对让人进入黑洞,因为物理学的规则告诉我们,黑洞核心的奇点,会毫不留情地撕碎进入其中的任何东西。但是,到2013年,电影《星际穿越》拍摄的时候,作者建议让主人公掉入黑洞,而且主人公可以幸存。为什么时隔28年之后作者的态度发生转变了呢?因为作者对黑洞的认识,在这28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他认为,黑洞核心的奇点有可能是一个温和的奇点,温和程度足以让人类幸存。

居安思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特别容易满足于当下的。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宇宙的视角,让我们感受到,在超大规模的时空面前,我们的系统很脆弱,我们要探索的未知很渺茫,我们要想借助外在的力量改进自身的环境,就需要更加努力地探索基础的自然规律,比如物理学和天文学规律。

你看,天文学不仅仅是认识几颗星星这么简单,了解黑洞的质量看似无用,但在最深刻的危机面前,在最终极的人类种族跃升的使命面前,天文学可能成为最重要的知识。

28年的科学进展,就让我们对黑洞这么奇怪的东西的认识有了巨大改观。我们无法想象,未来的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会更新到什么程度。登上月球,只是探索宇宙的一小步,但这已经让很多人不愿意相信。就像电影中反复吟诵的那首诗,“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人类需要心怀强烈的危机意识,义无反顾地去探索未来。

我们愿意相信,即便面对灭顶之灾,人类最终还是会得到拯救。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拯救人类的是未来更强大的自己,还是别的什么强大存在向我们伸出了援手。站在人类必将得救的立场上,站在未来回望现在,有助于我们发现此时此刻应该赶快去做什么。为了改善地球的环境,我们现在就可以从事很多有价值的工作,我们对待基础科学可以更有耐心,对待暂时看不到应用前景的航天技术可以多一分包容,对待科学家也可以多一分礼遇。

你可能会说,渲染人类危机,开一个穿越虫洞这么大的脑洞,真的有必要吗?难道探索宇宙奥秘,仅仅是为了应对危机时的星际逃亡吗?当然不是。作者作为天文学家,他探索宇宙和黑洞的神奇,一定不只是为了逃跑,而是对宇宙本身的运行规则充满了好奇。

天文学的发展往往会走在人类危机之前,也走在人类的现实需求之前,因为等到有了迫在眉睫的需求再做科学研究,恐怕来不及解决问题。这让我想起一个“懒蚂蚁”的故事。

科学家研究一群蚂蚁,发现大部分蚂蚁都在辛勤劳动,收集食物,开辟领地,对抗天敌等等。但有那么很少的几只蚂蚁看起来懒洋洋的,东转转,西看看,没什么事情做。科学家把这些“懒蚂蚁”从蚁群中拿走,结果发现,在其他的勤劳的蚂蚁中,又自动地分出了几只蚂蚁,扮演“懒蚂蚁”的角色。也就是说,对于生命种群来说,“懒蚂蚁”是必须要有的标配。因为勤劳的蚂蚁搬运的是眼前看得见的食物,一旦这些食物搬完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呢?正是“懒蚂蚁”在探索眼前可见食物之外的未来,它们就像人类的天文学家。

好,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我已经介绍完了,咱们再来总结一下。

我们分析了人类文明面临的几种潜在危机,以及如果出现危机,人类依靠虫洞实现星际穿越、登陆其他星球的可能性。星际穿越不仅需要克服黑洞的引力,还要找到虫洞,并制造足够多的奇异物质,此外,还需要有足够大推力的火箭和足够大空间的飞船。当然,关于星际穿越,很多理论还在假设阶段,要想真正实现,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天文学家最早在18世纪设想出关于黑洞的思维实验,但直到20世纪,黑洞才被理论充分描述,并且得出了一个数学表达方式,之后,天文学家们一直通过观测收集有关黑洞存在的证据。又过了整整100年,才通过引力波的探测真正找到黑洞,并为黑洞拍摄了周围环境的照片,实现了黑洞的可视化。现在,天文学家们推断,把黑洞、虫洞和引力的奥秘全部解开,或许可以实现星际穿越,他们正在集体出动,致力于解决人类终极命运的问题。

这不仅是科幻电影的戏剧化情节,而是人类未来大概率会面对的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对科学的热爱,最终能帮助自己改变命运。正如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说,“当科学的严谨遇上真性情,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自然会生生不息。”我们期待,人类文明和人类对宇宙的探索,都生生不息,也期待人类的星际穿越梦想能早日实现。

好,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按钮,查收我们为你准备的全文和脑图。你还可以点击红包,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热爱天文学的朋友。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撰稿:高爽转述:徐惟杰脑图:刘艳导图工坊

划重点

1.黑洞的引力十分强大,任何物质进入黑洞的特定范围后,都无法逃脱,就连运动速度最快的光,也逃不出来。我们在黑洞外面,无法获得黑洞内部发射出来的任何信息。在黑洞附近,超强的引力会导致时间变慢。

2.依靠虫洞可能是宇宙中高等级文明唯一可行的旅行方式,如果没有虫洞,这将是一段极为漫长的跨越宇宙的旅程,虫洞可以大大缩短旅行的距离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