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情感经济》 哈希解读

《情感经济》| 哈希解读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我是哈希。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情感经济》,副标题是“人工智能颠覆性变革与人类未来”。

我们知道,近些年,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迅猛。它们已经在很多工作任务上,逐渐取代了原本人类的角色。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担忧——人类会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集体失业”?人类跟人工智能究竟能不能和谐共处?这些问题是当下很多人都在思考的。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本《情感经济》,探讨的就是这些问题。它的作者是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罗兰·T. 拉斯特,还有台湾大学教授黄明蕙。在这本书里,他们提出一个观点: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催生一种“情感经济”,在这种经济形态里,我们会面对一个简单,但明确的事实,那就是,人工智能将负责思考,而人类则负责提供情感。这样一种分工的变化,会随之给就业、消费、管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两位作者还以人工智能的发展作为线索,重新梳理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体会到,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而且能够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社会的走向。

另外,这本书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在当下,我们在看很多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的时候,都可能会有一种看科幻小说的感觉。因为,它们虽然探讨的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相处的未来,但是这些未来似乎离我们又很遥远。而这本书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关注的,是我们这一代人,马上就会面临的现实;我们的下一代人,会身处的现实。而且,它针对这些现实,给出了清晰的时间轴,让我们知道,我们究竟会在什么时候,走入情感经济时代,以及在情感经济之后,又会面临什么。具体的,我们后面会展开说。

接下来的解读,分为三部分。

首先,第一部分,我们说说,从过去到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怎么改变社会经济形态的。这里,我们会看到体力经济、思维经济、情感经济这三种不同的经济阶段。

第二部分,我们来重点讲一讲,在情感经济时代,社会分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在消费、管理、教育等多个领域发生的变化。

第三部分,我们来看看,在情感经济阶段之后,人类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以及,它离我们还有多长时间。

好,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说一说,从过去到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怎么改变社会经济形态的。

这本书里说的社会经济形态,主要是以人们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式来划分的。作者认为,一直到19世纪,我们都是处于体力经济时代。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绝大部分的劳动都是体力活儿,即使有辅助的机器,也都很简单,每一步都要靠人工操作。在当时,大部分的人从事的是制造业,干的是手工制造、材料检查、设备维修等工作。

后来,到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出现了各种自动化机器,比如各种流水线设备、机械手臂、工业上的专用机器人,等等。它们可以按照人们提前设计好的流程,独立运行。作者认为,这就是人工智能的最初阶段。这里多说几句。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都是把它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认为它是在有了计算机之后才出现的。但是在这本书里,作者对人工智能的定义是范围更广的。像自动化机器这种能摆脱人的手动控制,实现独立运行的机器,在作者看来,也属于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的最初形态,书里把它叫做“机械人工智能”。

机械人工智能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流水线上的机械手臂。它们能在运行期间,不间断地重复自己的处理步骤。跟人相比,这些自动化机器极度稳定,不会疲倦,也不会受情绪影响;而且非常高产,几台机器就能产生大量的产出,只需要很少的人力来监督和维护。后来,到了20世纪中叶,随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还有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人们造出了更多类型的、用于生产制造的机器人,比如装配机器人、造车机器人、餐饮制作机器人,等等;也设计出了更复杂的自动化机器系统,可以用它们去完成更大规模、更精细、更灵活的工程项目。

机械人工智能还有一个非常大的经济影响,就是它把人类劳动力从那些重复性的、体力性的工作里解放了出来。大量的劳动力从工厂转移到了办公室,从体力劳动转向了思维劳动,经济的重心也逐渐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所以,作者认为,机械人工智能,推动着我们的社会,由体力经济时代进入了思维经济时代。

思维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们的工作会更偏重思考型任务,而不是体力型任务。思考类工作包括处理、分析和解释信息,做项目规划,做管理决策,解决问题,等等。相应的,你会发现,在思维经济的时代,社会的教育体系,主要关注的就是,教会人们怎么有效地进行思考。像学生上学的时候,做的计算推演、阅读理解、逻辑表达,都是为了提高思维能力,将来更好地适应思维型的工作任务。

而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逐渐从机械人工智能发展到了思维人工智能的阶段。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开始可以帮我们处理思考型的任务了。比如,智能客服、智能推荐、智能投资顾问、智能数据分析、智能风险控制,等等。这些词近些年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思维人工智能的出现,一方面能辅助人们更好地处理一些思维决策方面的任务,但另一方面,也取代了原本很多从事同类型的思考型任务的劳动者。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必须要表现出比思维人工智能更高的智能水平,才能不被它们取代。

关于这个问题,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做了研究。比如,在《技术陷阱》那本听书里,我们提到,牛津大学研究员卡尔·弗雷博士的研究表明,在未来,有两类岗位最难被人工智能取代。一类是涉及比较复杂的人际交流的岗位。比如需要跟病人频繁交流的医生,需要跟采访对象深入交谈的记者,需要跟多方沟通的律师,等等。另一类是需要发挥创造力的岗位。比如,科学家、艺术指导、游戏设计师、喜剧演员,等等。

另外,在《AI未来进行式》那本听书里,我们提到,李开复认为,AI在创造力、同理心和灵活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这些不足直到2042年依然很可能继续存在。所以,在未来,一些强社交性的工作,比如事业规划师、市场公关专员、社工,等等,就不容易被AI替代;一些高灵活度,或者高创造性的工作,比如运动康复师、发型设计师、驯狗师,等等,也不容易被AI替代。

在这本书里。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可以承担的思维任务越来越多,人类工作者就不可避免地,要更多地转向情感类的任务,也就是涉及与人沟通、建立和维持关系、影响他人这些方面的工作。在这些工作里,人类相比于人工智能,是有绝对优势的。因为,思维人工智能运行的逻辑是,通过算法,从数据中学习事物规律,然后应用到实践中。而这句话的反面是什么呢?那就是,人工智能如果是处在一个不可控的环境中,或者面对一些无规律的互动对象,就没有那么“智能”了。所以,那些需要动用情感、情商的场景,就是在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不能替代人类的场景。

这就要说到这本书最核心的观点了,那就是:思维人工智能的发展,会推动人们从思维经济时代,进入情感经济时代。情感经济的特点是,机器会更多地负责思维型的工作,人类则是更多地负责情感型的工作。

那,我们会在什么时候,从思维经济时代,进入情感经济时代呢?作者和他的团队研究了大量实证数据,得出了一个明确的结论:根据目前的演进速度,预计到2036年,对于人类劳动者来说,情感任务将变得比思维任务更重要。也就是说,在2036年,我们会正式进入情感经济时代。

好,到这里,我们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怎样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的更迭的。总结来说,机械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我们从体力经济,进入思维经济;而思维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推动我们从思维经济,进入情感经济。可以说,体力经济是过去式,思维经济是进行式,情感经济,则是近在眼前的未来式。

那么,在情感经济时代,我们身处的经济社会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是这本书花最大篇幅阐释的问题,也是这本书的独特价值所在。下面,咱们就跟着作者来看一看。

首先就是我们刚才提到的,社会分工上的变化——由机器负责思维型的工作,人类负责情感型的工作。这是情感经济时代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我们后面所有要讲的社会变化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的,所以这里需要展开讲一讲。

其实,这种社会分工的变化,在当下已经能看到一二了。

比如,现在我们在找客服反映问题的时候,很多常见的问题会由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来处理,人工客服只处理超出常规范围的问题。所以,所有现存的人工客服都需要进行“技能升级”,比如要更会随机应变,更会安抚用户情绪。

还有,出租车司机这份工作。乍一看,似乎是种体力劳动;其实,它也需要智商和情商的双重加持,因为你既需要认路、规划最佳路线、根据路况调整路线,还得不招乘客烦,让他全程感觉很愉快。说到这,你可能会提醒我了——现在有导航了,可以帮出租车司机指路,规划路线了呀。没错,这就是人工智能给当下出租车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智能导航已经承担了找准路线这项工作,大大解放了司机的人力。所以,很多线上打车软件开始更多地关注客户对司机的满意度评分,这里面就反映了司机的服务意识,还有情商水平。

还有,一位资深的金融分析师告诉作者,他现在已经把技术性的工作任务交给了人工智能,自己则是更专注于客户关系、客户渠道的维护,以及服务后的担保。也就是说,即使是金融分析师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典型的思维分析工作,它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变得更加注重情感。

总结来说,在当下,我们已经能看到,人工智能在越来越多地负责思维类的任务,而人工岗位会更注重情感、同理心、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像这样的分工变化,正在经济社会的各行各业里发生,而且在未来会进一步加强。

伴随着这种分工变化,我们还会看到社会中发生的一些衍生变化。

首先就是,消费者们在享受服务、购买产品的时候,会更加注重其中的“情感价值”。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在当下,越来越多的产品已经标准化了,越来越多的服务已经智能化了,这就让那些个性化的、情感化的体验变得更加珍贵。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你会发现,那些饱含情感价值的产品、体验,会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这本书主要是在美国的环境里得出这个观点的,其实我们在国内也已经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个趋势了。

在服务上就不用说了,不论是打车、吃饭、住宿、购物、美容还是其他,我们都在基本的实用性基础上,开始越来越重视服务方提供的情感体验。在产品上,“情感价值”也在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比如,近些年突然火起来的各种“盲盒”,其实就是在普通的商品上,叠加了一份不确定的惊喜感。还有现在很多产品都非常注重品牌故事的设计,或者会在包装上印上一句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艺表达,其实都是努力通过情感价值来吸引用户。再看直播领域,在千篇一律的“家人们,大优惠”还有“一二三,上链接”的吆喝声里,那些用真情实感跟用户聊天的主播,就显得非常突出。比如,卖一袋大米,他们跟你聊的可能不是这个大米多晶莹剔透、颗粒饱满,而是家里粗茶淡饭的美味,儿时田间奔跑的自在,这个时候,你买这份大米,心里想的不是填饱肚子,而是一份回忆,一份感动。像这样的例子你应该还能想到很多。总之,现在的消费者,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还多加了一层,愿意为情感买单。

这是消费领域,再来说管理领域。管理领域的一个未来趋势就是,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会更紧密地协作,各自发挥所长。比如,人工智能会侧重通过数据分析,给出经营上的策略建议;人类管理者会更加注重对于员工的人文关怀、情绪管理,注重品牌公众形象的塑造,等等。

还有,作者认为,随着人工岗位越来越注重情感、同理心、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女性在经济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这是因为,相比于男性,女性整体具备更强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当然,这并不是说,男性不善于人际交往,只是,作者认为,就平均水平来说,女性群体处理情感型任务的能力更强,可能会在情感经济中有更大优势。

已经有证据表明,近些年,随着情感经济的发展,在一些工作岗位上,女性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种趋势突出体现在医疗健康和管理行业。这两个行业,在以前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但是近些年,随着它们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人际关系,女性在行业中的比例明显在上升。比如,在许多国家,一直由男性主导的医生职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还有,2019年,根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的一份报告,在美国医学院的学生中,女学生的人数首次超过了男学生。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管理领域。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近些年,女性在管理岗位中的比例在逐渐上升,目前有37%的管理职位由女性担任,这个数字在将来还会继续上升;还有,早在2005年,在美国所有的顶尖商学院里,没有一家的女学生比例是超过40%的,而今天,超过这一比例的已经很多了,其中包括著名的哈佛商学院、沃顿商学院。

另外,随着社会分工发生变化,教育也需要进行变革,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前面我们提到,当前,各个阶段的教育,主要注重的都是,怎么训练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但是,在情感经济中,个体的情感、同理心和人际关系技能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那么教育就需要向这些能力的培养方面倾斜。比如说,现在很多人在大学都要学统计学、微积分、数据分析,那么将来可能要增加“同理心入门”“情感人工智能”和“如何与人工智能合作”等方面的课程,并且安排更多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任务,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一些商学院研究生的录取标准,可能会越来越强调团队协作和人际交往的技能,而不再是仅仅强调GRE或GMAT这些思维测试的成绩。当然,这并不是说,思维能力就不需要了。在社会中,我们依然需要少数顶尖的思维工作者,成为能与人工智能算法互动的技术专家。只是,随着情感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要开始注重,怎么培养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感知力和表达力,这样才取得更大的人生成就。

好,前面我们讲的是,情感经济会给经济社会带来的改变。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个疑问——情感经济是不是我们人类跟人工智能相处的终极形态呢?

作者认为,这要取决于,人工智能能不能从思维人工智能发展到情感人工智能的阶段。因为情感经济存在的基础,就是人工智能没办法完成情感类的任务,所以才需要跟人类进行分工。只有当人工智能可以处理情感类的任务的时候,我们才会从情感经济进入下一阶段。

现在的人工智能,确实还不能处理情感类任务,但是已经能处理创造型任务了。这就已经是比思维人工智能更高级的发展阶段了。比如,现在的很多流行歌曲,都是用人工智能合成器生成的背景旋律、音乐节奏,再配上歌手饱含深刻情感的吟唱,就形成了一首歌。作者说,这类创作的基本原则是,背景音乐越偏向电子化、机械化,歌唱者的声音就越需要饱含感情,这样才能抵消人工智能生成的背景音乐的冷漠感。

还有,如果你让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去熟悉大量的、同一种风格的绘画作品,然后再给它输入一些颜色,它就能利用这些颜色,创作出那种风格的绘画。《彭博商业周刊》就刊登过一个,用人工智能生成印象派风格绘画的案例。

不仅是在音乐、绘画领域,在文学领域,也出现了很多用人工智能创作的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等等。

可以说,像这类创意智能,是人工智能从思维人工智能发展到情感人工智能中间的一个过渡阶段。那么,人工智能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进入了“情感人工智能”这个阶段呢?

学者们认为,需要满足两点:一是,它要能准确识别人类的情感;二是,它要能以适当的方式,给人类以情感层面的回应。

目前,人们已经在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比如,谷歌正在着手开发从人类的面部表情中读取人类情绪的程序,并且已经研发出了能帮自闭症孩子识别他人情绪的眼镜;一些汽车保险公司已经开始利用车内传感器,监测司机的情绪状态,用来确定保费;另外,一些程序或机器人,已经可以从网络上的文字评论,或者人们的语音中,识别出情绪了。

这是人工智能在识别人类情感方面的进展,而在给予情感回应这方面,研究也正在积极推进。现在,有一些聊天机器人,已经成为一种“人工智能伴侣”,能给人类提供心理安慰。比如,有一款人工智能应用,叫Replika,主打的就是情绪反馈。它通过学习人们对情绪的反应模式,就可以它对消费者的情绪作出适当的反应。如果消费者经常和它聊天,那么,每一次互动,都会加深Replika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会感觉,自己和Replika的互动越来越和谐,跟它的情感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比如,奥克兰大学研发的机器人Baby X,已经具备了相当逼真的情感表达能力;机器人索菲亚,已经被沙特阿拉伯正式认定为合法公民。

可以看到,情感人工智能的研发虽然还是初级阶段,但是已经起步。作者认为,由于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是非常快的,所以,即使在发展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波折、失误、倒退,但最终,人工智能将掌握情感。

未来学家雷·库兹维尔曾经提出过“技术奇点”这个概念,大致指的就是,人工智能变得比人类更聪明的情况。作者认为,当人工智能在机械、思维和情感这三个智能方面,都变得比人类更优秀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现在,人工智能在机械方面,已经胜过人类;在思维方面,也在迅速追赶人类。但是在情感方面,可能仍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能跟人类相媲美的程度;也有人认为,人工智能永远也没法达到这个水平。

如果人工智能掌握了情感,人类将面临什么样的处境呢?在这个问题上,人们还没有达成共识。有一种观点是,到那个时候,人工智能会负责所有的工作,而人类就可以享受悠闲的生活。另一种有利于人类的观点是:人工智能将增强和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能力上限,或者说,人类能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完成很多现在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不过,也有人提出了末日场景假说,也就是,人类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超越情感经济之后,人类可能需要面对比情感经济时代更大的社会改变。不过,根据作者的研究,我们距离那个节点仍有几十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来说,情感经济依然会是我们要面对的主要现实。

好,以上,就是《情感经济》这本书里,我想跟你分享的重点内容。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是怎样推动人类经济形态的更迭的。我们看到,机械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我们从体力经济,进入思维经济;而思维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推动我们从思维经济,进入情感经济。可以说,体力经济是过去式,思维经济是进行式,情感经济,则是近在眼前的未来式。对于这个“未来式”,书里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点,就是2036年。

在情感经济中,人工智能会更多地负责思维型的工作,人类则是更多地负责情感型的工作。这种分工的变化,近些年已经初见端倪,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伴随着这种分工变化而来的,是消费者会更加注重服务和产品中的情感价值,管理领域会出现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分工协作的局面,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会进一步提升,教育领域中,情感锻炼相对于思维锻炼的比重也会上升。

情感经济存在的基础,是人工智能没办法完成情感类的任务,所以需要跟人类进行分工。或许有一天,机器会变得足够智能,拥有情感;于是,情感也不再能成为人类的独有优势。到那个时候,人类可能需要面对比情感经济时代更大的社会改变。但作者认为,从2036年我们进入情感经济阶段,到这个阶段结束,中间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来说,情感经济依然会是我们要面对的主要现实。而在这种现实当中,我们能做的最恰当的努力,就是变得真正擅长同理感知、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

好,今天这本书,我们就聊到这里。你可以点击音频下方的“文稿”,查收这本听书的全文还有脑图。你还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包”按钮,把这本书免费分享给你的朋友。

恭喜你,又听完了一本书。

划重点

  1. 作者认为,2036年,我们会进入情感经济的时代,人工智能会更多地负责思维型的工作,人类则是更多地负责情感型的工作。这种分工的变化,近些年已经初见端倪,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加剧。

  2. 或许有一天,机器会变得足够智能,拥有情感。到那个时候,人类可能需要面对比情感经济时代更大的社会改变。

  3. 作者认为,从我们进入情感经济阶段,到这个阶段结束,中间至少还有几十年的时间。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来说,情感经济依然会是我们要面对的主要现实。而在这种现实当中,我们能做的最恰当的努力,就是变得真正擅长同理感知、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