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 柴知道解读
《引力波》| 柴知道解读
关于作者
珍娜·莱文,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和天文学教授,科普作家。
关于本书
《引力波》介绍了 LIGO 项目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史,由于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因此被称为“最权威”“最受 LIGO 项目官方认可”的引力波著作。
核心内容
珍娜·莱文采访了诸多一线人员,记录了 LIGO 项目所面对的种种内外部风险,包括如何从外部争取资金,内部的管理困境和领导人员之间的人性冲突等种种“八卦”,展现了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努力。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引力波》,副标题是“发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20万字,我会用大约28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探测引力波这样的大型科学项目,不光是一个科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团队管理、资源争取的大型综合问题。
引力波这个词,是近几年最热的科学词汇。2016年2月,NASA,也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人类第一次捕捉到了引力波信号。这条新闻在一夜之间登上了全球各大媒体的头条,许多普通人也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引力波。2017年10月,领导引力波探测项目的三位科学家,基普·索恩、雷纳·韦斯和巴里·巴里什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诺奖公布之后没几天,科学家又宣布,捕捉到了两颗中子星并合所发出的引力波讯号,引力波再次成为全球焦点。
人类首次捕捉到引力波的设施,是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简称叫 LIGO 。 LIGO 项目组在早期是由三位顶尖科学家领导的,这三位科学家被大家称为“三巨头”。“三巨头”中的两人,基普·索恩和雷纳·韦斯,都在2017年拿到了诺贝尔奖,但另一位成员罗纳德·德雷弗,却没能分享到这份荣誉。这当然不是什么黑幕,而是因为在1992年,罗纳德·德雷弗就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被踢出了 LIGO 项目组。通过这个小插曲我们能感受到, LIGO 项目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而面对了种种风险和考验。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许多前沿的科学问题,都需要最顶级的设备来进行实验和验证。这些设备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涉及政府、工厂、大学等方方面面的机构,早就超出了科学界之外,变成了一个跨领域的事情。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现象。所以探测引力波这样的大型科学项目,所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科学上的问题,还要面对资源上、管理上、人性上的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大型综合难题。
《引力波》这本书,听名字像是一本讲理论物理的科普书,但实际上,却更像是一本记录LIGO项目发展过程的历史书。书里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多,主要是在讲LIGO项目几十年来所面对的种种内外部风险,包括如何从外部争取资源、内部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面对着怎样的人性冲突等等,充满了各种八卦。所以说,这本书不一定适合想了解纯科学知识的人看,反而比较适合创业者或者职场人士看。
本书的作者叫珍娜·莱文,是理论物理学的博士,也是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教授。为了写《引力波》这本书,她采访了很多 LIGO 项目的关键人物,其中就包括三巨头和诺贝尔奖得主巴里·巴里什,她还在雷纳·韦斯等人的带领下,深入参观了 LIGO 探测器,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莱文既懂科学方面的知识,又很有写作天赋,而且还得到了 LIGO 项目参与者的帮助,所以《引力波》这本书被称为最权威、最受 LIGO 项目官方认可的书,的确是有道理的。
既然 LIGO 项目是一个大型综合难题,那么要明白它的伟大所在,就既需要了解它在科学上的非凡意义,也需要知道在它科学之外所面对的种种内外部困难。所以接下来,我们就跟随作者的思路,从三个视角,来带你了解 LIGO 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发展历程。第一个视角是科学视角,来看看 LIGO 项目的基本原理、科学意义以及它的难度到底有多高。第二个视角是外部环境,来看看 LIGO 项目是怎样从外界争取到资金支持的。第三个视角是内部环境视角,来看看 LIGO 项目在内部,面对着怎样的管理问题。
我们先从第一个科学视角出发,来看看 LIGO 项目的意义是什么,难度到底有多高?《引力波》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发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那就先来看看,引力波跟广义相对论有什么关系。爱因斯坦在20世纪初的时候,提出了广义相对论,认为大质量的物体,可以让空间发生弯曲。理解引力波的重点就在这里,物质可以让时空发生弯曲,就好比你把一块石头扔到水里,肯定会激起一层涟漪,而且这层涟漪会以一定的速度向外扩散传播。时空的这种涟漪,就是引力波。但问题是,引力波极其微弱,所以一直都没被观测到,因此才被称为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拼图。这是引力波在物理理论上的意义所在。
除了理论上的意义以外,对引力波的研究也有天文观测方面的实用价值。传统天文学主要是利用光,严格来说是用电磁波来观测宇宙的,相当于用眼睛来看。但问题是,电磁波很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引力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引力波虽然微弱,但却可以穿越很长的距离,很难受到干扰。这就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引力波来观测整个宇宙。
好,明白了引力波的科学意义,那我们来看看, LIGO 项目的建造难度有多高。看过那么多新闻,你可能已经知道了, LIGO 项目所采用的探测器非常庞大。探测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两个长达4公里的管道形的干涉臂,这两条干涉臂相互垂直,组成了一个L形。如果有引力波出现的话,就会让空间发生波动,探测器的两条干涉臂长度就会有一点点不一样。
你可能会想,那这个探测器除了大一点以外,还有什么难的吗?刚才讲到,引力波非常微弱,所以很难探测。那引力波到底有多微弱, LIGO 探测器的精度到底要达到多少呢?人类第一次观测到的引力波,是两个黑洞碰撞所产生的。这次引力波,只会让两根干涉臂的长度产生十万亿分之一的变化。更形象地说,就是研究人员要在相当于地球周长1000亿倍的范围内,测量出比头发丝的直径还要小的变化,而且留给他们的测量时间,还不到一秒钟。这个精度要求,你感受一下,一般人简直想都不敢想。
为了达到这样的精度要求,就必须排除一切可能的干扰。比如说,每根干涉臂4公里的管道必须抽成真空,因为干涉臂内部是由激光来测量长度的,而空气会影响激光的传播,所以这两根管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真空区域,甚至比太空中的某些真空区域的物质密度还要更低。再比如说,自然界的地震、观测器外面的汽车、伐木工砍树,甚至是老鼠蜘蛛,都会对探测器造成干扰,必须想尽各种办法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在 LIGO 项目中,就有很多科研人员负责排除各种外界噪音,他们都对 LIGO 项目做出了巨大贡献。遗憾的是,他们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因为按照现在诺贝尔奖的规则,奖项一是只能颁给活着的人,二是一个奖一次最多只能颁给三个人,不能颁给团体,所以即使有些人做出了杰出贡献,也没有得奖的机会。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就附上了 LIGO 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名单,对他们表示感谢,这些人都非常值得我们尊敬。
讲到这里,探测引力波的 LIGO 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建造难度,你就已经明白了。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大质量的物体会让时空发生弯曲,时空的弯曲就是引力的本质。物质的运动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涟漪,就是引力波。引力波极其微弱,因为一直没被观测到,所以被称为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为了观测引力波, LIGO 探测器必须达到极高的精度,才能探测到相当于地球周长1000亿倍的范围内,所发生的还不到一根头发丝那么粗的长度变化,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高难度项目。
LIGO 项目的科学难度已经相当高了,但项目组所面临的困难,还远远不止科学上的。所以第二个角度,我们就从外部视角来看看, LIGO 项目面临着怎样的外部困境,又是如何从外界争取到资金支持的。你可能会想,像 LIGO 这样意义重大的科研项目,肯定能得到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现在回过头来看,的确是这样,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都给 LIGO 项目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在当年,LIGO项目并不受重视,这些资金,也绝不是主动送上门来的,而是想尽办法,历尽艰辛,才争取来的。
201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雷纳·韦斯,是最早尝试探测引力波的学者之一。他当时在麻省理工里面,一个被戏称为“夹板宫殿”的地方制造探测引力波的原型机。这里说句题外话,这个夹板宫殿啊,其实就是一处用木头搭建起来的临时建筑,条件非常简陋,四面透风,天花板和墙上到处都是洞。这个建筑,其实是美国军方亡羊补牢的举措。因为二战爆发的时候,美国政府完全没准备,结果打仗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多少能派上用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情急之下,就盖了这个临时建筑,想在这里集中快速发展科技。你还真别说,夹板宫殿虽然破,但却屹立了50年不倒,培养出了至少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堪称是一个奇迹。
言归正传。雷纳当时的这个选择,在当时属于典型的吃力不讨好。因为造引力波机器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进度也慢,还很难出学术成果。而且,就算最后真造出来了,机器能不能管用也还是两说。雷纳一开始的资金来源是美国军方,当时军方特别希望能快速培养一些科研人员,给钱很慷慨,雷纳说他当时连申请报告都不用写,就能要到一大笔钱,这也是夹板宫殿能诞生出许多科学成果的原因之一。
但不巧的是,由于受到越南战争的影响,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军方迫于压力,停掉了很多项目资助,雷纳的资金来源就断了。不光是军方的资金断了,连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术机构,也拒绝了雷纳的资金申请。雷纳当时跟学校说,探测引力波有助于寻找黑洞。但很多教授认为,黑洞压根就不存在,雷纳的项目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甚至跟着雷纳一起做研究的学生,在毕业答辩的时候都被其他教授们嘲讽了,说你们搞这个机器有什么用?我直接用眼看看窗外,效果都比你这个机器好。
到了1979年,雷纳实在是没办法了,他的那台原型机已经用了10年,用处已经被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是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为了继续推进研究,雷纳必须建造一台更大的机器。所以他决定,去华盛顿要钱。雷纳去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找到了万有引力物理学项目的负责人里奇·艾萨克森。回过头来看,正是这个举动,让整个引力波项目峰回路转。因为正是有了艾萨克森的支持,引力波探测的项目才能维持下去,否则 LIGO 项目可能就胎死腹中了。那艾萨克森为什么会支持引力波项目呢?
不得不说,这里面其实有很大的运气因素。首先一点,艾萨克森自己就是研究引力波的。艾萨克森曾经证明过,时空震荡的能量会以引力波的形式向外传播。所以从个人研究角度来说,他对引力波探测很感兴趣。但更重要的是,艾萨克森希望能够通过引力波项目,给国家科学基金会带来一些利益。因为万有引力这个研究领域,不归美国政府管,也不归 NASA 管。虽然探测引力波项目的风险很大,但如果真的做出成果的话,那价值也很高,要是基金会能独立把这个项目做出来,甚至拿到诺贝尔奖,那就能大大提升基金会的声誉。所以雷纳和艾萨克森一拍即合,两个人就开始想办法。
艾萨克森面临的问题是,他自己是愿意给钱,但他同样要回应针对引力波项目的种种质疑,才能顺利地把钱批出去。为了解决这些阻力,艾萨克森和雷纳想了个 “蓝皮书计划”:就是去找研究人员和行业伙伴一起,做一个可靠的研究报告出来,看看这个项目到底需要多少钱,能取得怎么样的成果。只要这个研究报告确实令人信服,那艾萨克森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钱批出去。
在艾萨克森的帮助下,雷纳和麻省理工团队一起,花了整整三年时间,才终于完成了这份蓝皮书计划,交给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并且最终争取到了资金支持,挽救了引力波探测项目。这个项目之后被命名为“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英文缩写就是 LIGO 。可以说,如果没有艾萨克森的支持和蓝皮书计划, LIGO 项目压根就没机会出现。
跟基金会要钱就够麻烦了,但接下来跟国会要钱的过程,还要更痛苦。在1989年的时候, LIGO 项目组申请了2亿美元的资金支持。2亿美元可不是一笔小钱啊,必须要经过美国国会的同意才能拨款。但一些议员认为, LIGO 项目根本就是在烧钱,没意义,所以国会不愿意给钱。更雪上加霜的是,不光国会不给钱,还有一些知名科学家也对 LIGO 项目表示反对。
比如有人认为, LIGO 只是一个探测器,并不会推动物理学基础研究的进展,花这么多钱不值得。还有两位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科学家也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担心 LIGO 项目会占用其他天文学研究的预算。其中最严厉的指控,来自于著名天文学家托尼·泰森,他在国会关于 LIGO 项目的听证会上说, LIGO 探测器建造成本太高,成功可能性太小,而且就算建成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探测到引力波,只能干等。这份证词,打了 LIGO 项目组一个措手不及。
为了回应泰森的质疑, LIGO 项目组费尽了心思。项目组的领导之一基普·索恩,在深夜打电话给托尼·泰森,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心情都很沉重。之后基普又给泰森发了电子邮件,详细地分析了泰森所担心的种种问题,证明泰森的担心是多余的,他高估了 LIGO 项目的风险。
好在这些科学家都是讲道理的人,几天之后,泰森终于被说服了,主动修改了自己的书面证词,算是认可了 LIGO 项目的价值。但即便这样,国会还是不愿意给钱。走投无路之下,当时的 LIGO 项目负责人、前加州理工教务处处长罗克斯·沃格特想了个点子。他让学校给他安排了一位说客当助手,他俩专门跑到华盛顿去,找国会议员进行游说。
沃格特找到了一位参议员,他答应给沃格特20分钟的时间。沃格特使出浑身解数,努力让参议员对宇宙学产生兴趣,最后参议员跟他整整谈了两个小时,两个人席地而坐,沃格特在地板上画出了宇宙时空起源的示意图,跟参议员大谈了一番宇宙、自然、人类的问题,才争取到了这位参议员的支持,为 LIGO 项目在利文斯顿地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最终,经过两年的努力,美国国会终于批准了2亿美元的资金, LIGO 项目才得以延续至今。
讲到这里, LIGO 项目争取资金的大概过程和艰难程度,你就能感受到了。前前后后, LIGO 项目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风险,他们回应了各种科学上的反对意见,找了各种人和机构来牵线搭桥,跟国会扯皮,再加上还算不错的运气,才最终争取到足够的资金。由此可见,哪怕是再纯粹再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也不是就一定能拿到钱。你要向外界证明你的价值,还要考虑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大型科研项目,要解决的都绝不仅仅是科学问题。
解决了找钱找资源的外部问题, LIGO 项目还需要解决自身的内部问题。所以接下来的第三个角度,我们就从内部视角来看看, LIGO 项目面临着怎样的内部管理问题。
我们在开头提到, LIGO 项目一开始是由三巨头共同领导的。其中刚才讲到的雷纳,还有另一位基普·索恩,都在2017年得了诺贝尔奖。剩下的那位,叫罗纳德·德雷弗。 LIGO 早期的内部管理问题,基本都跟这位罗纳德有关。
罗纳德这个人的性格很怪,有点像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主角谢尔顿:他在学术上是个天才,但在为人处世上却像个任性的小孩子。他对来自外界的情感反馈很迟钝,完全感知不到他人的情绪,毫不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想跟别人合作,只想自己单打独斗。
雷纳第一次跟罗纳德见面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个“疯狂的家伙”。当时雷纳一直在跟罗纳德解释自己的计划,说这个项目规模太大,必须大家一起合作才能完成。但是罗纳德对合作一点都不感兴趣,他反复嘀咕,说:“我来这儿的目的不是跟你合作,是要搞自己的研究的,干嘛非得跟你合作?”雷纳反复地解释,罗纳德不停地拒绝,基普就在旁边试图缓和气氛。最后雷纳的儿子听三个大人讲话都听烦了,说:“爸爸你到底想干嘛?这个家伙明摆着就是不想跟你合作嘛,为什么非要拉他入伙呢?”从这个事情你就能看出来,基普为什么会说罗纳德根本不属于他们这个世界。
可想而知,罗纳德这种性格的人,在工作中会非常难以相处。的确,他和三巨头中的另外两位,在工作中发生了不少冲突。比如罗纳德认为,拿到钱之后,不要急着去建大机器,而是应该先建中等规模的机器,再逐渐扩大规模。但基普和雷纳都认为,中等规模的机器无法探测引力波,建出来也没意义,应当把钱用在刀刃上,直接建造大型机器。但罗纳德喜欢独断专权,不相信其他任何人的判断,不肯合作。最后还是刚才提到的美国国家基金会的艾萨克森撂了狠话,说你要么合作,要么就别干了, LIGO 项目才得以继续推进。
LIGO 团队这种严重的内部冲突,极大地降低了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雷纳回忆说,三巨头的管理方式让人绝望,他们三个人之间,从来没有就任何问题达成过一致。雷纳和罗纳德的处事风格、工作方式都截然不同:罗纳德想象力很丰富,但做事缺乏条理,不果断。雷纳就擅长进行分析,做事很有决断力。这两个人凑到一起,完全没法儿合作。到了这时候,管理问题,就成了摆在 LIGO 团队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在向国家科学基金会汇报的时候,雷纳和基普都说,整个项目的管理非常糟糕。于是,基金会就指派了一位负责人来领导 LIGO 的工作,他就是之前提到的,带着说客去国会要钱的那位罗克斯·沃格特。沃格特起初在 LIGO 项目组采取了一种叫做“臭鼬工厂”的管理方式。臭鼬工厂大概就类似于今天的很多创业公司,团队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制度,也没有管理机构。科学家这样的专业人员可以获得资金支持,与世隔绝,不受任何限制和打扰,可以尽情地去创新,施展自己的才华。
沃格特之所以采取这种管理方式,也跟二战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个人经历有关。沃格特是德国人,本来家庭生活很好,结果在纳粹上台以后,许多德国公民都受到了迫害,沃格特的生活也被摧毁了,所以没办法,就逃到美国来了。不光是沃格特,当年许多科学家,包括爱因斯坦,都从欧洲来了美国,这也让美国的科技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沃格特就特别憎恨权力,也特别厌恶官僚,觉得自己所有的上级都是白痴。所以他一点都不想跟权力沾边,也厌恶极权式的体制,因此就在自己的团队里,采取了这种完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
臭鼬工厂的管理方式,大大提升了 LIGO 项目组的工作效率。三巨头也得到了解放,可以各自追求自己的目标,大家之间的合作也更高效了,整个项目组的前景看起来挺乐观。但问题是,罗纳德和沃格特之间,又产生了冲突。沃格特无法理解罗纳德的工作方式,认为他的研究方法不科学,所以经常在例会上攻击他,之后还解除了罗纳德实验室负责人的职务,想逼迫罗纳德辞职。
不过要说罗纳德和沃格特之间矛盾的起因,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LIGO 团队里的科学家,也都不太愿意提起这件不愉快的往事。罗纳德认为,沃格特故意针对自己进行打压,还担心自己抢他的功劳。但项目组里其他科学家的说法,却跟罗纳德不太一样,他们认为,早在沃格特来 LIGO 项目组之前,罗纳德就已经跟团队里的其他成员有了很深的隔阂,只是他自己没意识到而已。
总之到了后期,罗纳德和沃格特的关系已经闹得非常僵了。罗纳德成了整个项目组中最不受欢迎的人,沃格特也对他采用了一些过分的手段,比如不让他跟自己出现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让他使用 LIGO 项目组里的复印机和电话等设施,不让他在其他大学里介绍自己的学术成果等等。
到了1992年,罗纳德在阿根廷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一项学术成果,沃格特居然就以此为借口,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他把罗纳德开除出了项目组。开除罗纳德的决定充满争议,因为包括雷纳、基普在内的大多数教授都承认,罗纳德性格的确有问题,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充满创造力的天才,应该对他加以保护,但由于管理能力欠佳,沃格特并没有做好这一点。在这件事之后, LIGO 项目组里也产生了分裂。
我们刚刚说的 LIGO 项目组里的内部问题,很多都是因为罗纳德不愿意与人合作,那他被开除后,是不是项目就能顺利发展了呢?并不是这样。这件事发生的两年后,把罗纳德开除出项目组的沃格特又出了问题。1994年,由于自己的性格问题,沃格特跟国家科学基金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当时沃格特和基金会的人一起出席了一个项目启动仪式,在仪式上,基金会的工作人员问了一个在别人看来非常正常的问题,但沃格特却认为,这个问题充满敌意,所以直接骂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让对方闭嘴。
在这次冲突之后,雷纳对沃格特非常不满,和他断绝了关系,之后没多久,沃格特就被解雇了。整个 LIGO 项目组的工作再次停滞不前,国家科学基金会甚至考虑过停止资金支持。幸好,沃格特的继任者非常靠谱,成功地挽救了 LIGO 项目。这位 LIGO 项目的第二任负责人,就是在2017年和三巨头中的另两位一起获得诺贝尔奖的巴里·巴里什。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型项目管理人员,成功地激发起了科研人员的凝聚力,带领着整个 LIGO 项目组以极高的效率推进工作,化解了各种内外部矛盾,为 LIGO 项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因此收获了诺贝尔奖。
好,讲到这里, LIGO 项目所面临的内部管理困境,你就有所了解了。由于罗纳德的性格问题,他无法和团队里的其他人进行合作,导致团队工作效率低下,内讧严重,整体进展缓慢。最终导致自己被解聘,甚至让整个团队都产生了分裂。 LIGO 项目组中间还经历了负责人沃格特被解雇的困境,差点被国家科学基金会断了资金。还好,后来的项目负责人巴里什利用高超的管理手段,成功地拯救了 LIGO 项目。
从 LIGO 项目的这段历史往事中你就能感受到,一个团队的内部气氛究竟有多么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甚至是生死存亡。即使是业务水平拔尖的天才,也要学会和他人合作,才能给团队创造价值,否则恐怕只会制造混乱,给所有人都带来伤害。当然了,这里只是就事论事,绝不是要否定罗纳德这个人。他对 LIGO 项目做出的贡献,是值得所有人尊重的。
讲到这里, LIGO 项目的意义,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就讲得差不多了。我再来为你回顾一下本期音频的重点。
首先讲到的第一个角度,是 LIGO 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建造难度。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预言,物质会让时空发生弯曲,物质的运动在时空中所产生的涟漪,就是引力波。如果能观测到引力波,就相当于找到了广义相对论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引力波极其微弱,所以科学家必须要让探测器达到极高的精度,还要排除各种外部因素的干扰,项目难度之高堪称史无前例。
第二个角度是外部视角,讲到了 LIGO 项目争取资金的过程。 LIGO 项目组的钱,绝不是不请自来的,而是要回应来自科学上的反对意见,要找到合适的人和机构来申请资金,还要打通国会的关系,甚至还需要一定的运气,才能争取到资金。其间还会受到种种未知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所以说,任何一个大型科研项目,要解决的都绝不仅仅是科学问题。
最后一个角度是内部视角,讲到了 LIGO 项目所面临的内部管理困境。在三巨头领导时期,由于罗纳德的性格问题,整个项目的管理模式非常糟糕,效率低下,内讧严重。罗纳德无法和团队里的其他人进行合作,还伤害到了不少人的自尊心,最终导致自己被解聘,甚至让整个团队都产生了分裂。这说明,一个团队的内部氛围和管理方式,会直接影响团队的效率,甚至是生死。一个人的业务水平再高,也都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否则就可能会带来混乱。
看完《引力波》这本书,我有一个感受:建立 LIGO 的过程,其实就像是在创业,在项目本身靠谱的基础上,还要处理好各种内外部问题,才有可能成功。比如要把握时代的风向,向外界展现你的价值,打消别人对你的疑虑,才能从投资人手里要到钱;要做好内部氛围管理,避免内讧,建立内部合作机制,才能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团队。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的话,那真应该认真看看这本书。
撰稿:柴知道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