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脑赋能术》 砚尘解读

《大脑赋能术》| 砚尘解读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戴夫·阿斯普雷是硅谷的成功企业家、知名博主。在17年里,他花了100多万美元,尝试和发明各种改善大脑表现的方法,写博客分享,并把他认为对提升大脑管用的东西,做成了他公司的产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防弹咖啡”了,据说不仅能够健脑,还能减肥。虽然阿斯普雷不是生物学科班出身,但还是以简单易行的方法和亲身尝试的说服力吸引了众多粉丝。

关于本书

在这本书里,阿斯普雷对待大脑状态不佳的处理方法,是一种缺啥补啥的“工程师思维”。他把大脑“缺能”的大问题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逐个攻破。可是大脑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因素,脑科学的研究远远不止于此,这恐怕就是许多人对阿斯普雷的方法不认可的原因。

核心内容

第一,大脑为什么会“缺能”?

第二,生活中,我们如何来为大脑“赋能”?

第三,大脑有了充足的能量以后,我们怎么来更好地使用这些能量,创造更多的价值?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大脑赋能术》。在说书的内容之前,我先介绍一个这几年很火的玩意儿,叫“防弹咖啡”。它的主要配方是黄油加咖啡,据说比一般的咖啡更能提神醒脑,许多忙碌的职场人士就拿它来替代早饭。后来,还有人靠防弹咖啡减肥成功,“防弹咖啡热”从职场上一直火到了减肥圈里。听起来是不是很让人心动?

我们今天讲的这本书的作者,就是防弹咖啡的发明人,戴夫·阿斯普雷。他是个企业家,但却非常迷恋开发大脑的潜能,一听说什么黑科技能改善大脑,就想去试试看。其实在一般人看来,本书作者够聪明了,在不到30岁的时候,他就赚了600万美元,在沃顿商学院读 MBA,还把一家创业公司做到了市值6亿美元。够牛吧?

不过,他却没有继续这么一帆风顺下去。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感觉自己的大脑“生锈”了:工作总是分心、演讲到一半就找不到合适的词、书看了半天看不进去、人也容易烦躁生气……这些场景是不是有点眼熟?你可能也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这时,有的人会责怪自己没毅力,逼迫自己更加努力;有的人觉得是年龄大了,精力不如年轻时候了。作者为了搞清楚为什么会感觉脑子“生锈”,特地去做了个 SPECT 大脑成像。这个技术可以看到大脑的各个部位怎样消耗能量。分析下来,他大脑的某些区域不活跃了。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在脑科学上,科学家会用 SPECT 技术来做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虽然大脑区域不活跃不能跟阿尔兹海默症画等号,但是这可能是一个早期的信号。许多退行性疾病,也就是伴随着衰老、身体机能退化导致的疾病,不是一下子出现的。就拿阿尔兹海默症来说,在发病之前的十几年,患者可能就已经感觉到大脑状态不大好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忽视大脑早期的这些小问题,一直这么发展下去,可能真的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出现大问题。

所以,本书作者会紧张自己的大脑也就不奇怪了。为了能让大脑充满能量,作者花了17年时间、100多万美元。他说得非常有感染力:充满能量的大脑就像穿了防弹衣。但作为一个非生物学科班出身的企业家,他实验出来的那些改善大脑的方法真的靠谱吗?下面,我就通过三个问题来为你详细解读,本书作者是怎样改善大脑的表现,达到“防弹”状态的。

第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的名字叫《大脑赋能术》,那大脑为什么会“缺能”?第二个问题是,生活中我们如何为大脑“赋能”?第三个问题是,大脑有了充足的能量以后,我们怎么来更好地使用这些能量,创造更多的价值?

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为什么会“缺能”?

医学上并没有“大脑缺能”这个说法,跟它接近的可能是“缺氧”或者“缺糖”。而本书作者用大脑“缺能”这个比喻形容大脑状态不佳的情况,就像一台跑不到最高时速的跑车。作者就像修理跑车一样,来给大脑找原因了。

我们知道,人体一边在消耗能量,一边在制造能量,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身体的各个器官都要消耗能量,比如呼吸系统、眼睛看东西、肌肉做动作等等。而消耗能量的大户,就是我们的大脑,它得用掉身体20%的能量,比其他任何器官都要多。这些能量是谁制造的呢?这就要说到线粒体了。

线粒体分布在我们体内的各个细胞里,它非常另类。我们平常说的“人体的每个细胞里都有同样的遗传物质”,指的是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而线粒体却有一套它自己的遗传物质,就像寄宿在人体里的细菌。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得从15亿年前说起。那时候,空气中出现了氧气,这对地球早期生物来说是毒气,许多生物就被毒死了。不过有些细菌适应能力很强,它们把氧气和葡萄糖作为原料,制造一种化学物质三磷酸腺苷,简称 ATP,这就是能让器官正常运作的能量。是不是很像烧柴火,靠氧气越烧越旺,产生了能量。这些细菌里的一种,嵌入了细胞里,后来经过漫长的进化,细胞变成了人类,这套古老的制造能量的系统还在我们体内运行。今天,这些“细菌”就是细胞里的线粒体,我们把线粒体形象地称为“能量工厂”。

如果线粒体的功能出现了障碍,不能制造充足的能量了,我们当然就会觉得精力不充沛了。精力不充沛算不算一种病呢?作者觉得,我们应该引起重视。比方说,有一种早发性线粒体功能障碍,“早发”是说患者在40岁以下,线粒体就出现了衰退。提出者估计,46%的人都有这个毛病,问题是大多数人不觉得自己病了,可能就是沉迷于甜食、烦躁易怒、老是犯困等等。深层的原因,就是线粒体制造的能量不够用了。结果能量消耗大户,也就是大脑,最先感到不舒服了,就像闹饥荒的时候,大胃王先觉得吃不饱了。如果是大脑“缺能”了,像我们一开始说到的,记忆力、思考能力就要打折扣了,接下来,身体的其他器官也会慢慢不舒服。精力不好只是给我们提了个醒,得留意线粒体有没有出问题,有没有坚守岗位给我们制造能量。

有了充足的能量,就像给汽车加满了油,接下来,就看发动机给不给力了,能不能让跑车跑出理想的速度。在大脑里,也就是看神经元能不能高效又准确地发送信号,这有两个要点,简单来说就是道路畅通、互不干扰。

道路畅通,是说神经元里的线粒体能够顺畅地移动,神经元能顺畅地发信号。这个“道路”是水做的,这里的水不是普通的水。我们知道,水有气态、固态、液态三种形式,但在细胞里要用到水的第四种状态:排斥区水,又叫作 EZ 水。EZ 水带有负电荷,神经元发信号的时候也是携带负电荷,而且必须在负电荷的环境下建立连接,充足的 EZ 水就非常重要了。

而说到互不干扰,是因为我们的神经元要同时发送许多指令,比方说,一边感知温度,一边进行计算,一边组织语言。这就需要每个神经元各司其职,找准目标,别去干扰到不相干的神经元。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结构叫髓鞘,它是包裹在神经元外层的脂肪结构,像隔音墙一样,能隔绝不必要的信号。髓鞘有多重要呢?看看刚出生的小婴儿就知道了。他们憨态可掬,伸出笨拙的小手,却瞄不准目标。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先天的髓鞘磷脂特别少。好在很快,小婴儿体内就会突飞猛进地生成髓鞘,父母也就欣喜地看到,孩子的身体越来越协调,学东西也更快了。相反,如果髓鞘脂肪消失,往往就会伴随着神经退行性疾病,比方说有种病叫多发性硬化,就是因为髓鞘脂肪变性,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了,妨碍了大脑里神经元的沟通,病情发展到后来,患者只能卧床不起。想让大脑表现得更好,不能忽视这小小髓鞘的作用。

回顾我们前面说的,大脑是能量消耗的大户,能量不足的时候,最先感觉不舒服的就是大脑。所以,感觉大脑表现不佳的时候,也可能是某部分身体机能出现问题的时候,比如线粒体功能不好、细胞缺少 EZ 水或者神经元髓鞘脂肪不足。而这些问题,是可以用一些办法来缓解的,这本书就总结了一些简单、有效的办法。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生活中,我们如何来为大脑赋能?

给大脑赋能这个说法直截了当,简单来说,就是提供大脑需要的原材料,用这些原材料来维持线粒体功能、保持髓鞘健康、生产EZ水等等。

那大脑都需要什么材料呢?作者认为,第一个是脂肪。你可能有点抗拒,在传统观念里,脂肪可不是健康的东西,它好像总是和“肥胖”“高血脂”“冠心病”这些词连在一起。这其实是一个误区。作者认为,真正危险的食物是糖,是糖业协会的高额贿赂,让脂肪成了代罪羔羊。

2016年的时候,有一则五十多年前丑闻被揭露出来,说美国哈佛大学是在收了贿赂之后,才把冠心病的成因导向脂肪。2018年,BBC 甚至把猪油列入了“年度十大营养健康食物”名单。那我们重新聚焦到大脑上来,我们刚刚说了髓鞘的重要性,而大脑里70%-80%的脂肪都在髓鞘里,脂肪对于维持髓鞘的健康非常重要。你可能在广告里听说过,奶粉里的 DHA 可以让宝宝更聪明,DHA 就是一种脂肪。

脂肪受了这么大冤屈,现在冤案昭雪,我们终于知道,加了糖的低脂饮食,才是肥胖的罪魁祸首。现在,过去拒绝脂肪的减肥人群也开始迷恋脂肪了,最火的就是“生酮饮食”。生酮饮食是说,不吃或少吃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主食,多吃脂肪。这种饮食结构可以让身体进入“酮症状态”,这里说的“酮”,是脂肪分解过程的一个中间产物。“酮症”其实是我们身体的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当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时候,肝脏就会去分解脂肪。分解脂肪,自然就能减肥了。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生酮饮食最早是用来保护大脑的。精神科医师发现,如果让癫痫患者禁食,癫痫症状就会缓解。这其实是因为,对线粒体来说,酮是更好的燃料,生产能量的效率要比葡萄糖高多了。而且在酮症状态下,髓鞘的磷脂也会再生,一举两得。有趣的是,科学家开展临床研究时发现,高脂饮食组,竟然达到了禁食组的效果,普通人在酮症状态下也能改善记忆、增强认知能力。这才有了现在不需要完全禁食的生酮饮食。

说到生酮饮食,就不能不提它的好搭档“防弹咖啡”了,我们开头讲到过。防弹咖啡可以提供大脑需要的第二个原材料:多酚。多酚不光可以保护线粒体,还能清除自由基,全方位保护大脑。自由基是什么呢?广告里会说,清除自由基能抗衰老。如果体内的自由基过多,会导致细胞凋亡。你看,为了大脑健康,真的应该听妈妈的话,多吃深颜色的蔬菜和水果,因为这些食物里,多酚的含量比较高。可惜,多酚不太容易被吸收,要跟脂肪一起吃才行。作者还独创了一份多酚加脂肪的绝妙配方,那就是咖啡加黄油,这就是防弹咖啡了。

还记得我们开篇说的那个比喻,“大脑穿了防弹衣”吗?这个神奇的发明完全是歪打正着。作者一开始是想用禁食来达到酮症状态,这太难了,那就退而求其次,间歇性禁食吧。间歇性进食就是在一天里,挑选连续的8个小时吃东西,剩下的16个小时什么都不吃。但是饿的时候,人不舒服了,精神状态也会打折扣,反而不能好好干活。防弹咖啡是个作弊的选项,它能增加饱腹感,让我们不觉得饿,但同时,它里面没有糖,身体就以为我们还没吃东西。

不过,我这里得插一句,生酮饮食也好,防弹咖啡也好,它们适不适合普通人,科学界还有争议。最起码,临床上的生酮饮食,那得在医生和营养师的监督下进行,随便乱来是有风险的。一味地减少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血糖水平会下降,轻则头昏乏力眼前发黑,严重的反而会造成脑损伤。而体内酮体过多,也可能出现酮血症、酮尿症,这就得不偿失了。至于防弹咖啡,脂肪含量很是可观,营养学家担心这么喝下去会升高胆固醇水平,健不健脑不好说,心血管疾病先得找上门来了。

我们接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说,脂肪和多酚都是需要通过食物获取的,接下来要说的这个制造 EZ 水的原材料,比那两个都容易获取,那就是太阳光。别急着否定它,你可能会担心太阳光里的紫外线对身体有害,但是适度地晒太阳是好的,因为阳光里的红外线可以帮助细胞生成 EZ 水。反而是许多人造光,特别是显示屏发出的蓝光,被作者称为“垃圾光”,会对大脑造成损伤。因此作者说,我们平常的防晒措施应该反过来,不是穿着长袖长裤全副武装出门,而是应该在室内穿长袖,遮挡损伤大脑的垃圾光;去室外的时候倒要裸露一点皮肤来接收太阳光,这样才能让细胞生成 EZ 水。

关于作者的这个方法,我还得插一句。这会不会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现在对于 EZ水的研究还不成熟,科学家普遍认为,日常的电子设备产生的蓝光,还不足以跟紫外线的危害相提并论。如果我们真的想靠晒太阳来健脑,也得注意适度。

上面说的这些给大脑赋能的方法是不是都不难?调整饮食结构、补充大脑喜欢的多酚、经常晒太阳,看似只是生活习惯的小改变,作者却认为能获得显著的效果。比方说酮症状态,理想条件下可以多制造出28%的能量。

但相信你也感觉到了,作者的处理方法,有点过于“对症下药”。缺什么就吃什么,大脑真的这么容易被改善吗?其实,作者的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工程师思维”。什么意思呢?生物医学工程师古鲁·马达范曾经在《转向》这本书里说,工程师思维的核心,就是模块化的思维方式。工程师会把一个大任务,拆解打散成一个一个的小模块,遇到问题,在小模块里逐一解决。咱们今天解读的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这样,他把大脑当成一台机器,机器有很多很多个零部件,零部件出了问题,他就可以一个一个地调整。但我们要记得,脑科学可远远不止于此。

有了这些方法,作者不免憧憬,有了更多的能量,我们如何把它“用在刀刃上”呢?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三个问题,多出来的能量,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

我们前面提到过,大脑要同时处理许多事情,这里面有没有轻重缓急呢?科学家利用大脑成像技术,监测到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发现我们的大脑其实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爬行动物脑、拉布拉多脑和人类大脑。顾名思义,这三个部分是在物种进化的不同阶段得来的。爬行动物脑控制一些简单但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呼吸、心跳、体温等等。拉布拉多脑,比爬行动物脑高级一点,主管吃喝和生殖。最高级的当然就是“人类大脑”,我们处理工作、学习、人际关系,用到的都是这个大脑。我们通常说的大脑不好用,指的也不是不能呼吸或者不能吃东西,而是工作效率不给力。想把大脑的能量用在刀刃上,就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特别是拉布拉多脑的干扰,让大脑把更多的能量用在这个“人类大脑”上。

想象一下,我们有一台智能手机,它本来很棒,后来我们给它装了太多的 App,存储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拖累了运行速度,手机就频繁卡顿了。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如果某些因素夺走了大脑的能量,日积月累,大脑也会不好用,作者把这些因素称为“大脑克星”。能量宝贵,大脑克星是我们应该尽量远离的。

大脑克星有两大来源,一个是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一个是接触到的环境。吃下去的大脑克星主要包括肠道菌、炎性食物和毒素,我们来挨个说。

你可能会问,肠道菌跟脑子有什么关系?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也会影响到脑神经,这里面的关键因素是我们的老朋友——脂肪。有些肠道菌会制造脂肪酸,这种脂肪酸要是少了,大脑里的“血脑屏障”就会变弱。血脑屏障这个东西,我们可以这么想象,要进入大脑的核心地带得穿过一个帘子,如果这个帘子破了几个洞,结果不该进去的粒子也趁机混进去了,那就会让大脑发生炎症反应,甚至损害脑神经。这个“帘子”,就是血脑屏障。有些科学家猜测,极端情况下,血脑屏障变弱会引起阿尔兹海默症。这么看来,肠道菌群失衡的后果很严重。有了炎症,身体就得消耗能量去解决,这是拉布拉多脑做的事,分配给“人类大脑”的能量就少了。

“炎性食物”也是差不多的道理,许多食物会引发轻微的炎症,比如含有反式脂肪的食物。在吃这些食物的时候,就算我们没感觉到不舒服,但其实身体已经调动能量做出反应了。这里特别要提到的炎性食物是牛奶。传统观念里认为它有益健康,但是,牛奶蛋白本身就很容易引起炎症,雪上加霜的是,许多中国人都对乳糖不耐受,如果你喝了牛奶之后有难以消化的感觉,那这也是一种炎症反应。何必把大脑的宝贵能量都浪费在这上面呢?

比炎性食物更厉害的大脑克星是毒素。当然,我们肯定不会主动去吃毒药,需要注意的是人工养殖的动植物和加工食品里的毒素,比如防腐剂、人工香料,或者植物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吃掉而产生的天然毒素。说起来,文明的发展让我们远离了食物的产地,这可不一定是件好事。我们并不了解农作物喷洒了什么药,牲畜喂了什么饲料,为了食物的美味或好看,为了长途运输还能保持新鲜,里头搁了多少添加剂。毒素进了身体,损伤的不只是肠胃,还有大脑啊。

说完了吃到嘴里的,再来说说环境里接触到的大脑克星,书里重点讲了光线和空气里的真菌。说到光线,许多人第一次上台都被它坑过。就拿演讲来说吧,在家练得倒背如流,上台一紧张,话在嘴边愣是想不起来了。你以为这只是观众给你的压力吗?还得怪灯光太晃眼了。在家排练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灯光的,到了台上,敬业的大脑为这意料之外的状况拉响了警报,同时也消耗了能量去过滤灯光,分给演讲的能量当然就少很多了。就算我们早有准备,大脑还是会受光线影响。我们前面讲太阳光的时候提到过垃圾光,指的是蓝光这类人造光源,线粒体要花许多额外的能量来处理蓝光。

这里还有个研究数据:白天接触6.5个小时的蓝光,就跟大多数上班族在单位操作电脑的时间一样,会抑制褪黑素分泌3个小时。褪黑素能保障我们进入深度睡眠,所以电子设备看多了,晚上的睡眠质量也会打折扣。

如果说灯光的干扰我们还能感觉到,空气里的霉菌真的是看不见摸不着,它也是大脑克星。对霉菌敏感的人,在有霉菌的环境里会生病,换个环境,又好转了。如果让他们在不同环境下做智商测试,有霉菌和没霉菌的分数可以差15分,因为对付霉菌引起的过敏反应,又要抢走大脑的能量,同时,霉菌还会损害线粒体,降低身体产生的能量。这提醒我们,如果一个地方总让我们感觉状态不好,可能是霉菌在搞破坏。受过潮的墙壁、沙发底下的灰尘、不透气的小空间、很久没穿过的衣服,都是霉菌喜欢呆的地方,我们不如换一个工作环境试试看。

在作者看来,大脑克星简直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分清敌我,吃对食物、找对环境,让线粒体制造的能量多多地供给“人类大脑”,创造价值。

但作者的这个观点挺有争议的,有些科学家就提出了相反的建议,他们才不觉得夺走大脑能量的东西就是大脑克星呢。比如说“卫生假说”,有人觉得弄得太干净才容易过敏,跟微生物和谐相处才好;还有人觉得所谓的“炎症”不是坏事。比如,哈佛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普雷斯顿·埃斯特普写过一本科普书,提出了一些预防退行性疾病的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乳糖不耐受的人更要喝牛奶。这是为什么呢?他认为,虽然我们觉得不舒服,但我们肚子里的有益菌超喜欢,所以就算你乳糖不耐受,也应该喝牛奶。

至于作者说的,要把能量留给“人类大脑”,避免爬行动物脑、拉布拉多脑分走能量,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温蒂·铃木,也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她觉得,大脑处理不同任务的区域,没有高下尊卑,怎么能说“人类大脑”就是最高级的呢?尝尝没吃过的食物,闻闻不同的气味,体验新鲜的事物,哪怕是爬行动物脑、拉布拉多脑处理的事,都是对大脑的刺激,都能锻炼大脑,让我们做“正事”的时候变得更有效率。

好了,说到这儿,本期音频的内容就说得差不多了。下面,来简单总结一下本期音频为你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说到了大脑是能量消耗的大户,当大脑表现不佳的时候,可能是能量供应不足、神经元不能顺畅沟通,我们可以从身体机能上找找原因。书里介绍了几条思路:线粒体是不是健康,细胞的 EZ 水够不够,神经元的髓鞘脂肪充足吗?

其次,我们说到给大脑赋能需要哪些原材料。有点出乎意料的是,过去不太受欢迎的脂肪、太阳光,都是大脑需要的能量来源。但是具体怎么利用这些来源,作者提出的方法还有争议。

最后,我们讨论了大脑制造了更多的能量以后,怎么把能量用在刀刃上,避开“大脑克星”造成的浪费。作者认为,我们吃下去的东西和接触到的环境里都有大脑克星,让人防不胜防。不过,把大脑克星一网打尽的说法,恐怕很多科学家会不认同。

在生活中或者职场上,我们其实很少直接评价一个人的智商高低,而是会说有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大脑能不能发挥出它的潜力,可不光是态度问题,也许是个科学问题。正因如此,本书作者一直对发挥人脑的潜能很执着。书里说的只是冰山一角,他还在研究各种尖端技术对提高脑力可能起到的作用,比方说干细胞移植,或者线粒体移植。

有人对他的评价是:作为一个企业家,阿斯普雷只是想赚钱,想借着新鲜的概念推销他的产品。比方说他们公司生产的防弹咖啡,写这本书是不是就是想卖防弹咖啡啊?但更加中肯的评价,可能是近几年流行的“Biohacking”这个词,中文译作生物黑客,指的是非学术领域的人,用自己的生物知识来管理身体机能,是生物领域的黑科技。比如有人会在自己的身体里植入磁体,感知 WiFi 信号、紫外线等等人们看不到的东西。还有人会往眼睛里注射特殊试剂,让自己拥有在黑暗里也能看到东西的能力。他们的办法可能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或者得不到专业人士的承认,但他们的探索热情也许会激励科学家们做出更大胆的探索。

撰稿:砚尘 脑图:刘艳 转述:成亚

划重点

1.大脑是能量消耗的大户,当大脑表现不佳的时候,可能是能量供应不足、神经元不能顺畅沟通,我们可以从身体机能上找原因。

2.脂肪、太阳光,都是大脑需要的能量来源。

3.作者认为,大脑克星简直无处不在,让人防不胜防。我们能做到的,也只有分清敌我,吃对食物、找对环境。